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中山大學 | |||
|---|---|---|---|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 |||
國立中山大學識別標誌 | |||
中山大學正門 | |||
| 校训 |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 ||
| 创办时间 | 1924年國立廣東大學 | ||
| 復辦時間 | 1980年在臺復校[1][2] | ||
| 校庆日 | 11月12日 | ||
| 學校代碼 | 0009 | ||
| 学校类型 | 國立大學 綜合大學 研究型大學 | ||
| 校长 | 李志鵬 | ||
| 教務長 | 歐淑珍 | ||
| 教师人數 | 687人(2022年)[3] | ||
| 职工人數 | 862人(2022年)[3] | ||
| 学生人數 | 9,896人(2022年)[3] | ||
| 本科生人數 | 4,804人(2022年)[3] | ||
| 研究生人數 | 5,092人(2022年)[3] | ||
| 校址 |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22°37′29″N120°15′58″E / 22.62472°N 120.26611°E /22.62472; 120.26611 | ||
| 校區 | 東沙群島研究站: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 仁武校區:高雄市仁武區中正路 苓雅校區:高雄市苓雅區三多二路 | ||
| 总面积 | 734,097平方米(73.4097公頃) | ||
| 附屬學校 | 附屬國光高中:楠梓區後昌路512號 | ||
| 體育聯盟 |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 ||
| 昵称 | NSYSU、西子灣大學 | ||
| 吉祥物 | 獼卡卡 | ||
| 所屬法人 | 中華民國教育部 | ||
| 隶属 | 臺灣綜合大學系統 臺灣大學學術聯盟 臺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 臺灣歐洲聯盟中心 臺英大學聯盟 亞太國際貿易教育暨研究聯盟 | ||
| 邮政编码 | 80424 | ||
| 網站 | www | ||
| |||
國立中山大學,簡稱中山[4],是一所位於臺灣高雄市鼓山區的國立大學[5],也是南臺灣主要的商學院暨海事教育機構[6][7][8]。該校以海、商、理工學科及研究中心群著稱[註 1],為臺綜大系統、EUTW、PACIBER成員,擁有AACSB、CFA協會大學合作夥伴學校認證[9][10]。該校本部位處西子灣並鄰近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享有豐富生態,另於東沙群島、斯里蘭卡、波羅的海國家[11]設有科研中心與研究站。
比例2:3,底色深藍,上端橫列白色的6字校名,中央鑲嵌正式校徽。
可解為「學之序」。此校训为國立中山大學及廣東中山大学沿用。[來源請求]
《國立中山大學校歌》,由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12]。(試聽)

國立中山大學位於西子灣風景區,可在校內從事衝浪、滑浪風帆運動,觀覽船舶進出、乘船來往旗津。師生常須近身應對臺灣獼猴等野生動物。
該校的海洋政策研究中心是臺灣最早的海權智庫[13]。別稱西灣人[14]的大學生皆具有「標準蛙式25公尺」的畢業門檻,相當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塾生皆泳」以及國立成功大學的「3000公尺長跑」傳統。
目前,西子灣一詞及其變體已形同準校名[註 2],余光中教授並著有新詩《西子灣在等你》。
國立中山大學擁有10個學院、22個研究所、22個學系,另有許多學位學程及碩士在職專班[15]。
此節紀錄國立中山大學的學院,已建有條目的細節資訊使用內部連結形式陳列供需要檢閱細節資訊的讀者連結。
西灣學院設有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及社會創新研究所。包含數個中心,點列如下
全校有48個研究中心,分為下列[16]:
國立中山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於2017年共同宣布設立「材料國際學院」,明年秋季招收碩士班學生,初期借址中山大學校內授課,未來將落腳台灣中油舊廠的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研發專區內[17]。
國立中山大學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Taiwan AI Academy)共同組建「AI軍師聯盟」,並在校內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南部分校」,共同舉辦人工智慧產業論壇以互享技術與產業資訊[18]。
「國立中山大學貨櫃創業基地」耗時3年打造。其運作由校友組成西灣天使投資公司,校方透過產學界及創投組織,組成「中山一億創新基金投資委員會」支持。給予每組團隊最高上限1千萬元的營運補助[19]。

國立中山大學校本部,西子灣校區毗鄰高雄港及軍事基地[20]。來往高雄捷運哈瑪星站約有10分鐘步行距離[註 3][21]。原址為壽山動物園,佔地約70公頃,但由於地形崎嶇山坡地比例過高,實際可用面積僅29公頃。[22]
校園主體東依壽山,西臨臺灣海峽,南通高雄港,北靠柴山。全校被山海環繞地形封閉,包括西子灣隧道在內僅有4條連外道路。建築物除大學大樓外,填海造陸體育場、隧道、市定古蹟。校園環境涵蓋山地、海洋、珊瑚礁等地形;校內生態豐富,臺灣獼猴、鳳頭鸚鵡、赤腹松鼠與山羌等野生動物數量龐大,日常可見獼猴搶食,因而得名「桃太郎大學」。[23]此外,西子灣海域棲息了瀕危物種「柴山多杯孔珊瑚」,數量僅約50隻。[24]
1927年由日本人海野三次郎(日语:海野三次郎)挖鑿,並於隔年竣工啓用,取名為「壽山洞」。洞內四通八達,有獨立的水電、盥洗衛浴及住宿區,日治時期是日軍重要的作戰指揮中心,後亦作為高雄港務局的辦公場所。2017年11月11日首次對外開放[29][30]。

