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 | |||||||||
|---|---|---|---|---|---|---|---|---|---|
| 1912年—1948年 | |||||||||
| 國家 | |||||||||
| 首府 | 吉林縣1912-1931 吉林市1945-1948 長春市1948 | ||||||||
| 面积 | |||||||||
• | 72,675.93平方公里(28,060.33平方英里) | ||||||||
| 人口 | |||||||||
• | 7,321,758 | ||||||||
| 歷史 | |||||||||
• 成立 | 1912年 | ||||||||
• 废除 | 1948年 | ||||||||
| |||||||||
吉林省,簡稱吉,為中華民國的一省,抗战後東北九省方案将其分为吉林省、松江省和合江省。
吉林系滿語「吉林烏拉」的簡稱.據《吉林通志》記載:「國語(即滿語)吉林謂沿,烏拉謂江,其曰吉林者從漢文而省也」。
清初,有吉林將軍駐紮吉林城。清光緒年間改為吉林省。宣統三年(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後,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重用張作霖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東北革命黨人。民初,吉林省督軍由孟恩遠擔任。民國七年(1918年)9月7日,北京政府任命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为他称霸东北创造了条件。民國八年(1919年)7月19日,奉軍夥同日軍製造宽城子事件,迫使吉軍撤退,孟氏此後被迫下台,奉系首領張作霖從此控制了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1]奉系統一東北後,吉林省長期由張作相管理。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軍預埋的炸藥炸死。12月29日,其子張學良率領奉系元老張作相、張景惠等人宣佈「東北易幟」,歸順南京國民政府。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在清朝皇室後裔熙洽策應下,日軍順利進佔吉林省城(今吉林市)各機關。吉林隨後正式於1932年納入了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的版圖,滿洲國時期將其拆分成多個省。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開始和平接收,9月上旬在重慶宣佈鄭道儒為吉林省政府主席,主持在長春市組建吉林省政府,隨後委任接收專員約70人,由東北行營分批空運至長春。因蘇聯軍隊實施軍管,並協助中共成立吉林省工作委員會及長春市委、長春市政府,國民政府的和平接收受阻。為給蘇聯施加壓力,國民政府命吉林省的接收專員奉命同東北行營一起於當年11月中旬撤至北平。經國民政府與蘇聯交涉後,再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重返長春。正在接收之際,蘇軍於4月14日撤出長春,中共東北民主聯軍攻佔長春,殲滅國民政府收編的東北保安第二總隊、長春員警總隊、土匪武警等雜牌2萬餘人,王寧華等一批接收專員被俘,正在籌建中的吉林省政府尚未運行便瓦解了。
同年5月,國軍主力以瀋陽為基地,沿中長路北進,先後攻克四平市、長春市、吉林市及其周圍各縣。攻克吉林省的長春、吉林、公主嶺3市和永吉、磐石、樺甸、伊通、雙陽、長春、九台、德惠、農安、懷德10縣,實際控有面積為3萬8371平方公里,總人口為353萬1192人。國民政府任命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梁華盛兼任吉林省政府主席,重建吉林省政府。梁華盛於6月1日率駐瀋陽的接收專員60餘人趕到長春,16日在吉林市正式成立吉林省政府,在國軍控制的市、縣組成了市、縣政府。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中旬開始,中共軍隊東北民主聯軍相繼發動夏、秋、冬三大攻勢,並取得節節勝利,國民政府在吉林省據點僅剩長春、永吉等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9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攻陷吉林市,吉林省政府官員由吉林逃至長春。23日,國民政府任命東北剿總副司令、長春地區防守司令鄭洞國兼代吉林省政府主席,免除梁華盛的職務。4月10日,駐永吉的國軍部隊突圍而出,撤至長春。5月23日開始,共軍對防守長春之國軍展開圍困戰。月底,長春機場亦為共軍所控制,瀋陽與長春間之空中交通遂告中斷。9月12日,遼西會戰正式展開。10月15日,中共策反成功,曾澤生之第六十軍在長春叛變投降;18日,新七軍亦相繼投降;21日,指揮官鄭洞國被俘。中華民國吉林省政府徹底垮臺。

