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國民大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國大代表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国民公会中華民國初年國會
此條目介紹的是中華民國原有的國家最高政權機關。关于現行中華民國之一院制國會,请见「立法院」。关于在TVBS頻道播出的電視節目,请见「國民大會 (電視節目)」。关于波兰同名机构,请见「国民大会 (波兰)」。
國民大會
該標誌外觀為一個內部帶有花紋的藍色圓環包圍一面中華民國國旗、兩把黃色麥穗、一處紅色的「國民大會」字樣及一朵黃色梅花。
國民大會徽章
機構概要
成立时间1948年3月29日
前身机构
解散时间2005年6月10日(凍結)
後繼机构立法院
司法院憲法法庭
管轄范围中華民國
人员数[註 1]
任期與集會時長相同(≤1個月)
上级部门中華民國立法機關[*]
授權法源
  •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網站www.na.gov.tw,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備註
國民大會已於2005年6月10日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停止運作
影像资料
本圖片攝於中山樓正面,圖中的圓頂建築為中山樓。
漢語名稱
繁体字國民大會
简化字国民大会
标音
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Guómín Dàhuì
威妥瑪拼音Kuo²-min² Ta⁴-hui⁴
國際音標/kuɔˊmɪnˊ//taˋxweɪˋ/
國語羅馬字Guomin Dahuei
注音符號ㄍㄨㄛˊ ㄇㄧㄣˊ ㄉㄚˋ ㄏㄨㄟˋ
闽语
閩南語白話字Kok-bîn Tāi-hōe
台語羅馬字Kok-bîn Tāi-huē
粤语
粵拼gwok3 man4 daai6 wui2
客語
客語白話字Koet-mìn Thai-fi
中華民國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政府沿革
地方自治

政治

國民大會(簡稱國大)是中華民國已停止運作之最高權力機關,其職權現已交付中華民國國民立法院司法院憲法法庭

依據1946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国大为五权宪法中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全国国民中枢行使職權。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該機構仍繼續運作至2000年虚化。2005年《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修正,本次修憲後國大及所有與國大相關的條文均被凍結。

根據憲法原文,國大由國民大會代表(簡稱國大代表、國代)組成,其唯一功能為選舉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副總統,相當於美國總統選舉人團蘇聯最高蘇維埃蘇聯人民代表大会。後來成立与其相類似的代议制立法機構還有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會議韓國第四共和國時期憲法時代的統一主體國民會議等。

憲法原文雖未改動,但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所修訂的《增修條文》,憲法半數文本已經停止適用;但由于增修條文的有效期限為國家統一[1],所以與國民大會相關的《國民大會組織法》、《國民大會職權行使法》、《國民大會同意權行使法》等法律仍未廢除[2],故国大目前处于凍結状态,並未被廢止。

2012年3月第8屆立法院院會由台灣團結聯盟黨團提出上述三法的廢止案,但因屆期不連續原則,並未完成審查[3][4]

歷史

[编辑]

理論背景

[编辑]
更多信息:五權憲法

國大由孙文提出。在憲法的設計中,孫認為,「政」是眾人之事,「治」是管理,「政治」亦即管理眾人之事。照此,他將政府的功能分為政權與治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4種政權,而治權則由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行使,提供人民必要的協助。其中,關於監督政府、變更領土及修憲等中央政權交由國大行使,並將國大的憲法層級置於五院之上。如此一來,人民透過選舉國民大會的代表於中央機關行使政權,進而控制政府施政的治權,使得政權與治權之間達到平衡,人民權益不受政府侵害,人民也得以享受政府所提供的一切功能。

桂宏誠認為國大為孫規劃中的政權機關,代表人民主權,他們委託專門人員,組成立法院,進行立法[5]。由國大代表人民行使政權、權能區分等理論。李鴻禧等台灣學者認為這接近於民主集中制[6][7]。李炳南認爲孫的國大相關思想受到了蘇聯的蘇維埃制度的影響,國大和蘇維埃都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8]

制憲與行憲

[编辑]
更多信息: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制憲國民大會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在增选代表、政府改组、宪草修正完成后,召开制宪国民大会。

制憲過程中國大之組織與職權沿革列表
法案组成集会频率職權
五五憲草國代由及同等區域選出3年1次選舉罷免總統、副總統及各院主要官員(含立法委員監察委員)、
創制複決法律、修憲
期成宪草國代由縣市及同等區域選出
國大議政會議政員由國代互選
政协宪草國代包含立法委員、監察委員、
與縣市及同等區域選出之代表
6年1次選舉罷免總統、副總統、修憲
(創制複決延後實施)
中華民國憲法國代由縣市及同等區域選出

1946年10月11日,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宣布于11月12日召开制憲國民大會,中国共产党中國民主同盟等党派拒絕参加。国民大会为等待第三方面提交名单而延期3天,1946年11月15日制憲國民大會召开,与会者基本上是1936年選出的代表,《中華民國憲法》在此次會議中被通過[9]

更多信息:行憲1947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一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

1947年11月21日至23日,全国依照憲法同时举行第1屆國代選舉。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選出之國代在南京集會,正式召开行憲第1次會議。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為應付内战之擴大,會中首先啟動修憲程序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舉行第1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選出總統和副總統,組成行憲後的中華民國政府,此屆國大亦被称为「行憲國民大會」。

南京市國民大會堂,為第1屆國大於1947年~1949年之集會場所。現屬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稱為南京人民大会堂,地址為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4号
中華文化堂為國大自1972年2月21日至2005年6月10日期間的議場。
第1屆國大開會時會堂側「國民大會」牌坊

歷次修憲

[编辑]
更多信息: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國大第1次會議經由修憲程序,於1948年4月18日議決通過《臨時條款》,同年由政府公佈施行、並且優於憲法而適用,使憲法公布不久便無法落實。政府遷台後,憲法的適用性以及國大的職權逐漸受到質疑。於是在1991年確立了第1屆國代的退職,並開始遴選新任國代以及調整憲法,其後歷屆國大於1991年、1992年、1994年、1997年、1999年與2000年共完成6次憲法增修,此時期的國大亦被称为「修憲國民大會」。

第3屆國民大會代表任期至2000年5月19日止。按照第6次修憲後之《增修條文》(2000年4月25日公布),國大組織變更如下:國代為300人,在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或提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時,於3個月內採比例代表制選出,國大於選舉結果確認後10日內集會,集會以1個月為限,國代任期與集會時長相同,即俗稱“任務型國民大會”。其職權為複決立法院所提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及議決立法院提出之總統、副總統彈劾案。

中山堂,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為國民大會1950年至1966年之集會場所。
國民大會秘書處設於臺北市中華路一段53號,直到國民大會停止運作。

人民直接行使政權

[编辑]
更多信息:2005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2005年國代選舉結果
政府黨派249反對黨派51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127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21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17親民黨 親民黨18
中國民眾黨3民主行動聯盟5
農民黨1 新黨3
公民黨 無黨團結聯盟2
建國黨1
無黨籍
同意修憲案反對修憲案

隨著時間推移,選舉總統的權限下放至全體人民,國大亦不再常設,仍透過選舉組成,任務完成隨即解散。

2004年8月,憲政史上首次立法院修憲院會,以198位出席立委全數贊成,3讀通過「國會改革、公投入憲」憲法增修條文修正提案。依此次立法院通過的修憲提案,將廢除國大,未來立法院通過的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將交由公民投票複決。此修憲案仍須經過選出的國大代表複決通過,才正式生效。因此於2005年動員選出第4屆國大以表決該修憲案,並廣泛被認定為最後一屆國大,稱為「任務型國大代表」。