位於西子灣校區的學生宿舍,由4棟建築物組成,坐落壽山西南部的山腰上。北側面向壽山山峰及文學院、藝術學院大樓,西側面向海洋科學學院及台灣海峽,南側面向蓮海路高架路段。
該校區位於高雄市仁武區,占地約24公頃。目前仍在建設中。
該校區位於高雄市苓雅區,占地約1.46公頃。目前仍在建設中,預定為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使用。[31]
國立中山大學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位於南海東沙群島,屬環礁地形。自西子灣校區旁的高雄港出發,行程約達400公里,登島需向該校或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專門申請。
國立中山大學臺斯環境變遷海外科研中心,位於南亞國家斯里蘭卡。其中,西部長期觀測站位於首都的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大學(英语:University of Sri Jayewardenepura)(University of Sri Jayewardenepura);南部長期觀測站位於馬塔拉的魯胡納大學(英语:University of Ruhuna)(University of Ruhuna)[32]。
「臺灣與波羅的海國家物理研究中心」(Taiwan and the Baltic States Research Center on Physics, TBRCP) 由國立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與拉脫維亞大學固態物理研究所、立陶宛科技與技術中心及維爾紐斯大學 (Vilnius Univesity) 光學與奈米科技研究所在2020年共同設立。[11]
國立中山大學於2023年與吐瓦魯政府成立「臺灣-吐瓦魯海洋科學及工程研究中心」,海洋進行生物多樣性及海洋工程等領域研究[33]。
位在高雄市,毗鄰高雄港,形成「海」「商」特長、理工、產官學密切合作的校風[34][35]。
中山大學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同樣為校史較短、海洋學特長、位於風景區又毗鄰港口的公立研究型大學,21世紀以來維持特殊緊密合作關係[36]。中山大學亦與比利時根特大學建立標桿合作關係[37]。
國立中山大學學生會成立於2007年,依據大學法及國立中山大學組織規程設立,為中山大學全校的學生自治組織,自2019年起採議會內閣制,學生議會議員由全校各學院學生分別選出,學生會會長及行政中心各部長從學生議會選舉產生,具有解釋、仲裁等權的評議委員則由會長提名學生議會同意任命。另外,學生宿舍自治委員會亦屬於學生會架構下,但經費、運作均獨立,僅須將年度計畫書送學生會備查[38][39]。

以智庫學者立校,包括東沙離島研究站、臺斯環境變遷海外科研中心在內,共有近70個研究中心,幅員橫跨400公里。全校現設有10個學院(含1個博雅學院)、2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其中有1個純學士班(政治經濟學系)。各學院皆有開設英語授課課程。全校學生人均經常支出為新臺幣30.7萬元[40]。該校管理學院擁有AACSB認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協會課程認證。

該校入選教育部指定重點研究型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41],設有美国、欧洲联盟、日本官方辦公室及韓國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圖書館与台大、陽明交大並列為台灣3所大學寄存圖書館之一,西文圖書佔總館藏的41.86%,韓國學研究圖資為全臺之冠[42]。2015年開南臺灣首例(全臺第15例),開放大學生、研究生出席校務行政會議[43]。
|
|
管理學院於2013年通過美国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協會之課程認證[49],為臺灣第一所擁有AACSB認證的國立大學。
已停刊刊物包含《公營事業評論》、《西灣藝論》、《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中山中文學刊》、《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論叢》、《中山通識教育學報等》,尚未停刊者點列如下。
中山大學設有「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負責相關課程教材、藝文書籍之出版。2018年,首度於台北國際書展與成大、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政大、清大、北藝大、臺大、臺師大共組「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50]。

| 任期 | 姓名 | 任期 | 備注 |
|---|---|---|---|
| 1 | 李煥 | 1980年7月-1984年6月 | 原任國立中山大學籌備處主任 |
| 2 | 趙金祁 | 1984年6月-1987年7月 | 原任國立中山大學教務長 |
| 3 | 林基源 | 1987年7月-1996年7月 | 原任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
| 4 | 劉維琪 | 1996年7月-2002年11月 | 後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飛行安全委員會主任委員 |
| 5 | 張宗仁 | 2002年11月-2008年9月 | 原任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院長 |
| 6 | 楊弘敦 | 2008年9月-2016年5月 | 後任中華民國科技部部長 |
| 代理 | 吳濟華 | 2016年5月-2016年8月 | 原任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 |
| 7 | 鄭英耀 | 2016年8月-2024年5月 | 原任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後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
| 代理 | 郭志文 | 2024年5月-2024年8月 | 原任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 |
| 8 | 李志鵬[51] | 2024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