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语 (阿提卡方言 :Ἑλληνικὴ γλῶττα ,伊奧尼亞方言 /多利亞方言 :Ἑλληνικὴ γλῶσσα ) 指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所有以口头及书面为载体的古希腊 语族 的方言,時間上包括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風时期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古典时期 。而公元前3世纪起,以阿提卡方言 為基礎,通行於各地的希臘語被稱為通用希臘語 ,通常會將之與古希臘語諸方言區分開來。
索福克勒斯 、阿里斯托芬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都用古希腊的阿提卡方言 写作;是雅典黄金时期 文学 与哲学 的语言;现代数学和科学中也有大量词根来自于阿提卡方言 。
古希臘語可以劃分成以下的方言:[ 2]
古希臘諸方言所使用的字母被統稱為古希腊字母 。當時並沒有所謂大小寫的分別 ,且不同方言的書寫字母間有拼音與字型上的差異。現代所謂的小寫希臘字母 是約略於9~10世紀,才從古希臘字母的一種變體——也就是安色尔体 ——逐漸發展出來。現代的大寫希臘字母是基於安色尔体 而發展出來的印刷體,而安色尔体 又源自古希臘語伊奧尼亞方言 的字母。
古希臘語的詞與詞之沒有間隔 。至於書寫的方向,古希臘語常以牛耕式轉行 來書寫,如以下的格爾蒂法典 ( 英语 : Gortyn code ) (以多利亞方言 紀錄,約刻於西元前五世紀前半[ 3] ):
所以字母也會左右顛倒 。
另外,當時也沒有任何標註聲調變化 的記號。所以現代書寫古希臘文時,會採用變音符號 來標記聲調變化 ,並加入詞與詞的間隔還有句點、逗號等等以方便斷句和發音。
另外,從通用希臘語 開始,古希臘語雙母音裡的「ι 」逐漸地不再被唸出來 ,所以抄寫古希臘典籍的中古 東羅馬帝國 學者將這些「失去聲音」的「ι 」縮小並下標在前一個元音字母下(如阿提卡 碑文的ΔΕΜΟΙ 會改拼為δήμῳ )。這種下標方法被稱為約塔下標 ( 英语 : Iota_subscript ) (iota subscript )。雖然約塔下標幾乎是現代抄寫古希臘文的通用標準,但要注意約塔下標是後世添加的拼寫習慣 。
一般依據如何表記送氣 清塞音 /pʰ / ,/kʰ / 和复辅音 /ks/ ,/ps/ ,來將不同地域的 (epichoric, 源於ἐπιχώριος )古希臘字母劃分為四大類群:[ 4] [ 5]
古希臘字母的四大類群: 發音 /ks/ /ps/ /pʰ / /kʰ / 南類群 , , , ,西類群 , , ,東類群 淡藍 , ,深藍 , ,伊奧尼亞 現代字母 Ξ Ψ Φ Χ
以下是一些特殊,現代(或說伊奧尼亞方言 )不常用的古希臘字母:
但有些所謂的「希臘」字母,並不是來自於古希臘語:
字母 名稱 讀音 來源 , (Ϛ ϛ )ϛῖγμα /st/ 早期希腊小寫 (西元9~10世紀)中「στ 」的合寫(現代的外型很像σ 在字尾的變體ς )Ϸ ϸ ϸώ /ʃ/ 來自於巴克特里亚语 (西元前3~西元10世紀)
本條目的內容以公元前5世紀的阿提卡方言 (雅典方言)為準,而這時的阿提卡方言 以西元前403年公告的拼寫改革為分界,之前的正式公告都以老雅典字母 (old attic alphabet)書寫;之後則以伊奧尼亞 字母。但事實上,在拼寫改革前,伊奧尼亞 字母的部分拼寫習慣(如以 拼/ɛː / 、 拼/ɔː / )早就廣為流傳於雅典 的各種碑文和書籍上[ 7] 。下表是兩套字母大略的比較表:
老雅典字母 伊奧尼亞 字母名称 (現代拼寫)
發音 對應腓尼基字母 ἄλφα /a / ,/aː / /ʔ / ,βῆτα /b / /b / γάμμα /g / /g / δέλτα /d̪ / /d / ,εἶ /e / /h / ζῆτα /zd/ /d͡z / ,– ἧτα /h / /ħ / – ,ἦτα /ɛː / ,θῆτα /t̪ʰ / / tˤ / ἰώτα /i / ,/iː / /j / κάππα /k / / kʰ / λάβδα /l / /l / ,μῦ /m / /m / ,νῦ /n / /n / – ,ξεῖ /ks/ /s / οὖ /o / /ʕ / πεῖ /p / / pʰ / ,ῥῶ /r / /r / σῖγμα /s / /s / ταῦ /t̪ / / tʰ / ὖ /y / ,/yː / (更早為/u / ,/uː / )
/w / φεῖ /pʰ / /q / χεῖ /kʰ / – ,ψεῖ /ps/ – ὦ /ɔː /
以下說明的發音以公元前5世紀的阿提卡方言 為準。
以下的元音表以伊奧尼亞 字母輔以現代小寫字母標註:
伊奧尼亞 字母的拼寫沒有辦法分辨α 、ι 、υ 的長短,所以現代拼寫有時會在字母上加一槓(如ᾱ )來表示長音,反之短音則上標下凹的圓環(如ᾰ )或完全不標示任何額外符號。
對於老雅典來說,兩者有以下的不同:
音素 老雅典 伊奧尼亞 /ɛː/ E Η /eː/ Ε或 ΕΙ ΕΙ /ɔː/ Ο Ω /uː/ Ο或 ΟΥ ΟΥ
老雅典拼寫/uː/ 和/eː/ 的方式似乎有些混淆,但其實這是語音變化 的結果:
有一部分的/uː/ 和/eː/ 是分別由雙母音/ou̯/ 和/ei̯/ 演變而來,這些原來的真雙元音 (genuine diphthong,縮寫為gen.),老雅典會以 (ου ) 與 (ει ) 拼寫;另外有些/uː/ 和/eː/ 是元音略縮 或是补偿延长 所造成的結果,它們被稱為假雙元音 (spurious diphthong,縮寫為sp.),這時老雅典字母會分別以 (ο ) 和 (ε ) 來拼寫。幾乎可以確定從西元前五世紀開始,真假雙元音/eː/ 都以 拼寫;但另一方面,只能確定假雙元音/uː/ 在西元前6世紀開始逐漸被改寫為[ 8] [ 9] 。
分辨真假雙元音對學習古希臘語的詞型變化 至關重要,因為古希臘的字尾常與詞幹發生元音略縮 ,但兩者的略縮結果總是不盡相同。
下表展示的是阿提卡方言 特有的元音略縮:[ 10]
略縮結果 第二元音 ᾰ ᾱ αι ᾳ ε ει (gen.)
