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吳語白話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語白話文
类型
使用时期
1640年代(或更早)至今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姊妹体系官話白話文
粵語白話文
閩語白話文
台語白話文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使用官话白话文和吴语白话文混合书写的杜蕾斯广告其一,拍摄于苏州地铁3号线唯亭站
使用官话白话文和吴语白话文混合书写的杜蕾斯广告其二,拍摄于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潘广路站3号口

吳語白話文(另稱吳白蘇白)是一種以北部吳語口語為語法和詞彙基礎、以漢字為書寫文字的漢語書寫體系,為中文書面語之一。

吳語白話文興起於明代中期,當時江浙地區商業化興起,蘇州成爲江浙經濟中心。蘇州話爲代表的吳語,開始通行於江浙。經濟的發展促使文化繁盛,需要有一種統一的白話文作爲通行語。而在書寫方面,多數商賈沒有受到過系統的文言教育,因此蘇州話成爲了江浙地區的強勢方言和書面語,後人多用“蘇白”來代指吳語。

蘇白的代表音,一般來說是蘇州城北陸慕鎮的口音。[來源請求]《吴县志》有相关记载“光裕之音出陆墓”。光裕社的評彈在江浙地區有較大影響力。而評彈發音有嚴謹的規則,又傳播較廣,因此逐步以光裕音爲代表。和其他地區一樣,戲曲、曲藝的強調和讀音,傳播較爲廣,因此往往會成爲代表音。

太平天國運動之後,蘇州城遭到破壞,上海因爲租界势力得到保存,因此上海話影響力逐步提升,成爲江浙地區的強勢方言和書面語。但是鉴于蘇白仍然有一定影響力,故當時仍然以“蘇白”爲名,或者稱“上海蘇白”加以區分。之後,越劇的流行,又導致嵊州話在江浙地區流行[來源請求],建國初期浙江省電臺曾經以嵊州話對全省進行廣播。

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後,京白作爲國語,地位逐漸提高,蘇白影響力減弱。普通話推行之後,以京白爲基礎音的普通話语文取代了蘇白在江浙的通行語的地位。在江浙,许多人即使掌握吴语口语,也只会使用官话白话文的音近汉字来记录。

代表文學作品

[编辑]

明末

[编辑]

馮夢龍蒐集的民歌集《山歌》

清初

[编辑]

豆棚閒話

清中期

[编辑]

彈詞腳本“沈氏四种”(《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

清末民初

[编辑]

何典》、《海上花列傳》、《海天鴻雪記》、《九尾龜》、《九尾狐》、《吳歌甲集》、《吳歌乙集》

近代

[编辑]

朱瘦菊的《歇浦潮》、張恨水的《啼笑姻緣》、秦瘦鵑的《秋海棠》

當代

[编辑]

王小鷹的長篇小說《長街行》、金宇澄的《繁花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2. 詹一先 .吴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3. [宋] 陈彭年.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张志云.国家意志与社会选择--洪武正韵在明代的实际功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

5.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2

6. 李德甫.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8. 李军.《乡音字类》所反映的十九世纪中叶苏州话读书音:方言,2008

9. 游汝杰.上海话在吴语分区上的地位——兼论上海话的混合方言性质:方言,2006

10. 江南普通音编委.江南普通音注音符号挂图: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

漢語分支
官话
北京官话
現代漢語通用語
標準形式
地方普通话和区域变体
傳統方言
东北官话
冀魯官話
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其它
晉语
粤语
方言列表
客家語
方言列表
湘语
贛語
方言列表
吴语
方言列表
闽语
沿山閩語
邵将语
闽北语
闽中语
沿海閩語
閩東語
興化語
闽南语
瓊雷語
徽语
平话和土话
广西平话
湘粤土话
其它
外語混合
非標準劃分
歷史演化
古、近代漢語通用語
演化主綫
歷史方言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形
類型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文白相夾
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
注音
其它
文體
半音節文字
其它
音韻(模板)
其它研究
管理机构
對外影響
外語文字
外语汉字
相关文字
外語音韵
日琉語系
朝鮮語系
南亚语系
其它語言
  1. ^陶燠民. 閩音研究(中文).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吳語白話文&oldid=8908742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