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大同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同之战是指中国明朝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同瓦刺蒙古部落在山西大同的一场军事斗争。

背景

[编辑]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成瓦剌鞑靼等部,内乱不已,又常南下掳掠。为了防止蒙古的侵扰,明朝不但羁縻朵颜三卫,还在北方设立九边,驻守着四十万明军。而大同就是九边重镇之一。由于大同地理位的重要性,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第十三子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又在大同设置山西行都司,管理山西一切军政大事。

明英宗时,瓦剌部落逐渐强盛起来。瓦剌头领马哈木死后,他的儿子脱欢吞并了鞑靼和朵颜诸部,统一了蒙古各部族。脱欢死后,其子也先继承顺宁王位,控制了东起辽河,西至关山东麓的大片土地。为了和平相处,明朝与瓦剌达成协议,明朝在大同宣府等地设立马市,双方互相贸易,交流物资,而瓦剌以马匹来换取中原的布匹、粮食、瓷器、药材、武器、铁制品等。正统十一年(1446年)冬季,也先因为粮食短缺,派使臣来大同地区借粮,还要求与大同的守备太监郭敬商谈事宜。明英宗得知此事后,命郭敬不要见瓦剌的使臣,拒绝了瓦剌的要求,引起瓦剌的不满。之后,明朝政府又单方面撕毁贸易协议,随意降低了马价,使瓦剌受到损失。从此,明朝与瓦剌关系破裂,局势紧张,双方都在调集军队,加紧备战。

过程

[编辑]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七月,也先召集諸部兵分四路大舉進攻明朝邊境。脫脫不花以兀良哈攻遼東,阿剌知院攻宣府(今河北宣化),圍赤城,又遣別騎攻甘州。七月十一日,也先攻大同,明朝大同右参将吴浩于猫儿庄(今山西阳高县北一带)迎战瓦剌,迅即兵败战死[參⁠ 1]。七月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四员将领各率兵一万赴阳和(今山西阳高县西北)地区防御。紧接着,西寧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左参将石亨等率明军與瓦剌戰於陽和。由于太监郭敬在其中作梗,致使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單騎奔还逃回大同城内,郭敬躲藏在草丛中才躲过一劫[參⁠ 2][參⁠ 3][參⁠ 4]。也先军队锐不可挡,大同明军交战失利。塞外城堡,接连失陷。明军几经接战,前线败报频传[參⁠ 5]

后续

[编辑]

太監王振此前曾有主导远征云南麓川土司获胜的功绩,此时希望借与蒙古开战的机会继续增大自己的权利,便蛊惑明英宗力主御驾親征。吏部尚書王直等人认为“边鄙之事,自古有之”,只要“将士用命,必可图胜”。朝廷应以守为主,劝谏英宗“不必亲御六师,以临塞下”。英宗则全然不顾,在不知瓦剌军队主力方向的情况下,诏令迅速集结军队,两日内出兵讨伐也先[參⁠ 6]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不顧吏部尚書王直等群臣反對偕同王振率军五十餘萬御驾亲征。命皇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师[參⁠ 7]。后明英宗兵败被俘,称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后,也先曾两次带着朱祁镇以索取金币为名,攻打大同。大同都督郭登识破了也先的计谋,曾两次设计,想夺回明英宗,袭击瓦刺军,但都没有成功。

参考资料

[编辑]

    參:

