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中央大學 | |||
|---|---|---|---|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
| 老校名 |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國立東南大學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江蘇大學 | ||
| 校训 | 誠樸 | ||
| 创办时间 | 1915年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校[1][2][3] | ||
| 復辦時間 | 1962年在臺復校[1] | ||
| 校庆日 | 6月9日[4] | ||
| 學校代碼 | 0008 | ||
| 学校类型 | 國立大學、綜合大學 | ||
| 校长 | 蕭述三[5] | ||
| 副校长 | 綦振瀛 陳文逸 阮啓弘 顏上堯(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 ||
| 教师人數 | 697名(2021年) | ||
| 职工人數 | 446名(2021年) | ||
| 学生人數 | 11,938(2021年) | ||
| 本科生人數 | 6,016(2021年) | ||
| 研究生人數 | 5,922(2021年) | ||
| 校址 | 中華民國(臺灣) 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24°58′5.81″N121°11′34.40″E / 24.9682806°N 121.1928889°E /24.9682806; 121.1928889 | ||
| 校區 | 八德校區(籌建中) 南投縣信義鄉鹿林1號(鹿林天文台) | ||
| 总面积 | 62.65公頃 | ||
| 體育聯盟 |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 ||
| 代表色 | 紫金 | ||
| 昵称 | 中大(官方)[註 1];央大(非官方) | ||
| 吉祥物 | 果果 | ||
| 所屬法人 | 中華民國教育部 | ||
| 隶属 |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臺灣大學學術聯盟 臺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 臺灣教育學術聯盟 全球產學未來人才培育策略聯盟(UAiTED)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EMBA商管聯盟(EMBA Alliance) 亞馬遜網路服務系統AWS Academy成員[6] | ||
| 邮政编码 | 320317 | ||
| 網站 | www | ||
| |||
國立中央大學,官方簡稱中大[註 1],是位於臺灣桃園市中壢區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因創校於中華民國首都南京而得名中央,其前身甚多,1928年5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1]1962年經戴運軌等校友籌備努力在臺復校,1967年遷入現址。[12]中大創校逾百年,校友眾多,在大陸時期的校友共有17位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而來台復校後,也培育出2位中央研究院院士。[13]
中大的中壢校本部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及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等9間學院,含8個校屬研究中心、1個聯合研究中心和總教學中心,[14]另有位於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天文台以及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1949年前後許多國立中央大學師生、校友於隨國民政府抵臺,其中眾員便落腳國立臺灣大學開展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
195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議決同意國立中央大學在台復校;1962年5月,籌建「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梅貽琦、黃季陸、徐柏園等人先後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7月,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戴運軌為首任所長。初期借用臺大物理館;次年遷往位於苗栗縣二坪山的校址;1967年因校地過小致發展受限遷往桃園縣中壢市雙連坡,遷校後所留校地校舍在1969年由李國鼎主導集資創設私立聯合工業技藝專科學校(今國立聯合大學)。1968年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設大學部物理學和大氣物理學兩系,並由戴運軌任院長。[1]

