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臺灣高等法院

坐标25°02′17″N121°30′44″E / 25.0379496°N 121.5121027°E /25.0379496; 121.512102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灣高等法院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2019年8月7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9年8月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臺灣高等法院"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臺灣高等法院
Taiwan High Court
臺灣高等法院院徽
設立1945年
司法管轄權宜蘭縣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国家中華民國臺灣
所在地本院: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4號(司法大廈
刑事庭大廈: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27號
民事庭大廈:
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233號
寶慶院區:
台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7號
貴陽院區:
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6號(台灣銀行萬華分行樓上)
坐标25°02′17″N121°30′44″E / 25.0379496°N 121.5121027°E /25.0379496; 121.5121027
設立法源法院組織法
上訴法院最高法院
法官人數188人(2015年)[1]
檢察機關臺灣高等檢察署
網址tph.judicial.gov.tw
臺灣高等法院院長
現任高金枝
首長上任時間2023年1月16日
今日的司法大廈也是昔日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所在地
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大廈
司法第二大廈,由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庭、最高檢察署法務部第二辦公室合署辦公

臺灣高等法院,簡稱高等法院臺高院高本院高院,院本部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是中華民國的二級普通法院之一,組織上直屬司法院,審級上則以最高法院為上級審法院。臺灣高等法院設有臺中臺南高雄花蓮4所分院。行政法院即個別設立在台北台中高雄三所高等行政法院。

沿革

[编辑]
臺灣高等法院本院管轄區域變動圖

1896年 7月~1947年 5月
 1947年 6月~1950年  
  1950年  ~1962年10月
   1962年11月~1965年 4月
  1965年 5月~1972年 7月
    1972年 7月~1997年12月
     1998年 1月迄今
註:1898年7月至1919年8月間無高等法院之設置

日治時期

[编辑]

今日臺灣高等法院的前身應追溯至日治時期,1895年日本取得台灣,其後不久開始著手將西方司法制度引入台灣。台灣總督府於同年10月7日以軍事命令發布《臺灣總督府法院職制》,設臺灣總督府法院一座於台北,並於台灣各地置支部共11個;然由於依該《職制》審判僅一審且為終審,臺灣總督府法院僅是台北地區的最高審判機關,並無高等法院之設。

  • 1896年,台灣總督桂太郎廢止軍政,改行民政,發布律令第一號《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改採三級三審制,於該年7月15日成立高等法院、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其中的高等法院全稱為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可視為本院之濫觴。本院首任院長為高野孟矩,當時無適當處所設置院舍,故暫借大稻埕之一民屋辦公。
  • 1898年7月19日,臺灣總督府改正《臺灣總督府法院條例》,廢止高等法院,改採二級二審制,僅餘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二種;因此,組織法上暫無以「高等法院」為名的法院。

日本本土前此雖亦曾有名為「臨時法院」及「高等法院」的審判機關,但當時係以「裁判所」稱法院,上開命令使用「法院」而不以日本本土慣用之「裁判所」以稱呼審判機關,乃是因為當時台灣實行軍政,統治者又不願逕以「軍事法庭」為名,因此另外援引「法院」一詞代之,並沿用至日治終了以迄現今,因此台灣審判機關意外地早就以「法院」為名,與同樣繼承歐陸及日本而其後由國府帶入的中國審判系統正好相同。

  • 1919年8月,在明石元二郎總督任內,台灣司法制度再度改革,臺灣總督府法院於斯時倣效朝鮮之三審制,採取二級三審制,將覆審法院廢止,重新設立高等法院,又將高等法院分為覆審部及上告部,上告部成為當時台灣的終審法院。
  • 1927年台灣的地方法院又分置單獨部及合議部,惟本院組織仍未變。當時的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位於文武町三丁目,原係徵收民宅修建木造院落5棟,同時供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辦公,至1929年始動工改建,1934年4月,建築落成,是一棟三層鋼筋水泥大廈,高度僅次於總督府建築,同年遷入辦公,該建築即今司法大廈
  • 1943年,因二次大戰戰局吃緊,日本政府為求減輕法院負擔,將本土裁判所之戰時體制適用於台灣,對地方法院單獨部判決不服者得直接上訴於本院覆審部,再度成為二級二審制,該制行使至日治結束。計日治末期,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共轄有8座地方法院及地方法院支部,分別是台北及其宜蘭支部、花蓮港支部、新竹、台中、台南及其嘉義支部與高雄地方法院。