  1. ^《明史》(卷328):「十四年七月,遂誘脅諸番,分道大舉入寇。脫脫不花以兀良哈寇遼東,阿剌知院寇宣府,圍赤城,又遣別騎寇甘州,也先自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貓兒莊,羽書踵至。」
  2. ^《明史》(卷10):「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下詔親征。吏部尚書王直帥隣臣諫,不聽。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與瓦剌戰於陽和,敗沒。」
  3. ^《明史》(卷173):其秋,也先大舉寇大同,亨及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等戰陽和口。瑛、冕戰沒,亨單騎奔還。
  4. ^翟禹.论“土木之变”.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201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5. ^《明史紀事本末》(卷32):“秋七月,也先图犯边,其势甚张。侍讲徐呈语其友刘溥曰:“祸不远矣!”亟命妻子南归,皆重迁,有难色。呈怒曰:“尔不急去,不欲作中国妇耶!”乃行。八日,也先大举入寇,兵锋锐甚。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边报日至,乃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出御之。源等既行,太监王振劝上亲征。”
  6.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 《中国长城博物馆》. [2011年第2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请检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7. ^《明史紀事本末》(卷32):「遂偕王振並官軍五十餘萬人。」但李贤《天顺日录》载:“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外部链接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前期
元末民变 ·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杀韩林儿起义徐寿辉起义郭子兴起义张士诚起事 ·二十四将 ·三打集庆 ·统一江南灭陈友谅洪都保卫战鄱陽湖之戰 ·灭张士诚 ·灭方国珍 ·平定闽、广 ·北伐统一徐达北伐洪武北伐、攻取河南山东、攻克河北上都、平定山西收复甘肃平定云南平定四川收回燕雲十六州和林之捷平定辽东金山之戰捕魚兒海之戰 ·明蕃關係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朵甘行都指揮使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创建衛所制 ·建都之议 ·洪武之治 ·洪武大移民洪洞大槐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茶马贸易 ·废中书省 ·都布按三司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 ·海運弛禁 ·朱元璋反腐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 ·南北榜案 ·建文改制 ·靖难之役 ·壬午之难 ·永乐迁都順天府故宫 ·永乐盛世 ·内阁建制 ·廠衛锦衣卫东厂西厂內行廠 ·郑和下西洋 ·经营南海永乐群岛永樂环礁宣德群岛永乐龙洞郑和群礁于锡兰山国之战舊港宣慰司 · 万国来朝(朝鲜安南琉球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浡泥呂宋苏禄合猫裹美洛居婆罗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帖木兒等) ·确立宗藩 · 三大营(五軍營三千營神机营 ·南征安南 ·統治安南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蓝山起义 ·贵州建制 ·三宣六慰 ·唐赛儿民变 ·明成祖北伐封爵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和宁王 ·经营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巡视东北奴儿干城永宁寺永宁寺碑建州三衛辽东都司 ·陈诚出使西域(《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 ·永乐大典 ·朱高熾監國 ·朱高煦之亂 ·仁宣之治 ·三杨辅政 ·宣德廢后 ·票拟制度 ·建立哈密卫
中期
王振擅政 ·麓川之役 ·浙閩民變 ·大同之战 ·土木堡之变 ·景泰继统 ·午門血案 ·京师保卫战 ·景泰易储 ·夺门之变 ·曹石之變 · 重修《寰宇通志 ·汪直擅政 ·鄖陽民變 ·藤峡盗乱 ·哈密之爭 ·固原盜亂 ·河套之患 ·成化新风 ·成化犁庭 ·王文素与《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 ·弘治中兴 ·九邊建制 ·南徽北晋 ·滿倉兒案 ·海運嚴禁 ·郑旺妖言案 ·劉瑾擅政 ·安化王之乱寘鐇之亂 ·劉六劉七民變 ·川蜀盜亂 ·武宗南巡 ·应州大捷 ·寧王之亂 ·南贛盜亂 ·江彬擅政 ·王阳明阳明学 ·世宗继统 ·大禮議 ·佛朗機葡萄牙〕人東來(葡佔屯門屯門海戰西草灣之戰雙嶼港汪柏-索薩議和租借澳門 ·大同兵變 ·更定祀典 ·嘉靖南巡 ·迁陵之议 ·岑猛之亂 ·壬寅宮變 ·嘉靖中兴 ·楚藩宮變 ·嚴嵩擅政 ·北虜南倭 ·甲寅明葡條約 ·戚继光抗倭 ·李福達之獄 ·议复河套 ·庚戌之变 ·嘉靖大地震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晚期
隆慶新政隆庆开关俺答封贡開中法 ·张居正辅政一条鞭法考成法王国光著《万历会计录》、潘季驯治河 ·萬曆中興 ·重修长城 ·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 ·秦良玉白桿兵 ·萬曆怠政國本之爭礦稅之弊 ·齐楚浙党 ·朱載堉十二平均律 ·伊利亞西班牙〕人東來(呂宋大屠殺 ·明西聯軍滅林鳳 ·明缅战争 ·妖書案第一次妖書案第二次妖書案 ·楚藩案伪楚王案楚宗劫槓案 ·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東林黨爭 ·光宗中兴 ·和蘭荷蘭〕人東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澎湖風櫃尾荷蘭城澎湖之戰崇祯明荷海战 ·天主教再次传入西學東漸利玛窦聖教三柱石南京教案、《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红夷大炮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建州女真叛明 ·薩爾滸之戰 ·三饷加派 ·奢安之亂 ·熊廷弼孙承宗抗金 ·魏忠賢擅政阉党 ·复社之兴 ·王恭廠大爆炸 ·袁崇焕督師关宁锦防线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诛杀毛文龙 ·崇禎治亂 ·寧遠兵變 ·清兵入塞京畿之戰遵永大捷宣大之戰第二次京畿之戰北直隸山東之戰第二次北直隸山東之战 ·第一次皮岛海战 ·第二次皮岛海战 ·走西口 ·己巳之變 ·沙定洲之亂 ·吳橋兵變 ·英格蘭英國〕人東來(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帝书明英海上衝突虎門之戰 ·天工开物 ·徐霞客遊記 · 天灾不断(低温鼠疫水灾旱灾蝗灾 ·吳有性与《温疫论 ·松錦之戰洪承畴降清祖大寿降清 ·明末民變王二起義張獻忠起義李自成起義朱仙鎮之戰凤阳之战荥阳大会开封之战瑪瑙山之戰襄阳之战 ·孙传庭抗击大顺军 ·盧象昇練天雄军 ·四正六隅」灭流寇 ·曹文詔殉国 ·三顺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 ·南迁之议 ·甲申之變 ·一片石之战 ·李自成称帝 ·吴三桂降清
南明