2005年6月7日該屆大會第2次會議,由主席團主席葉菊蘭輪值大會主席,任務型國大以249票贊成,48票反對,跨過修憲門檻的225票,複決通過憲法增修條文修憲案共6個條文,包括國會改革案、公民複決、廢除國大等三大議題。

第1條規定公投複決入憲、廢除國大;
第2、5、8條是配合廢除國大後的職權移轉;
第4條是國會(立法院)改革條款及總統彈劾流程修正;
第12條則是訂定公投複決門檻。

同年6月10日公布前述條文,實行58年的國民大會制度被暫時中止。

職權

[编辑]

憲法中有關於國大職權之條文為第4條(變更國土)、第27條(國大職權)、第30條(國大臨時會之召集)、第100條(總統、副總統之彈劾)及第174條(修憲程序)。國大之職權整理如下:

憲法與《增修條文》中對國大職權的規定列表
憲法中關於國民大會之職權的規定現行《增修條文》規定
第4條決議領土變更案由立法院提出領土變更案交由自由地區公民投票複決
第27條選舉總統、副總統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總統、副總統
罷免總統、副總統由立法院提出罷免案交由自由地區公民投票決定
第27條及
第174條
修改憲法由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交由自由地區公民投票複決
複決立法院所提之憲法修正案
第30條及
第100條
議決監察院所提之總統、副總統彈劾案由立法院提出彈劾案,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經憲法法庭判決

另外《增修條文》於1992年第2次修正至2005年第7次修正之間對中央政府機關做出改組。國大做為憲法中由直接民選產生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曾經暫時取得以下人事同意權以維持權力分立原則。

各機關人員任命過程列表
機關原《憲法》(1947–1992)早期《增修條文》(1992–2000)現行《增修條文》
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及大法官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命。(第79條)三院之人事,由總統提名,
國大同意任命。
三院之人事,由總統提名,
立法院同意任命。
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及考試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命。(第84條)
監察院監察委員,由各省級議會及華僑團體選舉。(第91條)
院長、副院長由監察委員互選。(第92條)

國大自2005年凍結之後,上述職權已經分別轉至國會(立法院)、憲法法庭(司法院),修改憲法條文須交由公民投票複決。依照現行《增修條文》之規定:

  • 憲法修正案及領土變更案須經立法院立法委員1/4之提議,3/4之出席,及出席委員3/4之決議後提出。經公告半年,於3個月內交由自由地區公民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即為通過。(第1條、第12條)
  • 總統、副總統之罷免案須經立法院立法委員1/4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2/3之同意後提出。交由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之投票,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時,即為通過。(第2條)

歷屆國大

[编辑]
更多信息: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國大之集會原依憲法規定於每屆總統任滿前90日舉行,另依第30條有關規定,得召集臨時會。然而預定改選的1953年,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已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權,从而导致第1屆國代原選區(除臺灣金門馬祖大陳)無法辦理選舉而全體無限期延任,曾被譏為「萬年國會」。[10]

歷屆國大詳情列表
屆別法定任期實際任期會議選舉名額附註
第1屆原為6年,
後改為無限制
1948年3月27日-1991年12月31日
(各次當選者任期見右附註)
會議8次,
臨時會2次
1947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2,961在中国大陆舉行的唯一一次選舉。該次臺灣省亦選出19名代表。
政府遷台後來臺報到者1,578名,至1991年底僅剩565名代表。
1969年增選選舉15僅在臺灣地區(福建省除外)舉行。選出代表之任期同1947年選出者。
1972年第1次增額選舉53臺灣地區任期制增額代表,任期6年,受國際情勢延為8年。
1980年第2次增額選舉76臺灣地區任期制增額代表,任期6年。
1986年第3次增額選舉84臺灣地區任期制增額代表。任期6年至1992年底,與第2屆代表有交錯。
第2屆1992年1月1日至
第8任總統(李登輝)任滿前
1992年1月1日-1996年5月19日會議1次,
臨時會4次
1991年選舉325在臺灣地區全面改選。
第3屆4年1996年5月20日-2000年5月19日會議5次1996年選舉334
任務型1個月2005年5月20日-2005年6月7日會議1次2005年選舉[11]300凍結前最後一次選舉

歷屆國大選舉及任期

國大歷次集會

[编辑]
歷次集會詳情列表
屆別會議日期重要決議與會代表選出年份集會地點
第1屆第1次會議1948年3月29日-1948年5月1日
  • 通過《臨時條款》。
  • 第1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總統:蔣中正,副總統:李宗仁)。
1947年國民大會堂南京市
第2次會議1954年2月19日-1954年3月25日中山堂臺北市
第3次會議1960年2月20日-1960年3月25日
臨時會1966年2月1日-1966年2月8日
  • 討論憲政研討委員會憲法草案,決議不修改憲法。
  • 修正《臨時條款》,解除國民大會行使創制複決權之限制並同意其設置憲政研究機構。
第4次會議1966年2月19日-1966年3月25日
第5次會議1972年2月20日-1972年3月25日1947年、1969年中山樓
第6次會議1978年2月19日-1978年3月25日1947年、1969年、1972年
第7次會議1984年2月20日-1984年3月25日1947年、1969年、1980年
第8次會議1990年2月19日-1990年3月30日1947年、1969年、1986年
第2次臨時會1991年4月8日-1991年4月24日
  • 廢止《臨時條款》
  • 通過《增修條文》(第1次增修)
第2屆臨時會1992年3月20日-1992年5月30日
  • 修正《增修條文》(第2次增修)
  • 總統、副總統改由自由地區人民選舉。總統、副總統與國大代表任期由6年改為4年。
1986年、1991年
第2次臨時會1992年12月25日-1993年1月30日
第3次臨時會1993年4月9日-1993年4月30日1991年
第4次臨時會1994年5月2日-1994年9月2日
  • 修正《增修條文》(第3次增修)
  • 第9任起總統、副總統改由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
第5次會議1995年7月7日-1995年8月17日
第3屆第1次會議1996年7月7日-1996年8月30日1996年
第2次會議1997年5月5日-1997年7月23日
  • 修正《增修條文》(第4次增修)
第3次會議1998年7月21日-1998年8月10日
1998年12月7日-1999年1月25日
第4次會議1999年6月8日-1999年9月3日
第5次會議2000年4月8日-2000年5月19日
  • 修正《增修條文》(第6次增修)
  • 國大改為「任務型」非常設機關,需要行使職權時才進行選舉。
任務型第1次會議2005年5月30日-2005年6月7日
  • 修正《增修條文》(第7次增修)
  • 國大停止運作,其權力交由國民、立法院及司法院憲法法庭。
2005年

歷任首長

[编辑]

主席團與議長

[编辑]

第1、2屆國大採主席團制,集會時由代表互選主席若干人組成主席團,主席團主席輪流主持會議。依1994年《增修條文》第3次增修規定,第3屆國大設議長、副議長各1人,由代表互選產生。[12] 2000年《增修條文》第6次增修後規定國大復採主席團制,故2005年任務型國民大會不設議長、副議長。

  中國國民黨/未知  青年黨  民社黨  無黨籍

第1屆[13]

