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土尔扈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土尔扈特人
皇清职贡图》(1769年)中的“土尔扈特台吉、妇”
總人口
33萬
分佈地區
 俄羅斯17萬
 中华人民共和国10.6萬(1982年)
 蒙古国1.4萬(2010年)
語言
卫拉特语及其分支土尔扈特土语
宗教信仰
藏传佛教萨满教无神论
相关族群
其他蒙古族分支,特别卫拉特各部
皇清职贡图》(1769年)中的“土尔扈特民人”

土尔扈特部托忒文ᡐᡆᠷᡎᡇᡇᡑ卡尔梅克文Торһуд蒙古语ᠲᠣᠷᠭᠤᠳ西里尔字母Торгууд满语ᡨᡠᡵᡥᡡᡨ穆麟德轉寫Turhūt;俄语:Торгу́ты,旧作торгоу́ты哈薩克語Торғауыт),是漠西蒙古四卫拉特之一。根据托忒文《新旧土尔扈特汗诺颜世谱》,土尔扈特(toruɣud)由“高大的”(turɣuud)变音而来。[1]他們於17世纪初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沿岸,随后大部分于1771年重返新疆,留在俄羅斯的則被稱為卡爾梅克

历史

[编辑]

自13世紀蒙古興起,便擁有散佈於亞洲北部連同東歐的廣闊草原大漠的體系龐雜的眾部族。游牧于漠西的蒙古人在明代被称为瓦剌,土尔扈特部按其传说源于突厥系的克烈部,瓦剌脱欢太师时始在奇旺率领下加入四衛拉特。明末清初時蒙古諸部按地理位置,大約以今蒙古國南部為界,分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土尔扈特游牧于雅尔(在今新疆塔城以西及哈萨克斯坦境內)之额什尔努拉(今新疆塔城地区西北及俄国境内的乌尔扎)。

和鄂尔勒克西迁

[编辑]

明代末年,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準噶爾部巴圖爾琿臺吉交惡,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領地擴張,和鄂尔勒克在1628年(崇祯元年)率部众西走,经过两年多,来到了当时人烟稀少的額濟勒河(伏爾加河)到烏拉爾河一帶的下游沿岸。“俄羅斯因稱為己屬”[2]。此時伏爾加河流域不僅水草豐美,而且了無人煙,尚未為沙俄控制,於是遷來此處的土爾扈特人建立了自己的汗國,即卡爾梅克汗國

当时,沙皇俄国正在入侵伏尔加河中下游到高加索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蒙古各个汗国,信奉喇嘛教的土尔扈特部正好从背后突袭了穆斯林各国,配合了沙俄的入侵,于是受到沙俄的优待。此后,沙俄-土尔扈特联军同突厥各国联军在伏尔加河-高加索一带展开漫长的战争,土尔扈特也接受了沙皇的册封,成为沙皇俄国的属民。

和鄂爾勒克之叔父保蘭阿噶勒琥、莽海等則率部隨顧實汗遷至青海;另有一小部土爾扈特留在原地未徙[3]

與準噶爾爭雄

[编辑]

1669年,和鄂爾勒克的曾孫阿玉奇(1641年-1724年)成為土爾扈特部首領,全盛時,領土西、北兩邊到伏爾加河,南到裏海,東到烏拉爾河[4]

1673年,阿玉奇俄國結盟,宣誓效忠。在俄國與鄂圖曼的戰爭中,阿玉奇起初軍事支援俄國,自1683年起卻因鄂圖曼的利誘而保持中立。1697年,阿玉奇復與俄國科里琴俄语Голицын, Борис Алексеевич公爵訂立平等同盟條約,自1700年起派騎兵支援俄國對付瑞典的戰爭,1722年與彼得一世在兩國邊境城鎮薩拉托夫會面。[5]

阿玉奇成吉思汗血緣上毫無關係,1697年卻自六世達賴喇嘛、攝政桑結嘉錯得授予「」號,等於獲承認為全體衛拉特的汗。當時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獲授「渾台吉」(副汗)的稱號,阿玉奇遂與策妄阿喇布坦爭奪衛拉特部落聯盟的盟主,兩部族遣使通婚。[6]

