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 |||||||||||
|---|---|---|---|---|---|---|---|---|---|---|---|
| 史前時期 |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1933 | |||||||||
| 明鄭時期 1661-1683 | |||||||||||
| 清治時期 1683-1895 | |||||||||||
| 日治時期 1895-1945 | |||||||||||
|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 |||||||||||
| 其他臺灣系列 | |||||||||||
台灣文學史長期因為政治、地理因素,呈現間歇性斷層的現象。這現象產生的主因來自台灣文學常被以漢人為主的大中國主義視為邊陲文學,而且其書寫系統多元。除了純文學之外,台灣通俗文學也在多語言與多變化的過程中,持續於臺灣主體性與中國文化和南島文化間的夾縫中發展。
臺灣古典文學主要以歌謠及傳說故事呈現,可惜至今多已逸散,而主題多為對台灣本土讚賞、對祖靈的對話或懷念、對部落抒發、愛情,內容能充分表現出南島民族的風格。此時期的代表作品的歌謠如排灣族《五年祭歌》、排灣族《鞦韆頌》,而知名傳說故事有邵族的《白鹿美少女》排灣族《太陽之子》。
1662年,沈光文因颱風漂泊而來到台灣,他與季麒光等十三人發起詩社「東吟社」,致力於傳統漢文學的播種,培養了許多詩人。葉石濤稱:「沈光文是台灣文學史上頭一個有成就的詩人。」
從沈光文來台,到1844年澎湖子弟蔡廷蘭中進士為止的兩百年間,漢語文學遲遲未能在台灣生根,主因是台灣的社會結構使然。台灣本為一個漢人、原住民雜處的社會,移民而來的漢人多屬目不識丁的庶民階層,尤以農民居多,缺乏熟悉傳統文學的士大夫階層,至於來台當官的「宦遊人士」,只把台灣當作是暫時居留地,他們的詩文,大多屬於文獻性質的史書,至於個人述懷的詩文,多是傷懷詠吟、富於「異國情趣」的作品,缺乏對台灣本土的認同。
此時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郁永河《裨海記遊》、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朱士玠《小琉球漫誌》、藍鼎元《平臺紀略》《東征集》、陳夢林《諸羅縣志》、江日昇《臺灣外紀》等。
在「宦遊文學」主宰台灣漢語文壇的年代,台籍的傳統文學漸漸發聲,這些台籍作家群,以澎湖進士蔡廷蘭為首(代表作有《海南雜著》),有彰化的陳肇興和黃詮,淡水的黃敬和曹敬,新竹的鄭用錫和林占梅等。
到了清末,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激起台籍傳統知識份子保鄉衛國的激烈情操,台籍傳統知識份子逐漸覺醒,認識文學並非遊戲應酬的工具,它應該反映本土人民的疾苦生活及發揚民族精神。
同治、光緒年間,台籍本土作家的詩作水準已與中國不分軒輊,風格有強烈的鄉土色彩,文名遠播至中國大陸,宦遊人士如王凱泰、楊浚、林豪、吳子光、唐景崧都很有名,本土詩人有陳維英、李夢洋、丘逢甲、施士浩等人。直到二戰後,仍然保持影響力的詩人有:吳濁流、葉榮鐘、駱香林、周植夫、張達修、莊幼岳、李步雲,此外還有金門張作梅、也包括外省籍大師人物彭醇士、李漁叔、于右任、陳含光、張夢機等重量級古典詩人。關於相關詩史論述可參考《近百年台灣詩話輯》。

始於南島語系的台灣文學脫離中國,真正成為獨立個體,一般來說是從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肇始。
1919年,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改組原先的「啟發會」成立「新民會」,展開這一階段各項政治運動、社會運動的序幕。這些擺脫古詩的近代文學,為台灣白話文運動的肇始者,也被學者認為與日本的「言文一致運動」和中國的五四運動或白話文運動息息相關。
1930年代初期,影響台灣文學、語言、族群意識的台灣鄉土話文論戰正式展開。台籍的日本居民黃石輝於東京力倡台灣文學應該是描寫台灣事物的文學、可以感動激發廣大群眾的文學、以及用台灣話描寫事物的文學。
1934年之後兩年,集結台灣進步作家的台灣文藝聯盟、台灣新文學相繼成立。表面標榜為文藝運動,實則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學結社。
1937年中國蘆溝橋事變後,台灣總督府隨即設立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皇民化運動於是正式展開。台灣作家大部分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為主的團體,如1939年成立的台灣詩人協會或1940年擴大改組的台灣文藝家協會。
新詩部份,1942年有一群青年詩人組成詩社「銀鈴會」,由台中一中學生張彥勳、朱實、許世清三人發起,出版油印刊物《邊緣草》,共出十幾期,戰後因為林亨泰的加入,於1948年發表詩刊《潮流》[1],《潮流》既登載中文詩,也登載日文詩,其活動並持續至戰後。[2]
這個時期的文學刊物如《詩報》 (1930-1944)、《風月報》。《詩報》為當今研究台灣文學最重要、最珍貴的文學史料,共發行319 期時間長達十五年。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家主要有三人:賴和、楊逵、吳濁流,其中吳濁流於日治末到戰後初期著有《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被後人稱為「孤帆三部曲」,成為台灣大河小說的開創先河,影響了後來的李喬「寒夜三部曲」、東方白《浪淘沙》、吳景裕《鄉史補記》等。
