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条目的主題是无害的引進物種。关于有害的引進物種,請見「
入侵物种」。

「
外来物种」重定向至此。关于地球以外行星上的生命(即
外星生命),请见「
地外生命」。
加州納帕谷地的歐洲椋鳥(Sturnus vulgaris)。歐洲椋鳥原產於歐洲,1890年代由於人為引入而出現在北美。外來物種(英語:alien species、adventive species),也稱為引入(引進)物種(introduced species)、异域物种(exotic species)、移民(迁徙)物种(immigrant species)、外国物种(foreign species)、非本土(土著)物种(non-indigenous species)或非本地物种(non-native species),是指原來在當地沒有自然分布,經由人為無意或有意引進的物種。由於人類在世界各地交流頻繁,使得許多生物得以突破地理隔絕,拓展至他處。
外來種移入後,可能無法適應新的棲息地而很快絕跡,也有可能適應新環境,已在自然環境建立穩定族群者,稱為「歸化種」。外來種的好壞由於人類社會的定義而有所不同:並非所有的外來種都有害,其實大部份都對人類有益,才會被人為引進,如加州蜜李、美國櫻桃等。若新環境沒有天敵的控制,加上繁殖力旺盛,那麼外來種就會變為「入侵種」,會與原生物種發生競爭,破壞當地生態平衡,甚至造成對人類經濟的危害。常見的入侵種有:紅火蟻、福壽螺、布袋蓮、非洲大蝸牛、巴西龜、松材線蟲等,狗與貓也屬於入侵種(例如:澳洲流浪貓已對當地原生物種帶來威脅[1]),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 引入養殖、畜牧或栽培
- 觀賞或寵物飼養外逸、棄養
- 由人類交通工具偷渡
- 生物防治引種
- 宗教放生
- 棲地改變導致原來的地理屏障消失
- 由學術研究機構逃逸(較少)放生
- 掠食:掠食當地物種,導致族群下降甚至滅絕。
- 競爭:驅逐、取代當地原生物種的生態地位。
- 疾病:感染沒有抵抗力的原生物種,使得原生種大規模染病,甚至死亡。
- 雜交:基因庫的汙染,改變原生種的基因組成。
- 經濟損失:新病蟲害造成農業損失。
- 健康威脅:引發人類新疾病,接觸時致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