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塞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塞尔维亚语
塞語
Khotanese, Tumshuqese
母语国家和地区于闐王國及其周邊、图木舒克Murtuq以及疏勒王國[1]
区域塔里木盆地地区(现屬中國)
族群塞迦
年代100 BC – 1000 AD[2]
語系
方言
于闐語 Khotanese
圖木舒克語 Tumshuqese
康居语?Kanchaki
文字婆羅米文佉卢文
語言代碼
ISO 639-2kho
ISO 639-3兩者之一:
kho – Khotanese
xtq – Tumshuqese
语言学家列表kho (于阗语)
 xtq (图木舒克语)
Glottologsaka1298[3]

塞語(Saka、Sakan),又稱東部塞語,是一種曾在塔里木盆地于闐王國與圖木舒克使用的塞族方言,屬東伊朗語[4]在其下又分成兩種或三种方言,在于闐使用的,稱為于闐語(Khotanese),于闐塞語和闐語等,在圖木舒克使用的,稱圖木舒克語(Tumshuqese)。

歷史

[编辑]

這兩種方言,都源自斯基泰人。汉语文献中不见该区域受到过入侵的记录,一种理论认为两支操相近方言的塞人部落约在公元前200年定居于此。[5]:68

于阗语文本主要是7到10世纪的,也有些残卷可追溯至5或6世纪。图木舒克语的材料要少得多,难以精确定年,其中大部分可能写于7世纪晚期至8世纪。[6]:377–415[7]

1968年,贝利从斯坦因收集品中发现两件特殊的婆罗迷文书,其语言属中古伊朗语东部方言,和其他方言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尚不能完全解读。这两件文书是在克里雅河西岸丹丹乌里克之北热瓦克遗址发现的,这个地方属古代扜弥境域。研究者认为这两件文书的语言很可能即于阗统治之后扜弥人的语言扜弥语。扜弥国于公元2世纪末被于阗兼并。

塞语在突厥穆斯林征服于阗后逐步走向消亡。

在11世纪,于阗仍保持着自己的语言文字,这可能要归功于麻赫穆德·喀什噶里[8]:165–169[9]:72–康居语(Kanchaki)和粟特语等非突厥语到11世纪仍在一些地方使用。[10]:72–据信康居语属于塞语。[11]:283–塔里木盆地在语言学上的突厥化到11世纪末基本完成了。[12]:71–

系属分类

[编辑]

于阗语和图木舒克语十分接近东伊朗语支[13]:377–415

文本

[编辑]
和田东北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的于阗语手稿,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除伊塞克石冢上一般被认为是于阗语的铭文外(也以佉卢文书写),所有现存材料都来自和田或图木舒克。敦煌文献中,于阗语有超过2300份文本,[14]图木舒克语只有15份。[15]它们由H. W. 贝利破译。[16]最早的文献是约4世纪的,主要是宗教文献。例文见Or.6400/2.3

註釋

[编辑]
  1. ^Mallory, J.P.Bronze Age languages of the Tarim Basin(PDF). Expedition: 44–53. [16 March 2013].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01-09). 
  2. ^塞語 atMultiTree onthe Linguist List
  3.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Saka.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4. ^榮新江:《華戎交匯:敦煌民族與中西交通》(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頁164。
  5. ^Bailey, H. W. Saka Studies: The Ancient Kingdom of Khotan. Iran: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Persian Studies. 1970,8 (1).JSTOR 4299633.doi:10.1080/05786967.1970.11834790(英语). 
  6. ^Emmerick, Ronald E.7. Khotanese and Tumshuqese. Windfuhr, Gernot (编). The Iranian Languages. Routledge. 2009 [2021-12-11].ISBN 978-1-135-7970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英语). 
  7. ^塞語伊朗百科全書
  8. ^Kocaoğlu, Timur.Diwanu Lugatı’t-Turk and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PDF). MANAS Journal of Turkic Civilization Studies. 2004,1 [2016-08-22].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20-05-19)(英语). 
  9. ^Levi, Scott Cameron; Sela, Ron (编).Islamic Central Asia: An Anthology of Historical Sourc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0 [2021-12-11].ISBN 978-0-253-3538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英语). 
  10. ^Levi, Scott Cameron; Sela, Ron (编).Islamic Central Asia: An Anthology of Historical Sourc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0 [2021-12-11].ISBN 978-0-253-3538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英语). 
  11.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The Crossroads of Civilizations, A.D. 250 to 750. UNESCO Publishing. 1996 [2021-12-11].ISBN 978-92-3-1032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英语). 
  12. ^Akiner, Shirin (编).Cultural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Central Asia. London: Routledge. 2013 [2021-12-11].ISBN 978-1-136-1503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英语). 
  13. ^Emmerick, Ronald. Khotanese and Tumshuqese. Windfuhr, Gernot (编). The Iranian Languages. London: Routledge. 2009. 
  14. ^Wilson, Lee.Preliminary Proposal to Encode the Khotanese Script(PDF). 2015-01-26 [2019-05-21].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9-06-14) –通过unicode.org(英语). 
  15. ^Brāhmī.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9-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英语). 
  16. ^Bailey, Harold Walter.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9-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英语). 