[编辑]
第一屆國民大會主席團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主席(85人)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1于右任陝西三原2谷正綱貴州安順3張鈁河南新安4白雲梯蒙古盟旗(昭烏達盟)5徐傅霖廣東和平
11李宗黃雲南鶴慶12何成濬湖北隨縣13孫亞夫江蘇六合14張伯謹河北行唐15楊聲西康天全
21陳聯芬福建南安22程文熙河南開封23賀衷寒湖南岳陽24田崑山甘肅涇川25穆提義新疆吐魯番
31水梓甘肅榆中32梁敦厚山西定襄33馬紹武回民34潘公展上海市35劉峙江西吉安
41賈景德山西沁水42朱家驊教育團體43杜月笙上海市44武鏞察哈爾懷安45周鍾嶽雲南劍川
51王寵惠廣東東莞52胡靖安江西靖安53馬超俊廣州市工會54王世杰湖北崇陽55李文範廣東南海
61土丹桑布西藏地方62陳式銳福建同安63梅友卓僑選第二區64方覺慧湖北蘄春65張希文河北省婦女
71夏勤江蘇泰縣72吳煥章嫩江大賚73魏元光河北南樂74于斌黑龍江海倫75張蔭梧河北博野
81張維翰雲南大關82錢大鈞上海市83顧毓琇教育團體84高巍農業團體85張伯苓天津市
第六組第七組第八組第九組第十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6徐堪四川三台7秦德純山東沂水8白崇禧廣西桂林市9馬文車浙江東陽10余家菊湖北黄陂
16左舜生農業團體17于學忠山東蓬萊18王星舟遼寧海城19何應欽貴州貴陽市20陳啓天上海市
26甘乃光廣西岑溪27何魯之教育團體28馬鴻逵回民29程潛湖南醴陵30張振鷺遼北開原
36劉士毅江西都昌37薛篤弼山西解縣38蘇珽綏遠涼城39王民寧臺灣臺北40吳忠信安徽合肥
46溥儒滿族47杜聿明陝西米脂48李仲陽四川郫縣49薛岳廣東樂昌50沈慧蓮全國性婦女團體
56胡適教育團體57張群四川華陽58黃季陸四川敘永59許惠東北平市60戴傳賢浙江吳興
66水祥雲上海市工會67吳敬恆江蘇武進68葉秀峰江蘇江都69王雲五工礦團體70王曉籟商業團體
76胡伯翰河北新海設治局77曾寶蓀湖南湘鄉78馮有真新聞記者79李士珍浙江寧海80陳裕光南京市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主席團主席(85人)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1谷正綱貴州安順2陳濟棠廣東防城3薛岳廣東樂昌4黃珍吾廣東文昌5張群四川華陽
11張其昀教育團體12韓春暄嫩江肇源13吳忠信安徽合肥14王雲五工礦團體15朱家驊教育團體
21白崇禧廣西桂林市22田崑山甘肅涇川23賀衷寒湖南岳陽24王寵惠廣東東莞25徐傅霖廣東和平
31李崇實陝西藍田32蕭吉珊廣東潮陽33蔣鼎文浙江諸暨34胡適教育團體35秦德純山東沂水
41王民寧臺灣臺北42王撫洲河南正陽43李仲琳山西武鄉44章嘉省區藏民(青海省)45方治上海市
51黃天爵福建海澄52張伯謹河北行唐53董彥平遼北洮南54韓德勤江蘇泗陽55林彬浙江樂清
61劉峙江西吉安62曾寶蓀湖南湘鄉63張強浙江省農會64張導民湖北省農會65劉政原吉林九台
71時子周天津市72馬星野新聞記者73李滌生山東博山74富聖廉滿族75羅家倫教育團體
81徐鍾佩新聞記者82杭立武安徽滁縣83陳式銳福建同安84林耀山遼北梨樹85金崇偉蒙古盟旗(哲里木盟)
第六組第七組第八組第九組第十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6黃季陸四川敘永7方天江西省工會8何應欽貴州貴陽市9莫德惠哈爾濱市10鄒作華吉林吉林市
16冷欣江蘇興化17陳啓天上海市18賀衷寒湖南岳陽19郭驥浙江龍泉20王宗山陝西醴泉
26宋浵河南林縣27張宗良安徽廬江28馬超俊廣州市工會29季源溥江蘇沭陽30周世光嫩江東興
36賈景德山西沁水37于斌黑龍江海倫38裴鳴宇山東諸城39朱文伯江蘇泰興40李毓九湖南寧遠
46陳泮嶺河南西平47張子田僑選第四區48趙家驤河南汲縣49馬紹武回民50胡伯翰河北新海設治局
56李樹森湖南湘陰57梁興義山東嘉祥58余家菊湖北黃陂59孫震四川成都市60劉藝舟河南修武
66李彌雲南蓮山設治局67何成濬湖北隨縣68畢澤宇吉林長春市69余井塘教育團體70艾拜都拉新疆伊吾
76曾公義僑選第十一區77葉秀峰江蘇江都78張希文河北省婦女79譚文彬熱河建平80張維仁安東通化市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三次會議主席團主席(84人)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1薛岳廣東樂昌2谷正綱貴州安順3郭澄山西陽曲4杭立武安徽滁縣5李壽雍江蘇鹽城
11張慶恩山西徐溝12季源溥江蘇沭陽13方天江西省工會14李崇實陝西藍田15張其昀教育團體
21賈景德山西沁水22郭驥浙江龍泉23王培基律師公會24秦德純山東沂水25張希文河北省婦女
31羅卓英廣東大埔32董彥平遼北洮南33張強浙江省農會34王書麟瀋陽市農會35金崇偉蒙古盟旗(哲里木盟)
41韓春暄嫩江肇源42韓德勤江蘇泗陽43曾寶蓀湖南湘鄉44劉峙江西吉安45張宗良安徽廬江
51黃季陸四川敘永52鄭希冉山東泰安53羅家倫教育團體54張知本湖北江陵55王民寧臺灣臺北
61孫東明山東省婦女62孟照瓚河南舞陽63陳篤周僑選第一區64陳倬江蘇金壇65韋德懋河南陽武
71黃仲翔四川成都72王雲五工礦團體73甕墨山河北定縣74畢澤宇吉林長春市75馬超俊廣州市工會
81潘宗武廣西鍾山82劉桂綏遠托克托83張偉光遼寧省農會84常夢月河北肥鄉85劉政原吉林九台
第六組第七組第八組第九組第十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6何成濬湖北隨縣7何應欽貴州貴陽市8胡適教育團體9于斌黑龍江海倫10白崇禧廣西桂林市
16陳啓天上海市17余家菊湖北黃陂18朱家驊教育團體19賀衷寒湖南岳陽20劉瑞符河南新鄭
26謝瀛洲廣東從化27余井塘教育團體28戴仲玉福建長汀29梅貽琦教育團體30陳建中陝西富平
36顏澤滋廣東連平37關吉玉遼寧鞍山38潘仰山工礦團體39高信廣東新會40胡伯翰河北新海設治局
46李宗黃雲南鶴慶47孔德成山東曲阜48鄒作華吉林吉林市49陳泮嶺河南西平50譚文彬熱河建平
56張群四川華陽57唐舜君滿族58時子周天津市59陳鵬湖北大冶60葉秀峰江蘇江都
66孫亞夫江蘇六合67朱文伯江蘇泰興68方治上海市69胡浦清江西鄱陽70孫震四川成都市
76黃天鵬廣東普寧77張旦平律師公會78裴鳴宇山東諸城79盛紫莊江蘇六合80李振廷山東省農會

