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四衛拉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衛拉特
ᠳᠥᠷᠪᠡᠨ ᠣᠶᠢᠷᠠᠳ
Дөрвөн Ойрад
1399—1634
17世纪初,四衛拉特Dörben Oirat由绰罗斯Choros、杜尔伯特Dorbet、土尔扈特Torghut和和硕特Khoshut四部组成。
17世纪初,四衛拉特Dörben Oirat由绰罗斯Choros、杜尔伯特Dorbet、土尔扈特Torghut和和硕特Khoshut四部组成。
地位邦聯制
常用语言衛拉特語
宗教
政府部落聯盟
立法机构
  • 習慣法-扎撒[1]
  • 《喀尔喀-衛拉特法典》
历史时期後古代近世
1399
• 脫懽征服蒙古本部
1430年代
• 也先稱蒙古大汗
1453
• 土爾扈特西遷到伏爾加河下游
1616–17
1630年代
• 终结
1634
前身
继承
北元
準噶爾汗國
卡爾梅克汗國
和碩特汗國

四衛拉特蒙古語Дөрвөн Ойрад羅馬化:Dörben Oirad托忒文ᡑᡈᠷᡋᡉᠨ ᡆᡅᠷᠠᡑ,也音译作都尔本·卫拉特[2],是人們對說西蒙古語的部落聯盟的稱呼,其族群以瓦剌為主,所谓“卫拉特”即“瓦剌”的复数-“众瓦剌”。大致由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组成,还包括辉特等小部落。

源流

[编辑]
蒙古历史
蒙古历史
蒙古高原历史系列条目
匈奴东胡
南匈奴北匈奴鲜卑
鲜卑丁零
柔然高車
突厥汗国鐵勒
東突厥
薛延陀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契丹阻卜黠戛斯
辽朝克烈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諸汗國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明朝北元明代蒙古
韃靼(東蒙古)瓦剌(西蒙古)
喀爾喀四衛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中華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国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国
民族 ·文化 ·地理 ·漠南 ·漠北
泛蒙古主義

成吉思汗瓦剌是生活在西伯利亞的森林民族“林中百姓”,他們在1207年歸附成吉思汗,並在蒙古帝國發揮重要作用。

北元滅亡,也速迭儿在卫拉特人的支持下成为蒙古大汗,後烏格齊哈什哈成為衛拉特(瓦剌人眾)的頭領,同時衛拉特人開始挑戰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汗的統治。在他死後,衛拉特被三位頭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治,三位首領一度歸順明朝明成祖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

卫拉特一向称「都尔本·卫拉特」,即由四个部分组成,但不同史料记载的组成不同。《蒙古源流》中作厄鲁特、巴噶图特、辉特、奇喇古特;罗卜藏丹津《黄金史》作卫拉特、额鲁特、巴噶图特、辉特;噶班沙拉勃《四卫拉特史俄语Сказание о дербен-ойратах (Габан Шараб)》则分为四组:①额鲁特、②辉特、巴噶图特、③巴尔虎、布里亚特、④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此外还有其他说法,不同时期甚至包括蒙古本部乞儿吉思[3]。根据帕拉斯施密特德语Isaak Jakob Schmidt岡田英弘和乌兰等东西方蒙古历史学者的研究,由于草原上游牧部落的兼并、分化或消亡,卫拉特在不同时期包括不同的属部,四卫拉特仅为其统称[4]

1409年,明成祖要求完者帖木儿汗(本雅失里)接受他的宗主權,被蒙古本部拒绝,明軍因而远征漠北。1412年,明军的攻击迫使本雅失里向西逃離,後被衛拉特出身的綽羅斯部長馬哈木殺死。此后,衛拉特人擁戴阿里不哥的後裔答里巴斡亦剌歹為蒙古大汗,但東部蒙古人在阿蘇特阿魯台統治下拒絕接受新可汗,導致雙方戰爭不斷。明朝則積極干預,加劇了蒙古本部-衛拉特衝突。

極盛

[编辑]
脱欢和也先父子领导下的瓦剌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一度将蒙古本部(鞑靼)也纳入四卫拉特之中

1418年馬哈木死後,其子脫懽襲封順寧王之位,并兼并賢義王、安樂王,在1434年統一四衛拉特;1438年,脫歡攻殺擁立阿魯台的阿台汗,立元順帝後裔脱脱不花為大汗,自任為丞相,進一步控制了東部蒙古,次年去世,其子也先繼位為拥有实权的太师。据托忒文史料记载,此时的瓦剌不但统一了蒙古诸部,而且将傀儡可汗脱脱不花的属部也划入四卫拉特,成为其之一部。