民國十九年(1930年),據各縣調查報告匯總,全省面積為329662.5平方公里。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據中央地質調查所測量,全省面積為282332平方公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國民政府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以原满洲国的吉林省、濱江省部分、長春市置吉林省,總面積為108028平方公里,總人口為732萬1758人。周圍鄰省分別為北界嫩江省,東界松江省,南界安東省,西界遼北省。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前,省政府駐吉林縣(後改稱永吉縣);抗日戰爭結束後,省政府駐吉林市。為今吉林省吉林市市城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攻陷吉林市,吉林省政府遷至長春市。
清代吉林省設立的東南路、東北路、西南路、西北路四道,在民國元年(1912年)已經裁撤。民國二年(1913年)1月,臨時大總統公布三道《劃一令》。據此,全省劃為東南路、東北路、西南路、西北路四道,並任命觀察使。
民國三年(1914年)5月,各道易名為延吉、吉長、依蘭、濱江,並委任道尹。6月,公布各道轄區,共轄37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據國民政府有關地方行政制度的規定,裁撤各道。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前,吉林省共轄有41縣、1設治局:
| 吉林省 | |||
|---|---|---|---|
| 縣市局 | 駐地(2023年4月) | 北洋時期 | 沿革 |
| 永吉縣 | 今吉林市城區 | 吉長道(駐地) | 吉林省省會。清代為吉林府,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為吉林縣。因與省名重名,民國18年(1929年)9月易今名,取清代永吉州為名[2]。 |
| 長春縣 | 今長春市城區 | 吉長道 | 清代為長春府,民國3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伊通縣 | 伊通河(今伊通滿族自治縣駐地伊通鎮) | 吉長道 | 清代為伊通州,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濛江縣 | 濛江(今靖宇縣駐地靖宇鎮) | 吉長道 | 清代為濛江州,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農安縣 | 龍灣(今農安縣駐地農安鎮) | 吉長道 | |
| 長嶺縣 | 長嶺子(今長嶺縣駐地長嶺鎮) | 吉長道 | |
| 舒蘭縣 | 朝陽川(今舒蘭市西南朝陽鎮) | 吉長道 | |
| 樺甸縣 | 樺樹林子(今樺甸市東北二道甸子鎮) | 吉長道 | |
| 磐石縣 | 磨磐山(今磐石市駐地東寧街道) | 吉長道 | |
| 雙陽縣 | 雙陽鎮(今長春市雙陽區雲山街道) | 吉長道 | |
| 德惠縣 | 大房身(今德惠市東大房身鎮) | 吉長道 | |
| 濱江縣 | 哈爾濱(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城區) | 濱江道(駐地) | 清代為濱江廳,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扶餘縣 | 伯都納城(今松原市城區) | 濱江道 | 清代為新城府,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名新城縣。民國三年(1914年)1月易今名。縣境原為扶餘地,故名[3]。 |
| 雙城縣 | 雙城堡(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駐地永治街道) | 濱江道 | 清代為雙城府,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賓縣 | 葦子溝(今黑龍江省賓縣駐地賓州鎮) | 濱江道 | 清代為賓州府,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並易名。 |
| 五常縣 | 歡喜嶺(今黑龍江省五常市駐地五常鎮) | 濱江道 | 清代為五常府,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榆樹縣 | 孤榆樹(今榆樹市駐地華昌街道) | 濱江道 | 清代為榆樹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延壽縣 | 長壽山(今黑龍江省延壽縣駐地延壽鎮) | 濱江道 | 清代為長壽縣,民國3年(1914年)6月易名同賓縣[4],民國18年(1929年)9月易今名[2]。 |
| 阿城縣 | 阿什河(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駐地金城街道) | 濱江道 | |
| 珠河縣 | 烏珠河鎮(今黑龍江省尚志市駐地尚志鎮) | 濱江道 | 民國10年(1921年)12月分五常、同賓兩縣析置烏珠河設治局,民國16年(1927年)5月改置縣[5]。 |
| 葦河縣 | 葦沙河鎮(今黑龍江省尚志市東南葦河鎮) | 濱江道 | 民國10年(1921年)12月分同賓、五常兩縣析置葦沙河設治局[6],民國16年(1927年)11月改置縣[5]。 |
