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台灣賽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族群 -經濟 -交通
地理 -文化 -教育 -法律
政治 -政府 -軍事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日治時代有競馬場的都市

台灣賽馬舉辦於日治時代,當時稱為「競馬」。昭和3年(1928年)起,每年依序在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舉辦,每地2至3場,多為春季、秋季各1場,每場2至6天不等。

歷史

[编辑]

日治時期

[编辑]

黎明期

[编辑]

大正4年(1915年)11月,在台北江瀕街埋立地舉辦為期1週的賽馬會,此為台灣賽馬之始。而正式的賽馬則從昭和3年(1928年)開始,台北武德會馬術部在台北圓山運動場(中山足球場)舉行賽馬,此為台灣馬券賽馬之嚆矢。昭和4年(1929年)至昭和6年(1931年),各地的團體也開始自行主辦賽馬。此時期的中獎馬券,需在指定的商店換取獎品而非現金。

台灣競馬協會時代

[编辑]

昭和6年(1931年),台北馬事協會、台中產馬會、嘉義產馬會、台南愛馬會、高雄產馬會、屏東愛馬會,共同組織「台灣競馬協會」,制定「台灣競馬協會規約」、「競馬施行規程」,確立共通的規範。規約的要點是春・秋兩季賽馬、競賽內容、馬體檢查、裁判、獎金等細目。中獎的馬券,需在指定的商店換取獎品而非現金,額度最高以入場券10倍價值為限。昭和7年(1932年),台北春季賽馬除原來的單勝式馬券,再加上複勝式馬券的販賣。此時期的賽馬,各競馬場在春秋兩季各辦4日(共2週、各六日舉辦),春季在2月~5月、秋季在9月~12月舉行。

台灣競馬令時代

[编辑]

台灣總督府於昭和13年(1938年)5月14日公佈《台灣競馬令》,同年7月28日實施,使台灣賽馬有明確的法規可遵循,也更改部分競馬規則的規定。在《台灣競馬令》施行後,全台灣毎個月除了8月以外都有賽馬,春季在3月至7月、秋季在9月至翌年2月。《台灣競馬令施行規則》亦規定了競馬場的設施標準,需有周長1,600公尺以上、寬30公尺以上的馬場。為符合此標準,台灣各地開始興建新的競馬場。此時期的中獎馬券,是換取現金而非獎品,上限仍維持10倍。也維持未成年・賽馬相關者禁止購買馬券等規定。

1944年賽馬結束

[编辑]

昭和16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昭和18年(1943年),為了獎勵馬産,調降馬券稅[1]。根據《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報》(原名《台南新報》),台灣各地的競馬場在昭和18年的春・秋兩季仍舉辦了各7日間的賽馬。台灣的賽馬舉辦到昭和19年(1944年)2月為止。

戰後

[编辑]

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後,提起高雄發展賽馬產業的構想。但是因為會涉及牴觸「對動物不能有直接或間接賭博的搏鬥或競技行為」、「賭博是違法行為」等問題需要解決,而且不管過程怎樣[† 1][† 2],都必須透過國家特許法令核准。

競馬場

[编辑]
臺灣公論》雜誌上的台中競馬廣告。

起初競馬場大多設在公園空地、運動場或陸軍練兵場,後來皆改在新設立的常設競馬場舉行。台北曾先後於圓山運動場(中山足球場)、練兵場(青年公園)、川端競馬場(同安街附近的河堤公園)、北投競馬場(政治作戰學校)舉行賽馬。新竹的常設競馬場初設在赤土崎,後遷至香山。其他各地的常設競馬場設於大肚山(台中)、堀川町(嘉義)、桶盤淺(台南)、前金(高雄)、六塊厝(屏東)。昭和13年(1938年)「台灣競馬令」施行後,規定台灣的競馬場需擁有一周長1600公尺以上的馬場。

台北競馬場

[编辑]

昭和3年(1928年),在台北市内的圓山運動場建設周長400公尺、寬13公尺的馬場,舉辦台灣最初的正式賽馬。昭和5年(1930年)春季,在圓山運動場以周長550公尺舉行。昭和5年(1930年)秋季開始,借用陸軍練兵場(現・青年公園)建設周長800公尺,之後擴大為1,000公尺的馬場舉行賽馬。昭和9年(1934年),在新店溪北側建設周長1,000公尺的常設競馬場舉行賽馬,此即川端競馬場(位在新店溪畔,橫跨水道町川端町,所以也稱作水道町競馬場或水道町川端競馬場)[2][3][4]