ει (sp.)
η ῃ ῐ ο οι ου (sp.)
ω ῳ 第一元音 ᾰ ᾱ αι ᾳ ᾱ ᾳ ᾱ ᾳ αι ω ῳ ω ᾱ ᾱ ᾳ ε η ῃ ει (sp.)ει (sp.)ει (gen.)η ῃ ου (sp.)οι ου (sp.)ω ῳ η ῃ η ῃ η η ῃ ῳ ο ου (sp.)οι ου (sp.)ω οι ου (sp.)οι ου ω ῳ
以下的輔音表以老雅典字母 輔以現代小寫字母標註:
1 /z / 是σ 在濁 輔音字母(如β /b / )前的同位異音 。
2 /ŋ / 是γ 在軟顎音 字母(κ ,γ ,χ )前的同位異音。
3 老雅典字母 被用來拼寫字首的/h / ,但伊奧尼亞方言 的/h / 很早就消失 了,所以伊奧尼亞字母 並沒有任何拼寫/h / 的字母。現代為了避免/h / 和/ɛː / 混淆,會改用粗气符 (◌҅ ,形狀是一個反逗號 )來表示這個阿提卡方言 還保留的字首/h / ;反之元音前若沒有/h / 則上標◌̓,也就是形狀為逗號的柔氣符 。
4 現代延續中古希腊语 的習慣,將某些字首的ρ 記為ῥ ,可能發為/r̥ / ,但碑文似乎都記為 。
5 現代延續中古希腊语 的習慣,將字尾的σ 寫為ς ,但阿提卡方言 的碑文會全部寫成 或 。
當古希臘詞幹和字尾的兩個輔音相互接觸時,第一個輔音常常會被第二個輔音同化 :
軟顎 塞音 χ ,κ ,γ 會與後面的(如將來時、弱 不定時詞幹的)σ /s / 合寫為ξ /ks/ 唇 塞音 φ ,π ,β 會與後面的σ 合寫為ψ /ps/ 。齿 塞音 θ ,δ (和ζ )後接σ 後,常常會消失。在θ /tʰ / 前(如弱 不定時被動詞幹的-θε /θη ),κ 變χ ,π 變φ 。 在μ /m / 前(如完成時中間被動第一人稱單數字尾-μαι ),軟顎 塞音 變為γ ;唇音 變為μ 。 在τ /t / 前(如完成時中間被動第三人稱單數字尾-ται ),軟顎 塞音 變為κ ;唇音 變為π 。 和現代汉语 一樣,聲調是古希臘單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古希臘語通行的時代當下沒有任何標註聲調起伏的符號,直到通用希臘語 初期的學者阿里斯托芬 (西元前3世紀)發明了變音符號 (但大約於西元4世紀初,通用希臘語 卻以輕重讀 完全取代了聲調變化)。現代的學者能依據這些紀錄,回推出古希臘語單詞和短语 的聲調,但更長(如完整句子)的聲調變化卻幾乎沒有頭緒。[ 11]
為了理解古希臘聲調變化,學者定義所謂的音拍 (mora),換句話說,一個音拍相當於一個短元音的長度(ᾰ 、ε 、ῐ 、ο 、ῠ 和大部分字尾的αι 和οι )。這樣的話,長元音和大部分的雙母音(除大部分字尾的αι 和οι 以外)的長度都是兩個音拍。
οι 與αι 常被視為單音拍的理由,是因為ι 就是字尾時可視為輔音/j / ,這時οι 與αι 就被視為單音拍;反之,若ι 後有其他輔音字母,則傾向於把ι 視為元音,這時才會把οι 與αι 劃分為兩個音拍。
古希臘聲調常有一套完整的揚抑 (contonation)。詳細來說,揚抑有可能是在某音节 升起,並於隨後音節落下;也有可能是把這整套先升後降的過程壓縮在兩個音拍 的音節內完成。而古希臘聲調的一般規律是,揚抑到字尾 (或發音時被視為一個字來連誦的短语 的字尾)最多間隔一個音拍 。這個規則把古希臘語的聲調變化嚴格的限制在倒數三音節中,比如:
τέ τ-ταρ-ε ς 「四」:於τέ τ 這個音節升起,隨後於音節-ταρ- 落下,與字尾間隔一個音拍ε 。πρά -ττω 「做」:於πρά 這個音拍升起,隨後於音節-ττω 落下。現代延續中古希腊语 的傳統,在字母上標註以下標點符號來表示古希臘語的聲調:
(1)銳音符 (◌́):代表在某音節揚起的聲調。
(2)抑音符 (◌̀ ):尾音節銳音符的變體,也就是尾音節後沒有後置語素 或標點符號時,尾音節的銳音符須改為抑音符。實際意義現在學界還無定論,但有可能代表聲調不要如單字單獨的念法般揚起。
(3)揚抑符 (◌̂或◌̃):代表揚抑壓縮在一個音節內的狀況。
聲調符號(與粗气符 、柔氣符)標註在雙母音的第二個字母上 ;但如果雙母音包含被下標的Ι ,則標在第一個字母之上。另外聲調符號習慣置於粗气符 與柔氣符之上。
在討論古希臘聲調(或拉丁语的重音 )時,雖然中文習慣以倒數第幾音節 來描述相關的規律,但西方古典学传统上習慣以下面三個拉丁语 形容詞來做說明:
