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太初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初曆中國歷史上現存第一部完整統一,而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在天文學發展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邓平唐都落下闳司馬遷等根据对天象实测和长期天文纪录所制订。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改称三統曆。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夏五月(前104年)至後漢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甲寅(85年),太初曆共實行了188年。

其法规定一回归年3653851539{\displaystyle 365{\begin{matrix}{\frac {385}{1539}}\end{matrix}}}日,一朔望月294381{\displaystyle 29{\begin{matrix}{\frac {43}{81}}\end{matrix}}}日,所以又称八十一分律曆。以夏曆的正月为岁首。太初曆第一次編二十四节气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它亦首次记录了五大行星运行的周期。

起源

[编辑]

漢朝初年沿用秦朝的曆法顓頊曆,以農曆的十月為一年之始,因曆法與天象運行正朔失合,司馬遷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元封七年)之前(或两年),與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上書,「言曆紀壞廢,宜改正朔」,武帝徵求了御史大夫倪寬的意見之後,詔令司馬遷等「議造漢曆」。於是,一場專家和人民合作改革曆法的行動開始展開。其中,鄧平落下閎所造的八十一分法,尤爲精密。在司馬遷的推薦下,漢武帝識金明裁,「乃詔遷用鄧平所造八十一分律曆,罷尤疏遠者十七家」。並將元封七年改爲太初元年,以紀念《太初曆》的創建[參⁠ 1]

內容

[编辑]

《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在天文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曆法測算出一朔望月等於29又81分之43日,故又稱爲“81分律曆”。《太初曆》以冬至所在之月爲11月,以正月爲歲首,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月大30日,月小29日,並首次將24節氣訂入該曆法,與春種、秋收、夏忙、冬閑的農業節奏合拍。落下閎在《太初曆》的制訂中有許多科學的創意和發明,如改秦曆以10月爲歲首的錯誤,確定以正月初一爲一年之始,12月底爲歲末,從此,《太初曆》與周而複始的四季顺序緊密吻合並相沿至今[參⁠ 2]

落下閎在預見《太初曆》不足之處曾指出:“日後八百歲,此曆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实际上仅一百余年即误差一日) 他還測知135個月爲一個交食周期,每一交食周期内將發生日食23次。同時,他對太陽系諸行星的會合周期的測算也相當准確,如水星爲115.87日,僅比現代的測值115.88日小0.01日。落下閎是用“連分數”的數學原理(「通其率」)計算《太初曆》的數據的,直到1579年,歐洲人彭柏里才提出這個原理,但已晚於落下閎1600多年[參⁠ 2]

《太初曆》的制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曆法大改革,是中國文明在世界天文學上的不朽貢獻。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盛讚落下閎是世界天文學領域一顆“燦爛的星座”。

影響

[编辑]

《太初曆》的科學成就,首先在於曆法計算上的精密準確。中國漢初以前,主要採用「古六曆」(黃帝、顓頊、夏、殷、周、魯)中的《顓頊曆》。這個古曆,計算一年爲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一月是二十九天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由於這種古曆計算不夠精密,常出現月初是無月光的朔日,但實際天空中卻有圓滿的月光;月中是有月光的望滿之日,夜晚卻並沒有月亮。爲了改變這種不對照的現象, 司馬遷主持制訂《太初曆》時,重新進行了反複地周密地運算和實踐驗證[註⁠ 1][參⁠ 3]

《太初曆》的科學成就,又在於適應農時的需要。自古以來,中國以農立國。曆書,是否與農時相適應,關係至關重要。《顓頊曆》,是以孟冬(今農曆十月)爲歲首與農時季節不相適應。司馬遷主持制訂《太初曆》時,將有違農時的地方加以改革,《太初曆》把過去的十月爲歲首改爲以正月爲歲首;又在沿用十九年七閏法的同時,把閏月規定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間無中氣的月份,使曆書與季節月份比較適應。這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順昌了。二十四節氣的日期,也與農時照應[參⁠ 3]

《太初曆》的科學成就,還在於第一次計算了日月蝕發生的周期和精確計算了行星會合的周期[註⁠ 2][註⁠ 3]。說明日月蝕發生的周期和人們看到的時間地點。這在科學還不發達的西漢,司馬遷等人能夠推測計算,是很可貴的。司馬遷在《天官書》中記載了眾多的行星的位置和會合的周期,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參⁠ 3]

註解

[编辑]

    註:

