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基督教的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2024年5月22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天主」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天主 (消歧义)」。
基督教
系列條目
Christian cross Portal:基督教
神的概念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印度教
巴哈伊
耆那教
锡克教
琐罗亚斯德教

基督教教義相信一位独一的,中文翻譯又稱上帝天主上主,名为YHWH/YHVH新教聖經和合本譯作耶和華天主教聖經思高本譯作雅威,或可譯作亞威,亞呼威,伊斯兰教真主(音译“安拉”),祂是自有永有、全能、全善、永恆者,是世界的創造者與維護者。按照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的結果,祂是三位一体的神:有圣父圣子圣灵/聖神(和合本譯作聖靈,思高本譯作聖神)三个位格[註 1]。祂創造,為了人的犯罪墮落,聖父派遣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為人類贖罪,拯救一切信靠祂的人。

名字

[编辑]
主条目:四字神名
参见:耶和華

四字神名希伯來語יהוה,轉拼為YHVH/YHWH)是這位神啟示給人他的獨特的名字,這件事情記載在聖經出埃及記》,當時以色列人埃及做奴隸,神呼召摩西,讓他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摩西對神說:「看哪,我到以色列人那裏,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神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他們若對我說:『他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永有的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神又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神,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這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代。《出埃及記第3章第13-15节(和合本修訂版[註 2]

耶和華這個名字跟文中提到的“自有永有”這個屬性在字根上有密切的聯繫,可以說就是自有永有的意思,就是神是自己存在,不依靠任何別的存在而存在,他自己就是圓滿的存在,他是永恆,他不是被造。耶和華這個名字在聖經中共出現6220次[1]

猶太人的傳統裡面將耶和華看作一個至聖的名字,避諱直接讀這個名字,他們將聖經中的耶和華讀作「上主」或「主」(希伯來語אֲדֹנָי,音Adonai),只有祭司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裡面禱告的時候可以讀耶和華這個詞。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毀,猶太人散居各地,就不再有人直接讀這個字。古代的希伯來文字又是只寫輔音不標誌母音的,久而久之,這個詞的確切讀法已經失傳。後來的文獻將「上主」或「主」(Adonai)的母音加進這個字,讀為“耶和華”,中文如此音譯。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認為這個詞更可能是讀為“雅威”的音。不像猶太教,基督教一些教派並不避諱直接讀這個名字,也沒有學者提議重新音譯。

基督新教各聖經譯本都音譯為“耶和華”,天主教音譯為「雅威」,但大多都是使用聖經思高本意譯的「上主」。

當舊約聖經被翻譯成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的時候,譯本用「上主」或「主」(希臘語κύριος,轉拼為kyrios)來翻譯“耶和華”,跟Adonai的希臘文翻譯是一樣的,這是繼承了猶太人傳統裡對“耶和華”這個名字的敬畏。新约也繼承了這個傳統,如馬太福音4:10[2]

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Kyrion,命令式)你的神,單要事奉他”(和合本神版)
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思高本)

這裡引用的經文在舊約有多處提到,如申命記6:13[3]

你要敬畏耶和華(YHVH/YHWH)你的神,事奉他。(和合本神版)
你要敬畏上主你的天主,只事奉他。(思高本)

天主

[编辑]
参见:埃洛希姆

天主(希伯來語אֱלֹהִים,音Elohim;希臘語θεός,音Theos),即埃洛希姆,是聖經中對神所使用的一個常見稱呼,在中文裡,新教又譯作「神」或「上帝」,天主教譯作「天主」或「神」。

聖經原文

[编辑]

中文的神/上帝/天主在舊約聖經中是אֱלֹהִים,下用音譯Elohim代指,在新約聖經中是θεός,下用音譯Theos代指。

希伯來文Elohim在舊約聖經共出現2598次[4]。這個詞其實是一般意義上的“”(אל,音譯El,或 אֱל֫וֹהַּ,音譯Eloah)的複數態,但用於指耶和華的時候做單數使用。舊約聖經中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個詞指耶和華神。在詩篇82:1這個詞在一句話裡做兩個用法[5]