vltimvs (ultimus):本意是時間上「最後的」與空間上「最遠的」,代表倒數第一 (因為離字首最遠),縮寫成U 。paenvltimvs (paenultimus):vltimvs 前接副詞paene 「幾乎」(並省略短尾元音e )而來,代表倒數第二 (幾乎 離字首最遠),縮寫成P 。antepaenvltimvs (antepaenultimus):paenvltimvs 前接副詞 / 介詞ante 「之前」而來,代表倒數第三 (倒數第二之前 ),縮寫成A 。古希臘語的音節劃分與拉丁语 基本上是相同的,可參見拉丁语发音#音節的劃分 。
古希臘語的附著語素 (clitic)是一群本身沒有聲調起伏,大部分是單音節的單字。放在某單字前的稱為前置語素(proclitic),反之稱為後置語素(enclitic)。
常見的前置語素 像是否定副詞οὐ (但οὐ 出現在字尾時會變成有聲調的οὔ )、介詞 εἰς 、ἐν 和ἐκ 與定冠詞ὁ 的陽性與陰性單複數主格。通常不會改變後面單詞的聲調
常見的後置語素 有不定代名詞τις 的大部分變化型、不定形容詞τι 、不定副詞、繫動詞 εἰμί 「是」和動詞φημί 「說」大部分的现在时 型態、某些小品詞 和代名詞沒有聲調起伏的形式。
後置語素 有可能會改變前面單字甚至是自己的聲調:
若前個單字的聲調符號在倒數第二音節,且後置語素為雙音節,則後置語素需在第二音節加上銳音符(τις 的複數属格 τινῶν 算例外之一,或說這個變化型不算後置語素) 若前個單字的倒數第二音節有抑音符,或是倒數第三音節有銳音符,則前個單字需在尾音節再加上銳音符。 前置語素若正好在後置語素前,則會得到銳音符。 古希臘動詞变化 的聲調大多遵守保守律 (recessive rule),也就是只有銳音符且聲調揚抑到字尾間盡可能間隔一個音拍 ;換句話說,若尾音節元音為短,則銳音符在倒數第三音節;尾音節元音為長則銳音符在倒數第二音節上。
以下的語法說明,同樣以阿提卡方言 為準。
名詞 根據以下的格位 與數 做屈折变化 :
如α -變格 / 第一變格陰性 名詞θεά 「女神」: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θεά θεά θεαί 呼格 賓格 θεάν θεάς 屬格 θεᾶς θεαῖν θεῶν 與格 θεᾷ θεαῖς
如ο -變格 / 第二變格中性名詞δῶρον 「禮物」: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δῶρον δώρω δῶρα 呼格 賓格 屬格 δώρου δώροιν δώρων 與格 δώρῳ δώροις
現代字典習慣以單數主格去表示古希臘名詞。
名詞的聲調是恆定的 (persistent),也就是說單數主格的聲調符號在哪個音節,其他變化型的聲調幾乎都固定在那個音節且聲調的類型相同;但有以下例外規則:
若尾音節為長(雙音拍),倒數第二音節的揚抑符改為銳音符;或是倒數第三音節的銳音符移至倒數第二音節。 ο -變格、α -變格名詞的主格單數,若銳音符在尾音節上,則對於所有数 的屬格 和与格 ,都改在尾音節放揚抑符。α -變格的複數屬格 本來以-αων 結尾,後來略縮 成-ων (略縮的聲調規則請參見現在時 一節)。定冠詞ὁ 須根據其指示之名詞的性 、數 與格位 做變化:
陽性 陰性 中性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ὁ τώ οἱ ἡ τώ αἱ τό τώ τά 賓格 τόν τούς τήν τάς 屬格 τοῦ τοῖν τῶν τῆς τοῖν τῶν τοῦ τοῖν τῶν 與格 τῷ τοῖς τῇ ταῖς τῷ τοῖς
ὁ 沒有呼格的變化。注意到陽性與陰性單複數主格沒有聲調,有學者認為這是為了避免與關係代名詞 相同數格的變化(ὅς 、ἥ 、οἵ 、αἵ )混淆而產生的讀法。
事實上,ὁ 本來是指示詞 ,但後來指示詞的功能被以下的ὅδε 所取代:
陽性 陰性 中性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ὅδε τώδε οἵδε ἥδε τώδε αἵδε τόδε τώδε τάδε 賓格 τόνδε τούσδε τήνδε τάσδε 屬格 τοῦδε τοῖνδε τῶνδε τῆσδε τοῖνδε τῶνδε τοῦδε τοῖνδε τῶνδε 與格 τῷδε τοῖσδε τῇδε ταῖσδε τῷδε τοῖσδε