*未就任

第一屆國民大會臨時會主席團主席(85人)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1薛岳廣東樂昌2谷正綱貴州安順3郭澄山西陽曲4杭立武安徽滁縣5李壽雍江蘇鹽城
11方天江西省工會12李崇實陝西藍田13張其昀教育團體14陳啓天上海市15余家菊湖北黃陂
21余井塘教育團體22戴仲玉福建長汀23陳建中陝西富平24董彥平遼北洮南25張強浙江省農會
31高信廣東新會32胡伯翰河北新海設治局33韓春暄嫩江肇源34韓德勤江蘇泗陽35曾寶蓀湖南湘鄉
41陳泮嶺河南西平42譚文彬熱河建平43黃季陸四川敘永44羅家倫教育團體45張知本湖北江陵
51葉秀峰江蘇江都52孫東明山東省婦女53孟照瓚河南舞陽54陳篤周僑選第一區55陳倬江蘇金壇
61孫震四川成都市62黃仲翔四川成都63王雲五工礦團體64甕墨山河北定縣65畢澤宇吉林長春市
71李振廷山東省農會72潘宗武廣西鍾山73劉桂綏遠托克托74張偉光遼寧省農會75常夢月河北肥鄉
81黃範一廣東高要82吳迺憲廣東瓊山83王撫洲河南正陽84郗殿甲工礦團體85黃新硎廣西博白
第六組第七組第八組第九組第十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6何應欽貴州貴陽市7于斌黑龍江海倫8白崇禧廣西桂林市9張慶恩山西徐溝10季源溥江蘇沭陽
16賀衷寒湖南岳陽17劉瑞符河南新鄭18王培基律師公會19張希文河北省婦女20謝瀛洲廣東從化
26王書麟瀋陽市農會27金崇偉蒙古盟旗(哲里木盟)28顏澤滋廣東連平29關吉玉遼寧鞍山30潘仰山工礦團體
36劉峙江西吉安37張宗良安徽廬江38李宗黃雲南鶴慶39孔德成山東曲阜40鄒作華吉林吉林市
46王民寧臺灣臺北47張群四川華陽48唐舜君滿族49時子周天津市50陳鵬湖北大冶
56韋德懋河南陽武57孫亞夫江蘇六合58朱文伯江蘇泰興59方治上海市60胡浦清江西鄱陽
66馬超俊廣州市工會67黃天鵬廣東普寧68張旦平律師公會69裴鳴宇山東諸城70盛紫莊江蘇六合
76劉政原吉林九台77黃珍吾廣東文昌78吳煥章嫩江大賚79莫德惠哈爾濱市80譚常愷工礦團體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四次會議主席團主席(85人)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1谷正綱貴州安順2薛岳廣東樂昌3張群四川華陽4何應欽貴州貴陽市5張其昀教育團體
11高信廣東新會12陳啓天上海市13于斌黑龍江海倫14王撫洲河南正陽15朱士烈湖北竹山
21呂世明臺灣彰化市22李培國熱河寧城23李壽雍江蘇鹽城24葉秀峰江蘇江都25方天江西省工會
31張知本湖北江陵32張旦平律師公會33顏澤滋廣東連平34陳篤周僑選第一區35孔德成山東曲阜
41曾寶蓀湖南湘鄉42楊展雲山東城武43王雲五工礦團體44馬超俊廣州市工會45梁興義山東嘉祥
51湯炎光廣西龍茗52李士珍浙江寧海53黃仁俊僑選第一區54王果正河南洛陽55裴鳴宇山東諸城
61韓德勤江蘇泗陽62武鏞察哈爾懷安63王兆槐浙江遂安64王培基律師公會65朱文伯江蘇泰興
71劉峙江西吉安72于榮岑河南鄢陵73莫德惠哈爾濱市74王藍河北阜城75李序中福建莆田
81岳成安遼寧義縣82蘇友仁福建德化83張強浙江省農會84陳紹平漢口市工會85楊興勤江西省工會
第六組第七組第八組第九組第十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6盛紫莊江蘇六合7郭驥浙江龍泉8郭澄山西陽曲9賀衷寒湖南岳陽10趙峰樵醫藥團體
16劉瑞符河南新鄭17季源溥江蘇沭陽18余井塘教育團體19張導民湖北省農會20張伯謹河北行唐
26陳建中陝西富平27白崇禧廣西桂林市28王進之安徽壽縣29周烈範河南孟津30趙作棟陝西隴縣
36謝瀛洲廣東從化37徐堪四川三台38戴仲玉福建長汀39黃珍吾廣東文昌40杭立武安徽滁縣
46黃孟剛江蘇啟東47趙炳坤黑龍江鐵驪48張希文河北省婦女49李常仁興安室韋50韋德懋河南陽武
56錢公南江蘇南通57張慶恩山西徐溝58董彥平遼北洮南59余家菊湖北黃陂60黃天鵬廣東普寧
66楊公邁吉林農安67郗殿甲工礦團體68李振廷山東省農會69呂銘合江省農會70甕墨山河北定縣
76韓春暄嫩江肇源77張偉光遼寧省農會78金崇偉蒙古盟旗(哲里木盟)79孫亞夫江蘇六合80方治上海市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主席團主席(85人)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1谷正綱貴州安順2薛岳廣東樂昌3張群四川華陽4郭澄山西陽曲5郭驥浙江龍泉
11周治平松江牡丹江市12何應欽貴州貴陽市13滕傑江蘇阜寧14趙作棟陝西隴縣15王純嫩江肇東
21王雲五工礦團體22陳啓天上海市23曾寶蓀湖南湘鄉24鄧定遠商業團體25蘇友仁福建德化
31季源溥江蘇沭陽32張伯謹河北行唐33韋德懋河南陽武34張旦平律師公會35朱文伯江蘇泰興
41于榮岑河南鄢陵42高信廣東新會43閔湘帆回民44劉宜廷江西省農會45脫德榮青島市工會
51余井塘教育團體52趙筱梅全國性婦女團體53張知本湖北江陵54張維仁安東通化市55岳成安遼寧義縣
61黃仁俊僑選第一區62路國華瀋陽市工會63金崇偉蒙古盟旗(哲里木盟)64劉瑞符河南新鄭65趙啟祥遼北遼源
71鄭通和教育團體72王藍河北阜城73方治上海市74陳紹平漢口市工會75趙炳坤黑龍江鐵驪
81葉穎基廣東雲浮82趙雪峰山東觀城83趙波陝西興平84楊興勤江西省工會85甕墨山河北定縣
第六組第七組第八組第九組第十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6于斌黑龍江海倫7李壽雍江蘇鹽城8張其昀教育團體9賀衷寒湖南岳陽10陳建中陝西富平
16王撫洲河南正陽17宋益清新聞記者18戴仲玉福建長汀19方天江西省工會20余家菊湖北黃陂
26孫亞夫江蘇六合27葉秀峰江蘇江都28杭立武安徽滁縣29黃農商業團體30張希文河北省婦女
36李崇詩湖南平江37呂世明臺灣彰化市38王星舟遼寧海城39吳迺憲廣東瓊山40陳寶川臺北市(增)
46吳鴻森臺灣新竹47裴鳴宇山東諸城48孔德成山東曲阜49馮治安河北故城50武鏞察哈爾懷安
56陳倬江蘇金壇57韓德勤江蘇泗陽58李宗黃雲南鶴慶59王培基律師公會60黃卷雲江蘇省婦女
66李培國熱河寧城67梁興義山東嘉祥68唐仁民廣西全縣69李士珍浙江寧海70郗殿甲工礦團體
76張慶恩山西徐溝77李憲章蒙古盟旗(哲里木盟)78王果正河南洛陽79常夢月河北肥鄉80丁德先山東膠縣

