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西洋美術館 | |
|---|---|
| 国立西洋美術館 | |
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 | |
| 成立日期 | 1959年(昭和34年)6月10日 |
| 地址 | 東京都台東區上野公園 |
| 坐标 | 35°42′55.285″N139°46′33.060″E / 35.71535694°N 139.77585000°E /35.71535694; 139.77585000 |
| 類型 | 藝術博物館 |
| 馆藏规模 | 藝術品(4,564件) |
| 建立者 | 松方幸次郎 |
| 公共交通 | JR上野站 |
| 網站 | http://www.nmwa.go.jp/ |
| 地图 | |
![]() | |
國立西洋美術館(日语:国立西洋美術館/こくりつせいようびじゅつかん Kokuritsu Seiyō Bijutsukan */?)是一間日本美術館,位於東京都台東區上野公園内,专门收藏西洋美術作品[1][2],包含印象派等19世紀與20世紀前半的畫作及雕刻[3][4][5][6][7][8]。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由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營運。

川崎造船所(現在的川崎重工業)社長、企業家松方幸次郎(1865年-1950年)於1916年(大正5年)開始從倫敦收集美術品。其收藏品在1928年至1934年間於日本國内出售,其中許多收藏品流入普利司通美術館等地,但有些則不知去向。
松方幸次郎的收藏品後來存放於英國和法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9],日本政府要求法國返還。1951年(昭和26年)舊金山和約,日本首相吉田茂與法國外交部長罗贝尔·舒曼協商法國返還收藏品事宜[10][11]。
1953年(昭和28年)末,文部省成立「法國美術館設置準備協議會」。當時因為日本政府財政困難,無法建設新的國立美術館。文部省計畫將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内當作收藏品展示館,但是法國堅持收藏品須放置於法國建築師設計的美術館[12],才將收藏品送回日本。勒·柯布西耶被選為美術館設計師,1955年(昭和30年)3月,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動工。1955年11月,勒·柯布西耶前往日本,他的三個日本學生前川國男、坂倉準三、吉阪隆正負責制定詳細的設計圖紙與監督施工[13][14]。
1959年(昭和34年)1月23日,法國外交部將收藏品運送至日本,4月份裝載收藏品的船艦抵達日本。同時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成立,富永惣一為初代館長。同年6月10日,高松宮宣仁親王夫妻與岸信介首相出席開館儀式,6月13日開放民眾參觀[15]。當年度入場人数達到58萬人次[16]。
1964年4月8日至5月15日,米洛的維納斯於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展出,吸引83萬人次參觀,排隊觀眾甚至延伸至上野公園入口[17]。1979年,本館附近的新館(地上2層、地下2層)開館,設計者是前川國男。1994年,阿尔伯特·C·巴恩斯(Albert C. Barnes)作品展出,吸引107萬人次參觀[18]。
1998年(平成10年),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入選「公共建築百選」[19]。2007年(平成19年),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成為重要文化財。
2008年,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申請成為日本世界遺產,但是在2009年確定落選[20],後來成為日本登錄紀念物。
2016年7月17成功與柯布西耶的其他16個建築作品入選世界遺產(編碼1321-016),國立西洋美術館也是繼小笠原群島後東京都第二個確立的世界遺產。

| 作品 | 作者 | 年份 |
|---|---|---|
| 《睡蓮》 | 克洛德·莫奈 | 1916年 |
| 《沉思者》 | 奧古斯特·羅丹 | |
| 《地獄之門》 | 奧古斯特·羅丹 | 1917年 |
| 《玫瑰》 | 文森·梵谷 | |
| 《耶穌》 | 格雷考 | |
| 《斜躺的日光浴者》 |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 |
| 《特魯維爾沙灘》 | 歐仁·布丹 | |
| 《春》 | 尚-法蘭索瓦·米勒 | 1865年 |
| 《聖特羅佩港口》 | 保羅·希涅克 | 1901年 |
| 《路維希安的風景》 | 阿爾弗雷德·西斯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