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1′16.92″S18°29′26.77″E / 34.3547000°S 18.4907694°E /-34.3547000; 18.4907694 (好望角)
開普半島地圖,圖中顯示好望角(Kaap de Goede Hoop)和開普角(Kaappunt)。
好望角和厄加勒斯角的比較地圖
好望角
好望角,從東邊的崖壁上向西眺望。好望角(阿非利卡語:Kaap die Goeie Hoop,[ˌkɑːpdiˌχujəˈɦʊəp];荷蘭語:Kaap de Goede Hoop,[ˌkaːbdəˌɣudəˈɦoːp]ⓘ;[1]葡萄牙語:Cabo da Boa Esperança,[ˈkaβuðɐˈβoɐʃpɨˈɾɐ̃sɐ])在非洲南非共和國的西南端,北距開普敦48km,瀕大西洋,在開普半島的盡頭處,是南非最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在蘇伊士運河未開通以前,好望角是歐洲通往東方的海路必經之地;至今,特大油輪若無法進入蘇伊士運河,仍需繞行好望角。好望角常被誤認是非洲大陸最南端,而距離其東南偏東方向約150公里、隔佛爾斯灣而望的厄加勒斯角才是實至名歸的非洲最南端。中國明清時代舊稱为“大浪山”。
好望角燈塔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率探险队从里斯本出发,尋找一條通往東方“黄金樂土”的海上通道。当船隊航至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的水域時,海面狂風大作,驚濤駭浪幾使整個船隊覆没。最後巨浪把倖存船隻推到一個未名岬角上,此艦隊遂延存下來。迪亞士将此地名命为“暴风角”。迪亞士認為只要轉向繼續航行便可到達印度,但船隊彈盡糧絕,只得返回葡萄牙。1497年11月,另一位探險家達·伽馬率領艦隊經好望角成功駛入印度洋,满载黄金、絲綢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將暴风角改稱“好望角”,從此好望角成為歐洲人進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標。好望角海域幾乎終年大風大浪,常常有“杀人浪”出现,這種浪波弱則5-6公尺高、強則高達15公尺以上,浪頭犹如悬崖峭壁,浪背如缓缓的山坡,受其侵襲而蒙難的海船不計其數,是世界最危險的航海區域之一。1500年,迪亞士再航好望角,此回卻遇巨浪而葬身於此。
荷蘭人扬·范·里贝克于1652年4月6日在好望角以北约50公里的桌灣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了一个补给营地,此地最终发展成为开普敦。1687年12月31日,一群胡格諾派成員从荷兰来到好望角。他们最初為躲避法国天主教徒的迫害从法国逃到荷兰,此時又來到好望角。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荷兰共和国于1795年被法国人占领。因此開普殖民地成为法国的附庸,並成為反法同盟之一的英國的攻擊目標。同年英國入侵并占领开普殖民地。1803年,英国放弃对该地的控制,但在1806年1月19日布勞烏堡戰役后又重新占领该地。荷兰人在1814年的倫敦条约中把开普殖民地割让给英国人。1910年,开普殖民地并入南非聯邦。
如今好望角海域少有大浪,但時有大霧,甚至遮蔽燈塔射光。近年,開普敦當局修建了一座更近於海岸且更大體積的新燈塔,上面標注了此地與世界各著名城市之間的距離。
- Marco Polo, Yule, Henry , 编,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the Venetian: Co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arvels of the East, John Murray, 1875
-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