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大理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理寺
汉语名称
汉语大理寺
标音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Đại lý tự
汉喃 大理寺

大理寺中國古代掌管刑獄的中央审理机关,因大理寺常在棘樹下審問罪犯[1],故太僕寺雅稱棘寺[2][註 1]。越南古代仿中国,亦设置有大理寺这一机关。

历史

[编辑]

秦汉为廷尉北齐改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時期以廷尉主刑狱,审理各地刑狱重案。西汉汉景帝汉哀帝东汉汉献帝南朝梁武帝曾四次將廷尉改作大理,後又改回。北齊首先設大理寺,为官署名,置判寺一人,又加少卿一人,其掌职是审核刑狱案件。後沿用此制[4]分左右寺,左寺复审各地方的奏劾和疑狱大罪,右寺审理京师百官的刑狱。其主官称卿,下设少卿、丞及其他员役。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增详断官二为十员。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手诏:“大理寺近举坠典,俾治狱事,推轮规摹,皆以义起,不少宽假,必怀顾忌,稽留弊害,无异前日。宜依推制院及御史台例,不供报纠察司。”未设大理寺。继续设大理寺,但职能上与唐宋略有不同:唐宋大理寺掌审判,而刑部掌复核;明清则大理寺掌复核,而刑部掌审判。

凡遇重大案件,唐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称三司使。明、清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会审,称三法司。决狱之权在刑部,但大理寺不同意时,可上奏圣裁。以前,大理寺權較重;明清以後,大理寺雖仍為「三法司」之一[5],但主要權力逐漸轉向刑部。明清时期各中央司法机构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相反,刑部负责审判推鞫,大理寺负责复核详谳。

大理寺卿官秩,隋初为正三品,隋炀帝改从三品,唐同。明、清均正三品。可参与朝廷大政会议。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大理寺丞周志清提升为卿,又說:“大理之卿,即古之廷尉,历代任斯职者,独汉称张释之于定國,唐称戴胄。”

清朝大理寺卿,順治元年,定滿、漢卿各一人。初制,滿員二品,漢員三品。順冶十六年並定為三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仍改定正三品。[6]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时,大理寺一度并入刑部,旋复旧。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頒行《大理院審判編制法》,改大理寺为大理院。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继续设大理院。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改设最高法院

腳註

[编辑]
  1. ^唐朝以前,但凡九寺皆雅稱棘寺,唐朝以後專指大理寺[3]

引用

[编辑]
  1. ^北宋·王讜,《唐語林》(卷8):“大理則於棘下訊鞫其罪,所謂‘大司寇聽刑於棘木之下’。”
  2. ^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207):“初,飛在大理寺獄,未肯招狀,先是飛自郾陵回軍也,在一村寺中,與王貴、張憲、董先、王俊夜坐,移時不語,忽作聲曰:‘天下事竟如何?’眾皆不敢應,唯憲徐言曰:‘在相公處置耳。’既退,俊握先及貴手曰:‘太尉,太尉聞適來相公之言及張太尉之對否?’先與貴曰:‘然。’及俊告飛使子雲通書軍中事,因言郾陵路中之語,舊校云:王俊首武穆反狀,《揮塵餘話》載之最詳,追先赴行在,秦檜與先曰:‘止是有一句言語要爾爲證,證了只今日便可出。’仍差大理官二人送先赴大理寺,並命證畢,就今日摘出,繇是先下大理寺對吏,即伏,吏問飛,飛猶不伏,有獄子事飛甚謹,至是獄子倚門斜立無恭謹之狀,飛異之,獄子忽然而言曰:‘我平生以岳飛爲忠臣,故伏侍甚謹,不敢少慢,今乃逆臣耳!’飛聞之,請問其故,獄子曰:‘君臣不可疑,疑則爲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不反,復爲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君今疑臣矣,故送下棘寺,豈有復出之理?死故無疑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爲逆臣也!’”
  3. ^北宋·王讜,《唐語林》(卷8):“凡言九寺,皆曰「棘卿」。《周禮》「三槐九棘」:槐者,懷也;上佐天子,懷來四夷。棘者,言其赤心以奉其君,皆三公九卿之任也。唐世惟大理得言棘卿。”
  4. ^新唐书·百官志三》:“大理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掌折狱、详刑。凡罪抵流、死,皆上刑部,覆于中书、门下。”
  5. ^《明史·职官志二》:“大理寺......卿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少卿、寺丞赞之。”
  6. ^《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五·職官二》。

参考文献

[编辑]
  • 王讜,《唐語林》
  •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 歐陽脩等,《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大理寺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参见

[编辑]
九卿九寺
九卿

太常 |光祿勳 |卫尉 |宗正 |太仆 |廷尉 |大鴻臚 |大司農 |少府

九寺

太常寺# |光禄寺# |衛尉寺 |宗正寺 |太仆寺# |大理寺# |鸿胪寺# |司農寺 |太府寺

注:#者为明清五寺

三公三師
宰相
三省/六省
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其他機構
御史臺
九寺
五监
朝廷中央武装力量(禁軍
南衙十六卫
北衙十軍
宗人府
三公
  1. 太师正一品
  2. 太傅正一品
  3. 太保正一品
三孤
  1. 少師從一品
  2. 少傅從一品
  3. 少保從一品
太子三师
  1. 太子太師從一品
  2. 太子太傅從一品
  3. 太子太保從一品
太子三少
詹事府
太醫院
上林苑
  • 监正正五品
  • 监副正六品
女官
六局一司
尚宫局
尚仪局
尚服局
尚食局
尚寝局
尚功局
宫正司
中書省
(洪武废)
內閣
[首辅]
六部
[详表]
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五寺
大理寺
太常寺
  1. 正三品
  2. 2少卿正四品
  3. 2寺丞正六品
光禄寺
  1. 從三品
  2. 2少卿正五品
  3. 2寺丞從六品
北平行太仆寺
太仆寺
  1. 從三品
  2. 3少卿正四品
  3. 4寺丞正六品
辽东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山西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陕西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甘肃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鸿胪寺
  1. 正四品
  2. 左右少卿從五品
  3. 左右寺丞從六品
都察院
通政使司
翰林院
国子监
钦天监
  1. 1监正正五品
  2. 1監副正六品
  3. 五官正正六品
五軍都督府
  1. 左右都督正一品
  2. 都督同知從一品
  3. 都督僉事正二品
南京留都时期)
南京宗人府
南京六部
南京吏部
南京户部
南京禮部
南京兵部
南京刑部
南京工部
南京五寺
南京大理寺
南京太常寺
南京光禄寺
南京太仆寺
滁州
南京鸿胪寺
南京都察院
南京通政使司
南京翰林院
南京国子监
南京钦天监
南京太医院
南京五軍都督府
  1. 左右都督正一品
  2. 都督同知從一品
  3. 都督僉事正二品
长史司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标注:*无定员
旧官制
中枢部
佐理部
帝室部
新官制
(1911年)
内阁
其他
参考:蕭一山. 《清代通史》修订本1. 台北. 1962: 503.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理寺&oldid=8967242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