中華民國時期

[编辑]
  •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司法行政部派楊鵬為首任臺灣高等法院院長來臺接收各級法院,同年11月1日接收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完畢之後,正式將其全稱改為今名臺灣高等法院
  • 本院位在台北市,而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民、刑事上訴及抗告案件,均須由本院審理,因此台灣南部訴訟當事人咸感不便,故該院奉司法行政部核准後,於1947年6月1日設立臺灣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次年(1948年)1月1日,再改為今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此為本院第一座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雲林縣以南及澎湖縣的案件。
  • 1968年3月11日法庭大廈完工,同年7月1日啟用,遷移法院法庭及檢察官偵查庭(當時院檢不分)至此。
  • 1990年2月1日再成立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管轄高雄、屏東及澎湖地區地方法院之第二審上訴、抗告案件及該地區屬於高等法院管轄之第一審案件,同年5月1日,開始受理案件。
  • 1998年7月30日,司法大廈被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定古蹟。
  • 2000年間因本院人員、審判業務俱增,司法院法務部增建第二辦公大廈。第二辦公大廈於2004年3月落成啟用,一半空間提供高等法院民事庭使用;原法庭大廈僅餘刑事庭,改稱刑事庭大廈。司法第二辦公大廈原編列總工程款新臺幣11億5,000多萬元,由高院編列三分之二、法務部負擔三分之一。[2]

歷任院長

[编辑]
任別姓名就任時間卸任時間
院長
1楊鵬34年11月37年1月
2葛之覃37年1月39年5月
3史延程39年5月47年9月
4李學燈47年9月51年10月
5孫德耕51年10月59年8月
6錢國成59年8月61年8月
7周旋冠61年8月67年9月
8洪壽南67年9月68年6月
9褚劍鴻68年6月76年5月16日
10羅萃儒76年5月16日79年9月17日
11葛義才79年9月17日82年2月27日
12柴啟宸82年2月27日84年1月21日
13廖茂榮代理84年1月21日84年4月27日
14鍾曜唐84年4月27日86年12月18日
15楊仁壽86年12月18日88年3月12日
16吳啟賓88年3月15日90年9月24日
17曾有田90年9月24日92年10月1日
18蔡秀雄代理92年10月1日92年11月3日
19張信雄92年11月3日97年1月22日
20黃水通97年1月22日99年8月2日
21張耀彩代理99年8月2日99年10月28日
22楊鼎章99年10月28日101年2月16日
23陳晴教代理101年2月16日101年3月30日
24陳宗鎮101年3月30日103年1月22日
25石木欽103年1月22日106年12月20日
26李彥文106年12月20日112年1月16日
27高金枝112年1月16日現任

管轄

[编辑]
區域備註
土地管轄
基隆市
宜蘭縣
新北市
台北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面積約7,353平方公里,總人口已逾1,043萬人(2013年1月);轄區法院為臺灣基隆地方法院臺灣宜蘭地方法院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臺灣新北地方法院臺灣士林地方法院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臺灣新竹地方法院等7座。
事務管轄
  1. 不服地方法院第一審判決之民、刑事訴訟上訴案件。
  2. 不服地方法院第一審裁定之抗告案件。
  3. 內亂、外患及妨害國交之第一審案件(以本院為第一審)。
  4. 其他法律規定之訴訟案件。
依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2項規定:「高等法院審判案件,以法官三人合議行之。」因此現今本院審判庭(非準備庭)須由法官三人合議審判。

