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Translated page}}标签。 |
| 古兰塔文 |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公元第六世紀至今 |
| 书写方向 | 從左至右 |
| 语言 | 梵语 |
| 相关书写体系 | |
| 父体系 | |
| 子体系 | |
| 姊妹体系 | 瓦特卢图字母 |
| ISO 15924 | |
| ISO 15924 | Gran(343), Grantha |
| Unicode | |
| 别名 | Grantha |
| 范围 | U+11300–U+1137F |
古兰塔文(英語:Grantha,坦米爾語:கிரந்த ௭ழுத்துgiranda eḻuttu)是公元6至19世紀南印度泰米爾語使用者所廣泛使用於書寫梵語之文字,是婆羅米文之子書寫系統,傳統上在泰米爾納得邦和喀拉拉邦使用。古蘭塔文源自帕拉瓦文,與泰米爾文和瓦德茹得文(英语:Vatteluttu script)同源[1],衍生了馬拉雅拉姆文,經早期帕拉瓦文與泰文和爪哇文等東南亞與印度尼西亞文字以及僧伽羅文與蒂格拉里文有緊密關係。早期古蘭塔文曾用於書寫梵文典籍、銅刻和印度教寺廟中石碑,亦曾用於書寫梵——泰米爾混合文語(英语:Manipravalam),於七世紀演變成中世古蘭塔文,到八世紀演變成過渡古蘭塔文,直至十四世紀最終變成現代古蘭塔文沿用至今。[1][1][2][2][3]
英屬印度下的泰米爾正統主義運動和泰米爾國族主義運動企圖杜絕古蘭塔文的使用,並推舉泰米爾文爲唯一正統。加上天城文作爲書寫梵語的文字的普及,因此古蘭塔文在近代已漸漸色微。
現代古蘭塔文不少字母與泰米爾字母相近。
就如其他婆羅米系文字,古蘭塔文輔音字母自帶元音/a/。無韻者以怛達點畫標示:
以下每個字母自帶元音/a/:
其他元音以附加符號標示:
古兰塔文被添加到于2014年6月发布的Unicode7.0中。所占区段是U+11300–U+1137F:
| 古兰塔文[1][2] Official Unicode Consortium code chart (PDF) |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 U+1130x | 𑌀 | 𑌁 | 𑌂 | 𑌃 | 𑌅 | 𑌆 | 𑌇 | 𑌈 | 𑌉 | 𑌊 | 𑌋 | 𑌌 | 𑌏 | |||
| U+1131x | 𑌐 | 𑌓 | 𑌔 | 𑌕 | 𑌖 | 𑌗 | 𑌘 | 𑌙 | 𑌚 | 𑌛 | 𑌜 | 𑌝 | 𑌞 | 𑌟 | ||
| U+1132x | 𑌠 | 𑌡 | 𑌢 | 𑌣 | 𑌤 | 𑌥 | 𑌦 | 𑌧 | 𑌨 | 𑌪 | 𑌫 | 𑌬 | 𑌭 | 𑌮 | 𑌯 | |
| U+1133x | 𑌰 | 𑌲 | 𑌳 | 𑌵 | 𑌶 | 𑌷 | 𑌸 | 𑌹 | 𑌻 | 𑌼 | 𑌽 | 𑌾 | 𑌿 | |||
| U+1134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1135x | 𑍐 | 𑍗 | 𑍝 | 𑍞 | 𑍟 | |||||||||||
| U+1136x | 𑍠 | 𑍡 | 𑍢 | 𑍣 | 𑍦 | 𑍧 | 𑍨 | 𑍩 | 𑍪 | 𑍫 | 𑍬 | |||||
| U+1137x | 𑍰 | 𑍱 | 𑍲 | 𑍳 | 𑍴 | |||||||||||
| 注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