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1174年-1185年在位)的確是麻瘋病患者,他的姐姐西比拉也確實嫁給了居伊·路西安。由於鮑德溫四世在死前與居伊鬧翻,因此居伊並沒有立即繼任王位。事實上,1183年,鮑德溫將西比拉與前夫蒙特費拉的威廉所生的五歲兒子加冕成為鮑德溫五世(即蒙特費拉特的鮑德溫)為王儲。小男孩後來身為國王,統治僅一年便在1186年九歲時病死。兒子死後,西比拉與當時深愛著的居伊開始保衛城市並隨後稱王。事實上的加冕儀式比電影中更加戲劇化:西比拉在成為女王之前已經被迫離婚,以確保女王能被允許選擇自己的王室配偶,而在希拉克略(英语:Heraclius of Jerusalem)(Heraclius)主教(即影片中貝里昂衛城時身邊的牧師,電影中未提及名字)為西比拉加冕之後,她選擇了居伊並加冕其為王。與此同時的黎波里的雷蒙三世(即影片中的太巴列)試圖與貝里昂發動政變,來支持其同父異母的妹妹伊莎貝拉一世公主成為女王,但後來由於伊莎貝拉的丈夫托倫的韓福瑞四世(英语:Humphrey IV of Toron)背叛他們,並宣誓效忠居伊而失敗。
歷史上貝里昂是Tiberias的親密同盟,一位道地的紳士,也是王國裡最強大的貴族之一,而非鐵匠出身。他的父親Barisan(此為貝里昂的原名,來源於法語的「Balian」),是東方(可能是義大利)伊貝林家族的建立者。貝里昂與西比拉事實上在保衛耶路撒冷時才團結一致,兩人之間並無曖昧關係。貝里昂與西比拉的繼母,即阿馬里克一世之遺孀瑪麗亞康尼娜(Maria Comnena)結婚。《泰尔旧史》(Old French Continuation of William of Tyre,即Chronicle of Ernoul)記述西比拉曾經迷戀貝里昂的哥哥伊貝林的鮑德溫(Baldwin of Ibelin),一個年齡是她兩倍的鰥夫,但這個記述充滿了可疑之處。相反地,似乎是太巴列的父親希望兒子能娶西比拉以壯大自己的政治集團,然而這個傳說似乎沒有電影裡西比拉與貝里昂的愛情有趣。
貝里昂並非來自法國,也理所當然不會與西比拉回到那裡,且理查一世攻陷阿卡之後,西比拉與兩個女兒在營中因熱病而死去。另一方面,貝里昂和理查一世的關係事實上並不友善,因為在後來的選舉中,貝里昂支持康拉德而理查支持居伊。貝里昂與瑪麗亞安排他們的女兒伊莎貝拉與托倫的韓福瑞四世強行離婚,這樣伊莎貝拉可以嫁給康拉德。為十字軍寫下詩歌記錄的安布罗斯稱貝里昂「比小丑還虛偽」、「他應該被狗獵殺」。《Itinerarium Peregrinorum et Gesta Regis Ricardi》一書的無名作者稱貝里昂是「極端邪惡委員會」的一員,將他描述為一個殘暴、浮躁、背信棄義的人,並指他從康拉德那裡收受賄賂。因此電影中那樣英雄般正直的貝里昂或許並不存在,歷史上的貝里昂與瑪麗亞結婚(Maria Comnena),由於他們和西比拉同父異母的姐妹-伊莎貝拉女王(未出現在電影中)的親密關係,伊貝林家族成為耶路撒冷王國和13世紀的塞浦勒斯最強大的貴族。尤其是瑪麗亞和貝里昂的兒子約翰(Lord of Beirut),成為13世紀前30年,整個基督聖地的主導力量。
該片的歷史正確性由哈米德·達巴什(Hamid Dabashi)教授作顧問,在後來歷史頻道的《历史vs好莱坞》(History vs. Hollywood)系列片中也作了分析,該集並收錄在發行的DVD中。[原創研究?]
電影中,貝里昂曾被居伊派來的三名騎士襲擊,那些刺客穿著條頓騎士團特有的黑色十字的白色長袍,而非白袍紅十字的聖殿騎士長袍,但條頓騎士最早約在1190年才出現和成立,即發生哈丁之戰的後三年,此部分似乎略有矛盾。但他們的服裝標誌,包括盾牌上的十字形狀都與日後的條頓騎士團之標準稍有區別,且先前雷納德和居伊的交談中也只談到「killed by Templars」(被聖殿騎士所殺),因此劇情可能在這暗示,這些人目前只屬於聖殿騎士,而為日後條頓騎士團的雛形,這種說法也許是歷史顧問做出的一些妥協方法。
当城市最终投降后,有一段情节是被萨拉丁释放的居伊出于嫉恨向贝里昂袭击,两人进行了场简短而激烈的决鬥。当贝里昂打败对手,对方跪在自己面前要求一死时,他平静地告诉对方:“我不会动手,请作为骑士站起来”(“rise a knight”,这句台词在此第3次出现)。该台词一语双关的另一层含义则是:“你从此以后也只是骑士,不再是国王了”(电影版未交待居伊的结局,而剪辑版中间接交待的内容相对偏向史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