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天劍一型飛彈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劍一型飛彈
Sky Sword I
成功嶺展示之天劍一型飛彈
类型短程空對空飛彈
原产地 中華民國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93年—現今
生产历史
研发者中山科學研究院
研发日期1980年代[1]
生产商中山科學研究院
单位成本約新台幣500萬
生产日期1991年[2]
衍生型捷羚防空飛彈系統
海劍羚飛彈系統
基本规格
重量90公斤[3]
长度2.87公尺
直径12.7公分

弹头高爆破片戰鬥部
弹头量10.34公斤[4]
引爆机制觸發引信+主動雷射近炸引信

发动机固體燃料火箭引擎
推進階段:14,000磅推力
有效负载35g[5]
翼展67.5公分
作战范围8公里[4]
射高4公里[5]
速度3.5馬赫
制导系统紅外線導引
转向系统4×前翼
发射平台F-CK-1經國號戰鬥機
T-5勇鷹高級教練機
捷羚防空飛彈系統

天劍一型(英語:Sky Sword I 或 Tien Chien I)空對空飛彈,簡稱劍一,曾被稱為「中正100天劍一型空對空飛彈」[6],是第一款由中華民國自行研發的短程紅外線導引飛彈,由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設計生產,可供F-5E/F虎II式戰鬥機F-CK-1經國號戰機T-5勇鷹高級教練機使用。

研發與服役

[编辑]

天劍一型飛彈無論在設計定位、外型與性能上都非常接近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屬於紅外線導引的方式,射程應在8公里上下,屬於短程纏鬥飛彈。由於目前公開的資料非常的少,缺乏具體參數;研究團隊由楊景槱博士主持,在天馬飛彈受政治壓力終止後代院長黃孝宗將原先研發天馬飛彈的團隊改組研發空對空飛彈,團隊稱為天劍計畫室,負責經國號戰機的空用武裝研發(天翔計畫),實際運作約於1983年開始。

天劍一型開發代號為「天翔乙型」,1985年代號變更為天劍一型,1986年4月天劍一型由F-5E改裝的測試機試射完成;飛彈本體研發進度上先於經國號戰機完成,在經國號原型機出廠後才進行與新型戰機航電的整合及驗證,在1993年研發正式結案,並與經國號戰機先導生產型一同撥交中華民國空軍使用。經國號戰機可以在機翼的翼端掛架上各攜帶一枚天劍一型飛彈,機翼下的內側與外側掛架則可以另外各攜帶一枚,大部分的對空任務場合,只有外側掛架會攜帶空對空飛彈,以2枚中程、2枚短程飛彈的配置操作。

中科院的簡介中,聲稱天劍一型具有「全方位目標追蹤與攻擊能力」[1],但這個性能因缺少具體技術說明,故外界有不同的判斷;一派論點認為性能可接近AIM-9L/M,但另一派認為天劍一型的尋標器「具有部分全方位目標追蹤與攻擊能力」,整體性能應在AIM-9P4與AIM-9L之間。

由於經國號戰機設計時短程飛彈掛架有整合AIM-9P4及天劍一型的射擊界面支援,且1980年代F-5E/F量產時中華民國空軍採購了大量的AIM-9P4的新彈及升級套件使機隊武裝規格統一,因此在空軍的庫存仍保存著巨量的AIM-9,因此在經國號服役期間,外界照片較頻繁看到的是F-CK-1佩掛AIM-9P4而非天劍一型。加上經國號戰機減產之故,原定生產700枚的計畫後來刪減為300枚,在彈藥儲備上也較為緊迫。

系統組成與飛行性能

[编辑]

1、導引控制組:採紅外線導引,前翅控制,液態氮冷卻銻化銦紅外線尋標器。

2、彈頭:10公斤炸藥,具有2,300片高爆預成破片設計,每片碎片可以穿透0.375英寸(0.95厘米)鋼板。

3、目標探測器:雷射近炸引信、碰撞引信。

4、火箭推進器:低煙固態推進火箭,最大推力14,000磅。

5、尾翼組:具滾轉副翼。

6、飛行性能:接戰纏鬥時間最大可以維持1分鐘,仰角40度以下32G力以下[1]

衍生型

[编辑]

陆射版

[编辑]
主条目:捷羚防空飛彈系統

目前已知的衍生型是陸上發射的捷羚防空飛彈系統,陸用載台為CM-31輪甲試驗車,量產型使用豐田卡車,每部發射車可掛載4枚天劍一型飛彈,於民國86年6月的漢光13號演習中首次亮相。飛彈發射器可做三百六十度旋轉,接戰範圍廣。民國94年正式成軍並加入戰備,主要擔任空軍基地低空近迫防空作戰任務。

主条目:海劍羚飛彈系統

除了艦載的海劍羚之外,中科院也在規劃陸射版的海劍羚飛彈系統,將飛彈發射系統、雷達以及射控系統都裝載於載重車輛上,成為陸基短程機動防空系統[4]

