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太原會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太原会战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太原戰役
太原會戰
中國抗日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
地点
 中國華北地區
结果日軍佔領太原
参战方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閻錫山
衛立煌
傅作义
朱德
寺內壽一
板垣征四郎
兵力
約280,000人(6個集團軍)[1]~140,000人(5個師)[2]
伤亡与损失
大約129,737人[1]大約30,000人
1937年10月,太原火车站,中国第一七九旅开赴前线。

太原會戰是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第二戰區日本軍隊山西太原附近地区进行的一場大规模戰役。包括天镇战斗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以及廣靈、靈邱、崞縣、原平等戰鬥。

太原會戰双方指挥官分别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司令长官閻錫山和日本華北派遣軍寺內壽一大將,朱德第十八集团军配合第二戰區作战。

這場戰役結束后中國政府在華北、西北的大規模戰事宣告結束,日軍成功取得山西大同一帶的煤炭資源。

背景

[编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軍占领北平。華北日军计划在华北、山西北部和绥远决战,企图以主力沿平汉铁路进攻河北保定沧州一线,待保定作战后,再进攻石家庄德县一线。另以一部在主力右翼,沿平绥铁路北攻南口[3]。1937年8月初,日军编成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联合中国驻屯军一部沿平绥铁路东段进攻察哈尔,以“解除对中国驻屯军后侧及满洲国境的威胁,消灭察哈尔省内的中国军队”。中國任命傅作义为国民革命军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加强防御华北,负责平绥铁路东段。[3]:665

序幕

[编辑]
参见:平绥铁路沿线作战

南口战斗

[编辑]
主条目:南口战役

1937年8月7日,湯恩伯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13军进入南口阵地。在關東軍參謀長坂垣策劃下,日軍以相當大兵力主攻南口,中方由王仲廉的第八十九师防守。8月9日,日军開始正式攻击[4]:94。激戰16天,8月26日,南口失守[3]:665。中国军队伤亡1.6万余人,日军伤亡1.5万余人。

张家口战斗

[编辑]
主条目:张家口战斗

1937年8月21日,察哈尔境內日軍南攻張家口。中国军队领导者为一四三师刘汝明。8月26日張家口陷,国民革命军向察哈尔南部之洋河右岸撤退。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随即在伪蒙骑兵协同下沿平绥铁路向西继续进攻[3]:665。日军並攻陷怀来延庆

8月29日,日军两支部队在宣化会合,防御平绥铁路西段的中国军队面临夹击危险,遂分头撤退。8月31日,日军中国驻屯军与到达的国内援军编组为华北方面军、第1軍和第2軍[5]:82,连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在内,日军用于华北作战部队合计约37万人。

大同战斗

[编辑]
主条目:大同战斗

1937年9月2日,日军为确保华北主力南下平汉线作战的侧翼安全并獲取煤炭等戰略物資,以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联合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分两路从北面进攻山西,在大同天镇同中国军队发生战斗。中国军队领导者为六十一军李服膺和十九军王靖国,日军方面领军者则为酒井兵团酒井镐次。战斗中,守住阵地的国军与酒井兵团互有攻防。9月11日,中国第二九九团孤军坚守天镇一週后突围南退,12日撤离大同[3]:665

部署

[编辑]

1937年9月13日,由于大同失守,日军第5师团攻占河北省阳原、蔚县、山西省广灵后,挺进山西浑源、灵丘,企图突破平型关、茹越口,与察哈尔派遣兵团进行协同,欲歼灭中国第二战区主力[4]:95。9月中旬,中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採取收縮防禦的態勢,將軍力集結于雁门关平型關娘子關,沿内長城進行防禦[5]:83,其中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防守茹越口,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撤至雁门关阵地,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七十三师及第十五军退守平型关团城口既设阵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五师进出平型关外,遮断日军后方供应连络线。决心与东线平型关当面日军决战。[6]

会战经过

[编辑]

平型关战役

[编辑]
主条目:平型关战役平型关伏击战
八路军115师缴获的日军军需物资

1937年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攻占灵丘;22日攻占平型关西北的“东跑池”制高点。9月24日,日军攻占平地泉,企图进入平型关占领大营镇

战役开始后,后方的国军第七集团军迅速向平型关增援,阎锡山得知日军西路援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正试图沿平行的山脉绕过平型关突破防线,遂作出主动出击计划,策划25日以3个师的兵力,出长城合围平型关下的第5师团21联队日军。计划由晋绥军郭宗汾71师、新编第2师以8个团总兵力15000人自西北出击,八路军第115师以4个团东南出击,担任打击敌侧背[7][8],并截断日军后方运输线任务。关内守军诱引日军第5师团21联队主力从当面来攻,出关的3个师从两翼合围日军。

