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大冶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冶市
县级市
世纪钟广场及周围建筑
世纪钟广场及周围建筑

大冶市的地理位置
坐标:30°06′01″N114°58′12″E / 30.10034°N 114.96988°E /30.10034; 114.96988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湖北省黄石市
語源大兴炉冶
政府駐地东岳路街道
下级行政区
面积
 • 总计1,566 平方公里(605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871,214人
 • 密度556人/平方公里(1,441人/平方英里)
 • 城镇529,170人
語言
 • 母语方言赣语大通片
时区北京时间UTC+08:00
郵政編碼435100
電話區號714
車輛號牌鄂B
行政区划代码420281
網站大冶市人民政府

大冶市位于中國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现为縣級市,由黃石市代管。面积1566.3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約88万人。

大冶市地处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及武汉城市经济圈内,是武汉城市圈冶金建材走廊的重要支点,是全国闻名的青铜文化故里,矿藏荟萃之乡和保健酒基地。

大冶以礦而著名。有“金汉口,银保安,破铜烂铁大冶县”的传言。其它矿藏有以及煤炭、石膏等非金属矿藏。

大冶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语言

[编辑]

大冶方言屬赣语大通片,具有赣方言与西南官话交界处的特色。大冶居民多祖籍江西,从历史行政区划上看,大冶县也有曾有一段历史时期与阳新、通山同隶属江西行省,亦多有共同的赣语特征。大冶市方言内部复杂,粗分可划为城关、大箕铺、湖山、金牛、保安五个片。近年来大冶县城南部和西部附近的两个地质队有大批外地人涌入,他们的语音受到大冶方言的影响 [3]同时也影响大冶方言,从而形成一种带有较浓重的汉口话成分的被当地人称为“矿山话”的新派话。

历史

[编辑]
約1937年大冶鐵山,《亜細亜大観》圖集
历代变更
设立唐末南吴
使用状况湖北省辖县
唐朝青山场院
五代十国青山场院
→大冶县
北宋/辽朝大冶县
南宋/金朝大冶县
元朝大冶县
明朝大冶县
清朝大冶县
现代大冶县
→取消建制
→大冶县
→大冶市

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南吴析置青山场院[2](《湖广通志》作“寿山场院”[3]),开始大规模采矿冶炼;这是大冶建制之始。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建大冶县,取“大兴炉冶”之意。

宋、元、明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军、路、府、州,清属武昌府

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

1949年5月15日后,大冶县隶属大冶专区。随后将县辖的黄石港、石灰窑2个镇和长乐、申五、下章、铁麓4个乡,从大冶划出,成立大冶工矿特区(1950年8月,大冶工矿特区改为黄石市)。

1952年6月,大冶县改属黄冈专区

1959年1月,大冶县改由黄石市管辖,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建制,隶属黄石市。

1994年2月18日撤县设市(县级),即大冶市,由黄石市代管。[4]

2006年,大冶黄金山工业新区成立。2006年6月20日,大冶市政府委托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黄金山工业新区协定签字。

2008年3月17日,大冶市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之一。

2012年12月10日,大冶市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一举冲进全国百强,成为湖北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

2013年12月23日,大冶市在中郡研究所正式发布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大冶市继续以湖北省唯一上榜县,位列第四方阵“A-级国91—国100”,排列94位,较上一届前移3位。

人口

[编辑]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冶市常住人口871214人。[5]

地理

[编辑]

大冶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毗邻长江。

地势南高北低,市区东部有大冶湖并通往长江,地跨东经114°31′—115°20′,北纬29°40′—30°15′。

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气候

交通

[编辑]

大冶依托长江,背靠武汉,北连黄石、鄂州,南毗九江,西邻咸宁,东达安庆。距武汉仅70公里。

G50 武黄高速公路穿越市境北隅,距G42 沪蓉高速公路G4 京珠高速公路入口只有20公里,正在建设中的G45 大广高速公路从市境西部穿越。

 106国道过境。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武九铁路中國高速鐵路武黄城际铁路中國高速鐵路武九客运专线)经过大冶,但客运列车一般都停靠在市区西北的黄石站(毗邻大冶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黄石港水运码头20公里,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远洋货轮、实现江海联运。

武汉天河机场110公里。

行政区划

[编辑]

