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奈洛比

坐标1°17′13″S36°49′08″E / 1.287°S 36.819°E /-1.287; 36.819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2024年6月8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此條目需要更新(2018年6月3日)
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内容。完成修改後請移除本模板。
奈洛比
自上而下順時針方向:中央商務區、內羅畢國家公園散步的長頸鹿、肯亞議會、內羅畢市政廳、肯亞國際會議中心
自上而下順時針方向:中央商務區、內羅畢國家公園散步的長頸鹿、肯亞議會、內羅畢市政廳、肯亞國際會議中心
奈洛比旗幟
旗幟
内罗毕的位置
内罗毕的位置
坐标:1°17′11″S36°49′02″E / 1.2864°S 36.8172°E /-1.2864; 36.8172
國家肯亞
省份奈洛比省
HQCity Hall
設置年代1899年
选区划分
列表
  • Makadara
  • Kamukunji
  • Starehe
  • Langata
  • Dagoretti
  • Westlands
  • Kasarani
  • Embakasi
政府
 • 市長Geoffrey Majiwa
面积
 • 城市684 平方公里(264 平方英里)
海拔1,660 公尺(5,450 英尺)
人口(2007)
 • 城市2,940,911人
 • 密度4,230人/平方公里(11,000人/平方英里)
 • 市区3百萬
 • 都會區4百萬
时区EATUTC+3
電話區號020
網站http://www.nairobicity.org/
「Nairobi」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国大陸内罗毕
港澳內羅比
臺灣奈洛比

奈洛比(英語:Nairobi聆聽i/nˈrbi/)是東非國家肯尼亚首都,也是非洲的大城市之一。奈洛比的命名是由當地馬賽族的話Enkare Nyirobi(「冰水」)而來的,冰水指的是流過奈洛比的内罗毕河。根據2019年普查的資料,奈洛比市域的人口有約440萬人[1][2]。居民大多說英文斯瓦希里語(非洲東部的代表性語言)。

奈洛比成立於1899年,一開始是烏干達鐵路的補給站,負責肯亞南方城市蒙巴薩烏干達之間的補給。1900年代時在突然爆發的瘟疫之後開始重建,當時英屬東非殖民地開始興建,奈洛比就變成了殖民者的重鎮。因為其高海拔温带氣候以及水源充足等原因而受到重視[3]。1907年英屬東非殖民地將奈洛比設為首都[4]

肯亞於1963年獨立後,繼續將這裡當成首都[5]。在肯亞建國初期,奈洛比是咖啡剑麻產業的中心[6][7]。奈洛比位在肯亞的南部中心地帶,海拔1,795米(5,889英尺)。

奈洛比是許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例如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環境署(UNEP)的總部、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非洲東部、南部辦事處都設於此市。奈洛比是成熟的商業中心以及文化中心。內羅比證券交易所(NSE)是非洲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也是非洲歷史第二的證券交易所。若以交易量來看,內羅比證券交易所每日交易量100億,在非洲排名第四。奈洛比也有自然生態保護區-内罗毕国家公园。奈洛比在2010年加入UNESCO的全球學習城市網絡。

2025年8月6日,第二十届Wikimania在此市Trademark酒店开幕。[8]

歷史

[编辑]

早年

[编辑]
1899年的奈洛比

奈洛比原來是一片沼澤地,住在上面的有游牧的马赛人、定居的坎巴族,以及以農耕為主的基庫尤人[9]。奈洛比的名稱源自馬賽語的「冰水」,是指流經此區域的河水[10]。後來乌干达铁路經過此地,喬治·懷特豪斯英语George Whitehouse將此處規劃為鐵路建設印度勞工的倉庫、調車廠以及營地。喬治·懷特豪斯是鐵路的總工程師,因著此處高海拔、氣候溫和、供水充足、在陡峭的Limuru断崖前面,認為此處是理想的休息場所[11][12]。不過他的決定受到东非保护国官員的批評,因為此地過於平坦,排水不良而且比較貧瘠[9]