《台灣競馬令》實施後,臺北州畜產會決定新建新的臺北競馬場,並選定在北投庄嗄嘮別 (現・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面積約67甲的土地。新的臺北競馬場由臺北州土木課設計,於昭和14年(1939年)4月動工,然而在建設期間,因基地地質較軟而使工程花費了更多時間,而在竣工前還遇到了三次暴風雨,後來在昭和15年(1940年)10月26日舉行落成式,附屬建築則是在同年11月26日才全部完工,新的跑道周長1,800公尺,寬30公尺[5],雖為木造設施,但是馬見所(看台)、投票所、厩舎等設施都設有遮雨棚,可在避免日曬雨淋的同時享受競馬之樂。台鐵在競馬期間也會加開臨時列車[6]

賽馬的主辦者在昭和3年(1928年)是台北武德會馬術部、1930年(昭和5年)起是台北馬事協會[7]、昭和12年(1937年)起是台北州畜産組合連合[8]、1941年的北投競馬是由台北州畜産會主辦[9]

新竹競馬場

[编辑]
1945年新竹市 地圖左下(西南)可見香山競馬場,1945年的地圖標示為Army Camp。

新竹市於昭和5年(1930年)秋季首次舉辦賽馬,此次賽馬及昭和6年(1931年)春季舉辦之賽馬是在新竹森林公園()的運動場舉行,設有周長450公尺的馬場。昭和10年(1935年),在十八尖山麓的赤土崎建設周長1,000公尺、寬25公尺的常設競馬場[7](現在新竹高商校地[10])。之後,因赤土崎競馬場場地狹小而決定移轉,於新竹州畜產會投資26萬圓在在新竹郊外的香山庄建設當時台灣最大競馬場(位於現在的香山工業區),周長1,600公尺,寬30公尺[† 3],於1938年6月竣工,之後新竹的賽馬皆在此競馬場舉行[10][11]

賽馬的主辦者在昭和5-6年是新竹馬事協會、昭和10年是新竹産馬期成會[7]、昭和11年起是新竹州畜産組合連合會[2]

台中競馬場

[编辑]

台中市於昭和4年(1929年)秋季首次舉辦賽馬,在台中市内的步兵第三大隊練兵場(台中市南區正義街附近,現為長春公園)建設了周長550公尺、寬15公尺的馬場。昭和7年(1932年),練兵場的馬場擴大為周長800公尺,地點是仍在練兵場,台中因長期皆借用練兵場舉辦賽馬,是台灣最晚建設常設競馬場之地[7]

1936年,新的台中競馬場完工,其位於大肚山麓(現在的成功嶺基地)[11],。新設的台中競馬場周長1,600公尺。

嘉義競馬場

[编辑]

嘉義市於昭和4年(1929年)春季舉辦了首次賽馬,在嘉義公園西側的空地建設周長410公尺的馬場[7]。昭和5年(1930年)秋季,在堀川町(現在的嘉義市東區新開里及其周邊)的常設競馬場落成,改至在此舉行賽馬。堀川町競馬場最初周長800公尺、昭和9年(1934年)擴大為周長1,000公尺[7]

昭和13年(1938年),因堀川町競馬場場地狹小而決定移轉。當初預定移轉至下路頭八掌溪畔白鷺橋西側(白鷺橋在現在的軍輝橋西側,現在的嘉義市東區安業里八掌溪畔)[12],但是,最後改設在嘉義北方的後湖,現在嘉北車站東北方付近新設競馬場(現在的後湖工業區)[13]。新設的嘉義競馬場周長1600公尺[1]

台南競馬場

[编辑]
1945年台南車站及其東側。右(東)可見三角形的競馬場1945年美國陸軍作成地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一部分

昭和4年(1929年),在台南運河旁的空地建設周長400公尺的馬場,開辦賽馬。空地的賽馬在春・秋兩季舉辦,昭和6年(1931年)秋季起,借用練兵場建設周長800公尺的馬場,舉行賽馬。昭和7年(1932年),在桶盤棧建設1周1,000公尺的常設競馬場[7]。桶盤棧在日治時代稱作汐見町、現在稱作水交社

1939年7月購買了位於後甲約68甲的田地(現在的東光國小及其周邊、台南紡織)[13],以建設新的台南競馬場,並具有獨特的三角形馬跑道[13],周長為1,800公尺在1940年5月4日舉行開場式,和位於北投的台北競馬場同樣為具台灣最大周長的競馬場[1]

高雄競馬場

[编辑]