*任內逝世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六次會議主席團主席(85人)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1谷正綱貴州安順2薛岳廣東樂昌3郭驥浙江龍泉4郭澄山西陽曲5陳建中陝西富平
11方天江西省工會12于斌黑龍江海倫13何應欽貴州貴陽市14宋益清新聞記者15孔德成山東曲阜
21梁子衡廣東恩平22孫亞夫江蘇六合23黃卷雲江蘇省婦女24劉介宙臺北市(增)25陳啓天上海市
31馮治安河北故城32張伯謹河北行唐33張希文河北省婦女34張旭東商業團體35武斌安徽省農會
41郗殿甲工礦團體42鄭逢時臺灣臺北(增)43申慶璧雲南鎮雄44陳潔湖北省農會45路國華瀋陽市工會
51陳紹平漢口市工會52韓德勤江蘇泗陽53李崇詩湖南平江54趙筱梅全國性婦女團體55陳倬江蘇金壇
61徐政四川北碚管理局62吳鴻森臺灣新竹63王雨生河南息縣64王星舟遼寧海城65黃天鵬廣東普寧
71王藍河北阜城72葉秀峰江蘇江都73趙啟祥遼北遼源74張秀含江蘇沛縣75顏澤滋廣東連平
81方治上海市82李壽雍江蘇鹽城83林忠臺灣臺中84黃吳彩雲臺灣省婦女(增)85劉柔遠湖南茶陵
第六組第七組第八組第九組第十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6何宜武福建壽寧7張群四川華陽8韋德懋河南陽武9劉今程商業團體(增)10張其昀教育團體
16高信廣東新會17黃農商業團體18杭立武安徽滁縣19吉章簡廣東崖縣20趙作棟陝西隴縣
26脫德榮青島市工會27王純嫩江肇東28李序中福建莆田29吳志道浙江蘭谿30陳寶川臺北市(增)
36劉宜廷江西省農會37王雲五工礦團體38武鏞察哈爾懷安39朱文伯江蘇泰興40王培基律師公會
46黃鳳池湖南靖縣47葉穎基廣東雲浮48余井塘教育團體49于榮岑河南鄢陵50徐啟明廣西榴江
56楊公邁吉林農安57金崇偉蒙古盟旗(哲里木盟)58張榘遼寧錦州市59李培國熱河寧城60張維仁安東通化市
66常夢月河北肥鄉67黃仁俊僑選第一區68黃天爵福建海澄69馬吟泉山東臨胊70劉韻石湖北咸豐
76劉文騰⼯業團體(增)77許曉初回民78裴鳴宇山東諸城79李爾航熱河開魯80岳成安遼寧義縣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主席團主席(85人)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1谷正綱貴州安順2何宜武福建壽寧3薛岳廣東樂昌4郭驥浙江龍泉5陳建中陝西富平
11張希文河北省婦女12脫德榮青島市工會13陳炯松臺北市(增)14余井塘教育團體15鄧定遠商業團體
21吳志道浙江蘭谿22馮治安河北故城23張伯謹河北行唐24馮國卿遼寧錦縣25杭立武安徽滁縣
31陳寶川臺北市(增)32黃農商業團體33王純嫩江肇東34楊公邁吉林農安35申慶璧雲南鎮雄
41梁子衡廣東恩平42劉介宙臺北市(增)43岳成安遼寧義縣44谷熹湖南耒陽45常夢月河北肥鄉
51張秀含江蘇沛縣52時英興安臚濱53湯炎光廣西龍茗54廖金順商業團體(增)55任子謙遼北突泉
61葉秀峰江蘇江都62沈雲龍江蘇東臺63金崇偉蒙古盟旗(哲里木盟)64路國華瀋陽市工會65張彝鼎山西靈石
71陳倬江蘇金壇72謝隆盛臺灣臺北(增)73鄭通和教育團體74方治上海市75王星舟遼寧海城
81顏澤滋廣東連平82劉宜廷江西省農會83關寶琦合江省工會84王鼎勳臺灣臺南(增)85劉柔遠湖南茶陵
第六組第七組第八組第九組第十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6韋德懋河南陽武7何應欽貴州貴陽市8高信廣東新會9王俊士山西神池10張其昀教育團體
16朱士烈湖北竹山17張群四川華陽18方天江西省工會19汪聖農山東泰安20王雨生河南息縣
26黃仁俊僑選第一區27羅永揚四川威遠28趙作棟陝西隴縣29鄭玉麗台灣省婦女30王培基律師公會
36楊天生⼯業團體(增)37吉章簡廣東崖縣38孔德成山東曲阜39王藍河北阜城40戚光烈山東威海衛市
46劉政原吉林九台47朱文伯江蘇泰興48趙筱梅全國性婦女團體49張偉光遼寧省農會50李爾航熱河開魯
56王成聖西康冕寧57蔣默掀湖南新田58朱祖貽安徽和縣59蔣紀周教育團體60韓德勤江蘇泗陽
66葉穎基廣東雲浮67簡欣哲臺灣桃園(增)68葉金鳳臺灣省婦女(增)69許仲川⾼雄市(增)70武鏞察哈爾懷安
76裴力之湖南安鄉77林忠臺灣臺中78鍾秋焚鐵路工會79張維仁安東通化市80王禹廷甘肅崇信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八次會議主席團主席(85人)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1何宜武福建壽寧2陳建中陝西富平3方天江西省工會4高信廣東新會5脫德榮青島市工會
11葉金鳳臺灣省婦女(增)12楊公邁吉林農安13董百洵廣東連南14陳士誠廣州市工會15毛松年廣東番禺
21喬家才山西交城22后希鎧雲南西疇23蔣孟樸商業團體24熊愷江西省婦女25田桂林嫩江甘南
31趙長江臺灣臺北(增)32馮治安河北故城33谷熹湖南耒陽34鍾鼎文安徽舒城35范金泉河北棗強
41王培基律師公會42劉介宙臺北市(增)43王成聖西康冕寧44時英興安臚濱45任子謙遼北突泉
51趙昌平臺灣桃園(增)52王應傑臺北市(增)53路國華瀋陽市工會54李華洋農⺠團體(增)55吳豐山臺灣臺南(增)
61李爾航熱河開魯62邱增鑑遼北省農會63洪英花臺灣彰化(增)64謝憲明臺灣臺中市(增)65黃昭仁農⺠團體(增)
71崔震權熱河省農會72李伯元臺灣基隆市(增)73蔣紀周教育團體74楊吉雄漁⺠團體(增)75孫榮吉高雄市(增)
81石瓊文臺灣臺北(增)82連勝彥臺灣臺北(增)83汪俊容臺灣屏東(增)84馮爾穎廣東樂東85張昭昭臺灣省婦女(增)
第六組第七組第八組第九組第十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6馮國卿遼寧錦縣7袁守成四川射洪8楊天生⼯業團體(增)9謝隆盛臺灣臺北(增)10王雨生河南息縣
16李鴻超陝西邠縣17蔣一安江蘇淮安18湯炎光廣西龍茗19沃耐珊浙江省婦女20王藍河北阜城
26夏學周湖北武昌市27杭立武安徽滁縣28韋德懋河南陽武29劉勉文漢口市婦女30陳璽安教育團體(增)
36朱士烈湖北竹山37王昌華江蘇高淳38李啟元綏遠涼城39楊景秦哈爾濱市婦女40蔣默掀湖南新田
46王會全合江通河47裴力之湖南安鄉48王禹廷甘肅崇信49林資清商業團體(增)50鄭玉麗台灣省婦女
56張濟傳江蘇省工會57李宗正⼯業團體(增)58朱祖貽安徽和縣59黃農商業團體60丁德先山東膠縣
66簡欣哲⼯業團體(增)67葉穎基廣東雲浮68周祥江西都昌69戚光烈山東威海衛市70孔德成山東曲阜
76林詩輝臺灣南投(增)77張彝鼎山西靈石78吳必恩臺灣省工會(增)79高宗仁臺灣臺南(增)80洪東興臺北市工會(增)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主席團主席(85人)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1陳建中陝西富平2方天江西省工會3高信廣東新會4脫德榮青島市工會5馮國卿遼寧錦縣
11楊公邁吉林農安12董百洵廣東連南13陳士誠廣州市工會14毛松年廣東番禺15李鴻超陝西邠縣
21后希鎧雲南西疇22蔣孟樸商業團體23熊愷江西省婦女24田桂林嫩江甘南25夏學周湖北武昌市
31鍾鼎文安徽舒城32范金泉河北棗強33朱士烈湖北竹山34王昌華江蘇高淳35李啟元綏遠涼城
41時英興安臚濱42任子謙遼北突泉43王會全合江通河44裴力之湖南安鄉45王禹廷甘肅崇信
51李華洋農⺠團體(增)52吳豐山臺灣臺南(增)53張濟傳江蘇省工會54李宗正⼯業團體(增)55朱祖貽安徽和縣
61謝憲明臺灣臺中市(增)62黃昭仁農⺠團體(增)63簡欣哲⼯業團體(增)64葉穎基廣東雲浮65周祥江西都昌
71楊吉雄漁⺠團體(增)72孫榮吉高雄市(增)73林詩輝臺灣南投(增)74張彝鼎山西靈石75吳必恩臺灣省工會(增)
81馮爾穎廣東樂東82張昭昭臺灣省婦女(增)83喬寶泰臺北市(增)84林秋山臺北市(增)85陳繼賢河北慶雲
第六組第七組第八組第九組第十組
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排名姓名選區
6袁守成四川射洪7楊天生⼯業團體(增)8謝隆盛臺灣臺北(增)9王雨生河南息縣10葉金鳳臺灣省婦女(增)
16蔣一安江蘇淮安17湯炎光廣西龍茗18沃耐珊浙江省婦女19王藍河北阜城20喬家才山西交城
26韋德懋河南陽武27陳璽安教育團體(增)28趙長江臺灣臺北(增)29馮治安河北故城30谷熹湖南耒陽
36楊景秦哈爾濱市婦女37蔣默掀湖南新田38王培基律師公會39劉介宙臺北市(增)40王成聖西康冕寧
46林資清商業團體(增)47鄭玉麗台灣省婦女48趙昌平臺灣桃園(增)49王應傑臺北市(增)50路國華瀋陽市工會
56黃農商業團體57丁德先山東膠縣58李爾航熱河開魯59邱增鑑遼北省農會60洪英花臺灣彰化(增)
66戚光烈山東威海衛市67孔德成山東曲阜68崔震權熱河省農會69李伯元臺灣基隆市(增)70蔣紀周教育團體
76高宗仁臺灣臺南(增)77洪東興臺北市工會(增)78石瓊文臺灣臺北(增)79連勝彥臺灣臺北(增)80汪俊容臺灣屏東(增)