*(Elohim)站在有權力者的會中,在諸神(Elohim)中行審判。(和合本神版)
*天主(Elohim)親臨眾神的會議,在眾神(Elohim)之中主張公理(思高本)

希臘文Theos在新約聖經中共出現1327次[6]。這個詞也可以用於指一般意義上的“”,如哥林多前書8:5-6[7]

* 雖有稱為(Theoi,Theos的複數)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許多的(Theoi),許多的主;然而我們只有一位(Theos),就是父,萬物都本於他(和合本神版)
* 因為雖然有稱為(Theoi,Theos的複數)的,或在天上,或在地下,就如那許多「神」(Theoi)和許多「主」,可是為我們只有一個天主(Theos),就是聖父,萬物都出於他,而我們也歸於他(思高本)

當新約聖經引用舊約聖經時,用這個詞來翻譯Elohim,如馬太福音4:10[2]

* 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Theon,Theos的屬格),單要事奉他”(和合本神版)
* 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Theon,Theos的屬格),惟獨事奉他。」(思高本)

這裡引用的經文在舊約有多處提到,如申命記6:13[3]

* 你要敬畏耶和華你的神(Elohika,Elohim的屬格),事奉他。(和合本神版)
* 你要敬畏上主你的天主(Elohika,Elohim的屬格),只事奉他。(思高本)

Elohim與一般意義上的“神”(El)是同一詞根,Theos與一般意義上的“神”(Theos)是同一個詞,這帶來很豐富的對比。除了上面引用的兩處經文,還有比如《出埃及記》20章頒布十誡:[8](Elohim)吩咐這一切的話,說:‘我是耶和華你的神(Eloheka,屬格),……,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Elohim)”。這裡面將兩者對比得更加清楚。

中文翻譯

[编辑]

在其他語言中,這個詞都有一個通行的翻譯,比如拉丁語Deus,英語God,但在中文中卻出來三個不同版本的翻譯:新教的上帝,与天主教的天主,這是三個主要版本,另外還有一些並未廣傳的翻譯。

約635年[註 3],基督教首次傳入中國,稱為景教,其文獻中對其獨一神有兩種譯法,一是意譯為“天尊”[9],是藉用當時佛教的術語。二是音譯為“阿羅訶”,例如敦煌鳴沙山石室發現的唐代景教寫本《尊經》,這是對基督教所敬拜的獨一神的最早翻譯。

16世紀末明朝末年,天主教耶穌會利瑪竇將基督教傳到中國,1584年十誡譯為中文,稱為“祖傳天主十誡”[9],又著書《天主實義》,這是“天主”譯文的來源。聖經中的“天”是耶和華的居所,“主”是對耶和華的另外一個稱呼,顧名思義為天主

利瑪竇也開啟了另一個譯文“上帝”,他在其解釋基督教的《天主實義》[10]中將此“天主”與中國儒家經典《中庸》《詩經》《易》《禮》中的“上帝”相互印證,說“吾天主即古經書所稱上帝也,……歷觀古書,則知上帝與天主,特異以名也”。利瑪竇的意思並不是要用“上帝”來翻譯,但這個詞語迎合了本土的語境,不脛而走,很受歡迎。天主教內部就基督教中的“天主”與中文原來語境中的“上帝”是否可以如此類比展開了辯論,1645年9月12日,教宗依诺增爵十世宣布禁止用“上帝”称呼造物主。1715年3月19日,教宗克莱孟十一世发布“自登基之日”通谕:“……所以在中国之西洋人,并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并不许用‘上帝’字眼,……”。天主教於1968年出版的思高本譯為“天主”,將指一般神明的地方仍然譯作“神”。

後來,新教傳入中國,1823年馬禮遜出版《聖經》的第一本完整的漢譯本,將此獨一神有的地方譯為“神”,有的地方譯為“天”,有的地方譯為“神天”,這是另一個譯文“神”的正式出場。

1843年,英美傳教士重譯《聖經》,也就是“文理委办譯本”,英國傳教士堅持使用“上帝”,美國傳教士堅持使用“神”,後來這成為雙方中斷合作的一個原因,各自出版自己的中文翻譯。

