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地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形。
世界地形。

地形地貌[1][a]地貌形态,是行星(一般特别研究地球)硬表面各种局部的空间实集状态,亦可称为1个以海平面為基礎的相对独立的地表起伏单元,如高山丘陵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态可以分为原生地貌形态、次生地貌形态,以其是否受到地球外动力侵蚀为划分依据。构成地貌形态,需参考包括高度、底平面形状和面积、地表倾斜方位和程度在内的3个基本指标。地貌形态是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地球的地形分爲“陸地地形”、“海底地形”。地形處在漫長的演化之中,陸地海洋互相轉換。考古發現,喜馬拉雅山地區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表明這裏曾是海洋,後來由於地殼隆起擡升爲高山。關於海洋與大陸的演變,有著名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

分类

[编辑]

在中学教科书中,陆地地形通常根据形态特征简单地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不研究海底地形)[2],这也是最通用的划分方式[3]。不过这种方式忽略了地貌成因,容易混淆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在地理学中可进行更为具体的划分:

基本地貌类型
2\1大陆海底
山地山岭海底山地
谷地
山间盆地
平原高平原(高原)海底平原
低平原(平原)

其中:大陆/海底为最高级地貌类型,主要由内力构造作用形成;山地/平原为第二级地貌类型,主要由外力塑造作用形成。这仍然是一种粗略的划分,如谷地还可分为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所谓的“丘陵”,则是指山地和平原之间的一种山顶—山麓相对高度较低的过渡地形;而“盆地”,既包括山岭之间的“山间盆地”,又包括被山地环绕的平原[1]

  • ⋯⋯

形体要素

[编辑]
该图中包含了地形构成的点、线和面

地表形体是由每个基本的地貌要素构成,包括面、线和点。

地貌面,亦可以称为地形面或坡面,由坡面高度、倾斜度、坡长、倾斜方向、延伸方向及水平投影面积形状构成。地貌面的构成参数也可以称作特征参数,可以确定地貌面的空间特征。自然地貌面可以分为平面、斜面和垂直面,以两地貌面之间所成二面角夹角2°和55°为界限。0°~2°为平面,2°~55°为斜面,55°~90°为垂直面。

地貌线是两地貌所成二面角的交线,可以分为坡度变换线和坡面变换线两种,包括山脊线、山麓线、谷底线等。坡度变换线是垂直(上下)方向的地貌面产生的交线,坡面变换线是水平(左右)方向的地貌面所成的交线。地貌线的表现形式可以有直线曲线折线,而事实上,大多数地貌线由于受自然侵蚀转而成为圆棱面。

地貌点是地貌面或线的交点,比如山顶点。

文字、数字参数与地图表述

[编辑]
等高线

地貌形态的文字表述,主要包括其成因、组成和年龄,还有平面形态、垂直剖面形态以及纵剖面形态。平面形态是地貌形态在平面坐标系投影的形状,常以直径扁率长轴长度、短轴长度、面积、弯曲系数等参数表示。其中,弯曲系数为δ=L/L{\displaystyle \delta =L^{'}/L},L'为曲线长度,L为直线长度。垂直剖面形态,又称横剖面形态,包括坡形、坡面长、坡度等。纵剖面形态,包括起伏特征、大小等。

测绘领域,地貌形态的描述主要是数字参数描述。包括高度、坡度、切割密度、切割深度等指标。高度用以表现地貌起伏,有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之分。坡度用以表现坡面的倾斜程度。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地表是一个曲面,任一点的坡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坡度是指一个平均值。切割密度是一区域内谷地长度与面积的比,为σ=L/A{\displaystyle \sigma =L/A},L为区域内谷地长度或数量,A为区域面积。切割深度是区域内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表述为D=E-E

在地图上,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等高线。例如,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地形相关术语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引文