1899年的奈洛比車站入口

在殖民時期之前,肯亞的人民都和其部族一起住在村莊裡,各自的群體會有其治理者,沒有統一的政府或是領袖[13]

亞瑟·丘奇(Arthur Church)在1898年受託規劃第一個奈洛比火車站的城鎮佈局。其中包括了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現今的Tom Mboya Street)和車站街(Station Street,現今的Moi Avenue)、十條大道,員工宿舍以及印度人的商業區[11]。鐵路在1899年5月30日到達奈洛比,很快地,奈洛比就取代馬查科斯成為Ukamba省省政府的中心[14][15]。查尔斯·艾略特爵士评价奈洛比称,“为了一座城市而修建铁路是很平常的,但却很少有为了一条铁路而创建一座城市。”[16]懷特豪斯在鐵路通車時發表演說,提到:「奈洛比在接下來的二年會成為廣闊又繁榮的地方,而且已經有許多的旅館、商店及房屋的用地申請。」[11]。不過奈洛比早年曾受到瘧疾問題的困擾,至少一次試圖將城鎮遷到其他的地方[17]。後來腺鼠疫爆發,原來的城鎮焚毀,在1900年初期完全重建了市場街(Bazaar Street,現今的Biashara Street)[18]

奈洛比的人口從1902年的五千人,在1910年時已成長為一萬六千人,並且隨著公共行政以及(以大型猎物狩猎英语big game hunting型式呈現的)旅遊而成長[19]。奈洛比在1907年取代了蒙巴萨成為東亞保護區的首區[20],在1919年宣佈成為都市[21][22]

發展

[编辑]

奈洛比在1921年時有24,000名居民,其中有12,000人是非洲人[23],接下來的十年間,奈洛比的非洲人族群開始成長,第一次處於多數的地位[23]。不過成長也帶來計劃上的問題,Thorntorn White曾指過此事[24],其計劃團隊也有指出此一問題,稱為「奈洛比問題」[25]1926年2月時,殖民地長官Eric Dutton在前往肯亞山的途中,經過奈洛比,提到:

也許有一天,奈洛比會有柏油路,大道上會有花朵盛開的樹木,兩旁會有知名的建築物,有開闊的空間以及莊嚴的廣場,一個適合信仰以及這個國家的大教堂,有博物館以及藝術,有劇院以及公共的辦公室。很公平的說,政府以及市政府已經很勇敢的解決這個問題,其都市計劃很有企圖心,足以讓奈洛比成為一個美麗的城市,而計劃也已慢慢進行,有些已經完成。不過在計劃取得成果之前,奈洛比就只能維持目前的情形,一個邋遢的城市,不適合領導這個可愛的國家[2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城市持續的擴張激怒了原住民中的马赛人基庫尤人[27],這導致了1950年代的茅茅起義,以及蘭開斯特宮會議英语Lancaster House Conferences (Kenya),這開始了肯亞從殖民地轉變為獨立國家的歷程,後來肯亞在1963年獨立。

東非工會大會(East African Trades Union Congress,EAUTC)在1950年的春天,在奈洛比發起了為期9天的1950年奈洛比大罷工英语1950 Nairobi general strike[28][29]

獨立後

[编辑]
1973年的奈洛比

肯亞獨立後,仍以奈洛比為其首都,而其快速的發展引發基礎設備不足的議題,常常會有停電以及缺水的問題。

肯亞塔國際會議中心(KICC)在1973年9月11日開幕,此建築有28樓,是由挪威建築師Karl Henrik Nøstvik和的Kenyan David Mutiso所設計,是當時奈洛比唯一有公用停機坪的大樓。此建築興建於1970年代,是當時最環境友善,也最具環境意識的建築。其主結構體是由當地可以取得的材料,像是礫石、砂、水泥及木材所建造,也有開放空間可以有自然曝氣以及自然採光。整個會議廳由長方體組成,塔樓是由許多長方體組成的圓柱體組成,圓形劇場和直升機停機坪的形狀均是圓錐體。建築是沿著混凝土的中心建造,外圍用玻璃窗代替牆,可以有最大程度的自然採光[30]