明鄭
南明紛立弘光魯王隆武紹武永曆 ·入關戰爭 ·江北四鎮高杰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 ·青州之变 · 大顺军灭亡(潼关战役陕北战役李自成被杀 ·南渡三案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 ·党争 ·左良玉清君側 ·联虏平寇 ·睢州之变 ·潞王监国 ·张献忠称帝 ·剃髮易服 ·圈地投充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南昌之屠大同之屠屠蜀廣州之屠 ·反清复明金声桓王得仁江西反正 ·李成栋广东反正 ·姜瓖大同反正 ·米喇印丁国栋甘肃回民反清起义 ·谢迁反清起义 ·榆园军反清起义 ·王永强陕北反清起义 ·贺珍孫守法武大定反清起义 ·王光恩王光泰王昌反清起义) ·聯寇抗清 ·黄道周北伐 ·靖藩之变 ·农民军抗清忠贞营夔東十三家摇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停溪大捷叙州大捷辰州大捷湖南之役桂林大捷衡阳大捷保宁之战 ·何腾蛟经营湖南 ·瞿式耜张同敞殉国 ·沙定洲之亂 ·大西军经营云南 ·李定國兩蹶名王 ·张煌言抗清 ·洪承畴经略江南 ·肇庆之役 ·新会之战 ·十八人之獄 ·曲靖之战 ·宝庆之败 ·孫可望投清 ·重庆之役 ·磨盤山血戰 ·南明消亡福建沦陷湖南沦陷贵州沦陷云南沦陷 ·大西灭亡 ·舟山之役 ·郑芝龙降清 ·鄭成功抗清郑家军鄭成功北伐郑成功长江之役同安之役潮州之役泉州大捷厦门大捷思明州海澄战役鄭成功征台 ·交恶(曾德事件 ·鲁监国浙闽抗清 ·咒水之难 ·德勒之战 ·逼死坡 · 夔东会战 ·茅麓山战役 ·明鄭王朝鄭經嗣位之爭鄭泰事件清荷联军攻鄭東寧之變 ·迁界禁海 ·明郑灭亡 ·朱术桂殉国 ·安南明鄉人
專門史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同之战&oldid=8903770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