| 延吉縣 | 延吉岡(今延吉市駐地新興街道) | 延吉道(駐地) | 清代為延吉府,民國3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寧安縣 | 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駐地寧安鎮) | 延吉道 | 清代為寧安府,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琿春縣 | 琿春鎮(今琿春市駐地河南街道) | 延吉道 | 清代為琿春廳,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東寧縣 | 三岔口(今黑龍江省東寧市東南三岔口鎮) | 延吉道 | 清代為東寧廳,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額穆縣 | 額穆索(今敦化市西额穆镇) | 延吉道 | |
| 敦化縣 | 阿克敦城(今敦化市駐地民主街道) | 延吉道 | |
| 汪清縣 | 百草溝(今汪清縣西百草溝鎮) | 延吉道 | |
| 和龍縣 | 大拉子(今龍井市東南智新鎮) | 延吉道 | |
| 依蘭縣 | 三姓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駐地依蘭鎮) | 依蘭道(駐地) | 清代為依蘭府,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同江縣 | 拉哈蘇蘇(今黑龍江省同江市駐地同江鎮) | 依蘭道 | 清代為臨江府,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名臨江縣,因與奉天省縣名重名,民國三年(1914年)1月易今名。地瀕混同江,故名[3]。 |
| 密山縣[7] | 蜂蜜山(今黑龍江省密山市駐地密山鎮) | 依蘭道 | 清代為密山府,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虎林縣 | 呢嗎口(今黑龍江省虎林市東北虎頭鎮) | 依蘭道 | 清代為虎林廳,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撫遠縣 | 綏遠(今黑龍江省撫遠市駐地撫遠鎮) | 依蘭道 | 清代為綏遠州,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名綏遠縣。因與綏遠省縣名重名,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易今名[2]。 |
| 樺川縣 | 悅來鎮(今黑龍江省樺川縣駐地悅來鎮) | 依蘭道 | |
| 富錦縣 | 富克錦(今黑龍江省富錦市駐地富錦鎮) | 依蘭道 | |
| 饒河縣 | 小佳河(今黑龍江省饒河縣西北饒河鎮) | 依蘭道 | |
| 方正縣 | 方正鎮(今黑龍江省方正縣駐地方正鎮) | 依蘭道 | |
| 穆棱縣 | 穆陵(今黑龍江省穆棱市駐地穆棱鎮) | 依蘭道 | |
| 寶清縣 | 寶清河(今黑龍江省寶清縣駐地寶清鎮) | 依蘭道 | 民國5年(1916年)4月析同江縣寶清河地方置[8]。 |
| 勃利縣 | 四站地方(今黑龍江省勃利縣駐地勃利鎮)[9] | 依蘭道 | 民國6年(1917年)5月析依蘭縣勃利地方置[10]。以古勃利州為名。 |
| 乾安設治局 | 長發屯(今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西南海渤日戈鎮) | 依蘭道 | 民國17年(1928年)2月析郭爾羅斯前旗轄地置。 |
東北光復後,國民政府將東北改劃成9省2市。將滿洲國的吉林省、間島省、長春市合併稱吉林省。全省轄有4市、21縣、1旗,為:長春市、吉林市、延吉市、公主嶺市,永吉縣、蛟河縣、舒蘭縣、磐石縣、樺甸縣、敦化縣、雙陽縣、長春縣、九台縣、德惠縣、農安縣、榆樹縣、懷德縣、伊通縣、乾安縣、扶餘縣、延吉縣、和龍縣、汪清縣、安圖縣、琿春縣、郭爾羅斯前旗。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5日公佈的「東北新省區方案」,全省轄有2市、18縣、1旗。新設的吉林、長春2市,九台縣,在滿洲國時期已經存在,沿革過程,詳見吉林省。因省境較小,不設行政督察區。
| 吉林省 | ||||
|---|---|---|---|---|
| 所屬督察區及盟部 | 代碼 | 縣市局 | 駐地(2023年4月) | 沿革 |
| 省直轄地區 | 29001 | 吉林市 Girin ula | 今吉林市城區 | 吉林省會[11]。滿洲國時期析永吉縣置吉林市,屬吉林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設置。 |
| 29002 | 長春市 | 今長春市城區 | 滿洲國時期析長春縣置新京特別市,為滿洲國首都。抗戰結束後保留並改稱長春市,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設置。 | |
| 29003 | 永吉縣 | 今吉林市城區 | 滿洲國時期改名吉林縣,屬吉林省。抗戰結束後恢復原稱。 | |
| 29004 | 長春縣 | 今長春市城區 | 滿洲國時期屬吉林省。 | |
| 29005 | 敦化縣 | 阿克敦城(今敦化市駐地民主街道) | 滿洲國時期屬吉林省。 | |
| 29006 | 蛟河縣 Emu | 蛟河鎮(今蛟河市駐地民主街道)) | 舊稱額穆縣,滿洲國時期改稱蛟河縣,屬吉林省。抗戰結束後恢復原稱。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改名。 | |
| 29007 | 樺甸縣 | 樺樹林子(今樺甸市東北二道甸子鎮) | 滿洲國時期屬吉林省。 | |
| 29008 | 磐石縣 | 磨磐山(今磐石市駐地東寧街道) | 滿洲國時期屬吉林省。 | |
| 29009 | 雙陽縣 | 雙陽鎮(今長春市雙陽區雲山街道) | 滿洲國時期合併伊通、雙陽為通陽縣,屬吉林省。抗戰結束後恢復二縣。 | |