1937年9月25日清晨,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部队发起全面反击。中共中央派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林彪115師贺龙120师配合第2战区王靖國部配合作战[4]:96。9月25日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汽车部队与辎重部队延灵丘至平型关公路,从2个方向进入了八路軍第115师在平型关以东预设的伏击区域,经过4个小时左右战斗,毙伤日军约240名(其中死亡166名,含两名中佐),日军自行烧毁卡车4-50辆,并损失辎重马车42辆,马匹70余,92步兵炮一门,枪支百余,115师缴获大量物资与重要军用地图。[9]蔣致電嘉獎[10]:323。经过一天的战斗,进攻大营镇的日军被分割包围于三处,后方由灵丘通往平型关的交通补给线亦因第115师的伏击而被切断。

9月26日,日軍增援主力向蔡峪口进攻,企图打通到平型关的交通线,国军希望集中优势兵力将平型关被围日军迅速歼灭。中日双方激战3日。

9月27日,日军关东军混成第15旅团进攻繁峙县北、雁门关以东的茹越口长城阵地。28日,中国守军第203旅反冲击失败,日军突破茹越口,中国守军第203旅旅长梁鉴堂殉国,同日,进攻平型关日军第5师团运输线被增援部队打通,两支增援部队(步21联队,步42联队主力)约4000余人从两方向攻入平型关口和团城口长城线。29日夜,西路日军攻占繁峙,遮断了平型关正面中国军队的退路,阎锡山被迫下令向南撤向五台山代县一带,平型关战役结束[4]:75。30日,占领繁峙的日军混成第15旅团进占代县。中国守军从内长城防线撤退后,东面的日军第21旅团进入大营镇[11]:423-426[12]:53

忻口会战

[编辑]
主条目:忻口会战
前往忻口山区布防的中国军队

1937年10月10日,卫立煌率国民革命军第14集团军从河北石家庄赴晋北增援,集结于忻口附近。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负责指挥忻口会战[5]:87。会战13日打响,双方交战激烈。自15日起,板垣又投入第五师团主力七八千人向永兴村、安家庄一带进攻。10月19日,日军兵力增至十个联队[13]:12,卫立煌急电蒋介石请求援助。25日,卫立煌给蒋介石发密电称:“剧战半月,伤亡奇重:八五师仅剩一营余,第十、廿一、五四、八三各师可编三、四、五营不等,独五旅编两营,晋、绥军参战各旅各仅余二三百人。”26日,娘子关失守,阳泉寿阳相继陷落。10月31日,卫立煌电报蒋介石称:晋北各师战斗员伤亡三分之二以上,每师所剩由一营余至一团余不等,火力不能维持,援兵无法赶往,补充兵短期不能送到。”11月2日,蒋介石令晋北各军向太原以北青龙镇阵地转进,与晋东军协同作战。[14]

10月18日,120师358旅716团在雁门关黑石头沟设伏,经3小时激战,击毁日军汽车100余辆,击毙日军数百。21日,第716团再次于黑石头沟伏击,击毁日军10余辆汽车。从18日至21日,第716团在雁门关以南地区,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切断了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14]。此外,第十八集团军129师第三营夜袭阳明堡机场,重伤日军军机一架[15]:434-452

根據投入忻口会战的日軍步兵第42聯隊戰鬥詳報,10月11日至10月29日僅該聯隊就總計戰死520人,戰傷901人,足見戰鬥之慘烈[16]

娘子关战役

[编辑]
主条目:娘子关战役

1937年10月6日,日军川岸文三郎率领关东军第20师团强攻河北井陉娘子关,策应其第五师团之攻势。孙连仲的第26路军与曾万锺率领的第3军依工事抵抗。11日,日军进攻井陉、砭驴岭,中国守军第38军第17师迎击。14日日军突进苇泽关、旧关,被中国第一战区第一军团、第三军包围,但中国军队火力不足,至22日,日军仍坚持抵抗。日军被迫于21日抽调第20师团全部及第109师团一部由冀南回援。10月26日,日军攻破娘子关,并追击溃退的中国守军[5]:91,晋东平定阳泉相继失守,日军进逼太原。[3]:665

太原保卫战

[编辑]
主条目:太原保卫战

1937年11月2日,晋东方向日军(第20师团和第109师团)占领昔阳,形成与晋北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第5师团)会攻太原之势,忻口中国守军当夜南撤保卫太原[15]:470-475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命令主力撤至太原以南,以傅作义为太原城防司令,率领国民革命军第35军守太原。