1979年恢復校名國立中央大學,擴大發展為綜合大學,由李新民出任在臺首任校長。
1998年核准成立地球科學學院、資訊電機學院;2002年入選中華民國教育部最初7所重點研究型大學之一[15]。2003年成立客家學院。迨2013年,國立中央大學已發展為臺灣一所頂尖的綜合研究型大學。
國立中壢高中於2013年10月改隸國立中央大學,易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簡稱中大壢中),成為國立中央大學復校後第一所附屬中學。
2014年國立中央大學將理學院下生命科學系、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與工學院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等一系四所整合成立生醫理工學院,並新設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是為國立中央大學第八個學院。
2020年成立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是全台獨創且唯一的太空相關大學部科系,目的在於培養前往美國太空總署進行任務的太空人與太空科學家。2022年6月與國家海洋研究院、波蘭哥白尼大學(英语:Nicolaus Copernicus University in Toruń)共同合作在北極圈內的冷岸群島成立台灣極地研究站,2023年8月正式成立台灣極地研究中心。
2023年11月,依《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獲准設立「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Graduate College of Sustainability and Green Energy, SAGE),為臺灣首間此類專長的學院,結合該校地球科學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及資訊電機學院等專業,朝「永續綠能科技」、「永續去碳科技」與「永續領導力」三面向發展[16][17]。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 繆荃孫 | 1902年- | 三江師範學堂(清末新式教育),中大創校年份不承認此校為其起源[18] |
| 李瑞清 | 1905年-1912年 | 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清末新式教育),中大創校年份不承認此校為其起源 |
| 江謙 | 1914年-1919年 | 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学校 |
| 郭秉文 | 1919年-1925年 | 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学校、國立東南大學 |
| 張乃燕 | 1927年-1930年 |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
| 朱家驊 | 1930年-1931年 | |
| 劉光華 | 1931年 | 代理 |
| 任鴻隽 | 1931年 | 代理,未就 |
| 段錫朋 | 1931年 | 代理 |
| 李四光 | 1931年 | 代理,未就 |
| 羅家倫 | 1932年-1941年 | |
| 顧孟余 | 1941年-1943年 | |
| 蔣中正 | 1943年-1944年 | |
| 顧毓琇 | 1944年-1945年 | |
| 吳有訓 | 1945年-1947年 | |
| 周鴻經 | 1948年-1949年 |
在臺復校
|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 梅貽琦 | 1962年 |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 |
| 戴運軌 | 1962年-1973年 |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 |
| 李新民 | 1973年-1982年 | 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復名 |
| 余傳韜 | 1982年-1990年 | |
| 劉兆漢 | 1990年-2003年 | |
| 劉全生 | 2003年-2006年 | |
| 李羅權 | 2006年-2008年 | |
| 蔣偉寧 | 2008年-2009年 | 代理 |
| 蔣偉寧 | 2009年-2012年 | 就任教育部長 |
| 劉振榮 | 2012年-2012年 | 代理 |
| 李誠 | 2012年-2013年 | 代理 |
| 周景揚 | 2013年-2025年 | |
| 蕭述三 | 2025年- |
國立中央大學校徽由美術系陳之佛教授於1930年代設計,校徽圖樣中央的牌樓門,是中大南京校址南大門,由楊廷寶設計建造於1933年,三間四柱並結合中西方建築精髓。門上由右至左刻有國立中央大學字樣,牌樓內是大禮堂,由建築系教授盧毓駿主持於1931年4月底完工。
國立中央大學以「松」為精神象徵,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原中央大學四牌樓校園西北角梅庵屋前的六朝松,歷經世代風霜,依舊傲然挺立,四季長青與屹立挺拔是松的精神,引領中大人不斷精進、超越[19]。
現今國立中央大學校園位於桃園市中壢區雙連坡之上,由陳其寬依據井田棋盤的概念規劃設計而成,佔地六十餘公頃。校園中心為中正圖書館(舊圖),中庭有口古井,象徵知識泉源。校園綠草如茵、蒼松林立、風景幽美,素有「中央公園」雅稱。
外界咸認國立中央大學校園是「最熱門偶像劇校園取景地」,眾多影視戲劇在此拍攝。

國立中央大學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等9個學院,22個學系和51個研究所,依據學位授予法及校方相關章程修業期滿且成績及格者,授予各領域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 一級研究中心 | 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 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
|---|---|---|
| 中子束應用研究中心 | 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 |
| 光電科學研究中心 | 生物科技與生醫工程中心 | |
| 環境研究中心 | 軟體研究中心 | |
| 通訊系統研究中心 | 學習科技研究中心 | |
| 科學教育中心 | 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
| 國立中央大學與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聯合研發中心 | 災害防治研究中心 | |
| 客家研究中心 | 人文研究中心 | |
| 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 |
| 理學院 | 生物醫藥研發中心 | 核磁共振研究中心 |
|---|---|---|
| 數學與理論物理中心 | 複雜系統研究中心 | |
| 薄膜技術研究中心 | 科學教育中心 |
| 地球科學學院 | 國科會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 | 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臺灣聯大) |
|---|
| 客家學院 | 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中心 | 公法與治理研究中心 |
|---|
| 管理學院 | 管理學術研究中心 | 企業資源規劃(ERP)中心 |
|---|---|---|
| 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YSBC) | 公益傳播中心(CMSI) | 國際事務(IMBA)辦公室 |
| 工學院 | 精密儀器中心 | 淨煤研究中心 |
|---|---|---|
| 奈米觸媒研究中心 | 永續環境科技研究中心 | |
| 橋梁與軌道工程研究中心 |
| 文學院 | 儒學研究中心 |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
|---|---|---|
| 性/別研究室 | 兩岸發展史研究中心 | |
| 明清研究中心 | 語言文字研究室 | |
| 視覺文化研究中心 | 電影文化研究室 | |
| Laboratoire de la Lumière Magique 魔光實驗室 | 法語國家電影與文化研究室 | |
| 戲劇暨表演研究室 | 戲曲研究室 | |
| 現代文學教學研究資料室 | 琦君研究室 | |
| 紅學研究室 | 桃園學研究中心 |

國立中央大學設置於玉山前山鹿林的鹿林天文台,為臺灣規模最大、技術最高的天文台,並為臺灣二座取得國際標準認證的天文台之一(另一座為臺灣大學的墾丁天文台)。
|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