忽略音調的話,ὅδε 的變化就只是ὁ 的變化後接δε ;而聲調改變的全是原先沒有聲調的型態,也就是陽性與陰性單複數主格,且它們增加的聲調正好符合前置語素接上後置語素的規則 ;再考慮到陽性複數賓格τούσδε 違反聲調的保守律 (換句話說,ὅδε 很可能是個複合字),可以推測δε 原先是一個後置語素,而ὅδε 只是ὁ 後接δε 的結果[ 12] 。
形容词 修飾名詞時,需依照被修飾名詞的性 、數 與格位 做變化,以(元音 變格 / 第一與第二變格)形容詞ἀγαθός 「好的」為例:
陽性 陰性 中性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ἀγαθός ἀγαθώ ἀγαθοί ἀγαθή ἀγαθά ἀγαθαί ἀγαθόν ἀγαθώ ἀγαθά 呼格 ἀγαθέ 賓格 ἀγαθόν ἀγαθούς ἀγαθήν ἀγαθάς ἀγαθόν 屬格 ἀγαθοῦ ἀγαθοῖν ἀγαθῶν ἀγαθῆς ἀγαθαῖν ἀγαθῶν ἀγαθοῦ ἀγαθοῖν ἀγαθῶν 與格 ἀγαθῷ ἀγαθοῖς ἀγαθῇ ἀγαθαῖς ἀγαθῷ ἀγαθοῖς
可以發現元音變格的字尾與定冠詞ὁ 十分接近,除了陽性單數主格、陰性雙數還有中性單數的主格與賓格。另外ὁ 三性的雙數都有一模一樣的變化。
形容詞的聲調基本上跟名詞一樣是恆定的 (固定在同個音節),但仍有不少例外。
古希臘文的動詞就像英文 動詞,除了有擔當句子 (或子句 )的核心,從而依據主語的人稱 、数 與性 和描述的時態 、語氣 ( mood)、語態 (voice)做变化 的普通限定型態 ,尚有:
不定詞 型態:具有動名詞 或補助另一個動詞的功能,不須隨執行不定詞動作的人事物的人稱 、数 與性 來做變化,但仍有時態和語態上的變化,如:ἄρχειν χαλεπόν. 「領導是困難的」ἄρχειν 是動詞ἄρχω 「領導」的現在時 主動 不定詞。不定詞當作名詞時被視為單數中性 ,所以形容詞χαλεπός 「困難的」需要變成相應的中性主格單數型態χαλεπόν 。特別注意繫動詞 (也就是εἰμι 「是」)常在這種形容詞當作定語 的狀況被省略。κελεύω τὴν στρατιὰνἐλαύνειν 「我命令這支軍隊前進」ἐλαύνειν 是ἐλαύνω 「驅動」的現在時 主動 不定詞,在這裡當作動詞κελεύω 「命令」的補語。這裡στρατιὰν 是陰性名詞στρατία 「軍隊」的單數賓格。分词 型態:具有形容詞的功能,除需依照其所修飾的名詞的人稱 、数 與性 來做變化,還須按照描述的時態和語態做變化,如:αἱὀρχούμεναι γπᾶες 「那群在跳舞的女人」ὀρχούμεναι 是動詞ὀρχέομαι 「跳舞」的現在時 中間態 分詞的陰性複數主格(的略縮 )型態(因為跳舞這個動作是作用在自身,所以是中間態)。這裡γπᾶες 是陰性名詞γραῦς 「女人」的主格複數。古希臘動詞有以下的語氣 ( mood)和語態 (voice):
古希臘語剛開始只有主動和中間兩種語態,但後來大部分動詞的中間語態,都從作用在主語自身的用法,逐漸發展出被動的意義(如動詞πείθομαι 的語意變化:我說服我自己→我讓自己被說服→我被某人說服),所以古希臘語的中間語態被歸類為中間被動語態。[ 13]
但不定時 的被動型態卻是從動詞的主動不及物 型態發展出來的
將來時 的被動型態則是
古風時期 的確有常以(強)不定時 中間語態表達被動意義的例子,但古典时代 大多用前述的「不定時被動型態」;至於將來時 ,除了使用前述的「將來時被動型態」,有些動詞(如λέγω )的將來時中間語態的確還能表達被動的意義。[ 14] [ 15]
限定型態 有下列可能的時態 :
不定詞和限定型態的祈願語氣相同,具有現在時 、不定過去時 、完成時 和將來時 。
大略來說,古希臘語動詞的限定型態 是由經過修飾的語幹 後接上人稱字尾 所構成的。而對語幹修飾的方法中,其中一種是在語幹和人稱字尾間插入元音詞幹 ,換句話說,如果人稱字尾以鼻音 ν 、μ 開頭則插入ο (或ω );其他人稱字尾則插入ε (或η )。根據變化時要不要插入元音詞幹,可以把古希臘動詞分為兩大類:
上小節提到ω -動詞和μι -動詞,可以注意到同人稱和數下,兩者有不同的人稱字尾。除此之外,時態和語態的不同也會影響人稱字尾。而根據人稱字尾的異同,可以把時態分為兩大類:[ 16]
第一時態的人稱字尾是從現在時 的人稱字尾延伸出來的;反之第二時態的人稱字尾是由未完成時 的延伸出來的。所以現在時的人稱字尾被俗稱為第一人稱字尾 ;未完成時的則被俗稱為第二人稱字尾 。
ω -動詞有以下的人稱字尾:
主動 中間被動 現在時 未完成時 現在時 未完成時 單數 第一人稱 -ω -ν -μαι -μην 第二人稱 -εις (gen.)