第2屆[13]

[编辑]
第二屆國民大會主席團
第二屆國民大會臨時會主席團
排名姓名選區政黨排名姓名選區政黨排名姓名選區政黨
1洪英花臺灣彰化(增)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2周大業北縣五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3吳豐山臺灣臺南(增)無黨籍
2陳金讓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3洪讀僑選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4葉金鳳臺灣省婦女(增)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3張光輝中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4伍澤元屏東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5朱有福高市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4翁金珠臺灣彰化(增)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15郭柏村嘉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6孫榮吉高雄市(增)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5謝隆盛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6徐振興桃園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7吳仁健嘉縣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6康寧祥全國不分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17李伯元臺灣基隆市(增)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8張輝元雲林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7楊天生工業團體(增)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8黃昭輝高雄市(增)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9陳明吉南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8陳璽安教育團體(增)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蘇嘉全臺灣屏東(增)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30翁文德山地山胞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9穆閩珠北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0傅崐成北縣六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1王化榛北市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0鄭寶清桃園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1王拓基隆市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32施西田彰化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1趙昌平臺灣桃園(增)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2林欽濃臺灣臺中(增)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3沈銀河北市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主席團
排名姓名選區政黨排名姓名選區政黨排名姓名選區政黨
1陳金讓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2陳麗伶彰化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3許榮淑中市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2陳子欽高縣四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3徐振興桃園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4林俊義中市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3周大業北縣五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4張輝元雲林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5謝隆盛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4郭柏村嘉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5張福興花蓮縣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6黃昭凱高市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5林長勳北縣五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6王文正高市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7陳菊高市二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6陳漢春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7劉景義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8許仲川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7施西田彰化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8林金泗中縣四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9劉宗明北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8巫和怡僑選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陳啟吉南投一全國民主非政黨聯盟 全國民主非政黨聯盟30楊思勤基隆市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9林銘德中縣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0李念祖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1吳哲朗商業團體(增)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10伍澤元屏東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1杜振榮高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2林水吉南投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1張光輝中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2張馥堂北縣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3張晉城北市二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三次臨時會主席團
排名姓名選區政黨排名姓名選區政黨排名姓名選區政黨
1林淵熙屏東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2張富美僑選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3吳明增新竹縣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陳金讓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3楊嘉猷中縣三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4余松俊中市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3黃上揚彰化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4郭素春北縣七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5王百祺南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4林克謨中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5蘇清榮南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6王必榮北縣四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5林銘德中縣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6蔡文斌南市二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7劉孟昌高市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6張光輝中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7蘇明南屏東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8任富勇新竹市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7穆閩珠北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8蔡仁堅新竹市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9楊思勤基隆市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8劉景義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郭柏村嘉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0林玉体全國不分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9鄭致毅僑選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0林金泗中縣四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1周信男高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0彭有枝桃園五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1陳金德宜蘭二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32宋煦光南縣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1周大業北縣五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2謝隆盛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3張一熙新竹市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第二屆國民大會第四次臨時會主席團
排名姓名選區政黨排名姓名選區政黨排名姓名選區政黨
1陳金讓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2徐炳豐屏東二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3張光輝中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謝隆盛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3陳重熙彰化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4馮定國北市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3李碧梅南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4周大業北縣五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5賴勁麟北縣五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4郭柏村嘉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5林銘德中縣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6呂學樟新竹市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5劉憲同高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6陳秀惠全國不分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7林訓中縣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6黃上揚彰化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7康國鋒北縣四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8穆閩珠北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7楊思勤基隆市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8高光承北市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9黃明聰北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8黃顯洲中市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陳鄭權桃園四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0周平德高市二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9楊作洲僑選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0陳漢春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1蔡文斌南市二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10張川田全國不分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1王慈官連江縣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2張輝元雲林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1許瑞峰北市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2黃來鎰南縣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3曾憲棨北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主席團
排名姓名選區政黨排名姓名選區政黨排名姓名選區政黨
1陳金讓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2張建隆桃園四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3張輝元雲林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周大業北縣五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3許明仁彰化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4黃玲娜宜蘭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3羅明才北縣六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4陳瓊讚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5林嫦如中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4謝隆盛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5羅鍾澄枝苗栗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6吳俊岸新竹縣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5趙玲玲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6施西田彰化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7許陽明北市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6章偉義北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7楊思勤基隆市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8吳清桂北市三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7簡漢生全國不分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8林銘德中縣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9顏耀星南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8張光輝中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江惠貞北縣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0陳子欽高縣四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9林國煌僑選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0陳茂男北縣三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31馮定國北市三 新黨
10馬愛珍北市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1賴坤成台東縣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32曾憲棨北市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1杜文卿全國不分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22郭柏村嘉縣一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33邱子正屏東一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第3屆

