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大樓國際風格(英語:International Style)是1920至1930年代期間現代主義建築的一種風格,於1932年由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館長亨利-罗素·希区柯克和菲力普·強生為其定名。
現代建築:國際主義展覽(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于1932年2月9日至3月23日間在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1],隨後在全美巡展。[2]
展後亨利-罗素·希区柯克和菲力普·強生發表了一些相關作品:
- 展覽目錄: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3]
- 《國際主義:1922年以來的建築》(The International Style: Architecture Since 1922)[4]
由此二人提出“國際主義”一詞,國際主義建築具有匀质、三维连续的几何化空间特征,不過分強調空間大小,而強調適用性[3]。
以下建築入選這場展覽:
薩伏伊別墅
包豪斯
法古斯工廠
巴塞羅那德國館
吐根哈特別墅
Kiefhoek housing
Rothenberg Siedlung
Lovell House
McGraw-Hill Building
PSFS Building
Turun Sanomat
- Stefan Boness,Tel Aviv: The White City, Jovis, Berlin 2012,ISBN 978-3-939633-75-4
- Terence Riley,The International Style: Exhibition 15 and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Rizzoli, New York, 1992
- John Elderfield (ed),Philip Johnson and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1998
- Gabriel Gössel,Functional Architecture. Funktionale Architektur. Le Style International. 1925–1940, Taschen, Berlin, 1990
- Baharak Tabibi,Exhibitions as the Medium of Architectural Reproduction - "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国建筑史 |
|---|
| 殖民时代 | |
|---|
| 共和国早期 | |
|---|
| 19世纪中叶 | |
|---|
| 维多利亚时代 | |
|---|
|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
|---|
|
|---|
| 十九世紀前 | |
|---|
|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期 | |
|---|
| 二十世紀中期至今 | |
|---|
| 相關條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