-ς -σαι -σο 第三人稱 -ει(ν) (gen.)
(空字尾) -ται -το 雙數 第二人稱 -τον -τον -σθον -σθον 第三人稱 -την -σθην 複數 第一人稱 -μεν -μεθα 第二人稱 -τε -σθε 第三人稱 -ουσι(ν) (sp.)
-ν -νται -ντο 不定詞 -εν -σθαι
μι -動詞則有以下的人稱字尾:
主動 中間被動 現在時 未完成時 現在時 未完成時 單數 第一人稱 -μι -ν -μαι -μην 第二人稱 -ς -ς -σαι -σο 第三人稱 -σι(ν) (空字尾) -ται -το 雙數 第二人稱 -τον -τον -σθον -σθον 第三人稱 -την -σθην 複數 第一人稱 -μεν -μεθα 第二人稱 -τε -σθε 第三人稱 -ᾱσι(ν) -σαν -νται -ντο 不定詞 -ναι -σθαι
現代的古希臘文字典習慣以直陳語氣 現在時第一人稱單數的限定型態 來表示一個動詞,所以對於的ω -動詞來說,去掉第一人稱字尾的ω 或是ομαι (因為有的ω -動詞缺乏主動型態)就可以得到現在式詞幹 。然後將現在時詞幹接上元音詞幹和人稱字尾,理應就可以得到所有直陳語氣 下的現在時變化(直述現在時型態的聲調符合保守規則 ),但事實上仍有不少例外規則,如:
πέμπω 「傳遞」的直述現在時
單數 雙數 複數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主動 πέμπ ωπέμπ ειςπέμπ ει(ν)πέμπ ε τονπέμπ ο μενπέμπ ε τεπέμπ ουσι(ν)中間被動 πέμπ ο μαιπέμπ ῃπέμπ ε ταιπέμπ ε σθονπεμπ ό μεθαπέμπ ε σθεπέμπ ο νται
ω -動詞現在時主動的單數、複數第三人稱是直接 與語幹相接(因為元音詞幹和人稱字尾已經融合了);另外中間被動的單數第二人稱照理來說應該是πέμπ +ε +σαι ,但人稱字尾的σ 被略去,隨後產生了ε +αι →ῃ 的元音略縮 ,才變成上面的型態。
現在時型態在元音略縮型態後,聲調符合以下規律:
若略縮前銳音符加在略縮前的第一個元音,則略縮後的聲調是改為抑揚符;反之銳音符若在原來第二個字母上,略縮後也是銳音符。 若沒有銳音符,略縮後也不增加任何聲調。 古希臘語為了避免兩個元音直接連讀,若一個以元音結尾的單字後面有個以元音開頭的單字,前面的單字常常會多後接一個ν 。這就是上表主動第三人稱後面括弧ν 的意義。這個插入的ν 被稱為可移動的ν (movable Nu)。
除了以上所提的例外規則,還需考慮現在式詞幹本身與人稱字尾產生(可能不只一次的)元音略縮 的可能,如:
ὁρῶ (ὁράω )「看」
的直述現在時
單數 雙數 複數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主動 ὁρῶ (ὁρά ω )
ὁρᾷς (ὁρά εις )
ὁρᾷ (ὁρά ει )
ὁρᾶτον (ὁρά ε τον )
ὁρῶμεν (ὁρά ο μεν )
ὁρᾶτε (ὁρά ε τε )
ὁρῶσι (ὁρά ουσι )
中間被動 ὁρῶμαι (ὁρά ο μαι )
ὁρᾷ (ὁρά ῃ )
ὁρᾶται (ὁρά ε ται )
ὁρᾶσθον (ὁρά ε σθον )
ὁρώμεθα (ὁρα ό μεθα )
ὁρᾶσθε (ὁρά ε σθε )
ὁρῶνται (ὁρά ο νται )
(簡略起見,上表沒有標示可移動的ν )
ὁρῶ 是ὁράω 的略縮型態(常用於詩歌中,反之未略縮用於散文),因為中間發生了ᾰ +ω →ω 的元音略縮 。上表將略縮前的形式寫在括弧中,像是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單數主動的ὁρά εις 和ὁρά ει ,就是發生了ᾰ +ει (gen.) →ᾳ 的略縮,才變成ὁρᾷς 和ὁρᾷ ,這也佐證了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單數主動的人稱字尾的ει 都是真雙母音 。同法可以佐證第三人稱複數主動的人稱字尾的ου 是假雙元音 。
上表第二人稱單數的中間被動,照理來說應該是ὁρά +ε +σαι ,但阿提卡方言 的σ 常常消失 ,這樣就剩下ὁρά +ε +αι ,然後考慮到ε +αι →ῃ 的元音略縮 就會變成真正的未略縮型ὁρά +ῃ 。剩下的略縮型ὁρᾷ 是透過ᾰ +ῃ →ᾳ 的元音略縮 變化出來的。
μι -動詞的現在時照理來說,是現在時詞幹加上人稱字尾(且聲調大致上也是保守 的),但仍有許多例外,如:
δείκνῡμι 「展示」的直述現在時
單數 雙數 複數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主動 δείκνῡ μιδείκνῡ ςδείκνῡ σι(ν)δείκνυ τονδείκνυ μενδείκνυ τεδεικνύ ᾱσι(ν)中間被動 δείκνυ μαιδείκνυ σαιδείκνυ ταιδείκνυ σθονδείκνύ μεθαδείκνυ σθεδείκνυ νται
與現在時詞幹δείκνῡ -相比,只有單數主動的元音長短和詞幹相同,其他的ῡ 通通縮短成υ 。但更有μι -動詞打破了詞幹、人稱字尾和聲調保守的規則,如繫動詞 εἰμι 「是」:
εἰμι 「是」的直述現在時
(阿提卡方言 )
單數 雙數 複數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主動 εἰμι εἶ ἐστι(ν) ἐστον ἐσμεν ἐστε εἰσι(ν)
