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土耳其文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奧罕·帕慕克,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土耳其文學土耳其語Türk edebiyatı, Türk yazını)包含土耳其語的口頭作品和書面文本。構成書面語料庫大部分的鄂圖曼土耳其語形式,深受波斯文學阿拉伯文學的影響,[1] 並使用鄂圖曼土耳其字母

更廣泛的突厥文學歷史橫跨近1,300年。[2] 最古老的書面突厥語記錄是7世紀位於蒙古鄂爾渾銘文。此後,中亞游牧突厥民族中興起了口頭史詩傳統,包括烏古斯突厥人的《先祖庫爾庫特書》和吉爾吉斯人的《瑪納斯史詩》。11世紀塞爾柱人安納托利亞定居後,發展出一種深受阿拉伯和波斯文學影響的書面文學傳統。在接下來的900年裡,口頭和書面傳統在很大程度上是分開的,直到1923年共和國的成立才將它們結合在一起。

歷史與分期

[编辑]

最早的突厥詩歌可追溯至6世紀,旨在社交和宗教活動(如狩獵和葬禮)中吟唱。[3] 在早期的史詩中,奧烏茲納梅(Oğuzname)完整地保存了下來,[4] 而像《福樂智慧》(Kutadgu Bilig)和《突厥語大詞典》(Dīwān Lughāt al-Turk)這樣的早期書面作品則可追溯至11世紀。[5] 13世紀的蘇菲詩人尤努斯·埃姆雷(Yunus Emre)是一個關鍵人物。鄂圖曼文學的黃金時代(15-18世紀)以迪萬詩歌(divan poetry)和散文作品為主,例如埃夫利亞·切萊比(Evliya Çelebi)的10卷本《旅行之書》(Seyahatnâme)。[5]

土耳其文學的分期很複雜,學者們提出了各種模式。這些包括早期/現代、前伊斯蘭/伊斯蘭/現代以及前鄂圖曼/鄂圖曼/現代等劃分。更詳細的方法提出了五個階段:前伊斯蘭時期(至11世紀)、前鄂圖曼伊斯蘭時期(11-13世紀)、鄂圖曼時期、過渡時期(1850年代-1920年代)和現代時期。[6]

土耳其文學的兩種傳統

[编辑]

歷史上,土耳其文學分裂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傳統:民間文學和書面文學。[7] 主要區別在於語言。民間傳統主要是口頭的,由吟遊詩人傳承,並保持不受波斯和阿拉伯影響。其詩歌是主導體裁,使用音節詩四行詩dörtlük),並與土耳其民間音樂緊密相連。[7]

相比之下,土耳其共和國之前的書面文學則擁抱了波斯和阿拉伯的影響。這始於塞爾柱時期,並由鄂圖曼帝國延續。詩歌形式如「gazel」(抒情詩)和「mesnevî」(敘事詩)從波斯文學中採用,這導致了波斯詩歌韻律aruz)的採用以及大量波斯和阿拉伯詞彙的湧入。這創造了獨特的鄂圖曼土耳其語和一種被稱為「迪萬文學」(Divan literature)的風格,這種風格與土耳其古典音樂密切相關。[8]

民間文學

[编辑]
主条目:土耳其民間文學

土耳其民間文學是一種植根於中亞游牧文化的口述傳統,後來演變為反映定居民族的生活。這體現在像凱洛蘭(Keloğlan)和機智人物納斯雷丁·霍加(Nasreddin)這樣的人物故事中。突厥民族大約在9世紀皈依伊斯蘭教後,蘇菲什葉傳統極大地影響了文學,這可見於尤努斯·埃姆雷的作品和「aşık」s(或「ozan」s)的傳統,他們是類似歐洲吟遊詩人的流浪藝人。[9]

史詩傳統包括源自烏古斯突厥人口述傳統的《先祖庫爾庫特書》,[10] 以及《柯爾奧盧史詩》(Epic of Köroğlu),這是一個關於英雄為父親被弄瞎眼睛而復仇的故事。[11] 這一傳統在現代作品中得以延續,如納齊姆·希克梅特(Nâzım Hikmet)的《謝赫·貝德雷丁史詩》(Epic of Shaykh Bedreddin)和亞沙爾·凱末爾(Yaşar Kemal)的小說。

