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大清银行兑换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清银行兑换券
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
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银行兑换券拾元券(攝政王載灃像)
使用地区
使用地 大清
发行历史
始发时间1905年
发行制造
中央银行大清银行
(1908年前称大清户部银行)

大清银行兑换券,1905年至1908年期间称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官方开办、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大清户部银行(后改称大清银行)发行的纸币。

历史

[编辑]

大清户部银行时期

[编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各大外国银行进入清朝,并自行大量发行纸钞;与此同时,各省为了增强财力,也都相继办起了官银钱局。当时,各种钞票、钱票、庄票混合流通或各占一地,清朝金融秩序陷入混乱[1]。为了统一全国币制,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大清户部银行”,成为中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兼具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重性质,并在全国各地发行了“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2][3]

大清银行时期

[编辑]

1906年,清朝官制改革,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银行也于1908年更名为“大清银行”,成为清朝正式的中央银行。而在正式更名之前,大清户部银行就开始以“大清银行”名义发行“大清银行兑换券”,由商务印书馆印制[4]。由于中国国内尚无雕刻钢凹版技术,而之前商务印书馆所印制出来的纸钞成本高昂且易于仿制,因此清政府后来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刷新钞[5]。此阶段的大清银行兑换券,钞票正面为李鸿章头像,故称为“李鸿章像券”。但期间因光绪皇帝驾崩,加之时局动荡,沟通不利,导致李鸿章像券印制版别繁多,流通混乱[2]。在这一期间,度支部还曾派郎中萨阴图、主事曾习经日本考察印钞技术。萨、曾二人回国后向朝廷上奏,建议学习日本铜凹版印钞技术。之后铜制票版制成,但最终未被清政府采用[6]

1910年,为了避免货币混乱,度支部颁布《大清银行则例》,规定只有大清银行才可发行纸钞,并用于全国一切支付行为。当时,清政府重金聘请美国雕刻家海趣(L. J. Hatch)以及多名美国技师,负责培训印钞人员,并着手设计新版纸币[7]。新版大清银行兑换券正面印有摄政王载沣头像,俗称“大清龙钞”,共有八种试色样票,分别是壹圆、伍圆、拾圆、壹佰圆四种面值[8]。最终正面皆定为黑色,背面则定壹元绿色、伍元紫色、拾元蓝色和佰元黄色,并交由度支部印刷局进行印制,1911年3月1日开始印刷。中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采用钢凹版雕刻、凹版印钞技术的国家之一[9]。然而当年辛亥革命爆发,新钞发行计划也未能發行,除加印流水號碼拾元券流通外,其餘仅有少量样票存世[2][7][10]

后续

[编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为缓解财政危机,大量库存的“李鸿章像券”被加盖涂改为“中国银行兑换券”流通使用[7]

  •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拾圆券(天津改开封)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拾圆券(天津开封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清银行兑换券壹圆券(汉口通用)商務印書局有限公司代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清银行兑换券壹圆券(汉口通用)商務印書局有限公司代印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清银行兑换券伍圆券(上海改太原)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清银行兑换券伍圆券(上海太原
  • 大清银行大清门伍拾圆票样(未发行)
    大清银行大清门伍拾圆票样(未发行)
  • 清宣统元年(1909年)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壹圆(东三省通用)
    宣统元年(1909年)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壹圆(东三省通用)
  • 清宣统元年(1909年)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改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银行兑换券伍圆券(北京)
    清宣统元年(1909年)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改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银行兑换券伍圆券(北京)

票樣

[编辑]

戶部銀行銀圓兌換券

[编辑]
图案面值發行日期地區版別
正面反面
壹圓光緒32年(1906年)天津改開封
伍圓光緒32年(1906年)
拾圓光緒32年(1906年)

大清銀行兌換券(1909)

[编辑]
图案面值發行日期
正面反面
壹圓宣統元年(1909年)
伍圓宣統元年(1909年)
拾圓宣統元年(1909年)
壹百圓宣統元年(1909年)

大清銀行兌換券(1910)

[编辑]

下圖所列之幣券僅為底鈔,未印上流水編號(正面左右長方形空白處)及銀行印鑑(反面幣值位置左右方形及圓形空白處),而伍圓及百圓為後世所產之複製品。

图案面值發行日期
正面反面
壹圓宣統二年(1910年)
伍圓宣統二年(1910年)
拾圓宣統二年(1910年)
百圓宣統二年(1910年)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鹤龄. 大清银行第一套钞票[J]. 会计之友, 2004(2):72-72.
  2. ^2.02.12.2清末民初的大清银行兑换券. 新浪. 2016-12-05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3. ^戶部銀行銀圓兌換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銀行 券幣數位博物館 民110年1月7日補登
  4. ^王金华, 张芳. 户部银行时期的大清银行兑换券[J]. 中国钱币, 2005(4):32-33.
  5. ^孙浩. 美钞公司档案中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承印始末[J]. 中国钱币, 2013(6):9-12.
  6. ^高桂云. “大清门”伍拾圆兑换券铜质凹印票版浅议[J]. 钱币博览, 2006(4):30-31.
  7. ^7.07.17.2顾慧. 一套没有完成社会使命的大清纸币——大清银行兑换券的诞生始末[J]. 艺术市场, 2009(4):82-83.
  8. ^毕凤鹏, 李茂, 杨若龄,等. 大清银行兑换券试色样票始末[J]. 中国钱币, 1992(4):19-22.
  9. ^添寿. 我国首批机印钞票诞生始末[J]. 安徽钱币, 2006(1):34-35.
  10. ^王志东.溥仪"阿玛"现身钞票上 溥仪因稚气未脱未登票面. 中新网. 2013-07-14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6). 
清朝货币(含同時期其他勢力發行之貨幣及在華流通之外國貨幣)
各时期的
流通货币
附:后金货币
清廷发行
历朝制钱
其他货币
地方发行
其他势力
流入中国的
外国货币
币值单位
铸钱局、
造币机构
曾发行货币的
外国银行
相关历史
中華民國貨幣(包括在境內流通之境外貨幣)
大陆时期
法定货币
银圆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其他
地方流通
特殊用途
中共发行
日本傀儡
政权发行
曾发行货币
的外資銀行
其他外国
机构发行
台湾时期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清银行兑换券&oldid=84167859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