1698年,阿玉奇派遣大型使團前往西藏。同年阿玉奇兒子桑札布背叛父親,率領自己的15000帳屬民投奔準噶爾策妄阿喇布坦,並打算前赴西藏,不料被策妄阿喇布坦誘捕,屬民都被奪去,唯有逃回阿玉奇那裏。阿玉奇的使團回歸時亦被策妄阿喇布坦攔截,只好投奔清朝,後來到額濟納河畔遊牧,成為額濟納土爾扈特[7]

為了進攻策妄阿喇布坦,1709年阿玉奇遣使繞道西伯利亞,企圖與清朝結盟。1712年,康熙圖理琛經過俄國領土,兩年後到伏爾加河下游與阿玉奇會面。阿玉奇卒後,1731年雍正再派使者,希望與土爾扈特夾擊準噶爾。俄國政府以與準噶爾關係友好為由,代表土爾扈特拒絕。[8]

渥巴锡东归

[编辑]
参见:舊土爾扈特部

原因

[编辑]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滅準噶爾。原依附於準噶爾的土爾扈特台吉舍稜先逃到俄國,後投奔伏爾加河的土爾扈特部。

土爾扈特汗國建立後,沙俄勢力擴張到來,以武力迫使土爾扈特臣服,攫取汗王冊封權,插手貴族議事會,干涉汗國內政;同時令哥薩克人(東歐草原上以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為主的遊牧族群)東遷,侵佔土爾扈特牧場,最令土爾扈特人反感的是沙俄政府強迫他們從藏傳佛教改信東正教

1761年,渥巴錫繼承汗位。此時正值好戰喜功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當權,為爭奪出海口和領土擴張,俄國和土耳其的戰爭不斷,土爾扈特戰士由於英勇善戰、騎術嫺熟而屡被徵調,幾年間數萬青年死於與自己不相干的戰場,使汗國民怨沸騰,東歸思潮湧動。1768年,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战争中俄国对土爾扈特部的盘剥加剧。

由于受到俄罗斯的压迫,心向故土,加上舍稜说服渥巴锡,乘清軍佔領伊犁未久,前去占领伊犁地区,1771年土爾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决定举部东归。但他们到达那里,发现有戒备,不得不投降。[9]

經過

[编辑]

1771年1月(清乾隆三十五年),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率领下分三路,赶畜群携辎重浩浩荡荡踏上了归国的艰苦历程。渥巴錫原計劃待伏爾加河結冰後啟程,但計劃為沙俄察覺,於是提前執行。由於河水未結冰,伏爾加河西岸一萬餘部眾未能東歸,後來成為卡爾梅克人,建立了俄羅斯聯邦內的卡爾梅克共和國。當時東岸約三萬戶、17萬人,他們都離開了生活了一個半世紀的伏爾加河,爲了表決心,臨走時將所有宮殿、村落付之一炬。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立即派出哥薩克騎兵追击,並指使沿途哈薩克人出兵阻擊。一路上,土尔扈特人歼灭俄国的驻军及增援部队,摧毁俄国的要塞,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将追击的俄军远远抛在了后面。

東歸途中土爾扈特人身經百戰,同時也損失慘重。今哈萨克斯坦境內的奧琴峽谷,是東歸必經之路,然而哈薩克騎兵已搶佔隘口;渥巴錫定下謀略,自己正面進攻,另派隊伍包抄後面,最後全殲對方。在哈薩克草原上遭到哈薩克人襲擊,激戰中犧牲了9000多土爾扈特人。

除了戰鬥傷亡,飢餓和疾病也造成損失:穿過哈薩克草原、繞巴爾喀什湖南端入中國境內哈薩克地界,伊犁將軍伊勒圖命令哈薩克人不准渥巴錫通過其地。渥巴錫轉道沙喇伯可,又遭到布魯特柯尔克孜人)的進攻,不得已北上戈壁。由於水草匱乏,牲畜倒斃,人們只能步行,又因食用病畜血肉而瘟疫纏身。“人皆取馬牛之血而飲,瘟疫大作”[2]。此時渥巴錫得知清軍已嚴加防備,且己方人畜死亡過半,無力攻佔伊犁,於是在清軍常設卡倫以外徘徊。