注意到εἰμί 沒有中間被動型態,且除了單數第二人稱,全都是附著語素 (考慮到它們常依據後置語素的聲調規則而在第二音節標上銳音符,傳統上 會把銳音符連帶包含在單獨的型態上,但本條目為避免混淆不這樣表示)。
考慮到同為印欧语系 的梵语 ,其繫動詞現在時主動人稱字尾 是:
單數 雙數 複數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主動 -मि /mɪ/
-सि /sɪ/
-ति /tɪ/
-वस् /ʋɐs/
-थस् /tʰɐs/
-तस् /tɐs/
-मस् /mɐs/
-थ /tʰɐ/
-न्ति /ntɪ/
還有多利亞方言 εἰμί 的現在時變化:[ 17] (注意雙數是阿提卡方言 特有的)
εἰμι 「是」的直述現在時
(多利亞方言 )
單數 複數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主動 εἰμι ἐσσι ἐστι(ν) ἐσμες ἐστε ἐντι(ν)
這樣可以假設εἰμί 原來的現在時詞幹是ἐσ -[ 18] [ 19] ,原始的主動單數第一人稱應為*ἐσμι (星號表示還未有文獻紀錄的支持),在失去中間的σ 後,發生补偿延长 才變成εἰμι ;類似地,原始的主動單數第二人稱應為ἐσσι (正好是史詩希腊语 的主動單數第二人稱),在失去中間的σ 後才被合併成εἶ ;在這個觀點下,ἐστι(ν) 實際應上是「規則變化」,但阿提卡方言μι -動詞的單數第三人稱字尾大多從-τι 變成-σι ;另外原始第三人稱複數人稱字尾-ντι 的ν 應該是消失,然後發生补偿延长 使*ἐσντι(ν) 變成εἰσι(ν) 。
現在時的不定詞是現在時詞幹加上(元音詞幹與)對應語態的不定詞字尾(見人稱字尾 一節的表格),但聲調不符合保守規則:
現在時主動不定詞和ω -動詞的現在中間被動不定詞,(未略縮型)在現在時詞幹的最後一個音節上放銳音符 μι -動詞現在時中間被動不定詞的聲調起伏在倒數第三音節。如:
現在時詞幹 現在時主動不定詞 現在時中間被動不定詞 ω -動詞πεμπ -「傳遞」
πέμπειν (πεμπ +ε +εν )
πέμπ ε σθαιὁρα -「看」
ὁρᾶν (ὁρα +ε +εν →ὁράειν )
ὁρᾶσθαι (ὁρά ε σθαι )
μι -動詞δεικνῡ -「展示」
δεικνύ ναιδείκνυ σθαι*ἐσ -「是」
εἶναι
上表其實自動佐證了-ειν 是元音詞幹ε 和不定詞字尾εν 的略縮 (ε +ε →ει sp.),因為ὁράειν 略縮 成ὁρᾶν 的過程正好是α +ει (sp.) →ᾱ 。
注意到上表δεικνῡ -的兩個不定詞都是不規則的,因為ῡ 都縮短成υ 。至於εἰμι 的主動現在時不定詞,大概是ἐσ +ναι 之後σ 消失而發生了补偿延长 才變成εἶναι 。
動詞的未完成時 型態來自於未完成詞幹 ,而未完成時詞幹是對現在時詞幹前增 (augment)所構成的。而前增分為以下兩種:
(1)音節前增(syllabic augment):如果詞幹以輔音開頭,那就在詞幹前接ἐ (不含/h / 的純/e / ),但如果現在時詞幹本身是由更簡單的詞幹和源於介詞 的前綴 所組成,那ἐ 必須接在介詞前綴之後(且介詞的尾短母音 通常會被省略),如
動詞 現在時詞幹 未完成時詞幹 πέμπ ω 「傳遞」πεμπ -ἐ πεμπ -ἀποκτείνω 「殺」ἀποκτείν -ἀπε κτείν -
有些元音開頭的詞幹卻好似音節前增後略縮 :
動詞 現在時詞幹 未完成時詞幹 ἔχ ω 「有」ἐχ -εἰχ -
學者推測ἔχω 原先有個消失 的σ ,由*ἐ σεχ -失去σ 後略縮成εἰχ -。
(2)長度前增(temporal augment):如果詞幹以元音開頭,則依據以下的規則來「拉長」:
ᾰ →η ,ε →η ,ῐ →ῑ ,ο →ω ,ῠ →ῡ ,αι →ῃ ,ει →ῃ ,αυ →ηυ ,ευ →ηυ ,οι →ῳ
其他以ου 開頭,或是以長元音、雙元音開頭的詞幹則完全不作任何更動。長度前增遇到源於介詞 的前綴 時,仍須把「拉長」的對象放在前綴 後面的詞幹上,如:
動詞 現在時詞幹 未完成時詞幹 ἀφῐκνέομαι 「到達」ἀφῐκνέ -ἀφῑ κνέ -
但字首元音帶有粗氣符的動詞,有時就好似採用音節前增後,省略粗氣符所帶的/h / 後再略縮的結果:
動詞 現在時詞幹 未完成時詞幹 ἕλκ ω 「拉、拖」ἑλκ -εἱλκ -
或許這個/h / 本來是σ ,而使未完成詞幹經歷了某種混合輔音弱化 (/s / →/h / )和略縮 的音變,使得*ἐ σελκ - →εἱλκ - 。
在阿提卡方言 和伊奧尼亞方言 之外,其他方言的字首ᾰ 和αι 卻依據以下規則來長度前增:
ᾰ →ᾱ ,αι →ᾳ
一般來說,ω -動詞的未完成時詞幹接上元音詞幹和第二人稱字尾就是直陳語氣 下的未完成時變化,但仍需考慮元音略縮 的可能,像:
πέμπω 「傳遞」的直述未完成時
單數 雙數 複數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主動 ἔπεμπ ο νἔπεμπ ε ςἔπεμπ ε (ν )ἐπέμπ ε τονἐπεμπ έ τηνἐπέμπ ο μενἐπέμπ ε τεἔπεμπ ο ν中間被動 ἐπεμπ ό μηνἐπέμπ ου ἐπέμπ ε τοἐπέμπ ε σθονἐπεμπ έ σθηνἐπεμπ ό μεθαἐπέμπ ε σθεἐπέμπ ο ντο
