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奧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2011年9月17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2011年9月17日)
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1年9月1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奧修"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拉者尼舍」坎德拉·牟罕·翟讷
रजनीश चन्द्र मोहन जैन

出生1931年12月11日
 英属印度库其瓦达
逝世1990年1月19日(58歲)
 印度浦那
國籍印度印度

坎德拉·莫哈纳·贾伊纳印地語रजनीश चन्द्र मोहन जैन,英語:Candra Mohana Jaina;1931年12月11日—1990年1月19日),1960年代前又稱拉者尼舍阿闍黎(Ācārya Rajanīsha),1970年代到1980年代自稱薄伽梵·师利·拉者尼舍(Bhagavan Shrī Rajanīsha,這三個字在印地語中分別是「尊者」、「吉祥」、「夜之主」的意思),1989年改名奧修Osho),來自日文的oshō(和尚)。奧修曾經旅居美國,啟蒙奧修運動英语Osho movement,該運動著重在靈性與哲學層面,頗受爭議。

奧修曾是哲學教授,他在20世紀60年代走遍了印度作公共演講。他直言不諱的批評社會主義、聖雄甘地和制度化的宗教使他備受爭議。他還主張以更開放的態度對待性行為,這個立場為他在印度和國際新聞界贏得了綽號「性大師」。[1]1970年,他定居於孟買。他成為靈性教師並開始收門徒。在他的教學中,他重新詮釋傳統宗教、修行者和世界各地的哲學家的作品與文字。

生平

[编辑]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1931至1950年

[编辑]

奧修出生名Candra Mohana Jaina,是一位十一個孩子的布商的長子,生於印度中央邦賴森縣的小村Kuchwada他外祖父母的家中,他父母Babulal和Saraswati Jain,是Taranpanthi耆那教徒,讓他與外祖父母同住,直到他七歲。根據奧修自己的說法,這對他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因為他的祖母給了他最大的自由,不管他,對他沒有施加任何限制或教育。

當他七歲,他的祖父去世了,他於是來到加達爾瓦拉與他的父母共同生活。他祖父的去世還有他15歲時童年女友和表妹Shashi死於傷寒,這些事件深刻地影響他,導致死亡的陰影,籠罩他的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期。在他的求學年代中,他是一個叛逆而有天賦的學生,獲得了大辯論家的聲譽。

他反對任何形式的信仰或迷信,所以,他既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有神論者。他認為,有神論和無神論都是基於相信,而採用相信的態度只是意味著你不知道,在你不知道的,因此,為了能夠直接而清晰地看見真理,你不應該採取任何先入為主的態度。他認為,傳統宗教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他們都在人們的頭腦中預先植入各種關於神,魔鬼,天堂,地獄等等概念,而這些概念恰恰阻礙了人們直接看到真理。

大學年代與公眾演說家:1951年至1970年

[编辑]

1951年,他十九歲,在 Hitkarini 學院就學。在與一位教員衝突後被學校要求離校,他轉學到D.N.耆那教學院,也在賈巴爾普爾市。在學校知道他上課方面是有破壞性爭議者之後,讓他除了考試,不需要參加上課。他就用空閒時間在當地報紙作了幾個月的編輯助理。1951年,他開始在賈巴爾普爾市舉行的年度各種信仰大會(Sarva Dharma Sammelan)中作公眾發言,活動是由 Taranpanthi 耆那教社區主辦,他在1951至1968年都有參與。他同時拒絕了此時父母給他的結婚壓力。

1955年他在D.N.耆那教學院完成他的學士學位,進入了薩格爾大學英语Dr. Hari Singh Gour University,在1957年,他得到了他的哲學碩士。他立刻在賴布爾梵文大學獲得了教職,但副校長很快的要求他轉校,認為他會危及學生的道德、品格和宗教信仰。從1958年,他在賈巴爾普爾大學任講師教哲學,1960年晉升為教授。

與他的大學工作的同時,他以“Ācārya Rajanīsha”(Ācārya 是教師或教授:Rajanīsha 是他童年的綽號)的名字走遍了印度,講學批判社會主義和甘地。

他說,社會主義只會是在社會化貧者,他描述甘地是一個崇拜貧困的受虐狂。印度需要用資本主義、科學、現代技術和節育來擺脫其落後。他批評正統的印度宗教死氣沉沉、充滿空洞的儀式、以恐懼的詛咒和祝福的承諾來壓迫他們的追隨者。從1962年開始,他帶領3-10天的靜心營,第一個靜心中心(Jivan Jagruti Kendra)在他的教學期開始浮現,當時稱為生命覺醒運動(Jivan Jagruti Andolan)。在1966年的巡迴演講後,他辭去教職。

印度時期

[编辑]

離開美國後,坎德拉·莫哈納·賈伊納返回印度,於1985年11月17日抵達德里。他的印度信徒給予他英雄般的歡迎,他譴責美國,稱世界必須“讓美國這個怪物認清自己的位置”,並表示“要么讓美國閉嘴,要么美國將成為世界末日”。隨後,他在喜馬偕爾邦的馬納利停留了六週。在馬納利,坎德拉·莫哈納·賈伊納表示他有意購買南太平洋的一個環礁,作為新的公社所在地,而馬龍·白蘭度當時正試圖出售該環礁。根據坎德拉·莫哈納·賈伊納說法,透過建造船屋和日式漂浮花園,可以大大擴大島嶼的面積。一些苦行僧曾前往該島考察,但考慮到該地區易受颶風侵襲,最終認為該島並不適合作為公社所在地。

當他同行的非印度裔成員簽證被吊銷後,他前往尼泊爾加德滿都,幾週後又去了克里特島。幾天后,他被希臘國家情報局(KYP)逮捕,隨後飛往日內瓦,然後飛往斯德哥爾摩倫敦,但每次都被拒絕入境。之後,加拿大拒絕了他的降落申請,所以他的飛機返回愛爾蘭香農機場加油。他獲准在利默里克的一家酒店住兩週,條件是不得外出或發表任何演講。

他獲得了烏拉圭身分證、一年的臨時居留權,因為可能獲得烏拉圭永久居留權,於是一行人啟程,途中在馬德里停留,飛機在那裡被國民警衛隊包圍。他獲准在達卡停留一晚,然後繼續前往累西腓和蒙得維的亞。在烏拉圭,該團體搬到了埃斯特角城的一處住所,拉傑尼希開始在那裡公開演講,直到6月19日。之後,他被「請」離開,但沒有任何官方理由。他們獲得了前往牙買加的兩週簽證,但抵達金斯頓後,警方給了他們12個小時離開。在甘德和馬德里補充能量後,拉傑尼希於1986年7月30日返回印度孟買

参见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Vasant Joshi; Swami Satya Vedant.The Awakened One: The Life and Work of Bhagwan Shree Rajneesh. Harper & Row. 1 January 1982: 1–4.ISBN 978-0-06-064205-1(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奧修&oldid=9001966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