大冶市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10个、1个[6]

东岳路街道、​东风路街道、​金湖街道、​罗家桥街道、​金山街道、​金牛镇、​保安镇、​灵乡镇、​金山店镇、​还地桥镇、​殷祖镇、​刘仁八镇、​陈贵镇、​大箕铺镇、​汪仁镇、​茗山乡、​东风农场管理区和​四顾闸管理处。

经济

[编辑]

大冶经济高度依赖矿产资源。明朝初年,在大冶境内设立官办铁冶所,洪武十八年(1385年)停办。

19世纪末,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大冶境内开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7]

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盛宣怀任总理[8]。汉冶萍公司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钢铁联合企业[9],当时亚洲最大钢铁联合企业。

直到2008年,大冶工业经济总量的70%、税收的60%,来源于资源产业[7]

特色美食

[编辑]

特产

[编辑]

文化教育

[编辑]

大冶境内名校有小学:大冶实验小学,大冶附属小学,大冶滨湖小学,尹家湖小学,大冶北门小学。中学有:大冶实验中学,尹家湖中学大冶外国语中学,大冶东岳中学。高中:大冶一中,大冶实验高中(大冶五中),大冶二中,大冶华中,大冶六中,大冶湖学校等全国知名学校。

风景名胜

[编辑]
从青龙路看红星湖及青龙山公园

境内有青龙山风景区、小雷山风景区等多处3A级景点,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参考文献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大冶市
  1.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ISBN 978-7-5037-9772-9.Wikidata Q130368174(中文). 
  2. ^《太平寰宇记》.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3. ^《湖广通志》.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4. ^历史沿革[永久失效連結]
  5. ^中國: 湖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6. ^行政区划搜索:大冶市.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7. ^7.07.1大冶"招商引资悬赏令" 折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焦渴.新华网转载自《中国青年报》. 2009-04-13 [2009-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9)(中文(简体)). 
  8. ^湖北炼铁厂(汉冶萍公司):亚洲最大钢铁联合企业(图).荆楚网. 2004-12-14 [2009-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9)(中文(简体)). 
  9. ^汉冶萍公司总理盛宣怀.荆楚网. [2009-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7)(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编辑]
大冶市行政区划
街道
类似乡级单位
  • 东风农场管理区
  • 四顾闸管理处
黄石市行政区划
省级行政区:湖北省  政府驻地:下陆区
县级行政区
市辖区
黄石港区
3街道
黄石开发区
1街道
西塞山区
4街道
西塞山工业园
1街道
1镇
下陆区
3街道
黄石开发区
1街道
铁山区
1街道
县级市
大冶市
3街道
9镇
1乡
大冶湖高新区
1街道
黄石开发区
1街道
1镇
阳新县
14镇
黄石开发区
2镇
地级行政区
副省级市
武汉市
地级市
黄石市
十堰市
宜昌市
襄阳市
鄂州市
荆门市
孝感市
荆州市
黄冈市
咸宁市
随州市
自治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省直辖
县级行政区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列表湖北省乡级以上行政区列表

区划索引:单位(代码)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核心城市
副中心城市
成员
鄂州市
黄冈市
孝感市
黄石市
咸宁市
湖北省直辖
观察员
第一批
(共12个)
9地级市
2县级市
1地区
第二批
(共32个)
9地级市
15县级市
7市辖区
1类似县级单位
第三批
(共25个)
8地级市
5县级市
5
7市辖区
参照享受政策
9城市注2
注1:直辖市市辖区,与地级市同级。
注2:非名单内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第一批
2005年
(12个)
副省级市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
第二批
2008年
(14个)
省会、
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
第三批
2011年
(27个)
省会、
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
第四批
2014年
(34个)
省会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
第五批
2017年
(89个)
省会、
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
地级市辖区、
县、
第六批
2020年
(133个)
省会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和县
第七批
2025年
(202个)
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和县
注1:中央文明办自2005年开始每隔三年分别评选出一批全国文明城市,至2025年已经产生7批。
注2:从第二批起每一批评选时均会对之前评选的城市进行复查,删除线为未通过最近一次复查确认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城市。
注3:方框内为因行政区划调整被裁撤的行政区。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冶市&oldid=8023031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