在1971年世界银行通過讓奈洛比機場(現今的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進一步擴張需要的資金,包括新的國際線及國內線旅客大廳、此機場第一個專供貨物及貨運的航廈、新的計程車車道、停機坪、內部道路、停車場、警察局以及消防隊、航道以及車道照明、消防供水系統、水電、通訊以及污水系統、雙車道客運通道、機場的安全、排水以及主要道路(Airport South Road)。此一計劃的總金額超過美元2900萬(若是2013年的美元,是1.118億)[31]。1978年3月14日,機場大樓的結構完成,由肯亞首任總統乔莫·肯雅塔啟用,他在啟用後不到五個月就去世了。因此此機場更名為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以紀念首任總統。

Giraffe Centre英语Giraffe Centre是在奈洛比西南邊的動物避難所,在1983年開幕。直到今日為止,此機構仍養育瀕臨絕種的羅氏長頸鹿

1988年8月時,當時位在奈洛比市中心的美國大使館,在被基地组织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炸毀,這是一系列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中的一部份。該址目前已設立紀念公園[32]

二十一世紀

[编辑]
奈洛比的高樓
奈洛比西地英语Westlands, Nairobi的Woodvale Grove酒店

湯·姆博亞英语Tom Mboya紀念碑,於2021年10月20日在奈洛比完工啟用,湯·姆博亞是之前的肯亞獨立運動政治家,在1969年7月5日被刺身亡。

2012年11月9日,總統姆瓦伊·齐贝吉在開通了耗資310億肯亞先令的錫卡高速公路(Thika Superhighway)。此一大型計劃是在2009年開始,在2011年結束。其中包括將四線車道擴寬為八線車道、架設地下道,在環狀交叉路設置立交橋以避免車流堵塞。50.4公里的高速公路分為三階段:Uhuru 高速公路到Muthaiga環狀交叉路;Muthaiga環狀交叉路到肯雅塔大学;肯雅塔大学到錫卡鎮英语Thika Town Constituency[33]

2017年5月31日,總統乌胡鲁·肯雅塔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铁路揭幕[34],此鐵路主要是由中國公司所建造,其中90%的費用是來自中國的資金,10%是來自肯亞政府。要建造的第二階段是要連接奈瓦沙的現有鐵路,也要連結到乌干达邊界。

2020年8月11日,奈洛比議會議長Beatrice Elachi英语Beatrice Elachi辭職[35]。接著奈洛比市長Mike Sonko英语Mike Sonko被彈劾免職[36],四天之後的12月21日,剛剛當選的[37]議長Benson Mutura宣誓代理奈洛比市長。Mutura要代理市長至少六十天[36]

奈洛比的歷史人口資料

[编辑]
年份1969年1979年1989年1999年2009年2019年
奈洛比509,286人827,775人1,324,570人2,143,254人3,138,369人4,397,073人[38]

地理

[编辑]
衛星上看到的奈洛比

奈洛比位在1°09′S36°39′E / 1.150°S 36.650°E /-1.150; 36.650 (Nairobi, Kenya)1°27′S37°06′E / 1.450°S 37.100°E /-1.450; 37.100 (Nairobi, Kenya)的位置,面積696平方公里(270平方英里)。

奈洛比在烏干達首都康培拉及肯亞第二大城市蒙巴薩之間。因為奈洛比鄰近东非大裂谷的東側,偶爾會出現小型的地震。恩貢山在奈洛比的西邊,是奈洛比地區最主要的地理特徵肯尼亚山在奈洛比的北邊,而乞力马扎罗山則在東南方[39]

奈洛比河及其支流穿過奈洛比縣,在此縣的東邊並入Athi河。

奈洛比東邊的Athi河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旺加里·马塔伊極力要拯救位在奈洛比北邊的卡魯拉森林英语Karura Forest,原住民居住在此,但目前可能會被房屋以及其他基礎公共設施所取代[40]

