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周宣王時期的〈頌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指陶瓷或金属制成的一种容器。壶的形制深腹敛口,多有盖。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在中国古代,壶也是一种用于盛酒的礼器。壶有圆壶、方壶[1],容量约一石[2],比大。

歷史及沿革

[编辑]
壺的甲骨文

壶的产生年代很早,甲骨文上就已经发现壺字。壺在誕生之初是陶器的一种,有盛水、盛酒之用,後来发展为铜器,兼作一種盛酒的礼器,有圆壶、方壶两种。[3]

隨著饮茶品茗风尚的普及,壺也用來泡茶、盛茶,這種壶叫作茶壶,发展出「壶嘴」用于倒水,手柄也变爲一支,不再是对称的两支,可能還帶有提環,体型也变得小巧、便携。雖然茶壺一般用來泡茶,但因爲帶壺嘴和手柄也方便盛水、倒水,因此也為水壺所採用。这时的水壶不仅可以在家中泡茶、盛酒,也可拿在手中。老北京夏天常可见到如此景象:白髮老头坐在胡同门口,一手扇扇子,一手端着酒壶,不时啜几口。

在少数民族的盛水器具中,也有像台湾原住民「椰壳水壶」这样的水壶,他们不仅使用陶壶,也会使用椰子的外壳製成椰壳水壶。这类水壶多是用来舀水、盛水,开口大,带提手或手柄,不带壶嘴。[4]

在歷史發展中,「壶」也成为盛放液體的大肚器皿的代称,發展出汤壶噴壺油壺等有別於水壺的器皿。

圖例

[编辑]
  • 妇好扁圆铜壶
    妇好扁圆铜壶
  • 西周恭王时期的“已其”仲壶
    西周恭王时期的“已其”仲壶
  • 西周方壶
    西周方壶

注释

[编辑]
  1. ^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何休解诂:“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
  2. ^礼记·礼器》郑玄注:“壶大一石,瓦甒五斗,缶大小未闻也。”
  3. ^《春秋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何休解詁:「壺,禮器。腹方口圓曰壺,反之曰方壺,有爵飾。」
  4. ^存档副本. [201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参考

[编辑]
  1. 钱玄. 《三礼通论》.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ISBN 7-81047-065-5.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壺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炊器
食器
酒器
水器
玉器
金銀器工藝
材質: · ·金器 ·銀器 · ·
鑄造形式-生活用品: · · · · · ·茶托 · · · · · · ·酒注 ·
鑄造形式-服飾:襟鉤 ·扣飾 ·耳墜 · · ·頭飾 ·梳背 · ·手鐲 ·帶銙
鑄造形式-宗教及其他:佛像 ·力士像 ·寶函 ·熏爐 · ·鋪首 · ·牌飾 ·香囊 ·燈頭 ·渣斗 ·
裝飾工藝:包金 ·贴金 ·鎏金 ·錯金 ·金銀平脫 ·描金 ·戧金 ·百寶嵌
裝飾紋飾:雲雷紋 ·獸面紋 ·饕餮紋 ·夔紋 ·連珠紋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壶&oldid=84652812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