海射版

[编辑]
主条目:海劍羚飛彈系統

海上衍生型是由捷羚防空飛彈系統为基础研发的海劍羚飛彈系統,首次于2015年台北國際航太科技暨國防工業展展出。主要针对方陣快砲外购价格持续增长,海軍評估在預算有限,以及國防自主政策,訂下計劃要求中科院進行研發,属于迅聯計劃的一部分。预计一座發射箱有8到16枚的飛彈,其飛彈在原有天剑一型基础上,安装數據鏈路接收机,并采用折叠自旋尾翼组、折叠前翼的设计,且发射器有多目标接战能力。其将会取代原有的方陣迫砲系統,可提升海軍艦艇近空防衛能力,其功能類似美國公羊短程反飛彈系統

依照2017年台北國際航太科技暨國防工業展展出的狀況,海劍羚系統將有兩種構型,獨立運作的構型發射器備有12枚海劍羚防空飛彈,發射器頂上結合射控雷達與光電射控儀;另一種則是與船艦作戰系統結合的構型,取消發射器上的雷達與光電系統(完全由艦上作戰系統提供目標參數與射控指令),飛彈發射器則增為24枚飛彈[4]

目前仍处于實體設計中,2018年11月29日中科院與海軍在立法院首度透露,估計將於2020年完成作戰測評(IOT),預計2022年量產出廠[7]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引文

[编辑]
  1. ^1.01.11.2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天劍一型飛彈.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4). 
  2. ^NCSIST. www.ncsist.org.tw.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7). 
  3. ^Cullen & Foss 1992,第256頁.
  4. ^4.04.14.24.3海劍羚艦載防空飛彈系統.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5. ^5.05.1天劍一型飛彈. [4 September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4)(中文(臺灣)). 
  6. ^配備中正100天劍一型空對空飛彈的空軍飛彈營-國慶-MOFA109179CF-2020-12-PH00041-161. 1991-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1). 
  7. ^國造海劍羚艦對空飛彈 預計111年服役. [201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4). 

書目

[编辑]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飛彈
短程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反艦飛彈巡弋飛彈
青鋒飛彈 ·天戟飛彈天馬飛彈雄風一 ·雄風二 ·雄風三雄二E ·萬劍 ·雲峰 ·雲峰二
反戰車飛彈反輻射飛彈空對空飛彈防空飛彈
昆吾飛彈天劍二A天劍一 ·天劍二天弓一 ·天弓二 ·天弓三 ·天弓四 ·海弓三 ·捷羚 ·海劍羚 ·陸劍二 ·海劍二
戰鬥機(322架)
中華民國空軍飛機機徽
偵察機(非定額)
空中預警機(7架)
運輸機(34架)
教練機(82架)
直升機(20架)
反潛機(12架)
無人機(205架)
飛彈
炸彈
機炮/高射炮
雷達
生產中/計畫中
國防組織架構
國防機關
國防部直屬機關
參謀本部直屬機構
軍事機關
軍事機構
研究機構
駐外機構
軍事學校及訓練機構
大專院校
中等學校
兵科訓練機構
國防部
  • 國防部政治作戰教育訓練中心
  • 國防大學國防管理教育訓練中心
  • 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
陸軍
海軍
空軍
憲兵
後備
  • 後備動員幹部訓練中心
相關機關
情報與特勤機關
執法機構
其他
軍事制度
軍事法規
法律服務
兵役
人事
軍旗
改革
其他
軍事活動
國防工業
外國駐臺現役部隊
軍事史
相關戰役
相關議題
研究製造機構
槍械
手槍
衝鋒槍
步槍
狙擊步槍
霰彈槍
機槍
通用機槍
班用機槍
重機槍
榴彈發射器
刺刀
遙控武器系統
無人航空載具
電子系統
雷達
C4ISR系統
燃料空氣炸彈
水雷
魚雷
飛彈
防空飛彈
反艦飛彈
空對空飛彈
彈道飛彈
巡弋飛彈
反輻射飛彈
反裝甲武器
反戰車飛彈
火箭弹
陸軍
火炮
機炮
無後座力炮
迫擊砲
榴彈砲
多管火箭
戰車砲
裝甲戰鬥車輛
戰車
履帶式甲車
輪式甲車
海軍
飛彈快艇
巡邏艦
巡防艦
補給艦
船塢登陸艦
潛艦
布雷艦
救難艦
人員運輸艦
無人船
無人潛艦
水下無人獵雷艇
艦載作戰系統
空軍
戰鬥機
教練機
初級教練機
中級教練機
高級教練機
攻擊機
運輸機
直升機
早期複翼機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海巡署
巡防救難艦
遠洋巡護船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天劍一型飛彈&oldid=8691868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