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唐灭百济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灭百济之战
日期660年三月—八月
地点
朝鲜半岛西南部
结果唐朝与新罗联军灭百济
参战方
唐朝
新罗
百济
指挥官与领导者
苏定方
金春秋
金庾信
义慈王
扶余隆
黑齿常之
阶伯

唐灭百济之战,是660年发生在百济唐朝新罗之间的战争。原因是百济联合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进贡事宜。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讨伐百濟。新罗武烈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率兵从成山渡海,百濟據守熊津江口拒敌。苏定方進擊,百濟军队死數千人。苏定方水陸并進,直取其都城泗沘。城外二十餘里,百濟傾國來戰,唐军大胜,殺百济军一萬餘人,唐军入泗沘外郭。同时,新罗大将金庾信在黄山大胜百济大将阶伯,百濟義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苏定方進圍泗沘城;義慈次子扶余泰自立為王,帥眾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说:“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率领左右踰城降唐,许多百姓也跟从,扶余泰不能制止。苏定方命軍士登城立旗幟,扶余泰窘迫,開門降唐。於是扶余義慈、扶余隆及諸城主都投降了。

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唐高宗以其地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但是,由于唐军、新罗军没有安抚百姓,军纪败坏。在唐军主力撤退後,道琛鬼室福信黑齿常之开展百济复国运动,拥立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为王。663年,白村江之战后,唐朝和新罗联军击败了倭国和他支持的百济复兴势力,百济全境成为唐朝的羁縻地区。

670年代,唐军和亲唐百济贵族撤出原百济地区,迁往辽东建安城,其地入新罗,设立所夫里州(今忠清南道扶余郡,即熊川州、熊州)、发罗州(今全罗南道罗州市,即武珍州、武州)、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市,即完山州、全州)。

参考文献

[编辑]


唐朝歷史事件
初唐
盛唐
天可汗 ·贞观之治 ·貞觀律 ·昭陵六骏 ·十八學士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玄奘西行 ·守捉制 ·租庸調制 ·行道制度 ·都護府制 ·羁縻政策 ·房谋杜断 ·經營西域 ·文成公主入藏 ·冯盎归唐 ·市舶司 ·翰林院 ·永徽之治 ·文佳皇帝起事 ·律疏 ·唐灭百济之战白江口之战)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 ·二聖並稱天皇-天后) ·唐长安城 ·唐三彩 ·中亚方孔钱币寶文錢制) ·雕版印刷术 ·唐代三夷教 ·武則天奪權 ·東突厥復國 ·徐敬业讨周 ·武周之治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渤海國興起鸿胪井) ·武舉制 ·神龙革命 ·三受降城 ·韦后之乱 ·景龍之變 ·唐隆政變 ·先天政變 ·开元盛世 ·节度使 ·募兵制 ·專權 ·專任蕃將 ·怛罗斯战役请讨大食表) ·南诏国興起
中唐
晚唐
專門史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唐灭百济之战&oldid=81722632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