| 29010 | 伊通縣 Itung | 伊通河(今伊通滿族自治縣駐地伊通鎮) | 滿洲國時期合併伊通、雙陽為通陽縣,屬吉林省。抗戰結束後恢復二縣。 | |
| 29011 | 懷德縣 | 八家鎮(今公主嶺市北懷德鎮) | 滿洲國時期分別屬公主嶺市及懷德縣,屬吉林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廢市留縣。 | |
| 29012 | 農安縣 | 龍灣(今農安縣駐地農安鎮) | 滿洲國時期屬吉林省。 | |
| 29013 | 九台縣 | 下九台(今長春市九台區駐地九台街道) | 滿洲國時期析吉林、德惠2縣置,屬吉林省。縣境有清廷設置的第九烽火臺,故名。抗戰結束後保留,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設置。 | |
| 29014 | 扶餘縣 Bedune | 伯都納城(今松原市城區) | 滿洲國時期屬吉林省。 | |
| 29015 | 德惠縣 | 大房身(今德惠市東大房身鎮) | 滿洲國時期屬吉林省。 | |
| 29016 | 舒蘭縣 | 朝陽川(今舒蘭市西南朝陽鎮) | 滿洲國時期屬吉林省。 | |
| 29017 | 榆樹縣 | 孤榆樹(今榆樹市駐地華昌街道) | 滿洲國時期屬吉林省。 | |
| 29018 | 五常縣 | 歡喜嶺(今黑龍江省五常市駐地五常鎮) | 滿洲國時期屬濱江省。 | |
| 29019 | 雙城縣 | 雙城堡(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駐地永治街道) | 滿洲國時期屬濱江省。 | |
| 29020 | 乾安縣 | 長發屯(今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西南海渤日戈鎮) | 舊稱乾安設治局,滿洲國時期實施縣制,屬吉林省。抗戰結束後恢復原設治局建制。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實施縣制。 | |
| 哲里木盟 | 29101 | 郭爾羅斯前旗 Gorlos emünedü qosiγu | 郭前旗(今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駐地前郭爾羅斯鎮) | 滿洲國時期屬吉林省。 |
| 其他 | 無 | 濱江縣 | 滿洲國時期廢縣併入哈爾濱市。抗戰結束後恢復縣制。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廢縣併入哈爾濱市。 | |
| 吉林省行政區劃年表 | ||||||
|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 ||||||
| 西元 | 民國紀元 | 縣 | 市 | 局 | 其他 | 行政區劃變更 |
|---|---|---|---|---|---|---|
| 1912年 | 民國1年 | 18 | 11府 3州 5廳 | |||
| 1913年 | 民國2年 | 37 |
| |||
| 1914年 | 民國3年 | 37 |
| |||
| 1915年 | 民國4年 | 37 | ||||
| 1916年 | 民國5年 | 38 |
| |||
| 1917年 | 民國6年 | 39 |
| |||
| 1918年 | 民國7年 | 39 | ||||
| 1919年 | 民國8年 | 39 | ||||
| 1920年 | 民國9年 | 39 | ||||
| 1921年 | 民國10年 | 39 | 2 |
| ||
| 1922年 | 民國11年 | 39 | 2 | |||
| 1923年 | 民國12年 | 39 | 2 | |||
| 1924年 | 民國13年 | 39 | 2 | |||
| 1925年 | 民國14年 | 39 | 2 | |||
| 1926年 | 民國15年 | 39 | 2 | |||
| 1927年 | 民國16年 | 41 |
| |||
| 1928年 | 民國17年 | 41 | 1 |
| ||
| 1929年 | 民國18年 | 41 | 1 |
| ||
| 1930年 | 民國19年 | 41 | 1 | |||
| 1931年 | 民國20年 | 41 | 1 | |||
| 1932年 | 民國21年 | 41 | 1 | |||
| 1933年 | 民國22年 | 41 | 1 | |||
| 1934年 | 民國23年 | 41 | 1 | |||
| 1935年 | 民國24年 | 41 | 1 | |||
| 1936年 | 民國25年 | 41 | 1 | |||
| 1937年 | 民國26年 | 41 | 1 | |||
| 1938年 | 民國27年 | 41 | 1 | |||
| 1939年 | 民國28年 | 41 | 1 | |||
| 1940年 | 民國29年 | 41 | 1 | |||
| 1941年 | 民國30年 | 41 | 1 | |||
| 1942年 | 民國31年 | 41 | 1 | |||
| 1943年 | 民國32年 | 41 | 1 | |||
| 1944年 | 民國33年 | 41 | 1 | |||
| 1945年 | 民國34年 | 41 | 1 | |||
| 1946年 | 民國35年 | 41 | 1 | |||
| 1947年 | 民國36年 | 18 | 2 |
| ||
| 1948年 | 民國37年 | 18 | 2 | |||
| 1949年 | 民國38年 | 18 | 2 | |||
| 前任: | 1912年-1948年 | 繼任: 1932-1945 |
| 繼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