[编辑]
  1. ^【引文】“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注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1.1伍光和等 (编).自然地理学 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4(2023-11重印):247-251.ISBN 978-7-04-022876-2.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2. ^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文地理 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8–30. [失效連結]
  3. ^中国科学院.地理博物馆—自然地理要素—地貌. 中国科普博览. [2024-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8). 
  • 张根寿. 第一章 导论. 现代地貌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9.ISBN 7-03-015931-4. 
  • 林爱文. 第五章 地貌过程. 自然地理学.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3~54.ISBN 978-7-307-06074-6. 
陸地地形
海底地形
相關條目
学科与分类
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主导营力
根据研究对象及其应用范围
历史与发展
古代(《梦溪笔谈》) · 近代(板块构造论 · 现代(板块构造论
主体
地貌体
地貌形体地形
/
地貌形体空间单元
地貌形体要素
地貌形体表述
文学表述,数字参数表述
地貌形体的地图表示
地形图表示,专门地貌图的地貌表示
类型与结构
研究对象与内容
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景观的形体特征,形成这些形体的内外动力作用及过程,组成这些形体的物质的理化性质及其与动力的协作关系,地貌
随时间推移的演变规律,地貌内部结构地貌空间分布规律科学
發育作用力
内动力作用
外动力作用
风化(物理•化学•生物),剥蚀沉积
人类行为与活动影响(第三地貌动力)
作用方式 · 干预方式
内外地貌动力动力相互作用之情况
/
影响因素
岩石地貌
砂质岩石地貌
玄武岩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花岗岩丘陵),玄武岩地貌[玄武岩石柱林(如:巨人之路南定岛),玄武岩台地 ]
可溶性岩石地貌岩溶地貌
黄土地貌
(如:黄土高原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坪地貌形体切沟冲沟干沟河沟黄土墹空间组合类型黄土山地、丘陵与宽谷、丘陵与谷中谷、丘陵与沟谷、黄土塬与沟谷
生物岩地貌
内动力地貌
大陆裂谷构造山系
水平构造地貌单斜构造地貌
水平:方山桌状台地平顶高地;单斜:岩层三角面(另有:岩层梯形面、三角面)与V字形陡崖单面山地貌(另有:构造台地猪背岭顺向坡单斜谷逆向坡);格状河系(谷地系统)(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褶皱构造地貌
斷層构造地貌
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火山活动构造地貌形体(火山锥火山口
活动构造地貌
外动力地貌
流水地貌
流水作用
地貌类型
沟谷流水地貌河谷流水地貌河口地区地貌三角洲),河(谷)系的发育水系
坡地重力地貌
坡地系统
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
基本
冰川的分类与类型
冰川作用与地貌形体
冻土地貌
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堆积地貌)、海岸沙洲潟湖红树林珊瑚海岸
人工地貌
地外动力地貌
隕石地貌
電離地貌
引力地貌
射線地貌
区域地貌
山地丘陵地貌
山地:单元(山峰山岭山脉山原山系山地地区 ·结构山顶山坡山麓 · 要素 ·特征 ·形成与发展 · 分类[按
高度和形态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按成因构造山地岩浆活动山地侵蚀切割山地剥蚀山地);按组成物质岩浆岩山地沉积岩山地变质岩山地)/丘陵
平原地貌
形态分类:(据高度和形态指标分类)高平原低平原洼地平原,(据表面起伏形态分类)平坦平原波状平原倾斜平原凸状平原;成因分类:(按照内动力对地壳作用的强度和性质,及外营力相应作用效果和持久时间划分)构造面平原、缓慢上升剥蚀型平原、缓慢下沉补偿型平原、不等量上升与下沉共建的平原;外动力作用分类:冲积平原湖成平原海成平原、冰川及冰水作用形成的平原、沙丘覆盖的平原
高原地貌
据地貌形体;据空间位置:山间高原山边高原桌状高原;据内外力和岩性:隆起高原熔岩高原黄土高原冰雪高原
盆地地貌
塔里木盆地地貌、刚果盆地地貌等
大陆边缘地貌
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岛(冲蚀岛、构造岛),大陆基
洋底地貌
形体:海沟地貌,岛孤地貌海盆中央海岭,平顶山峰;各大洋底地貌
分支学科
国际
各地
学术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地形&oldid=86725057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