在卡拉曼奧盧·穆罕默德貝伊(Karamanoğlu Mehmet Bey)於1277年宣布土耳其語為卡拉曼尼德國家的官方語言後,民間詩歌蓬勃發展。[12] 它有兩個主要分支:世俗的「aşık」/「ozan」傳統,代表人物如卡拉賈奧蘭(Karacaoğlan,17世紀)和達達洛盧(Dadaloğlu,19世紀);以及明確的宗教「tekke」傳統,產出了受人尊敬的人物的書面詩歌,如尤努斯·埃姆雷和皮爾蘇丹·阿布達爾(Pir Sultan Abdal,?–1560)。

鄂圖曼文學

[编辑]
花廳御詔鄂圖曼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於1839年頒布的詔書,開啟了鄂圖曼帝國坦志麥特改革重組時期。

鄂圖曼書面文學由詩歌和散文組成,其中迪萬詩歌是主導形式。直到19世紀,鄂圖曼散文都是非虛構的,缺乏像小說這樣的體裁。[13]

迪萬詩歌是一種高度儀式化的藝術形式,它從波斯詩歌中繼承了豐富的象徵,如夜鶯和玫瑰。它將神秘的蘇菲元素與世俗和情色主題交織在一起。主要詩人包括富祖里(Fuzûlî,1483?–1556),他能同樣熟練地用阿塞拜疆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寫作;巴基(Bâkî,1526–1600),一位修辭大師;內菲(Nef‘î,1570?–1635),以其頌詞和諷刺作品聞名;內迪姆(Nedîm,1681?–1730),鬱金香時代的革命性詩人;以及謝赫·加利卜(Şeyh Gâlib,1757–1799),複雜的「印度風格」大師。

鄂圖曼散文發展較慢,部分原因是由於押韻散文sec)的限制。[14] 關鍵的非虛構體裁包括「târih」(歷史),有歷史學家如卡蒂布·切萊比(Kâtib Çelebi);「seyâhatnâme」(遊記),以埃夫利亞·切萊比的《Seyahâtnâme》為代表;以及「tezkîre」(名人傳記)。

19世紀的坦志麥特改革帶來了重大變化,其動力源於使帝國現代化的願望。[15] 改革者試圖簡化文學語言,從華麗的鄂圖曼風格轉向更土耳其化的風格。新的體裁,主要是小說和短篇小說,在濃厚的法國影響下被引入。第一部土耳其小說《塔拉特與菲特納的愛情》(Taaşuk-u Tal'at ve Fitnat)由謝姆塞丁·薩米(Şemsettin Sami)於1872年出版。這一時期的作家,如納默克·凱末爾(Namık Kemal)和易卜拉欣·希納西(İbrahim Şinasi),通常從事多種體裁創作,以盡可能廣泛地傳播新文學。[16]

20世紀早期與共和國文學

[编辑]

現代土耳其文學在1896年至1923年間通過三個主要運動形成。「Edebiyyât-ı Cedîde」(「新文學」)運動以《Servet-i Fünûn》雜誌為中心,旨在創造一種西方式的「高雅藝術」,受法國帕納斯派和現實主義影響。其後是短命的「Fecr-i Âtî」(「未來曙光」)運動,它提倡「藝術是個人的和神聖的」的理念。[17] 最重要的是「Millî Edebiyyât」(「民族文學」)運動,它隨著青年土耳其黨人而興起。該運動以《青年筆會》(Genç Kalemler)雜誌為中心,倡導一種「新語言」(Yeni Lisan),並試圖創造一種基於土耳其民族身份的文學,遠離東方和西方模式。[18]

土耳其獨立戰爭和共和國成立之後,文學延續了民族文學運動的趨勢。一項關鍵改革是1928年採用了修改後的拉丁字母,這隨著時間的推移提高了識字率。[19]

在散文方面,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導致了「鄉村小說」(köy romanı)的出現,代表人物如亞沙爾·凱末爾;以及社會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如薩伊特·法伊克·阿巴西亞尼克(Sait Faik Abasıyanık)。[20]艾哈邁德·哈姆迪·坦皮納爾(Ahmet Hamdi Tanpınar)探討了東西方之間的衝突,而奧烏茲·阿塔伊(Oğuz Atay)則以更現代主義存在主義的風格寫作。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其後現代小說聞名,這種風格也見於拉蒂費·特金(Latife Tekin)和艾麗芙·沙法克(Elif Şafak)的作品中。

