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如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勞德·洛蘭創作的《A view of the Roman Campagna from Tivoli, evening》, 1644–1645

如畫(Picturesque)是威廉‧吉爾平(William Gilpin)於1782年在《懷河及南威爾斯部分地區觀察記》中引入英國文化辯論的一種美學理念。該書主要與「如畫之美」相關,創作於1770年夏季,是一本實用書籍,指導英國的悠閒旅行者「以如畫之美的法則來審視一個國家的面貌」。 「如畫」與哥德式凱爾特式美學和文化脈絡一起,構成了18世紀新興浪漫主義思潮的一部分。

「如畫」一詞需要結合另外兩種美學理念來理解:美與崇高。18世紀最後三分之一,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美學理念受到了關於美與崇高體驗的論述的挑戰,這些論述涉及非理性因素。美感經驗並非僅基於對稱、比例、和諧等原則而做出的刻意、有意識的理性決策。例如,它可以更自然地作為涉及非理性慾望的本能反應而產生。例如埃德蒙·伯克在其1757年出版的《我們對崇高與美的觀念起源的哲學探究》中指出,柔和的曲線能夠激發男性的性慾,而崇高的恐怖則能夠激發我們的自我保護慾望[1]

「如畫」的出現,是美與崇高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理想之間的調和,展現了這兩種理性理想化狀態之間存在的可能性。正如托馬斯·格雷在1765年描寫蘇格蘭高地時所寫:「群山令人心醉神迷…。只有上帝創造的這些怪誕之物,才懂得如何將如此之美與如此之恐怖融合在一起。[2]

参考文獻

[编辑]
  1. ^James Buzard: "The Grand Tour and after (1660–1840)". In: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ravel Writing (2001), p. 45.
  2. ^Glenn Hooper: "The Isles / Ireland: the wilder shore". In: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ravel Writing (2001), p. 176.
规范控制数据库:学术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古代英语Ancient art
中世纪
文藝復興
十七世纪
十八世纪
十九世纪
(1800–1862)
现代艺术
(1863–1944)
1863–1899
1900–1914
1915–1944
當代藝術
(1945–present)
1945–1959
1960–1969
1970–1999
2000–
如今
非西方,
但于西方
艺术相关
传统/
前现代
现代与
当代
(非西方)
相关话题
  • 分类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如畫&oldid=8898268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