降清

[编辑]
紫光阁功臣像中的渥巴锡像

伊勒圖遣使存問其來意,渥巴錫與眾台吉、喇嘛商議數日後,決定獻其祖上所受之明朝永樂八年漢篆敕封玉印等物,以示前來投誠之意。[10],其部眾抵達新疆伊犁,回到他們稱為的“太陽昇起的地方”,據載,當初出發的17萬人中,“其至伊犁者,僅以半計”。

伊勒圖報朝廷後,乾隆帝命駐烏什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舒赫德前往伊犁安撫土爾扈特。朝廷撥白銀二十萬兩及糧草、牛羊、棉布等賑濟土爾扈特部眾。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渥巴錫赴熱河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被封為“舊土爾扈特卓里克圖汗”,世襲罔替。乾隆皇帝贊其“誠心歸順,甚屬可嘉”,並“賜予封爵,以示渥澤”[11];同時在御製詩中表明了處理土爾扈特問題的態度:“弗受將為盜,俾安皆我民”[11]

乾隆下令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乾隆帝谕旨安插土尔扈特部于新疆。以渥巴锡所领部落为舊土爾扈特部,以原先附属于舍稜的部落为新土爾扈特部。

这段历史曾拍成电影《东归英雄》及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传》。

现况

[编辑]

中国的土尔扈特人有大约十万,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少部分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大部份仍從事畜牧業。

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居住着原渥巴锡汗所领南路旧土尔扈特盟人的后代,有四万多人。生活在塔城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两万多土尔扈特人是原策伯克多尔济部的北路旧土尔扈特盟人的后代。巴木巴尔所领的旧土尔扈特东路盟的后代生活在乌苏周围,人口一万多。达什敦多克—默门图父子所领的西路盟的后代则是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口六千多。

新土尔扈特盟郡王舍楞所领的后代今天主要在阿尔泰塔城地区,人口一万。

1698年徙牧于阿拉克山的土尔扈特人的两千后人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西北方的额济纳旗生活,在青海的土尔扈特人有四千人。

现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卡尔梅克人”,就是当年留下的小部分土尔扈特蒙古人。其总统曾主张从中国吸引同宗的蒙古族移民,以便促进经济生产。

土尔扈特汗

[编辑]

註釋

[编辑]
  1. ^M.乌兰.土尔扈特等部的东归与卫拉特蒙古史学的发展——几篇土尔扈特汗、诺颜的“世系谱”.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9年11月,30 (6): 39. 
  2. ^2.02.1清史稿藩部傳六
  3. ^皇朝藩部要略》卷九厄魯特要略一
  4. ^宮脇淳子著,曉克譯:《最後的游牧民族:準噶爾部的興亡》(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頁157。
  5. ^宮脇淳子:《最後的游牧民族》,頁154-155。
  6. ^宮脇淳子:《最後的游牧民族》,頁155-156。
  7. ^宮脇淳子:《最後的游牧民族》,頁156-157。
  8. ^宮脇淳子:《最後的游牧民族》,頁157-158。
  9. ^《清史稿》藩部傳六“(舍稜)复诱其汗渥巴锡来踞伊犁,抵他木哈,知内备固,计无所出,不得已,随渥巴锡归顺。”
  10. ^《皇朝藩部要略》卷十四:“(渥巴錫)自言為阿玉奇汗正系,向居俄羅斯地,久原為大皇帝臣僕,而無機可乘。乃於去冬謀棄舊遊牧,挈屬內附,因自彼逸出,行程萬千有餘里。閱半年餘始抵卡倫,乞准令入覲,以申積誠。”
  11. ^11.011.1《皇朝藩部要略》卷十四厄魯特要略六

参考文献

[编辑]
地理
铁木真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蒙古帝国扩张 ·屠杀元朝灭宋 ·侵日北元明代蒙古