  1. ^《漢書·律曆志》在這方面作了細致的描寫:「閎運算轉曆,其法以律起曆,日律容一龠,積八十一寸,則一日三分也,與長相終,律長九寸,百七十一分而終複,三複而得甲子。夫律陰陽九六爻象所從出也,故黃鍾紀元氣之謂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與鄧平所治同。於是皆觀新星度日月行,更以推算如閎、平法。法一月之日二十九,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太初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2. ^《史記·天官書》:「日月薄蝕,行南北有時,此其大度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慧星三見,宋襄公時星隕如雨。」
  3. ^《史記·天官書》:「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複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五,凡百一十三則複始。故月蝕,常也;日蝕,爲不藏也。甲、乙,四海之外,日月不佔。丙、丁、江、淮、海岱也。戊、已,中州、河、濟也。庚、辛,華山以西。壬、癸,恆山以北」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漢書/卷020》,出自班固漢書

參考资料

[编辑]
文內參考

    參:

  1. ^童超. 第四十五章第一節〈夏曆與節氣〉. 《漢武王朝》. 2009: 164-165. 
  2. ^2.02.1童超. 第四十五章第二節〈五星與交食〉. 《漢武王朝》. 2009: 165. 
  3. ^3.03.13.2地球社編輯部. 第七章第一節〈天文學〉. 《中國文明史 第三卷 秦漢時代 中冊》. 1992: 493-496. 
其他


史前→东漢古六曆
周朝?—?
顓頊曆
BC366?—BC105
太初曆
BC104—4
三統曆
5—84
东漢→魏→晉四分曆
85—236
景初曆
237—444
晉→南朝元嘉曆
445—509
大明曆
510—589
四分曆
222
乾象曆
223—280
十六国·后秦三紀曆
384—417
十六国·北凉玄始曆
412—460
蜀漢四分曆
221—263
北朝景初曆
398—451
玄始曆
452—522
魏→北齐正光曆
523—539
興和曆
540—550
天保曆
551—577
魏→北周正光曆
523—565
天和曆
566—578
北朝→隋大象曆
579—583
開皇曆
584—596
大業曆
597—618
戊寅元曆
619—665
麟德曆
666—728
大衍曆
729—762
五紀曆
763—783
正元曆
784—806
觀象曆
807—821
宣明曆
822—892
唐→後周崇玄曆
893—938
調元曆
939—943
崇玄曆
944—955
調元曆
961—993
大明曆
994—1125
南唐中正曆
940—962
欽天曆[1]
963
應天曆
964—975
後周
北宋
南宋
欽天曆
956—963
應天曆
964—982
乾元曆
983—1000
儀天曆
1001—1023
崇天曆
1024—1064
明天曆
1065—1067
崇天曆
1068—1074
奉元曆
1075—1093
觀天曆
1094—1102
占天曆
1103—1105
前蜀永昌曆
909—912
正象曆
912—925
南漢南漢曆[2]
917—971
南宋紀元曆
1106—1136
統元曆
1137—1167
乾道曆
1168—1176
淳熙曆
1177—1190
會元曆
1191—1199
統天曆
1200—1207
開禧曆
1208—1250
淳祐曆
1251—1252
會天曆
1253—1270
成天曆
1271—1276
本天曆
1277—1279
重修大明曆
1215—1280
授時曆
1281—1387
徐宋[3]萬壽曆
1350—1362
大明曆
1127—1181
重修大明曆
1182—1234
张周[4]明时曆
1354—1357
大統曆
1368—1683
大統曆[5]
1637—1644
時憲曆[6]
1645—1911
現代西曆
農曆
1912—今
明夏先天曆
1363—1371
太平天國太平天曆
1853—1863
  1. ^958年以後,南唐后周宋朝年號,但曆法仍舊使用中正曆,直至962年十一月宋朝正式向南唐頒曆後才改用宋曆。
  2. ^據張金銑《南漢曆法初考》考証,南漢可能自造新曆,因與中原不相往來而未載。
  3. ^据《玄宫之碑》:1350年庚寅),徐寿辉建国号宋,曆曰万寿,1360年,徐宋灭亡,明玉珍奉徐宋正朔至1362年
  4. ^据《续资治通鉴》、《南村辍耕录》等书,张士诚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建立政权,“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祐,曆曰明时”。
  5. ^据汪小虎论文《明代颁曆制度研究》,清朝崇德二年十月开始颁曆,用大统法。有《大清崇德六年大统曆》残曆为证。
  6. ^1665年至1670年间,以《大统曆》计算历书,仍名之曰《时宪曆》。1735年,乾隆帝弘历即位,因避讳改“曆”為“書”,稱之為《時憲書》。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太初曆&oldid=8643339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