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奥托·施特恩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Otto Stern
奧托·斯特恩
出生(1888-02-17)1888年2月17日
 普魯士王國若雷(今屬波蘭)
逝世1969年8月17日(1969-08-17)(81歲)
 美国伯克利
母校法兰克福大学
知名于施特恩-格拉赫实验
自旋
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家
机构罗斯托克大学
汉堡大学
卡内基理工学院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奧托·斯特恩Otto Stern,1888年2月17日—1969年8月17日),德國美國核物理學家實驗物理學家。他發展了核物理研究中的分子束方法並發現了質子磁矩,獲得了1943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44年頒發)。

生平簡介

[编辑]

奧托·斯特恩1888年2月17日生於德意志帝国上西里西亚的索勞(即現在波蘭的若雷波蘭語Żory),1892年與父母移居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在那裡上了中學。斯特恩從1906年開始學習物理化學,1912年在布累斯勞大學(今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獲得博士學位。

同年在布拉格查理大学結識了愛因斯坦,後來跟隨他來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1913年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擔任物理化學無薪講師。

1914至1921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理論物理學無薪講師,其間服過一段兵役。

1921至1922年任罗斯托克大学理論物理學副教授。

1923年至1933年任汉堡大学物理化學系教授和實驗室負責人。

1933年移居美國,開始擔任匹茲堡卡内基技术学院的物理學研究教授,后来又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名誉教授,直到1945年退休。

學術貢獻

[编辑]

斯特恩早年的研究是在理論物理領域,在統計熱力學量子理論方面有一些重要論文。從1919年他開始轉向實驗物理,由他研發和使用的分子束方法成為研究分子原子原子核性質的有力工具,該方法最初的意圖是為了證明氣體速率分佈的麥克斯韋定律,馬克士威方程組。1922年他同瓦爾特·格拉赫合作,做了磁場對磁矩的作用力使原子發生偏轉的斯特恩-蓋拉赫實驗,而後又測量了包括質子在內的亞原子粒子的磁矩。1929年的氫、氦射線衍射實驗是對原子和分子的波性質的精彩演示。

諾貝爾物理學獎

[编辑]

1944年,斯特恩榮獲了前一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當年唯一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獲獎理由是:“對分子束方法的發展以及對質子磁矩的發現”。獲獎理由中沒有提及斯特恩-蓋拉赫實驗,因為當時蓋拉赫已經是納粹科學家了。

参考资料

[编辑]
1901年-1925年

1901年:伦琴 /1902年:洛伦兹塞曼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1904年:瑞利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1906年:汤姆孙 /1907年:迈克耳孙 /1908年:李普曼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1910年:范德瓦耳斯 /1911年:维恩 /1912年:达伦 /1913年:昂內斯 /1914年:劳厄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1917年:巴克拉 /1918年:普朗克 /1919年:施塔克 /1920年:纪尧姆 /1921年:爱因斯坦 /1922年:玻尔 /1923年:密立根 /1924年:西格巴恩 /1925年:弗兰克赫兹

1926年-1950年

1926年:让·佩兰 /1927年:康普顿威耳逊 /1928年:理查森 /1929年:德布罗意 /1930年:拉曼 /1932年:海森堡 /1933年:薛定谔狄拉克 /1935年:查德威克 /1936年:赫斯安德森 /1937年:戴维孙汤姆孙 /1938年:费米 /1939年:劳伦斯 /1943年:施特恩 /1944年:拉比 /1945年:泡利 /1946年:布里奇曼 /1947年:阿普尔顿 /1948年:布萊克特 /1949年:汤川秀树 /1950年:鲍威尔

1951年-1975年

1951年:考克饶夫沃爾頓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1953年:泽尔尼克 /1954年:玻恩博特 /1955年:兰姆库施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1960年:格拉泽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1962年:朗道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1966年:卡斯特勒 /1967年:贝特 /1968年:阿尔瓦雷茨 /1969年:盖尔-曼 /1970年:阿耳文奈爾 /1971年:伽博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1973年:江崎玲於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1974年:赖尔休伊什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

1976年-2000年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1980年:克罗宁菲奇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1982年:威爾森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1985年:克利青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1991年:德热纳 /1992年:夏帕克 /1993年:赫尔斯泰勒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1995年:佩尔莱因斯 /1996年:戴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1997年:朱棣文科恩-塔诺季菲利普斯 /1998年:勞夫林施特默崔琦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

2001年-至今

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萊格特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2006年:马瑟斯穆特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2008年: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錕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2015年:梶田隆章麥克唐納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2019年:皮布尔斯奎洛兹马约尔 /2020年:彭罗斯根策尔盖兹 /2021年:真鍋淑郎哈塞尔曼帕里西 /2022年:阿斯佩克劳泽蔡林格 /2023年:阿戈斯蒂尼克劳斯呂利耶 /2024年:霍普菲尔德辛顿 /2025年:克拉克德沃雷馬丁尼斯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7年、1918年、1921年、1924年、1925年、1928年、1932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奥托·施特恩&oldid=8995431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