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国际反地雷组织

坐标46°13′N6°08′E / 46.22°N 6.14°E /46.22; 6.1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際反地雷組織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
標誌
簡稱ICBL
成立時間1992年10月 (1992-10)
創始人Jody Williams
創始地 美国紐約
類型非政府組織(NGO)
法律地位非營利組織
總部 瑞士日內瓦
坐標46°13′N6°08′E / 46.22°N 6.14°E /46.22; 6.14
服务地区 全世界
方法發行刊物及提升公眾意識
領域地雷
目標為一個沒有任何地雷、殺傷人員和集束彈藥的世界工作
獎項诺贝尔和平奖
網站www.icbl.org
位於瑞士日內瓦總部前的斷椅

国际反地雷组织(英語:InternationalCampaign toBanLandmines,縮寫ICBL),是一个由反对制造和使用反步兵地雷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国际性联盟,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

組織成員包括婦女、兒童、退伍軍人、宗教團體、人權團體以及各個領域的退休或在職人士,其中最有名的支持者是黛安娜王妃。該組織活躍在100個以上的國家,也同時是《國際禁雷條約》的主要推動者,斷椅是此組織的象徵。

歷史

[编辑]
國際反地雷組織於1997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1992年10月,六个有相同意愿的组织共同成立了这个组织,分別是國際助殘組織英语Handicap International國際醫療組織英语Medico International排雷諮詢小組英语Mines Advisory Group國際促進人權協會英语Physicians for Human Rights越戰美國退伍軍人基金會英语Vietnam Veterans of America Foundation

1997年,该组织及其发言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11年,國際反地雷組織與集束彈藥聯盟英语Cluster Munition Coalition(CMC)合併為統一的組織,合稱ILBC-CMC

國際禁雷條約

[编辑]
主条目:渥太華條約
藍色國家為締約國

國際禁雷條約》(渥太華條約),旨在禁止任何對人員具有殺傷性的地雷(反步兵地雷),包括使用、儲存、生產及轉讓。1997年於加拿大渥太華簽署,並在1999年正式生效,目前共有164個締約國,但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國並未簽署。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1901年—1925年

1901年:杜南帕西 /1902年:迪科門戈巴特 /1903年:克里默 /1904年:國際法研究院 /1905年:蘇特納 /1906年:羅斯福 /1907年:莫内塔雷诺 /1908年:阿诺尔德松巴耶尔 /1909年:貝爾納特德康斯坦 /1910年:国际和平局 /1911年:阿赛尔弗里德 /1912年:羅脫 /1913年:拉方丹 /1917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919年:威爾遜 /1920年:布儒瓦 /1921年:布蘭廷朗格 /1922年:南森 /1925年:張伯倫道斯

1926年—1950年

1926年:白里安施特雷澤曼 /1927年:比松克维德 /1929年:凯洛格 /1930年:瑟德布卢姆 /1931年:亚当斯巴特勒 /1933年:安吉尔 /1934年:亨德森 /1935年:奧西茨基 /1936年:薩維德拉·拉馬斯 /1937年:塞西爾 /1938年: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1944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945年:賀可德 /1946年:巴尔奇穆德 /1947年:英国教友会美国教友会 /1949年:奧爾 /1950年:本奇

1951年—1975年

1951年:儒奧 /1952年:史懷哲 /1953年:馬歇爾 /1954年:联合国难民署 /1957年:皮爾遜 /1958年:皮爾 /1959年:諾埃爾-貝克 /1960年:盧圖利 /1961年:哈馬舍爾德(颁奖前身故) /1962年:鮑林 /196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1964年: /196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1968年:卡森 /1969年:國際勞工組織 /1970年:勃勞格 /1971年:勃蘭特 /1973年:基辛格黎德壽(拒绝领奖) /1974年:麥克布賴德佐藤荣作 /1975年:薩哈羅夫

1976年—2000年

1976年:威廉斯科里根 /1977年:國際特赦組織 /1978年:萨达特贝京 /1979年:德蕾莎修女 /1980年:佩雷斯 /1981年:联合国难民署 /1982年:默达尔加西亚 /1983年:瓦文萨 /1984年:图图 /1985年: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 /1986年:維瑟尔 /1987年:阿里亞斯 /198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1989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1990年:戈尔巴乔夫 /1991年:昂山素季 /1992年:門楚 /1993年:曼德拉德克勒克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宾 /1995年: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罗特布拉特 /1996年:西门内斯·贝洛奥尔塔 /1997年:国际反地雷组织威廉斯 /1998年:休姆特林布尔 /1999年:無國界醫生 /2000年:金大中

2001年至今

2001年:联合国安南 /2002年:卡特 /2003年:艾芭迪 /2004年:馬塔伊 /200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巴拉迪 /2006年:尤努斯孟加拉乡村银行 /2007年:戈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2008年:阿赫蒂萨里 /2009年奧巴馬 /2010年刘晓波 /2011年:约翰逊-瑟利夫格鲍伊卡曼 /2012年:欧洲联盟 /2013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2014年:薩塔亞提优素福扎伊 /2015年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2016年:桑托斯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2018年穆奎格穆拉德 /2019年阿比 /2020年世界糧食計劃署 /2021年雷萨穆拉托夫 /2022年:比亚利亚茨基纪念公民自由中心 /2023年:穆罕默迪 /2024年: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2025年:马查多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2年、1919年、1925年、1929年、1933年、1935年、1944年、1952年、1954年、1960年、1962年、1976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和平擁護者
和平符号
相關思想與意識形態
媒體和文化
口號與策略
按特定戰爭或類型劃分
按國家劃分
国际
各地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国际反地雷组织&oldid=88062857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