东亚以外:四大汗国窩闊台汗國 ·察合台汗國 ·欽察汗國 ·伊兒汗國 ·
帖木儿帝国 ·莫卧儿帝國 ·克里米亞汗國 ·西伯利亚汗国


明代蒙古北元明太祖北伐)→鞑靼明成祖北伐 ·达延汗 ·俺答封贡 ·瓦剌俘明英宗侵北京 ·兀良哈三卫 ·察哈尔八部林丹汗败亡


中国清代蒙古和硕特汗国 ·准噶尔汗国清灭准噶尔 ·卡爾梅克汗國土尔扈特部东归)


唐努乌梁海中国唐努乌梁海乌梁海共和国图瓦共和国烏梁海邊疆區 图瓦人民共和国苏联圖瓦自治州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图瓦共和国


外蒙古历史喀尔喀蒙古外蒙古蒙古国大蒙古国第一次独立 ·蒙藏條約中華民國外蒙古蒙藏院 ·中俄蒙协约 ·自治 ·撤销自治
蒙古国大蒙古国第二次独立 ·蘇俄佔領
蒙古国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革命党 ·大鎮壓 ·独立投票 ·民主化)蒙古国蒙古国历史


内蒙古历史內札薩克蒙古内蒙古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蒙古军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德王
内蒙古人民共和国內蒙古自治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内人党事件 ·内蒙古自治区內蒙古獨立運動


卡爾梅克歷史瓦剌土尔扈特卡爾梅克汗國 俄罗斯帝国阿斯特拉罕省 苏联卡爾梅克自治州下伏爾加邊疆區
斯大林格勒邊疆區
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卡爾梅克人強制流配卡爾梅克自治州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俄羅斯 卡尔梅克共和国


布里亞特歷史嶺北行省林中百姓瓦剌 俄罗斯帝国外貝加爾州布里亚特-蒙古国
 苏维埃俄国布里亞特自治州 · 遠東共和國
 苏联布里亞特共和國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 俄羅斯 布里亞特共和國
当前政区分布
主要国家
3自治共和国
1自治区
3自治州
新疆
青海
8自治县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甘肃
青海
新疆
部落支系和亲缘民族
蒙古國境內
部落区域
中国蒙古族
部落支系聚居地
中國蒙古族杂居分散地
中國境內亲缘民族
俄羅斯境內亲缘民族
布里亚特人 ·卡尔梅克人土尔扈特 ·图瓦人 ·乌梁海(兀良哈、林中百姓)
其他國家(中亞等)
印欧语系
高加索語系
车臣人 ·卡巴爾達人 ·達爾金人 ·印古什人 ·列茲金人 ·格魯吉亞人 ·拉克人 ·塔巴萨兰人 ·阿迪格人 ·阿巴扎人 ·魯圖爾人 ·阿古尔人 ·阿布哈茲人 ·查胡尔人 ·切尔克斯人 ·阿瓦尔人安第人俄语Андийцы ·阿赫瓦赫人俄语Ахвахцы ·巴格拉瓦尔人俄语Багулалы ·波特里赫人俄语Ботлихцы ·查马拉尔人俄语Чамалалы ·戈德贝尔人俄语Годоберинцы ·卡拉塔人俄语Каратинцы ·挺蒂人俄语Тиндинцы ·希努赫人俄语Гинухцы ·赫瓦尔什人俄语Хваршины ·浑兹布人俄语Гунзибцы ·贝志塔人俄语Гунзибцы ·阿尔奇人
乌拉尔语系
突厥语系
蒙古语系
满-通古斯语系
楚科奇-堪察加語系
亚非语系
爱斯基摩-
阿留申语系
汉藏语系
叶尼塞语系
东北亚语言
(有争议)
南亚语系
其他語系
侨民
语系划分
蒙古语系
突厥语系
通古斯語系
在蒙外僑
朝鮮半島人 ·華人 ·俄羅斯人俄语Русские в Монголии ·美國人 ·日本人 ·猶太人英语History of the Jews in Mongolia ·法國人
蒙古侨民
古代族群
相关条目
參見: {{蒙古族}} ·{{蒙古語族群}}
规范控制数据库:各地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土尔扈特&oldid=8860427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