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孔夫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夫话
kʰoŋ5321-22viɛ24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区域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孔夫村及其周边地区
母语使用人数
12000 (2014)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无(mis
Glottolog

孔夫话是一种闽南-客家过渡/混合方言,通行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孔夫村及其周边的新罗区东肖街道隘头村、红坊镇悠远村的村头、永定区坎市镇田地村部分地区,以及半岭、长流、三圣隔、胡洋角、乌坑等村落,使用人口约12000人。[1]

目前学术界对于孔夫话的研究成果还十分少。郭启熹(1996)提到过关于孔夫话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有些底层词反映了孔夫话与北方官话的渊源。郭启熹还认为孔夫话的形成是以独立的孔夫话为基础,混入龙岩话永定话的不少特色,形成这种混入成分的决定因素是地理环境。另外《龙岩地区志》的“方言卷”中也对孔夫话做了粗略的描写,并且将孔夫话与闽南语区、客家话区并列。[2]

形成背景

[编辑]

据记载,孔夫一带的开发始于元朝,这里按照姓氏形成十分明显的方言片区界线,如田地村同一村落内张姓讲孔夫话,郭姓讲永定客话,世代相传,彼此互不糅杂。现今在孔夫聚居而使用孔夫话的村民,张姓占40%以上,陈姓占40%,林姓占10%,黄姓占10%。从张姓族谱可以了解到,姓张的有四分之三属三郎公后裔,相传其先祖从宁化石壁迁来;四分之一属马勒公余脉,其先祖于元代从张家口迁来此地。[3]孔夫村当地群众一般既会讲龙岩话,也会讲永定话。从孔夫话中可以看出,在闽西地区,闽南方言与客家方言相互影响,从而对当地语言产生的影响。[4]

音系

[编辑]

声母

[编辑]
pmfv
tnl
tstsʰs
tɕʰɕ
kŋh
Ø 饿

1.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大部分送气

2.声母[f]在发音时,会先有一个快速的闭唇动作,近似于[pf]的发音。

3.泥、来二母基本可以区分,有少部分泥母字声母为[l]。

4.部分知组字声母读为[t]、[tʰ]。

5.章组字基本上读为[ts]类声母。

6.有部分日母字声母读为[n]。

7.部分精组字读[tɕ]类声母,主要出现在齐齿呼韵母前。

8.晓组、影组的合口字大部分声母为[f],部分字念浊音声母[v];帮组次浊合口字也有部分字声母为[v];还有少数日母字声母为[v]。[1]

韵母

[编辑]
阴声韵阳声韵鼻化韵入声韵
开口呼ɿaoɛeɯ

ai

au ou

en

aŋ oŋ ŋ̍

ãaʔ ɛʔ əʔ oʔ
齐齿呼i ia iɛ

iau ioɯ

iŋ iaŋ ioŋĩiaʔ ioʔ iɛʔ
合口呼ua uo ui

uai

uaŋuə̃uoʔ uɛʔ

1.无撮口呼韵母。

2.无[u]韵母,中古遇摄、流摄开口三等尤韵的部分字今读[ɯ]。

3.鼻化韵字很少。

4.阳声韵韵尾大多为[-n],无[-m]韵尾。

5.入声韵尾弱化,以致大部分入声字只有一个[-ʔ]韵尾,并且发音较弱。

6.有少量[ŋ̍]单独做韵母的字。[5]

声调

[编辑]
标号123456
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音值2421555335
例字

1.上声、去声不分阴阳;中古全浊去声字大部分归入上声,中古清声母和次浊声母上声字大部分归入去声。

2.中古部分浊声母去声字归入阴平,这类变化与龙岩话的情况一致。[6]

连读变调

[编辑]

孔夫话在两字或多字连读时可能发生变调,前后字搭配共能形成36种组合。表格的表头为后字的原调值,表左为前字的原调值。两个调值组合若有发生连读变调情况,则在相应框内列出连读调式。

阴平 24阳平 21上声 55去声 53阴入 3阳入 5
阴平 2421-2431-2121-2421-5321-321-5
阳平 21不变21-22不变21-31不变不变
上声 55不变不变55-31