11月5日东路日军占领榆次,6日北路日军兵临太原城下。7日两路日军在日空军配合下,对太原发动总攻。经过激战在8日晚突破北面城垣,傅作义率部从城南突围。11月9日,日軍佔領太原、祁县、平遥后停止进攻;中国军队退守子洪镇、韩侯镇、兑九峪;太原会战结束。[3]:665

根據投入攻城的日軍步兵第42聯隊戰鬥詳報,僅該聯隊就於11月1日至11月10日在太原與其城郊總共戰死72人,戰傷153人[17]

參與本次會戰的日軍第20師團,因為接連在河北與娘子關以及太原城遭遇頑抗,傷亡減員極大,以至於1938年1月日軍鐵道運輸單位仍需要輸送2,316名補充人員至該師團以補充其大量缺額[18](重傷致殘者以外的傷兵應不在補充範圍內)。

后续

[编辑]

南口之戰告一段落後,日軍循平漢鐵路南下:9月,攻陷河北保定;10月,攻陷石家莊;11月,攻陷河南安陽[3]:665。另一路由津浦鐵路南下,攻陷魯南德州[3]:665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1.1劉鳳翰,(論太原會戰及其初期戰鬥)《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1986年6月,p336。
  2. ^劉鳳翰,(論太原會戰及其初期戰鬥)《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1986年6月,p330。
  3. ^3.03.13.23.33.43.53.63.73.8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第3版.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ISBN 9622013538. 
  4. ^4.04.14.24.3李怡. 《抗戰畫史》. 台北: 力行書局. 1969. 
  5. ^5.05.15.25.3吴景平; 曹振威. 中华民国史. 第九卷(1937-1941).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ISBN 978-7-101-08001-8. 
  6. ^高鹏; 金爽. 第2章 太原会战简介.太原会战. 团结出版社. 2005 [2017-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7. ^《阎锡山致五台朱总司令漾申行一电》:“我决歼灭平型关之敌,增加八团15000兵力,明拂晓可到。希电师夹击敌之侧背。” 1937年9月23日,台北国史馆藏阎锡山档案,微卷号97,1724
  8. ^平型关会战讲稿. 陆军大学校印. 中华民国第34年: 10页.24日上午9时,傅作义(第七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及“一一五师之连络代表共同商定于二十五日拂晓以第七十一师配合第一一五师攻击团城口正面之敌”。计划以第七一师附新编步兵第二师为正面主攻部队,第八四师坚守原地,独立第八旅以一部协同第七一师攻击辛庄,第一一五师担任敌后方蔡家峪,东河南的侧背后牵制攻击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9. ^姜克实.第四章 日本国内媒体报导. Matters. 2024-07-06 [2025-09-09](中文(繁體)). 
  10. ^茅家琦等 主編 (编). 《中國近現代大事編年》.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ISBN 7200036994. 
  11. ^郭汝瑰, 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ISBN 9787214030344/7214030349.
  12. ^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著),齐福霖(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征求意见稿),第一卷第二分册.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第5辑.中华书局. 1981年5月.
  13. ^何应钦. 八年抗战之经过. 文海出版社. 1946. 
  14. ^14.014.1杨树标; 杨菁.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二小节:比较努力的抗战.蒋介石传(1887-1949)(PDF).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01-18 [2021-03-18].ISBN 7308057569.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03-1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15. ^15.015.1郭汝瑰、黃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2010-07-13].ISBN 97872140303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16. ^「太原附近の戦闘」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230000、歩兵第42連隊 南懐化 石嶺頭 太原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0月11日~昭和12年11月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7. ^「太原附近の戦闘」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230000、歩兵第42連隊 南懐化 石嶺頭 太原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0月11日~昭和12年11月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8. ^「鉄道輸送計畫表送付の件」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4120160400、支受大日記(密)其2 昭和13年自1月14日至1月26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共同历史中方报告”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续范亭”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军事科学院”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外部連結

[编辑]

太原會戰簡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簡介
主題
戰區英语List of theaters and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影響
戰爭罪行英语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參與者
同盟國
轴心国
中立國
抵抗運動
战俘
時間軸
前奏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2)
1943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3)
1944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4)
1945年以後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5–1991)
背景
參與者
中华民国
國民政府
同盟國
指挥者
軍隊
相關協作
中华民国
中国共产党
指挥者
軍隊
大日本帝国
及其傀儡政权
指挥者
軍隊
所涉戰爭罪
戰事
1937–1939年
1940–1942年
1943–1945年
國際相關
戰後影響
日本細菌武器
人物
有關單位
使用
戰後
研究者與著作
相關審判與訴訟
原址陈列与后续
影视作品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太原會戰&oldid=8907235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