1887年-1888年,在《萬國公報》上若干西方傳教士和中國基督徒發表一系列文章,辯論“上帝”與“神”的翻譯問題[11],贊同使用“上帝”的意見基本承接了以前利瑪竇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化裡的上帝與基督教的獨一神即使不是一回事,也是大有可比之處,他們都是至高之神,不是地方神明,用“神”可能與中國的眾多神明誤會。贊同使用“神”的意見認為原文的Elohim/Theos是个属类词(generic name),本身有一般神明和耶和華神的雙重的含義,用神來翻譯頗合原意,上帝一詞與皇帝頗多關聯,可能會有誤解。

1919年,英美傳教士再次聯合翻譯《聖經》,就是現在仍然最通行的《和合本》,這個譯本同時出了兩個版本:上帝版和神版,除了上帝/神的稱呼,完全一樣。神版將Elohim/Theos譯為“神”,上帝版將指耶和華神的地方譯為上帝,將指一般神明的地方譯作“神”[12]。為了排版的方便,神版在“神”前面加一個空格,以便與上帝版使用除此以外同樣的排版。(這個空格不是為了敬畏神而加的,這是常見的誤解。)

20世紀後半葉出版的中文新譯本譯為“神”,這似乎反映了現代華人基督新教神學家的意見傾向。

現在的基督新教的教會使用“神”的用法似乎更多一些[13],一般在“上帝”或者“神”之間選擇一個自己習慣的用法,不再為兩個翻譯激烈辯論[14],有時候為了行文和詩歌音節的方便而加以取捨。然而,“上帝”一詞可能與其他信仰混淆(例如:玉皇上帝)。另外,其實基督教的神Elohim並非只願意在天上受人膜拜,祂更渴望成為地上信徒的生命,並與信徒同行。基於以上原因,有些教会認為上帝一詞不能合適代表基督教的神[15]

[编辑]

「上主」或「主」(希伯來語אֲדֹנָי,音Adonai,希臘語κύριος,音kyrios)也是一個常用的稱呼。

在舊約聖經中Adonai共出現448次[16],這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主人”(希伯來語אָדוֹן,音Adon)的強調式,專門用於指神。中文將兩個字常常都譯作「上主」或「主」。

在新約聖經裡面Kyrios共出現722次[17],一般用來特指三位一體的神中的聖子耶穌,也用於指一般的“主人”,耶穌的比喻中的“主/主人”常常就比喻他自己,中文的“主”很清楚地反映了這兩種意思。而在一些英文翻譯中,將指神的“主”譯為Lord,將一般的“主人”譯為lord,Sir,Master等[18]

神論

[编辑]

基督教系統神學是系統闡述基督教信仰的理論,可以分為神論耶穌論人論救贖論聖靈論教會論等一些方面。耶穌論、聖靈論也可以看作神論的一部分,但因為他們都各自太重要了,所以抽出來。基督教對神大致有以下的觀點[19]

  • 獨一真神:神——那永恆的存在與萬物的創造者,只有一位。
  • 有位格:神有自我的意識,並進而有思想、意志、情感。
  • 三位一體:獨一的神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聖父完全是神,聖子完全是神,聖靈完全是神;子是父的化身和彰顯,靈是父子的實際和實化。
  • 是一個靈:神的本質不是局限於肉體或者物質的存在。
  • 自有永有:神非被造,他存在於萬物以先,他自己就是圓滿的存在。
  • 永恆:神是初,是終,從永遠到永遠。
  • 全能: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 全善:神就是愛,是聖潔、公義、信實。
  • 全在:神無所不在。
  • 創造:神創造宇宙萬物,宇宙萬物都是他所造的,神照著他的形象造人。
  • 護理:神自從創造這個世界,他就一直在護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靠著他的護理才能繼續存在。
  • 救贖:神通過耶穌基督救贖犯罪的人,這一點展開來,就是救贖論。

與猶太教、伊斯蘭教的神觀比較

[编辑]
主条目:亞伯拉罕諸教

基督教與猶太教伊斯蘭教殊途同源,關係錯綜複雜。按時間的先後——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後來出現的信仰對前面的信仰多多少少有些承認,同時又有很多的發展和變化,而前面的信仰卻不承認後來的信仰。下面做簡略比較:

猶太教基督教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伊斯蘭教
屬性神的名称四字神名
(漢語主要譯為上帝、耶和華、天主、雅威)
安拉(汉语又称:真主[註 4]
獨一性獨一真神,全知、全能、全善、全在、永恆
三位一體
工作創造與審判神創造天地,並造人。神是世界的審判者
揀選揀選亞伯拉罕
揀選亞伯拉罕的二兒子以撒
(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所生,是以色列人的祖先)
揀選亞伯拉罕的大兒子以實瑪利
(亞伯拉罕與其妾夏甲所生,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揀選亞伯拉罕的孫子以色列的後裔:以色列人揀選一切相信耶穌基督的人揀選一切相信阿拉的人
救贖工作神揀選以色列人耶穌付上贖價,人信耶穌阿拉的仁慈,人行功德
聖者耶穌是誰褻瀆者聖子真神先知
穆罕默德是誰褻瀆者最後使者先知天啟諸教復興者
聖書希伯來聖經是什麼聖經舊約聖經
(與猶太教的解讀有很多不同)
先知啟示,但因為人的謄錄流傳,錯誤甚多
新約聖經是什麼褻瀆新約聖經,神最終的啟示
可蘭經是什麼褻瀆宗派看法不同,多持尊重立場,但非來自神的啟示神最終的啟示
總結對猶太教的看法-基督教信仰的前身,但錯誤理解揀選和律法是對阿拉的不完全的理解
對基督教的看法是褻瀆神-
對伊斯蘭教的看法是褻瀆神-

注释

[编辑]
  1. ^部分基督教派别认为神没有三个位格,祂被耶穌稱為“天父”,又稱“圣父”;但非三一派通常被主流派別視为异端
  2. ^和合本將“這是我的名,直到永遠”翻譯為“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原文此處無“耶和華”,和合本修訂版在這個細節上更精準。
  3. ^当时为唐贞观九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载:「大秦国有上德阿罗本……贞观九祀,至于长安。」
  4. ^ 但實際上阿拉是阿拉伯語的意思,而非神的名字

参考文献

[编辑]
  1.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1). 
  2. ^2.02.1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9). 
  3. ^3.03.1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4.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6). 
  5.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7). 
  6.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7.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1). 
  8.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8). 
  9. ^9.09.1陳少蘭《中文聖經翻譯簡史》環球聖經公會2005
  10. ^《明末清初耶穌會思想文獻彙編》第二冊,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2000年,轉引自李熾昌編《聖號論衡》上海世紀出版公司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1. ^李熾昌編《聖號論衡》上海世紀出版2008年
  12. ^上帝站在有权力者的会中,在诸神中行审判(詩篇82:1).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3. ^google.com搜索“神愛世人”1.2百萬結果,“上帝愛世人”0.6百萬結果
  14. ^比如在《基督日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搜索“上帝”和“神”都有很多結果,用“神”的更多
  15. ^黄迦勒.我为甚么称呼「神」而不称呼「上帝」. 华人基督徒查经资料网站. [2025-02-21]. 
  16.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17.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18. ^比如馬太福音13:27http://biblehub.com/matthew/13-27.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亞他拿修信經;章力生《系統神學》存档副本.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8). 