照理來說,中間被動的單數第二人稱應該是ἐπεμπ +ε +σο ,但人稱字尾的σ 消失了,然後因為ε +ο →ου 的元音略縮 ,變成ἐπεμπ +ου 。這樣再考慮到未完成時的聲調符合保守規則 ,就會得到ἐπέμπ ου 。
ω -動詞的未完成時一樣需要考慮詞幹與人稱字尾略縮 的可能,如:
οἰκῶ (οἰκέω )「居住」的直述未完成時
單數 雙數 複數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主動 ᾤκουν (ᾤκε ο ν )
ᾤκεις (ᾤκε ε ς )
ᾤκει (ᾤκε ε )
ᾠκεῖτον (ᾠκέ ε τον )
ᾠικείτην (ᾠικε έ την )
ᾠκοῦμεν (ᾠκέ ο μεν )
ᾠκεῖτε (ᾠκέ ε τε )
ᾤκουν (ᾤκε ο ν )
中間被動 ᾠκούμην (ᾠκε ό μην )
ᾠκοῦ (ᾠκέ ου )
ᾠκεῖτο (ᾠκέ ε το )
ᾠκεῖσθον (ᾠκέ ε σθον )
ᾠκείσθην (ᾠκε έ σθην )
ᾠκούμεθα (ᾠκε ό μεθα )
ᾠκεῖσθε (ᾠκέ ε σθε )
ᾠκοῦντο (ᾠκέ ο ντο )
略縮後的聲調同樣符合現在時的規則。
μι -動詞的未完成時常常不規則,如:
εἰμι 「是」的直述未完成時
單數 雙數 複數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主動 ἦν /ἦ ἦσθα ἦν ἦστον ἦστην ἦμεν ἦ(σ)τε ἦσαν
假設現在時詞幹是*ἐσ -的話,字首的確是ε →η 的長度前增,但單數二三人稱和複數第三人稱甚至連人稱字尾都找不出來。
有時在後世的詩歌或仿荷馬 的史詩裡,未完成時不加前增。
前增有時替代重復,見后。
完成時、過去完成時和將來完成時的幾乎所有形式重復動詞詞幹的首音節。(注意完成時的一些不規則形式不重復,而少數不規則不定過去時卻重復)。有三種類型的重復 :
音節重復: 多數動詞開始於一個單一輔音,或一個輔音帶一個響音的輔音簇,增加由詞首輔音和隨后的 e 構成的一個音節。但是送氣輔音重復它的不送氣對應者:格拉斯曼定律 。 前增: 開始於元音,和開始於不是前面指出的那種輔音簇的動詞(和偶爾一些其他動詞),以同前增相同的方式重復。這殘余在完成式的所有形式中,不只是直陳語氣。 阿提卡式重復: 開始於 a、e 或 o,跟隨著一個響音(或偶爾的 d 或 g) 的動詞,通過增加由詞首元音和隨后的輔音構成的音節,并加長隨后的元音來做重復。因此er ->erēr ,an ->anēn ,ol ->olōl ,ed ->edēd 。儘管叫這個名字,它實際上不特定於阿提卡希臘語 ,但在阿提卡希臘語中被推廣。這最初涉及重復由一個喉音 和響音構成的輔音簇;因此隨著正常希臘語喉音的發展為h₃l ->h₃leh₃l ->olōl 。(帶有塞音的形式也是類似的)。 不規則重復可以按歷史演進來理解。例如,λαμβάνω (詞根λαβ- ) 有完成時詞幹εἴληφα (不是 *λέληφα ) 因為它最初是σλαμβάνω ,有完成時σέσληφα ,通過(半)規則變化而變成了εἴληφα 。
重復還能在特定動詞的現在時詞幹中見到。這些詞幹增加由詞根的詞首輔音和隨后的 i 構成的音節。鼻音出現在某些動詞中的重復之后。[ 20]
Ὅτι μὲν ὑμεῖς, ὦ ἄνδρες Ἀθηναῖοι, πεπόνθατε ὑπὸ τῶν ἐμῶν κατηγόρων, οὐκ οἶδα: ἐγὼ δ' οὖν καὶ αὐτὸς ὑπ' αὐτῶν ὀλίγου ἐμαυτοῦ ἐπελαθόμην, οὕτω πιθανῶς ἔλεγον. Καίτοι ἀληθές γε ὡς ἔπος εἰπεῖν οὐδὲν εἰρήκασιν. Hóti mèn humeîs, ô ándres Athēnaîoi, pepónthate hupò tôn emôn katēgórōn, ouk oîda: egṑ d' oûn kaì autòs hup' autōn olígou emautoû epelathómēn, hótō pithanôs élegon. Kaítoi althés ge hōs épos eipeîn oudèn eirḗkasin. 雅典的人們,我的控告者們是怎麼影響你們的,我不知道。至於我,我自己也有點渾然自失了,他們說得可真是充滿說服力。而他們說的話裏,簡直沒有真話。 ——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申辯 》[ 21] 原文(老雅典):ΕΔΟΧΣΕΝ ΤΕΙ ΒΟΛΕΙ ΚΑΙ ΤΟΙ ΔΕΜΟΙ 現代拼寫:Ἔδοξεν τῇ Βουλῇ καὶ τῷ Δήμῳ 翻譯:議會 與公民已決定.... 注意現代拼寫的λ 被書寫為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Ancient Greek .Glottolog 2.7 .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This one is to be found in recent versions of theEncyclopedia Britannica , which also lists the major works defining the subject. ^ Willets 1967, p.8 ^ Χριστίδης, Αναστάσιος Φοίβος. A History of Ancient Greek: From the Beginnings to Late Antiqu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70–270.ISBN 0521833078 . ^ Adolf, Kirchhoff.Studien zur Geschichte des griechischen Alphabets . Berlin, Dümmler. 