[编辑]
國民大會送給國父紀念館的紀念牌
第3屆國大議長、副議長列表
會期議長姓名議長政黨副議長姓名副議長政黨
1996年7月8日-1999年1月13日錢復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謝隆盛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99年1月13日-1999年9月8日蘇南成陳金讓
1999年9月8日-2000年5月19日陳金讓(副議長代理議長)

任務型

[编辑]
2005年任務型國大主席團主席列表
排名姓名政黨排名姓名政黨排名姓名政黨
1葉菊蘭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5周清玉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9許志雄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2陳金讓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6蔡政文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0葛永光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3李安妮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7李元貞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11顧立雄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4葉耀鵬親民黨 親民黨8趙麗雲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秘書長

[编辑]

國大設秘書處處理會務,並設秘書長1人。1996年國大設議長前,秘書長為其事實上的「常任首長」,對外代表國大。自1948年至1997年,秘書長在國大集會期間由大會主席團提請大會決定任命,不集會時只設置代理秘書長,由政府任命;國大設議長後,秘書長改為常任制,1997年至2001年,秘書長改由國大議長遴選;2001年後,秘書長又改於開會期間由大會主席團遴選。2003年,國大未集會期間之業務依法移交至立法院,秘書處和秘書長改於任務型國大集會時臨時設立。歷任秘書長除洪蘭友外在任職時均爲國代。[12][14][15]

歷任國大秘書長列表
任期姓名選區政黨國大屆次任命代表選出年份附註
1948年4月5日-1958年9月28日洪蘭友(非國大代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第1屆1947年國民大會不集會時為代理秘書長
1959年12月10日-1966年6月8日谷正綱貴州安順
1966年6月8日-1972年6月6日郭澄山西陽曲1947年、1969年
1972年6月6日-1976年9月15日陳建中陝西富平(未經大會正式任命)
1976年9月15日-1980年9月29日郭澄(2次)山西陽曲1947年、1969年、1972年
1980年10月2日-1990年9月19日何宜武福建壽寧1947年、1969年、1980年
1990年9月19日-1992年1月22日朱士烈湖北竹山1947年、1969年、1986年
1992年1月22日-1996年9月1日陳金讓全國不分區第2屆1986年、1991年
1996年9月1日-2003年5月19日陳川第3屆1996年常任秘書長
2005年5月26日-2005年5月31日錢林慧君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任務型2005年代理秘書長
2005年5月31日-2005年6月7日葉俊榮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秘書長

憲政研討委員會

[编辑]

在第1屆國大任內,國民大會曾設置「憲政研討委員會」(簡稱憲政研討會憲研會),作為常設機構,由全體國民大會代表組成,負責研討憲政問題。憲研會的活動分為兩階段,第1階段為1960-1966年,第2階段為1966-1991年。

歷史沿革

[编辑]

1960年3月11日,第1屆國大第3次會議修訂通過《臨時條款》規定:「國民大會創制複決兩權之行使,於國民大會第3次會議閉會後,設置機構,研擬辦法,連同有關修改憲法各案,由總統召集國民大會臨時會討論之。」根據總統蔣中正核定的《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組織綱要》,同年7月1日,憲研會正式成立,以總統蔣中正為主任委員,副總統陳誠為副主任委員,國大秘書長谷正綱為秘書長,全體國大代表為委員;同時,設若干研究組,研究兩權行使及修憲問題。[13]

按照《組織綱要》規定的任務,憲研會經過1年半的研討工作,於1961年12月25日第2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國民大會創制複決兩權行使辦法草案初稿」案及「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對有關修改憲法各案研討結論」案(即所謂憲研憲草;憲研會並建議國民大會將此項研討結論「留俟大陸光復後國民大會集會進行修憲時,作為研討之基礎」)。1962年2-7月,憲研會就上述兩案廣徵社會各方意見,最後於當年12月16日將兩案及相關意見文件1併呈報總統蔣中正,完成階段性任務。[16]

1966年2月,蔣中正召集第1屆國大臨時會,將憲研會呈報的兩權行使辦法及憲研憲草提交大會。國大臨時會審查通過了關於行使兩權的《臨時條款》修正案及「國民大會創制複決兩權行使辦法」,並決定在兩岸統一前暫不修改憲法本文。同時,國大臨時會還決定繼續設置研究機構,研討憲政問題,不以兩權行使為限,因此於2月7日修訂通過《臨時條款》,將上次通過的關於研究機構的條文改為:「國民大會於閉會期間,設置研究機構,研討憲政有關問題。」同年3月23日,第1屆國大第4次會議重新制定了《組織綱要》。[13]

1966年7月1日,根據新的法源,憲研會重新成立,仍以總統為主任委員,國大秘書長為秘書長,全體國大代表為委員,由國大秘書處辦理日常事務;同時,根據《組織綱要》規定,由主任委員指定谷正綱為副主任委員,並設置常務委員和若干研究委員會。憲研會平時研討憲政問題,每年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在台北中山堂舉行全體會議,國民大會代表因此得以借憲研會名義實現每年定期集會。[17]

1991年5月,總統李登輝公告廢止《臨時條款》,憲研會失去法源基礎,於當年7月1日終止運作。[18]

歷任主要負責人

[编辑]

第1階段(1960年7月-1966年6月)[17]

第1階段歷任主要負責人列表
職位姓名政黨附註
主任委員蔣中正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總統兼任
副主任委員陳誠副總統兼任
秘書長谷正綱國大秘書長兼任

第2階段(1966年7月-1991年7月)[19][18]

第2階段主要負責人列表
職位姓名任期政黨附註
主任委員蔣中正1966年7月1日-1975年4月5日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總統兼任
嚴家淦1975年4月6日-1978年5月20日
蔣經國1978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
李登輝1988年1月13日-1991年7月1日
副主任委員谷正綱1966年7月1日-1990年3月31日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主任委員指定
陳建中1991年1月18日-1991年7月1日
秘書長郭澄1966年7月1日-1972年6月6日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國大秘書長兼任
陳建中1972年6月6日-1976年9月15日
郭澄1976年9月15日-1980年9月29日
何宜武1980年10月2日-1990年9月19日
朱士烈1990年9月19日-1991年7月1日

設立初衷与法学界评价

[编辑]
此段落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原本的國民大會是用來代表人民行使監督政府權力的权力机关,立法院是政府的立法机关,當時起草憲法的人对五权宪法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因为五权宪法中的五权不是五权分立相互制衡,而是五权共治,前提是一个全能的政府拥有5个职能机构,分别是立法机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考试机构,监察机构。