参见

[编辑]
犹太教中的
弥赛亚君王
身 份
经 典
末世论
基督教中的
耶稣基督
身 份
经 典
事 迹
末世论
伊斯兰教中的
爾撒圣人
身 份
伊斯蘭教的先知→ 未而被安拉接走(猜测十字架上的是某替身)马赫迪的助手
经 典
希伯来圣经讨拉特》(“失真”)新约圣经或其四福音书引支勒》(“失真”)→ 《古兰经》为准
末世论
基督教系列条目
耶稣基督
基础
聖經
神学
历史教会传统英语Christian tradition
宗派與運動
列表
公教會 / 天主教
正教會 / 東正教
東方正統教會
東方教會
景教
新教
密傳基督教
其他(非三位一體派
相关主題
禮儀
建築形式英语Church architecture
聖職人員
非聖職人員
注:標“*”的教會有時不被視作所屬宗派的一部分。
基督教主題
系統神學
聖經神學
神论
宇宙论英语Biblical cosmology
救赎论
罪論
教会学
末世论
歷史神學
实践神学
聖經神學
教派传统
东正教神学英语Eastern Orthodox Christian theology
否定神学 ·Cataphatic theology ·经纶 ·Essence–Energies ·和子说 ·Gnomic will ·Metousiosis ·Phronema ·Phyletism ·Proskynesis ·Sobornost ·Symphonia ·Tabor light ·Theoria ·成神论 ·诞神女
天主教神学
赦罪 ·宗徒繼承 ·聖母升天說 ·聖傳主義 ·大公会议 ·圣像画敬奉 ·圣母无染原罪 ·赎罪券 ·婴儿洗礼 ·基督教礼拜仪式 ·圣母论 ·弥撒 ·現代主義 ·自然法 ·教宗无谬误 ·司祭職 ·炼狱 ·守十四日派英语Quartodecimanism ·真實臨在 ·Sacerdotalism ·聖禮 ·圣人 ·道茂學派 ·圣餐变体论 ·越山主义 ·解放神學 ·圣母卒世童贞
圣公宗神学英语Anglican doctrine
Anglo-Catholicism ·Evangelical Catholic ·高派教会 ·低派教会 ·Latitudinarian
新教神学
普遍承认的新教神学
Adiaphora ·Assurance ·Believer's baptism ·Priesthood of the believer
Theology of other protestant traditions:Faith healing ·Glossolalia
阿民念主義 /卫斯理主义
Christian perfection ·Conditional preservation of the saints ·Imparted righteousness ·Lordship salvation ·Prevenient grace
信义宗神学英语Theology of Martin Luther
Two kingdoms ·Loci Theologici ·十字架神学英语Theology of the Cross
Confessional Lutheran ·Haugean ·Lutheran Orthodoxy ·Lutheran scholasticism ·新路德主義
加爾文主義
Free Grace theology ·神恩独作 ·预定论 ·五个唯独唯独信心 ·唯独恩典 ·唯独圣经 ·一切荣耀归于上帝 ·唯独基督) ·取代论 ·全然败坏 ·加尔文主义五要点
其他传统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再洗礼派 ·时代论 ·福音派 ·基要派 ·弥赛亚犹太教 ·五旬节派 ·虔敬主义 ·原始主义
有神论
形式
概念
一神神學
各個宗教
概念
身份
三一神論
末世论
各個宗教
概念
婦女神學
神名
其他概念
各個宗教
基督教
印度教
伊斯蘭教
猶太教
天主教(羅馬公教)
組織、教宗、教義和儀式傳統
历史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制度
法典
教理
七大聖事
聖母論
神學
(教會聖師)
大亞爾伯特 ·圣盎博罗削 ·圣安瑟莫 ·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 ·圣托馬斯·阿奎那 ·聖亞他那修 ·希波的圣奥思定 ·該撒利亞的巴西略 ·可敬者伯達 ·羅伯·白敏 ·聖伯爾納鐸 ·聖文德 ·圣伯多禄·卡尼修斯英语Peter Canisius ·聖加大利納 ·金言聖伯多祿英语Peter Chrysologus ·金口若望 ·亚历山大的圣济利禄 ·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 ·彼得·达米安 ·聖厄弗冷 ·聖方濟各·沙雷氏 ·教宗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納齊安 ·普瓦捷的依拉略 ·圣依西多禄 ·圣热罗尼莫 ·聖若望·達瑪森 ·十字若望 ·圣劳伦斯·布林希英语Lawrence of Brindisi ·教宗良一世 ·聖亞爾豐索 ·聖女小德蘭 ·聖女大德蘭 ·亞維拉的若望英语John of Ávila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 ·里昂的聖依勒內 ·若望·纽曼
教宗良十四世
歷任教宗
修會及傳教會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個別教會
禮儀劃分
拉丁禮教會
各东方礼教会
會議
活動
文化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基督教的神&oldid=9022651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