奈洛比西部的鄉村從奈洛比南方的肯亞公立醫院延伸到位在北方20公里邊,Gigiri鄉村的聯合國總部。奈洛比的中心點在中心商業區裡的奈洛比廣場。肯亞議會英语National Assembly of Kenya大樓、聖家主教座堂英语Cathedral Basilica of the Holy Family、奈洛比市政廳、奈洛比法院及肯亞塔國際會議中心都在廣場的周圍。

氣候

[编辑]
房屋上的雨雲

依照柯本气候分类法,奈洛比的氣候屬於亞熱帶高地氣候(Cwb)。奈洛比海拔1,795米(5,889英尺),傍晚可能會冷,特別是在六月及七月份,傍晚海度可能會降到9 °C(48 °F)。奈洛比一年當中最多晴天,最熱的季節是從12月到3月,日間平均最高溫度為28度[41]

奈洛比有雨季,但降雨不大。一年中最多雲的季節是在雨季之後,一直到9月,天氣多半是陰天,伴隨著毛毛雨。奈洛比接近赤道,四季的差異不大,季節可以分為雨季旱季,也因為緯度因素,一年當中日出和日落時間的變化也不大[42]

内罗毕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平均高温 °C(°F)24.5
(76.1)
25.6
(78.1)
25.6
(78.1)
24.1
(75.4)
22.6
(72.7)
21.5
(70.7)
20.6
(69.1)
21.4
(70.5)
23.7
(74.7)
24.7
(76.5)
23.1
(73.6)
23.4
(74.1)
23.4
(74.1)
平均低温 °C(°F)11.5
(52.7)
11.6
(52.9)
13.1
(55.6)
14.0
(57.2)
13.2
(55.8)
11.0
(51.8)
10.1
(50.2)
10.2
(50.4)
10.5
(50.9)
12.5
(54.5)
13.1
(55.6)
12.6
(54.7)
12.0
(53.5)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64.1
(2.52)
56.5
(2.22)
92.8
(3.65)
219.4
(8.64)
176.6
(6.95)
35.0
(1.38)
17.5
(0.69)
23.5
(0.93)
28.3
(1.11)
55.3
(2.18)
154.2
(6.07)
101.0
(3.98)
1,024.2
(40.32)
数据来源:[43]

分區以及鄰近地區

[编辑]
2003年奈洛比南部的郊區

奈洛比分為許多的選區,各選區都有在肯亞國民議會的議員代表。最早的選區規劃分為Makadara、Kamukunji、Starehe、Langata、Dagoretti、Westlands、Kasarani和Embakasi八個選區,在2010年時調整修改[44]。新的選區有Embakasi North、Embakasi South、Embakasi Central、Embakasi East、Embakasi West、Makadara、Kamukunji、Starehe、Mathare、Westlands、Dagoretti North、Dagoretti South、Langata、Kibra、Ruaraka、Roysambu和Kasarani。主要的行政分區有Central、Dagoretti、Embakasi、Kasarani、Kibera(基贝拉)、Makadara、Pumwani及Westlands八個。大部份高級的郊區在奈洛比的西邊和北邊,大部份的歐洲裔居民從殖民時期就已居住在此[45]。許多地名和英國的地名相同,反映出此城市的殖民歷史。

大部份的中產階級會居在北邊的區域,以及靠近機場的東南邊及西南邊。收入較低的會住在奈洛比的東部較遠處。超過90%的奈洛比居民會在奈洛比都會區工作。許多索馬里人移民會住在東邊的Eastleigh[46]

360度的奈洛比全景圖

基贝拉貧民窟

[编辑]
主条目:基贝拉
政府以及聯合國人居署要將基贝拉貧民窟更新為新的公寓區

奈洛比的基贝拉貧民窟,據政府統計資料,居民有185,777人[47]。不過非官方的資料估計其人口是在五十萬人到一百萬人之間,人數差異因為各組織定義的基贝拉貧民窟範圍不完全相同[48][49][50][51]