1877: 180–180. ^ 如:以弗所 碑文(西元前7~6世紀)的τέͳαρες 「四」。以弗所屬於伊奧尼亞方言 的區域,但以古典時期的伊奧尼亞方言 記為τέσσαρες ;阿提卡方言 則記為τέτταρες 。 ^ D'Angour, Armand.archinus, eucleides and the reform - of the athenian alphabet .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lassical Studies. 1999,. Vol. 43: 109-130 [2024-01-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1-25) –通过JSTOR. ^ Mastronarde, Donald J. Mastronarde. Introduction to Attic Greek. California. 2013: 15–16.ISBN 978-0520078444 . ^ Allen, W. Sidney. Vox Graeca: A Guide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Classical Gree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67–68 72–72. ^ Mastronarde, Donald J. Mastronarde. Introduction to Attic Greek. California. 2013: 385.ISBN 978-0520078444 . ^ Mastronarde, Donald J. Mastronarde. Introduction to Attic Greek. California. 2013: 17–18.ISBN 978-0520078444 . ^ Mastronarde, Donald J. Mastronarde. Introduction to Attic Greek. California. 2013: 108, 111.ISBN 978-0520078444 . ^ Mastronarde, Donald J. Mastronarde. Introduction to Attic Greek. California. 2013: 91.ISBN 978-0520078444 . ^ Mastronarde, Donald J. Mastronarde. Introduction to Attic Greek. California. 2013: 243, 245.ISBN 978-0520078444 . ^ Mastronarde, Donald J. Mastronarde. Introduction to Attic Greek. California. 2013: 150–151, 159.ISBN 978-0520078444 . ^ Mastronarde, Donald J. Mastronarde. Introduction to Attic Greek. California. 2013: 130.ISBN 978-0520078444 . ^ Mitchell, Eva A.Laconian dialect . 1984 [2024-01-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5-07). ^ Major, Wilfred E.Ancient Greek for Everyone (Essential Morphology and Syntax for Beginning Greek) . [2024-01-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6-16). ^ Smyth, Herbert Weir. A Greek Grammar for Colleg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11. ^ Palmer, Leonard. The Greek Language.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6: p. 262.ISBN 0806128445 .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 ^ Plato, Apology . [2012-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01).
约公元前2000年 约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 约公元前800年–前300年 约公元前300年–公元330年 约公元330年–1453年 公元1453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