在詩歌方面,納齊姆·希克梅特·然(Nâzım Hikmet Ran)將自由詩引入土耳其文學,其靈感來自他在蘇聯的時光。[21] 一場重大的革命發生在1941年,由奧爾罕·韋利·卡尼克(Orhan Veli Kanık)領導的「怪異派」(Garip)運動,使用口語來書寫日常生活。[22] 作為回應,1950年代的「İkinci Yeni」(「第二新」[23])運動尋求一種更抽象的詩歌,使用受達達超現實主義啟發的刺耳語言和複雜意象。

圖書貿易

[编辑]

每年出現30,000種新書名,通常印量很小。對於月平均收入低於600歐元的人來說,9到17歐元(平裝本/精裝本)的價格相當缺乏吸引力,而市集上的非法複製品價格則便宜三分之二。「官方證書」用於合法出版的書籍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控制非法圖書貿易仍然很困難。[來源請求]

土耳其10,000家書店中有5,000家在伊斯坦布爾,包括書展和不斷增長的版權交易。土耳其曾是2008年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24]

重要虛構作品:1860年至今

[编辑]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Bertold Spuler.Persian Historiography & Geography Pustaka Nasional Pte LtdISBN 9971774887 p 69
  2. ^Oral Tradition and the Literary Heritage(PDF). UNESCO. [13 April 2016]. 
  3. ^Halman, Talat. A Millenium of Turkish Literature. : 4––6. 
  4. ^Halman, Talah. A Millenium of Turkish Literature. : 4––5. 
  5. ^5.05.1Halman, Talah. A Millenium of Turkish Literature. : viii. 
  6. ^Halman, Talah. A Millenium of Turkish Literature. : 1––2. 
  7. ^7.07.1Halman, Talah. A Millenium of Turkish Literature. : 2––3. 
  8. ^Tanpınar, 2–3
  9. ^最初,「ozan」一詞專指烏古斯突厥人的吟遊詩人,但在他們定居安納托利亞和什葉派伊斯蘭興起後,「ozan」和「aşık」成為可以互換的術語。
  10. ^阿勒帕米什(Alpamysh)
  11. ^Belge, 374
  12. ^卡拉曼奧盧·穆罕默德貝伊的聲明如下:Şimden gerü dîvânda, dergâhta, bârgâhta, mecliste ve meydanda Türkçeden başka dil kullanılmayacaktır(「從今往後,在法庭、在tekke(蘇菲道堂)、在宮殿、在政府或在公共場合,除土耳其語外不得使用其他語言」) Selçuk Üniversitesi Uzaktan Eğitim Programı (SUZEP). 作為卡拉曼奧盧·穆罕默德貝伊所抗爭的影響程度的一個衡量標準,他的聲明本身包含了三個阿拉伯語來源的詞(دیوانdîvân 或「法庭」, مجلسmeclis 或「政府」,和 ميدانmeydân 或「公共場合」)和兩個波斯語來源的詞(درگاهdergâh 或「tekke」和 بارگاهbârgâh 或「宮殿」)。
  13. ^一個明顯的例外是克里特島的阿里·阿齊茲·埃芬迪(Ali Aziz Efendi)的《Muhayyelât》(مخيّلات 「幻想」),這是一部奇幻故事集,寫於1796年,但直到1867年才出版。
  14. ^Belge, 389
  15. ^Mansel, 266
  16. ^Moran, 19
  17. ^Karaalioğlu,Türk Edebiyatı Tarihi, v.3, 216–218
  18. ^Muhtar, et al.
  19. ^Lester 1997; Wolf-Gazo 1996
  20. ^Paskin 2005
  21. ^更早的詩人,如艾哈邁德·哈希姆(Ahmed Hâşim),曾嘗試一種稱為「serbest müstezâd」(「自由müstezâd」)的詩歌風格,這是一種交替使用長短詩行的詩歌類型,但這並非真正的「自由」詩體,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遵循詩律慣例(Fuat 2002)。
  22. ^Quoted in Halman 1997.
  23. ^怪異派運動被認為是「第一新」(Birinci Yeni)。
  24. ^此背景資訊來自:see Börsenblatt Spezial Buchmesse 2008, S. 14 ff.

參考書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英文

[编辑]

土耳其文

[编辑]
国际
各地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土耳其文學&oldid=8909843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