行政区划

[编辑]

内罗毕市拥有完全行政县的地位。

最初,内罗毕是肯尼亚2013年之前的八个省之一。内罗毕省与肯尼亚其他地区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内罗毕省直到2007年才划分为“区”,当时设立了三个区。2010年,随着新宪法的颁布,内罗毕更名为县,并合并为市县。该县完全由城市组成。它只有一个地方议会——内罗毕市议会,但在2013年3月新宪法生效后,该议会被内罗毕市县取代。

内罗毕县有17个选区。选区名称可能与分区名称不同,例如,Starehe选区与中央分区相同,Lang'ata选区与基贝拉分区相同,Kamukunji选区与Pumwani分区相同。

選區

[编辑]

内罗毕分为17個選區英语Divisions of Kenya,85個地点[52],主要是用其住宅區命名。例如Kibera Division就包括了基贝拉(Kibera,肯尼亚最大的贫民窟)。17個選區如下:

  • Dagoretti North
  • Dagoretti South
  • Lang'ata
  • Kibra
  • Kasarani
  • Roysambu
  • Ruaraka
  • Embakasi Central
  • Embakasi East
  • Embakasi North
  • Embakasi South
  • Embakasi West
  • Kamukunji
  • Makadara
  • Mathare
  • Starehe
  • Westlands

人口

[编辑]
奈洛比烤肉市場是當地人主要消費型餐飲方式
郊區貧民窟
奈洛比公車總站
年份人口增长
190611,5000
191114,0002,500
192124,30010,300
192629,9005,600
192932,9003,000
193147,80014,900
193961,3003,500
1944108,90047,600
1948119,00020,100
1955186,00067,000
1957221,70035,700
1960251,00029,300
1962266,80017,800
1965380,000113,200
1969509,300129,300
1979827,775318,475
19891,324,570496,795
19951,810,000485,435
19992,143,254333,254
20052,750,561607,307
2009[53]3,138,369387,808

經濟

[编辑]
[icon]
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公園和花園

[编辑]
Kenyatta Avenue以及Uhuru公園英语Uhuru Park,在Upper Hill和奈洛比中心商業區之間
中央公園

奈洛比有許多的公園以及開放空間。市區內許多地方都有茂密的樹木覆蓋,也有許多的綠地。奈洛比最著名的公園是Uhuru公園英语Uhuru Park。公園在1969年啟用,位置在中心商業區以及Upper Hill的旁邊。Uhuru是斯瓦希里语中的自由,Uhuru公園也是戶外演說,服務以及集會的場所,前總統丹尼尔·阿拉普·莫伊曾希望其政黨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62層樓總部可以設在公園內[54],後來在諾貝爾和平奬旺加里·马塔伊發起活動呼籲,才留下了這個公園。

中央公園在Uhuru公園旁邊,其中有紀念第一任總統乔莫·肯雅塔的紀念館,以及1988年完工,慶祝第二任總統丹尼爾·阿拉普·莫怡執政十年的Moi紀念碑,其他著名的開放空間包括Jeevanjee公園英语Jeevanjee Gardens、城市公園、8月5日紀念公園英语August 7th Memorial Park, Kenya以及Nairobi Arboretum。

交通

[编辑]

蒙巴薩-奈洛比鐵路以奈洛比為終點,是肯亞建國以來首條鐵路,2017年5月通車。

奈洛比現建有奈洛比國際機場。過去1930年代和1940年代,英國人來肯亞都是使用伊斯來爾機場(Eastleigh Airport),此機場曾是英國南安普敦好望角的重要轉機點。而且在和基蘇木(肯亞西部港口)間曾開過飛行艇的交通路線。

友好城市

[编辑]

图片

[编辑]