昭和6年(1931年)秋季,在高雄苓雅寮的海軍航空基地内借地,建設周長800公尺的馬場,是高雄賽馬之嚆矢。苓雅寮海軍基地的賽馬僅辦1年即終了,昭和7年(1932年)秋季起,在入船町的空地建設1周600公尺、之後擴大為800公尺的馬場,舉行賽馬。昭和10年(1935年),在前金的大港埔開設周長800公尺、寬20公尺的常設競馬場[7]。之後又在灣子內建設競馬場[13][14]。根據美國陸軍1945年的地圖,可以確認灣子内有楕圓形的競馬場[15]。新設的高雄競馬場周長1600公尺[1]

屏東競馬場

[编辑]

昭和4年(1929年)秋季,在屏東飛行場借地,建設周長600公尺的馬場,是屏東賽馬之嚆矢。昭和5年(1930年)春季,在屏東公園運動場建設周長400公尺的馬場,舉行賽馬。公園運動場的馬場屬於暫時性設施,賽馬僅辦上述兩回即終了,昭和5年(1930年)秋季,在六塊厝開設常設競馬場。六塊厝競馬場周長800公尺,之後漸次擴大,昭和9年(1934年)擴大為1000公尺、昭和10年(1935年)秋季已有1600公尺的馬場[7]。六塊厝競馬場位在屏東飛行場和台鐵的鐵道線之間[13]

脚注

[编辑]
  1. ^韓存在幾種版本:1.杜拜的賽馬就沒有賭博性質、2.加入運彩減少爭議
  2. ^目前尚無場地可尋。
  3. ^日後被1800公尺的台北北投競馬場和台南新競馬場超越,但是,香山競馬場開設時是台灣最大的競馬場。

參考文獻

[编辑]
  • 台灣經世新報社,台灣大年表,南天書局復刻本,1994。
  • 陳柔縉,台灣摩登老廣告,皇冠,2008。
  • 台灣日報社,台灣日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復刻,2011。
  1. ^1.01.11.21.3競馬の必要性と機構に付いて
  2. ^2.02.1載2003
  3. ^外地及満洲国馬事調査書、131頁。
  4. ^ 加藤寿子 『旧台北イラストマップ』1993年
  5. ^臺灣農林新聞社. 設備の行屆いた臺北新競馬場 總經費百卅八萬圓. 臺灣農林新聞. 1940-12-10. 
  6. ^『台灣畜産會會報』3巻11号、1940年11月、57-58頁。
  7. ^7.07.17.27.37.47.57.67.77.8本島競馬の沿革竝に之が現況
  8. ^台灣畜産協會『台灣之畜産』6巻1号、1938年、66頁
  9. ^『台灣日日新報』1941年6月21日
  10. ^10.010.1新竹市文化局. [201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1). 
  11. ^11.011.1台灣国立圖書館『庶民生活史-消失的體育活動-賽馬與相撲』(PDF). [2017-02-09].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6-03-04). 
  12. ^『台灣日日新報』1938年7月21日
  13. ^13.013.113.213.313.4taiwanairpower.org. [201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14. ^高雄文史:找尋灣仔內競馬場. [2013-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5). 
  15. ^1945年高雄地圖. [201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相關連結

[编辑]
現存
中央競馬
九州
近畿
中部
關東
東北
北海道
地方競馬
九州
四國
近畿
中部
關東
東北
北海道
廢止
中央競馬
九州
近畿
關東
地方競馬
九州
中國
近畿
中部
關東
東北
北海道
戰前競馬
中國
近畿
中部
關東
江户幕府江户幕府武藏國久良岐郡(今 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中區橫濱新田競馬場 ·日本大日本帝國東京府羽田町(今 日本東京都大田區羽田競馬場 ·日本大日本帝國東京府池上村(今 日本東京都大田區池上競馬場 ·日本大日本帝國東京府板橋町(今 日本東京都板橋區板橋競馬場 ·日本大日本帝國東京府牛込区(今 日本東京都新宿區戶山競馬場 ·日本大日本帝國東京府四國町(今 日本東京都港區三田育種場競馬場 ·日本大日本帝國東京府東京市麴町區(今 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招魂社競馬場 ·日本大日本帝國東京府東京市下谷區(今 日本東京都台東區不忍池競馬場 ·日本大日本帝國千葉縣松戶町(今 日本千葉縣松戶市松戶競馬場
東北
北海道
外地競馬
樺太
滿洲國
關東州
朝鮮
台灣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台灣賽馬&oldid=85552407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