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治 | |||
|---|---|---|---|
| 1862年-1874年 | |||
| 政權 | 清朝 | ||
| 帝王 | 清穆宗载淳 | ||
| 歷時 | 13年 | ||
![]() | |||
| 同治在清朝的位置。 | |||
| |||
同治(满语:ᠶᠣᠣᠨᡳᠩᡤᠠ
ᡩᠠᠰᠠᠨ,穆麟德轉寫:yooningga dasan;蒙古语:ᠪᠦᠷᠢᠨ
ᠵᠠᠰᠠᠭᠴᠢ,西里尔字母:Бүрэн засагч;1862年—1874年)为清朝第十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1]清文宗駕崩後,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人聯合發動了祺祥之變,肅清了顧命八大臣勢力,也將原擬的祺祥年號廢除,改為同治。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清穆宗駕崩。同年十二月十五日,立改次年為光緒元年。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清文宗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清穆宗即位,随驾诸臣拟定兴符、安禧、祥祐、祺祥四个备选年号,肃顺、载垣等顾命八大臣选定“祺祥”为新君年号。当年九月三十日(11月2日),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祺祥政变,逮捕肃顺、载垣等人。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五日(11月7日)两宫皇太后颁诏,宣布废除“祺祥”年号,命议政王军机大臣恭拟“同治”二字进呈,为新年号。
因「同治」年號在滿文稱之「Yooningga Dasan」 ,Yooningga意為「共同」, Dasan 意為「政治」,直接翻譯成漢文看似「共同而治」,故有稱同治年號的意思是代表「兩宮太后共同而治」,此言可能有誤。因兩宮聽政是一時之計,不可能成為皇帝的年號。實際上清兵入關後早已漢化,「同治」應該是出自於《書經.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也有人認為「同治」是一種「兩宮太后共同而治」的影射。
| 同治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
| 公元 | 1862年 | 1863年 | 1864年 | 1865年 | 1866年 | 1867年 | 1868年 | 1869年 | 1870年 | 1871年 |
| 干支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 同治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
| 公元 | 1872年 | 1873年 | 1874年 | |||||||
| 干支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 前一年號: 咸豐 | 清朝年号 1862年-1874年 | 下一年號: 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