注釋

[编辑]
  1.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Volume I: Population by County and Sub-County. Kenya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7 Nov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November 2019). 
  2. ^Omwenga, Mairura.Nairobi Emerging Metropolitan Reg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PDF). ISOCARP CONGRESS. 46th ISOCARP Congress. Nairobi: 1–5. 2010-09-19 [17 Nov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17 November 2022). 
  3. ^Roger S. Greenway, Timothy M. Monsma,Cities: missions' new frontier, (Baker Book House: 1989), p.163.
  4. ^mombasa.go.ke.History of Mombasa. Mombasa County. 2018-07-28 [14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anuary 2021). 
  5. ^britannica.com.Nairobi History. www.britannica.com/. [18 Febr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December 2019). 
  6. ^Production. East Africa Sisal.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uly 2020)(美国英语). 
  7. ^Rashid, Mahbub.The Geometry of Urban Layouts: A Global Comparative Study. Springer. 2016-06-16.ISBN 978-3-319-30750-3(英语). 
  8. ^Wikimania 2025. meta-wiki. [2025-08-06]. 
  9. ^9.09.1Donald B. Freeman, City of Farmers: Informal 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Open Spaces of Nairobi, Kenya, McGill-Queen's Press - MQUP, 1 Mar 1991
  10. ^Frédéric Landy, From Urban National Parks to Natured Cities in the Global South: The Quest for Naturbanity, Springer, 20 Jul 2018, p.50
  11. ^11.011.111.2Anne-Marie Deisser, Mugwima Njuguna,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Kenya, UCL Press, 7 Oct 2016, p.76
  12.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Nairobi: National capital and regional hub. unu.edu. [17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ne 2013). 
  13. ^Tignor, Robert L.Colonial Chiefs in Chiefless Societies.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1971,9 (3): 339–359 [September 28, 2020].JSTOR 159669.S2CID 154551781.doi:10.1017/S0022278X00025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pril 2022). 
  14. ^Roman Adrian Cybriwsky,Capital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An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History, and Culture, ABC-CLIO, USA, 2013, p. 303
  15. ^The Eastern Africa Journal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Volume 1, Indiana University, 8 Publishers, 1996
  16. ^Crossing Railway. The History of Kenya gallery: Nairobi National Museum. 2025-08-05.It is not uncommon for a country to create a railway, but it is uncommon for a railway to create a country. 
  17. ^Reiter, Paul.The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malaria. Spectator. 5 December 2009 [25 Jul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February 2016). 
  18. ^The man who saved Nairobi from the Bubonic Plague – Owaahh. Owaahh. 16 April 2014 [19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anuary 2018)(美国英语). 
  19. ^Sana Aiyar, Indians in Kenya: The Politics of Diaspor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42
  20. ^Claire C. Robertson, Trouble Showed the Way: Women, Men, and Trade in the Nairobi Area, 1890–1990,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6
  21. ^Merriam-Webster, Inc.Merriam-Webster's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1997: 786.ISBN 0-87779-546-0. 
  22. ^Britannica,Nairobi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8 June 2019., britannica.com, USA, accessed on July 7, 2019
  23. ^23.023.1Garth Andrew Myers, Verandahs of Power: Colonialism and Space in Urban Africa,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4. ^Thorntorn White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2 October 2020.
  25. ^Martin, A. M.; Bezemer, P. M. The concept and planning of public native housing estates in Nairobi/Kenya, 1918- 1948.. Planning Perspectives. 2020,35 (4): 609–634.Bibcode:2020PlPer..35..609M.S2CID 150702513.doi:10.1080/02665433.2019.1602785可免费查阅. 
  26. ^Dutton, E. A. T. 1. Kenya Mountain. Introduction by Hilaire Belloc 1. London: Jonathan Cape. 1929: 1–2 [1929]. 
  27. ^Elkins, Caroline. Britain's Gulag: The Brutal End of Empire in Kenya. United Kingdom, Pimlico, 2005.
  28. ^History of COTU(K) – Central Organization of Trade Unions (COTU-K). cotu-kenya.org.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anuary 2022). 
  29. ^The Nairobi General Strike, 1950: From Protest to Insurgency. libcom.org.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une 2021). 