不变

不变不变不变
去声 53不变53-2231-24

不变

53-31

31-53

不变不变
阴入 3不变不变3-243-31不变不变
阳入 5不变不变不变不变不变不变

表中去声+去声的搭配有两种变调模式,其中53-31调式为普遍情况,只有少部分两字组为31-53调式。

孔夫话上声+上声和去声+上声的两字组搭配情况最为复杂,两个搭配都有两种变调情况,这与孔夫话上声、去声内部有不同的来源有关。在上声+上声的搭配中,若是中古阳上+阳上、阳去+阳上时,连读调式为55-31;若是中古阳上+阳去、阳去+阳去时,原调值皆不变。在去声+上声的搭配中,若是中古阴上+阳上、阴上+阳去时,连读调式为31-24;若是中古阴去+阳上、阴去+阳去时,原调值皆不变。[7]

参考资料

[编辑]
  1. ^1.01.1常亮. 闽西孔夫话语音研究. 南京大学. 2014: 11.
  2. ^郭启熹. 龙岩方言研究. 香港:纵横出版社. 1996. 
  3. ^龙岩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龙岩地区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4. ^张振兴. 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分界.方言.1984(3): 165.
  5. ^常亮. 闽西孔夫话语音研究. 南京大学. 2014: 12.
  6. ^常亮. 闽西孔夫话语音研究. 南京大学. 2014: 13.
  7. ^常亮. 闽西孔夫话语音研究. 南京大学. 2014: 14.

參閲

[编辑]
漢語分支
官话
北京官话
現代漢語通用語
標準形式
地方普通话和区域变体
傳統方言
东北官话
冀魯官話
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其它
晉语
粤语
方言列表
客家語
方言列表
湘语
贛語
方言列表
吴语
方言列表
闽语
沿山閩語
邵将语
闽北语
闽中语
沿海閩語
閩東語
興化語
闽南语
瓊雷語
徽语
平话和土话
广西平话
湘粤土话
其它
外語混合
非標準劃分
歷史演化
古、近代漢語通用語
演化主綫
歷史方言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形
類型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文白相夾
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
注音
其它
文體
半音節文字
其它
音韻(模板)
其它研究
管理机构
對外影響
外語文字
外语汉字
相关文字
外語音韵
日琉語系
朝鮮語系
南亚语系
其它語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
晋语
粤语
客家话
湘語
贛語
吴语
闽语
徽语
平话和土话
混合语
古汉语
參見
白語支
藏缅语族
藏-喜语群
藏语支
白马语支
  • 白马语
    • 平武白马语
    • 文县白马语
    • 九寨沟白马语
    • 松潘白马语
    • 书面白马语
东部藏语群
仓洛语支
达芒语支
西喜马拉雅语支
基兰特语支
羌语群
嘉绒语支
羌语支
羌语组
贵琼语组
尔苏语支
纳语支
昌都语群
緬彝語群
彝語支
彝语北部方言
彝语东部方言
彝语南部方言
彝语东南部方言
普佤语群
普拉语群
东南部方言未分类
卡卓语组
拉邬语组
拉祜语组
努苏语组
傈僳语组
彝语中部方言
彝语西部方言
他鲁语群
哈尼语支
其他彝语支
曼子语支
緬語支
其他语群
萨尔语群
侬语支
达尼语支
鲁苏语支
义都—达让语支
桑朗语支
舍朱奔语支
格曼语支
未归类
壯侗語系
黎语支
仡央语群
拉珈语支
侗水语支
臨高語
壯傣語支
壮语
傣语
古越语
混合语
苗瑶语系
苗语族
巴哼语支
东部语支
畲语支
中部语支
西部语支
瑶语族
混合語
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
克木语支
莽语支
越語支
南島語系
台灣南島語言
马来-波利
尼西亚语族
巴丹語群
亞齊-占語群
混合語
突厥语系
西伯利亞語支
萨彦語支
葛逻禄语支
钦察语支
烏古斯語支
烏古爾語族
古突厥语
蒙古语系
通用蒙古语语支
西喇古儿语支
达斡尔语支
古蒙古语
旁蒙古语族
混合语
满-通古斯语系
北通古斯语群
南通古斯语群
西南通古斯语群
古通古斯语
扶余語系
日琉语系
朝鲜语系
亚非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斯拉夫语族
吐火罗语族
日耳曼語族
拉丁語族
混合语
語系不明
辅助语言
手語
手語
手语字母
外語教學
註:絕跡語言中国境内绝迹语言) ·极危语言中国境内极危语言) ·可能存在于中国境内的语言
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 ·中國漢語方言保護
关于港澳地区的语言,参见:香港語文澳门语言
关于台澎金马的语言,参见:台湾语言
  1. ^陶燠民. 閩音研究(中文).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孔夫话&oldid=88545827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