從性質上的分析立法委員與國大代表的區別就是:一是前者是民選專業官员(設計遊戲規則),后者是人民利益代表(選擇遊戲規則),二是前者是选区选举,后者是按照地區(縣)或利益團體人口比例选举出来的。相当于把美国三权分立中的参议院打造成了一院制的立法院,把众议院提升到了国家权力机构的位置。

国民大会的性质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书中将其作为政权机构,负责选举、罢免、創制、复决。他的原始构想是将其作为类似美国选举人团性质的非议会组织。孙中山提出了政权,治权分离的思想,即「国大有权,政府万能[20]」。在这个思想下,国民大会不能视为有立法权的议会,而是一个掌握政权的机构。孙中山又把立法院作为议会,并由国民大会选举产生。五院之间互不牵扯,无须互相负责,仅需对国大负责,以达到政府万能的目的。有学者认为[21],孙中山设想的国民大会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作为议会,则它人数太多,议事效率低下;作为选举人团,它的人数又太少,难以代表4亿国民。且立法院间接民选又失去议会的直接民意基础。

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政治协商会议宪草采取中共建议[22],则将国民大会虚化,各省议会合为无形国民大会,即联邦制。但在各方对联邦制的反对下,张君劢重新设计了宪草,巧妙地限制了国民大会职权,将其开会次数减为6年1次且創制權與複決权被变相拖延。这是减小国民大会权限,且绕过联邦制的折衷办法。

有观点认为[23],国民大会只有选举罢免总统权和修宪权是危险的,国大既为全体国民选举,而权力较少,将致使其频繁运用修宪权以扩大自身职权,导致国家因频繁修宪而政局动荡,即有学者所谓其“成事不足,败事有餘”[24]。1948年第1届国大召开时即有张知本等人要求修宪扩大职权,后播迁台湾又出现国民大会代表自肥案。国民大会的認受性受到質疑。

但亦有觀點[25]認為:中華民國憲法前言在整部憲法中可以做為憲法解釋與適用之依據,亦是憲法本文的1部分,且具憲法效力與拘束力之性質。然憲法前言所云之「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制定本憲法」,至今日國民大會虛設化、立法院作為國會獨大治權一相比較,似有違憲之疑慮。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根據2005年《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中華民國國民大會現已停止運作,亦無員額。

参考文献

[编辑]
  1. ^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序言。
  2. ^立法院法律系統. [201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8-16). 
  3.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4. ^憲政改革: 背景、運作與影響 - 第 195 页. [202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5. ^桂宏誠《中華民國立憲理論與1947年的憲政選擇》:「眾所皆知,孫中山將權能區分理論正面表述為『人民有權,政府有能』,但若從負面來表述,未嘗不也意味『人民應該有權,但人民不一定有能』。……因此孫中山主張區分政權與治權,即意味了人民主權機關與立法機關應有所區分。」「國民大會為孫中山規畫中的政權機關,實亦即為象徵主權在民的機關,而立法則被歸為政府治能,故成為以院為名稱的治權機關。其次,國民大會的組成分子稱代表,已不若國會議員稱議員,此一改變,也當與國民大會不具有議政功能有關。同樣的,立法院的組成份子稱委員,則與孫中山設計中的立法院為專家立法,且屬政府權能的治權有關。且稱委員,也意味了並非由國民直接選舉產生,而是受國民大會委託,專責立法的人員,故不是象徵主權在民的機關。」
  6. ^李鴻禧.制定新憲是當前憲政改革唯一的道路. 自由時報. 2003-09-23 [2014年1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2月2日)(中文(臺灣)). 
  7. ^林濁水.【華山論劍】拆政府與國家人格分裂症:民進黨兩岸戰略系列十二. 想想論壇. 2013-08-23 [2014年1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10日)(中文(臺灣)). 
  8. ^李炳南.孙中山国民大会学说之研究.立法院院闻.1995年第10期。
  9. ^李炳南,政治协商会议与国共谈判,永业出版社
  10. ^中央選舉委員會歷次選舉摘要-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202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11. ^存档副本. [2016-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12. ^12.012.1國民大會歷次會議實錄. [2020-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13. ^13.013.113.213.3國民大會實錄. [202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14. ^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二) 自民國六十七年五月至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國史館. 1991-06 [202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15. ^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三) 自民國七十九年五月二十日至民國八十二年. 國史館. 1994-12 [2022-06-17].ISBN 957904290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16. ^國民大會臨時會議事文件. 國民大會秘書處. 1966-10 [2022-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17. ^17.017.1國民大會秘書長谷正綱傳記. 立法院議政博物館. 2013-12.ISBN 9789860391626. 
  18. ^18.018.1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三) 自民國七十九年五月二十日至民國八十二年. 國史館. 1994-12 [2022-06-17].ISBN 957904290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19. ^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二) 自民國六十七年五月至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國史館. 1991-06 [202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20. ^五权宪法,国父全集
  21. ^南京国民大会堂 见证中国宪政梦的夭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如果将其视作代表民意行使民权的集会议事机关,两千多个代表,规模太过庞大,难以正常行使职权。但如果将此看作是直接民权的代表,其人数又太少,缺乏代表性,反而不如直接全民选举。”
  22. ^政治协商会议纪实,重庆出版社,1989
  23. ^邓丽兰:从“国民大会”观民国政制的演变. [200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9). 
  24. ^国民大会的理论与实践. [200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4). 
  25. ^陳慈陽,憲法學,元照出版公司,2004

外部連結

[编辑]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機關
1925年4月24日,北洋臨時政府宣布废除《臨時約法》法统。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會第一届复会
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1946年)
中華民國國會
(國民大會、立法院以及監察院)

1947年12月25日-2005年6月7日
繼任:
立法院
司法院憲法法庭
中國国家机构
前任: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中国大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共和部分黨派拒绝参加,不承認其合法性)

1947年12月25日-1949年9月21日
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
(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國家元首選舉
大總統副總統
總統及副總統
國民大會間接選舉
公民直接選舉
國會選舉
參議院及眾議院議員
國民大會代表
立法院立法委員
監察院監察委員
1949年前
全國地方選舉
行政首長
鄉鎮市區長
村里長
民意代表
參議會議員
參議會議員
鄉鎮市區民代表
1949年後
自由地區地方選舉
行政首長
省市長
縣市長
村里長
民意代表
省市議會議員
縣市議會議員
鄉鎮市區民代表
附:「三合一選舉」
「九合一選舉」
罷免
總統
立法院立法委員
直轄市市長
縣市長
直轄市議會議員
縣市議會議長
縣市議會議員
鄉鎮市長
相關法律
中華民國各時期國會
包含部分諮詢性質機關
臨時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
國會
(1913年—1925年)
其他立法機關
國民政府時期
立法院
(1928年—1948年)
国民参政会
(1938年—1948年)
其他立法機關
行憲政府時期
國民大會
(1948年—2005年)
立法院
(1948年—)
監察院
(1948年—)
  • 第一屆(—1992年)
  • (此後成員非民選)
註:1924年至1925年民间曾成立各种国民会议促成会,以抵制善后会议
中央立法機關
地方立法機關
直轄市
山地原住民區
註1:國民大會2005年修憲後停止運作。
註2:原省議會1998年地方制度法》施行後改制為不具立法機關身分之省諮議會。2018年後停止運作。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國民大會&oldid=9005170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