也先成為首領後經常襲擊東察合台汗國哈密国,迫使他們接受自己的霸主地位。他還征服了外蒙古女真人,此时瓦剌势力西接中亚,东达朝鲜半岛,达到极盛,1449年明朝的明英宗也一度被也先抓獲。也先覬覦蒙古可汗之位,在殺死大汗阿噶巴爾濟後自稱「大元天聖可汗」,建立汉式年号「添元」,但一年後瓦剌內亂,他也被部下阿剌知院暗殺。

當時衛拉特人集中生活在科布多附近和巴里坤,大致以额尔齐斯河作為西部邊界。

衰落

[编辑]

也先死後,蒙古诸部的統一結束,衛拉特各部也互相仇杀兼并。也先的一個兒子阿马桑赤(Amasanj,一说即阿失帖木儿)率部向西移動,掠奪哈密蒙兀儿烏茲別克人的土地。

1480年,滿都海哈屯攝政的蒙古本部逼使衛拉特西遷,1510年後達延汗統一了包括衛拉特的整個蒙古民族,衛拉特貴族也在名義上接受了蒙古大汗的宗主權,向其进贡。蒙古本部分为六万户之后,喀爾喀蒙古和一些漠南蒙古右翼的小王公仍不断襲擊四衛拉特,土默特俺答汗在16世紀多次对卫拉特发动戰爭,和托辉特阿拉坦汗更一度征服卫拉特人。

此时为后世所知的卫拉特四部逐渐形成,各部首领“各统所部,不相属”,但各部之间有一个松散的部落首领联盟组织,称之为“丘尔干”(),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调整各部首领之间矛盾、加强对本部人民统治以及抵御外侮的临时协调组织,“丘尔干”内还有大家公认的盟主,称之为“达尔加”(领袖)。从16世纪中期开始至17世纪初,一直是和硕特部首领担任“丘尔干”的“达尔加”,为四部联盟领袖,到17世纪30年代,准噶尔部势力崛起,取代了和硕特部成为四部联盟的盟主,并进而成为统治天山南北的强大政治势力[5]

覆亡

[编辑]

四衛拉特聯盟的崩潰始於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和和碩特部成員從聯盟分裂出去;1628年,土爾扈特的首領和鄂爾勒克和一些杜爾伯特人、和碩特人從哈薩克草原的西遷,小玉茲哈薩克人諾蓋人試圖在阿斯特拉罕加以制止,但被土爾扈特人擊敗。土爾扈特人征服了裏海曼格斯拉克半岛一帶的突厥民族,並在裏海以北草原成立自己的汗國卡爾梅克汗國,且是俄羅斯帝國良好的盟友。

與此同時,準噶爾部也於1635年建立準噶爾汗國,佔據新疆和臨近的中亞地區,開始大規模擴張。

和碩特的固始汗在1636年赴青海,並協助黄教達賴喇嘛擊敗他的敵人红教势力,從此和硕特汗国留在青藏高原生活。

1640年,衛拉特和喀爾喀講和,形成一個聯盟,發行新的法典,即《喀尔喀·卫拉特法典》,在和碩特部带頭下衛拉特人接受了藏傳佛教,他們成了達賴和班禪喇嘛的主要捍衛者。在1648-49年和碩特僧人咱雅班第達發明新的托忒蒙古文

不論它們的地理分佈,衛拉特之間仍保持相互緊密聯繫,也是內陸亞洲的一個重要政治力量直到1771年全部被清朝统治準噶爾等部更在戰爭中被滅絕

關於四衛拉特的結局,在準噶爾文獻中這樣記載:“車臣汗很善於預言。車臣汗在預測四衛拉特的前途時說,‘巴爾虎布里亞特會成為俄羅斯人輝特將會變成浩騰,我的同胞和碩特人會變成藏人漢人,準噶爾將會吞併我。準噶爾將來是否變成漢族或浩騰,現在還說不清楚。”[6]車臣汗即鄂齊爾圖汗,衛拉特的覆滅與該預言有某種相似之處。