參考文獻

[编辑]

延伸閱讀

[编辑]
  • "Prothetic H-" in Khotanes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to-Iranic(PDF). Martin Kümmel. Script and Reconstruction in Linguistic History―Univerzita Karlova v Praze, March 2020(英语). 
  • Bailey, H W (1979)Dictionary of Khotan Sak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Encyclopædia Iranica "Iranian Languages"http://www.iranicaonline.org/articles/central-asia-xii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mmerick, R. E., & Pulleyblank, E. G. (1993).A Chinese text in Central Asian Brahmi script: new evidence for the pronunciation of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Khotanese. Roma: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On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Khotanese, such as loan words and pronunciations)
  • Litvinsky, Boris Abramovich; Vorobyova-Desyatovskaya, M.I. Religions and religious movement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421–448. 1999.ISBN 8120815408. 

外部連結

[编辑]
古代
東部
西部
中古
東部
西部
現代
东伊朗次语支
西伊朗次语支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
晋语
粤语
客家话
湘語
贛語
吴语
闽语
徽语
平话和土话
混合语
古汉语
參見
白語支
藏缅语族
藏-喜语群
藏语支
白马语支
  • 白马语
    • 平武白马语
    • 文县白马语
    • 九寨沟白马语
    • 松潘白马语
    • 书面白马语
东部藏语群
仓洛语支
达芒语支
西喜马拉雅语支
基兰特语支
羌语群
嘉绒语支
羌语支
羌语组
贵琼语组
尔苏语支
纳语支
昌都语群
緬彝語群
彝語支
彝语北部方言
彝语东部方言
彝语南部方言
彝语东南部方言
普佤语群
普拉语群
东南部方言未分类
卡卓语组
拉邬语组
拉祜语组
努苏语组
傈僳语组
彝语中部方言
彝语西部方言
他鲁语群
哈尼语支
其他彝语支
曼子语支
緬語支
其他语群
萨尔语群
侬语支
达尼语支
鲁苏语支
义都—达让语支
桑朗语支
舍朱奔语支
格曼语支
未归类
壯侗語系
黎语支
仡央语群
拉珈语支
侗水语支
臨高語
壯傣語支
壮语
傣语
古越语
混合语
苗瑶语系
苗语族
巴哼语支
东部语支
畲语支
中部语支
西部语支
瑶语族
混合語
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
克木语支
莽语支
越語支
南島語系
台灣南島語言
马来-波利
尼西亚语族
巴丹語群
亞齊-占語群
混合語
突厥语系
西伯利亞語支
萨彦語支
葛逻禄语支
钦察语支
烏古斯語支
烏古爾語族
古突厥语
蒙古语系
通用蒙古语语支
西喇古儿语支
达斡尔语支
古蒙古语
旁蒙古语族
混合语
满-通古斯语系
北通古斯语群
南通古斯语群
西南通古斯语群
古通古斯语
扶余語系
日琉语系
朝鲜语系
亚非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斯拉夫语族
吐火罗语族
日耳曼語族
拉丁語族
混合语
語系不明
辅助语言
手語
手語
手语字母
外語教學
註:絕跡語言中国境内绝迹语言) ·极危语言中国境内极危语言) ·可能存在于中国境内的语言
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 ·中國漢語方言保護
关于港澳地区的语言,参见:香港語文澳门语言
关于台澎金马的语言,参见:台湾语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塞語&oldid=8364619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