搬遷

[编辑]

臺灣高等法院未來將搬遷至臺北市中正區華山大草原新建的華山司法園區[5]

組織

[编辑]
  • 院長

審判

[编辑]
  • 民事庭
  • 刑事庭

公設辯護

[编辑]
  • 公設辯護人室

行政

[编辑]
  • 書記處(書記官長)
    • 民事紀錄科
      • 第一科
      • 第二科
    • 法官助理室
    • 刑事紀錄科
      • 第一科
      • 第二科
    • 文書科
    • 總務科
    • 研究考核科
    • 資料科
    • 訴訟輔導科
    • 法警室
  • 人事室
  • 會計室
  • 統計室
  • 政風室
  • 資訊室

各委員會

[编辑]
  • 法官自律委員會
  • 刑事補償事件求償委員會
  • 職務評定委員會
  • 律師懲戒委員會
  • 民間公證人懲戒委員會
  • 考績委員會
  • 徵審委員會
  • 訴願審議委員會
  • 國家賠償事件委員會[6]

特色

[编辑]
  • 在中華民國的二級普通法院中,本院之訴訟管轄區域雖非最大,仍次於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但轄區逾千萬之人口,幾占台灣總人口之半數,則為所有二級普通法院之首。
  • 本院位於台北市的博愛特區內,與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臺北地方法院臺北地檢署法務部等多個司法、法務機關比鄰。
  • 本院是台灣最重要的法院之一,原則上職司事務最繁雜的台灣北部地區之二審業務,除須面對下級審法院上訴、抗告案件之外,同時亦須擔負最高法院發回之更審甚至是再審等案件,因此幾乎大部分發生於台灣北部的重大案件皆曾為本院所審理。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高等法院及分院員工實有人數-按機關別分(PDF). 中華民國104年司法統計年報.司法院統計處. 2016 [2016-08-31].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21-03-09). 
  2. ^司法新廈啟用 陳定南吐槽.自由時報.2004-03-09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9.
  3. ^桃園高分院落腳舊司法園區? 議員反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7-04-15
  4. ^桃市府提供舊地院、地檢用地 爭取高院設分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Ttoday新聞雲.2017-03-15
  5. ^王宏舜; 林孟潔.華山分屍地起厝蓋司法園區 華山車站月台、老樹要搬家. 聯合報. [2022-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6. ^組織架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高等法院.2021-02-01

来源

[编辑]
书籍
  • 《臺灣省通志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蔡章麟戴炎輝 纂修。
  • 《臺北市發展史(二)》,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2年。
  • 《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警治篇政治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 《司法院史實紀要》,司法院 編,1985年。
  •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1997年。
  •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法律改革》,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
  • 檢察官改革協會:《台灣檢察制度變遷史》。

参见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分类:臺灣高等法院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臺灣高等法院
憲法法院
普通法院
最高法院
高等法院
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管轄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轄區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轄區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轄區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轄區
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轄區
行政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
高等行政法院
懲戒法院
懲戒法院
懲戒法院職務法庭(司法官)
懲戒法院職務法庭第一審、第二審
懲戒法院懲戒法庭(公務員)
懲戒法院懲戒法庭第一審、第二審
專業法院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少年及家事法院
刑事補償法庭
司法院刑事補償法庭、各初審決定機關
專門職業人員懲戒法庭
海上捕獲法庭
高級海上捕獲法庭(未設立)、各初級海上捕獲法庭(未設立)
軍事法院
最高軍事法院
高等軍事法院
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高雄分院
地方軍事法院
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管轄
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高雄分院轄區
國防部南部地方軍事法院
註1:本模板仅导航现存及筹设中的法院。
註2:關於僅有違憲審查審判權的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參見司法院
註3:軍事法院由國防部統管而非司法院。
註4:關於大陸時期法院編制,參见:{{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法院}}。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灣高等法院&oldid=8969572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