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唐六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

唐玄宗时官修,旧题「御撰」[註 1]李林甫等奉勑注,实为眾多集賢院學士[註 2]在歷任宰相兼學士知院事者領銜主修下,歷經十多年而成[1]。該書自開元十年(722年)中書舍人陸堅被旨修六典開始,歷經张说蕭嵩张九龄,於李林甫知院事任內的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方撰成進上[1],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所载官制源流自唐初至开元止。

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后世设六部即本于此。全书30卷,以三师三公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十二卫以至地方三府、督府、州县等为目,详述其职官品秩,并注周秦至唐以前的官制沿革。《直齋書錄解題》引韋述《集賢記》注:“開元十年,起居舍人陸堅被旨修是書,帝手寫白麻紙六條曰理、教、禮、政、刑、事,令以類相從,撰錄以進。張說以其事委徐堅,思之經歲莫能定。又委毋煚、徐欽、韋述,始以令式入六司,其沿革併入注中。後張九齡又委苑咸,二十六年奏草上。”

本书收入许多唐代诏令,涉及均田、赋役、物产、土贡、户等、差科、屯田等制度,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状况,颇有参考价值。《通典》、《舊唐書》、《新唐書》編撰時多採《唐六典》史料。

《直齋書錄解題》引用韋述的說法,《唐六典》在開元時期長期不使用,僅置於集賢書院范祖禹也認為“唐六典雖修成書,然未嘗行之一日”[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唐人所說,當無訛誤”,承認韋述的說法,又說“疑當時討論典章,亦相引據,而公私科律則未嘗事事遵用”,認為《唐六典》並非全未實行。

詳目

[编辑]

版本

[编辑]

唐六典在唐朝時有傳寫本,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則有刻版印製,賜給近臣與館閣,是為「北宋(元豐)本」,但均已不存[1]。現存最早者為「南宋本」,是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溫州州學所刻的《大唐六典》殘本十五卷[註 3]。而後有明朝時的「正德本」,是席文同李立卿根據王鏊參與編修《明會典》時從宫裡「手錄以歸」的抄本,於正德二年(1515年)刊行,共三十卷[1]。而後從正德本又輾轉傳刻出「嘉靖本」(明)、「掃葉山房本」(清)、「廣雅書局本」、「近衛本[註 4][1]。而後日本廣池學園在1973年出版「廣池本」(廣池千九郎訓點,內田志雄補訂),是以南宋本、宋朝孫逢吉《職官分紀》為主,校近衛本而成[1]

註釋

[编辑]
  1. ^「御」指唐玄宗
  2. ^像是毋煚余欽咸廙業孫季良韋述陸善經范咸等人[1]
  3. ^原書藏於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1]
  4. ^日人近衛家熙以正德本作為底本加以考訂,於1724年整理成書[1]

参考文献

[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唐六典
  1. ^1.01.11.21.31.41.51.61.71.8陳仲夫. 〈唐六典簡介〉. 《唐六典》. 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西里38號: 中華書局. 1992年1月.ISBN 7-101-00760-0. 
  2. ^《范太史集》
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典籍
正史
編年
紀事本末
别史
杂史
詔令奏議
詔令之屬
奏議之屬
傳記
聖賢之屬
名人之屬
總錄之屬
雜錄之屬
史鈔
載記
時令
地理
宮殿簿之屬
總志之屬
都會郡縣之屬
河渠之屬
邊防之屬
山水之屬
古蹟之屬
雜記之屬
遊記之屬
外紀之屬
职官
官制之屬
官箴之屬
政書
通制之屬
儀制之屬
邦計之屬
軍政之屬
法令之屬
考工之屬
目錄
經籍之屬
金石之屬
史評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唐六典&oldid=89285752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