  30. ^"Our History"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7 March 2017., The Kenyatt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31. ^Nairobi Airport Project. The World Bank. [7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March 2014). 
  32. ^United States Embassy.Quiet Memorials Mark Fourth Anniversary of Embassy Bombing. usembassy.gov. [17 June 2007]. [失效連結]
  33. ^"Kibaki to officially open Sh30bn Thika superhighway"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0 May 2017.,The Nation, 5 November 2012.
  34. ^Kenya inaugurates new Chinese-funded railway. www.aljazeera.com. [2023-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ne 2023)(英语). 
  35. ^Bonface Otieno.Nairobi County Speaker Beatrice Elachi resigns. Business Daily Africa (Nairobi). 11 August 2020 [22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anuary 2021). 
  36. ^36.036.1Omulo, Collins.Assembly Speaker Benson Mutura sworn in as Acting Nairobi Governor – VIDEO. Nairobi News. December 21, 2020 [December 22,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December 2020). 
  37. ^Kiruga, Morris.Kenya: Can former Nairobi governor Mike Sonko make a comeback?. The Africa Report. 22 December 2020 [22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December 2020). 
  38. ^"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Volume I: Population by County and Sub-County"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3 November 2019., KNBS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39. ^Perceptive Travel.Nairobi by Degrees. perceptivetravel.com. [14 June 2007]. [失效連結]
  40. ^The East African.Karura: Are We Missing the Trees for the Forest?. nationmedia.com. 2 November 1998 [14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41. ^United Nations.Travel and Visa Information. unhabitat.org.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September 2007). 
  42. ^Gaisma.Nairobi, Kenya – Sunrise, sunset, dawn and dusk times, table. gaisma.com. [22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3 March 2012). 
  43. ^World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 - Nairobi. WorldWeather.org. [200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8). 
  44. ^Nairobi City Council.Councillors, Wards & Constituencies. nairobicity.org.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March 2007). 
  45. ^Nairobi City Council.Living in Nairobi. nairobicity.org.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March 2007). 
  46. ^Monsters and Critics.Urban Somali refugees call Nairobi's "Little Mogadishu" home. news.monstersandcritics.com.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June 2007). 
  47.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Volume I: Population by County and Sub-County. Keny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November 2019). 
  48. ^Erulkar, Annabel S.; Matheka, James K.Adolescence in the Kibera Slums of Nairobi, Kenya(PDF). The Population Council. 2007 [2 April 2022].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11 May 2012). 
  49. ^Mutisya, Emmanuel; Yarime, Masaru.Understanding the Grassroots Dynamics of Slums in Nairobi: The Dilemma of Kibera Informal Settlements(PDF).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Applied Sciences & Technologies. 2011: 197–213 [30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9 August 2017). 
  50. ^Tomasini, Anne.Audio Slideshow: Dr. Biden Sees the Neighborhoods of Kenya. The White House. June 8, 2010 [30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November 2016). 
  51. ^Kibera: How slum lords cash in on misery. www.thepeople.co.ke. [27 April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October 2013). 
  52. ^[1]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9 March 2013.
  53. ^2009 Census results End(PDF). knbs.or.ke. 2010-08-31 [2010-08-31].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3-01-16). 
  54. ^The Standard.Kenyans must have a sustained campaign against land grabbing. eastandard.net. [25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January 2015). 
  55. ^Sister Cities International. Sister-cities.org. [2010-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2). 
  56. ^Raleigh, North Carolina. Sister Cities International. [29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6). 
  57. ^存档副本. [201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奈洛比
新闻

1°17′13″S36°49′08″E / 1.287°S 36.819°E /-1.287; 36.819

全非运动会举办城市
非洲各國的首都
粗斜體未被國際普遍承認國家的首都和屬地的首府。
北非
西非
東非
中非
南非
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英联邦总部: 英国英格兰伦敦
国际
各地
地理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奈洛比&oldid=8951780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