注释

[编辑]
  1. ^William Elliott Butler-The Mongolian legal system, p.3
  2. ^孛儿只济特·道尔格. 阿拉善和硕特蒙古史略.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6.09: 2.ISBN 9787566510471.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3. ^薄音湖.《俺答汗征卫拉特史实》.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1983, (4): 30. 
  4. ^岡田英弘. 《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大清帝国へ》. 藤原書店. 2010: 323.ISBN 978-4894347724(日语). 
  5. ^马大正.若松宽教授的卫拉特蒙古历史与宗教研究. 中华文史网. [2010]. 
  6. ^噶班沙拉勃著:《四衛拉特史》(托忒蒙文) 轉引自烏蘭:《托忒文歷史文獻與衛拉特歷史研究》,2004年,第12頁

参见

[编辑]

參考书目

[编辑]
  • Dmitri Pokotilov, Wolfgang Franke History of the Eastern Mongol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from 1368 to 1634
  • 若松宽《17世纪中叶的卡尔梅克族与东土耳其斯坦》、1985年
  • 马大正 成崇德 巴岱《卫拉特蒙古史纲》、2012年
大蒙古国
蒙兀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打败蔑儿乞人 ·消灭泰赤乌部 ·十三翼之战 ·塔塔儿部叛金 ·塔里忽台被杀 ·帖尼河之战 ·阔亦田之战 ·建立蒙古帝国 ·蒙古攻西辽之战 ·蒙古第一次西征 / 征服花剌子模撒马尔罕之战 ·玉龙杰赤之战 ·大败札兰丁 ·长春真人西行 ·一言止杀 ·蒙古滅西夏之戰 ·蒙金戰爭野狐嶺戰役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 ·耶律楚材归顺 ·木华黎治理汉地 ·三峰山之战 ·蔡州之战 ·蒙古入侵高丽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征东行省 ·也顿村之战 ·戊戌选试 ·蒙古第二次西征钦察草原 ·基辅罗斯等各公国 ·蒙古征服基輔羅斯 ·匈牙利 ·摩尔达维亚 ·波兰 ·立陶宛大公国 ·波希米亚 ·捷克 ·摩拉維亞 ·斯洛伐克 ·威尼斯共和国 ·原南斯拉夫地区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 ·拉什卡 ·神圣罗马帝国 ·蒙古征服吐蕃凉州会盟 ·蒙古第三次西征征战木剌夷国 ·征战阿拔斯王朝 ·征战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 ·蒙古突袭巴勒斯坦 ·窝阔台攻宋之战沔州之战 ·真州之战 ·阳平关之战 ·江陵之戰 ·黄州之战 ·庐州之战 ·京襄之战 ·大垭寨之战 ·余玠防蜀之战 ·壽春之戰 ·乃马真后称制 ·海迷失后称制 ·蒙古灭大理之战 ·蒙哥攻宋之戰蒙古攻四川之战 ·釣魚城之戰 ·鄂州之战 ·蒙古四大汗国金帳汗國 ·察合台汗國 ·窩闊台汗國 ·伊兒汗國
元朝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 ·建号大元建国号诏 ·营建大都 ·李璮叛亂 ·元宋战争襄樊之战 ·丁家洲之战 ·潭州之战 ·文天祥抗元 ·崖山海战 ·马可·波罗来华 ·元曲勃兴(《窦娥冤 ·拜月亭 ·汉宫秋 ·梧桐雨 ·西厢记 ·倩女离魂》) ·忽必烈改制一省制 ·行中书省 ·治理西藏 ·宣政院 ·开凿通惠河 ·宗王出镇 ·八思巴文 ·塔拉斯河庫里爾台大會 ·元越戰爭 ·四等人制 ·元日战争文永之役 ·元寇防壘 ·弘安之役 ·元缅战争 ·元爪战争 ·海都之亂 ·阿合马理财 ·重新成為四大汗國宗主 ·瓜分窩闊台汗國 ·大都政變 ·武宗继统 ·武仁之約 ·仁宗继立 ·延祐經理 ·延祐復科 ·击败也先不花 ·外放和世琜 ·放逐图帖睦尔 ·英宗改制 ·除铁木迭儿 ·大元通制 ·南坡之变 ·泰定帝即位 ·天顺帝失踪 ·文宗即位 ·明宗即位 ·天曆之變 ·设立奎章阁 ·惠宗继立 ·至正新政脱脱更化 ·至正条格 ·脱脱修史宋史辽史金史 ·二十四孝》出书 ·大兴国子监 ·贾鲁治黄河 ·元末民变 ·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杀 ·韩林儿起义 ·徐寿辉起义 ·郭子兴起义 ·张士诚起事 ·亦思巴奚兵乱 ·朱元璋崛起鄱陽湖之戰 ·元帝北归
北元
明代蒙古诸部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四衛拉特&oldid=8745914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