二戰後,台灣日治時期結束,邁入中華民國時期。在短暫的蜜月期之後,台灣文學與台灣政治環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氣壓。這些低迷氣壓除了來自國民黨政府語言政策束縛:如國語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
1960年代之前狹義台灣文學呈現停滯狀態,而盛行的儘是與台灣本土不相關的反共文學與外省籍作家的懷鄉文學。
1960年代到1980年代,在政府仍主導的反共文學與懷舊小說夾擊下,現代主義文學隨著韓戰結束,美援帶來的經濟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下,脫穎而出。這些包含意識流小說、現代詩、荒謬文學八股化的反共文學表示不滿,對殘存於傳統文化中的懷舊抱著反抗改革的意識與反省。這些反省,在之後的1960年代末期與1970年代,產生了白先勇《台北人》《青春牡丹亭》《遊園驚夢》《永遠的尹雪豔》、七等生、陳映真的新變種之現代主義文學。
1970年代是強調寫實主義與反應社會的另一個重要鄉土文學時期。1964年,吳濁流正式創辦《臺灣文藝》,意圖發揚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聯盟之使命,強調臺灣文學固有的特殊性與自主性。此刊提供了本土作家展現實力的園地,使得寫實主義美學思維受到推崇。
而這些對於台灣都市、農村經濟、社會危機、價值觀念等都有進一步的反映和研究的新現代文學,也促成了如王禎和、鍾理和、鍾肇政、李喬、吳濁流、葉石濤、黃春明~東方白的人的鄉土寫實文學。而這兩種文學潮流,被視為台灣戰後的「文化回歸本土運動」。
此外,原住民文學亦在解嚴前後發展起來,高山族群代表作家有:莫那能、瓦歷斯諾幹、田雅各、阿鄔、孫大川、浦忠成等。
從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後不久,確定發展目標的台灣文學產生了多元共生時期,鄉土寫實繼續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母語文學的盛興,如林宗源、向陽、林央敏、黃勁連、陳明仁、李勤岸、方耀乾等人的台語文學創作,以及杜潘芳格、曾貴海 、陳寧貴 、黃恆秋等人的客語文學創作。
另外,也有不同的流派和作品也互不干預的出現與自由發展,如: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廖輝英《油麻菜籽》《輾轉紅蓮》、蕭颯、蘇偉貞、夏宇、袁瓊瓊等女性作家為代表的「女性文學」及以張大春《野孩子》《我妹妹》、黃凡等人為代表的政治文學、表現頹廢都會特質的「都市文學」如:阿盛、林燿德、林彧。
1990年代後,網路文學或新型態文學,如駱以軍、陳雪等新生代作家也繼續承襲此種多元的特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被忽略的勵志散文及言情小說,在1990年代之後,也被文壇所重視並稱霸於文學通路市場。而吳淡如《新說紅樓夢》《新說人間詞話》、劉墉《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等此種通俗文學在某程度上也挹注台灣文學生命力。
除此,這種生命力也見於由網路文化衍生出的網路文學如痞子蔡《第一次親密接觸》《7-ELEVEN之戀》、鯨向海、阿莫、藤井樹《夏日之詩》、簡士耕《愛你一萬年》《初戀風暴》甚至媒體名人所出版的文字作品等。
中國方面,目前已出版的專著有:
活動方面,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曾經舉辦「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
關於台灣文學史書寫方面的論述,數量相當多,比較知名的有:
目前已有幾本台灣地方文學史的書籍出版,已知的有[5]:
活動方面,文訊雜誌社曾在1993年舉辦「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共有6場,以 花東、雲嘉南、中彰投、高屏澎、桃竹苗、北基宜 為單位,每單位一場。邀請作家、學者討論,會後,雜誌社將各場的會議記錄集結成一冊出版。
對於台灣區域文學史(地方文學史)的寫作,目前(2011年9月23日)為止,已經有幾位學者為文檢討。有:
目前(2012年9月23日)為止,以台灣區域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有以下幾部: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蔡淑滿《戰後初期台北的文學活動研究》、高麗敏《桃園縣文學史料之分析研究》、冷芸樺《戰後基隆文學發展之研究》、馬翊航《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蘇玉筑《當代臺灣「大臺中」書寫—以中、彰、投四縣市作家作品為探討對象》、林宏信《觀察1990年代後地方文學的興起與發展──以金門文學為觀察對象》、劉文放《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