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诞生于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之后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时期,与“伤痕文学”密切相关[1][2][3][4]。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胡耀邦等人主导了拨乱反正,一批作家也开始反思文革,并且进行批判,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警醒世人[1][2][3][4]。
反思文学,反思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和民族创伤,批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包括对文革的反省、回顾、评价、批判,并且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警醒世人不再犯文革一样的错误[1][2][3][4]。
与只描写苦难和痛苦的伤痕文学不同,邓小平曾给伤痕文学一个评价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5][6],而反思文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描写苦难和痛苦,也批判了中国共产党从1957年以来的政治上犯的政策、方针、路线等错误,题材主要是“反右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二者关系密切[1][2][3][4]。有学者认为,“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2]。且二者均是在“新启蒙主义”的大背景下进行创作[7][8][9]。
"反思文学"作为特定指称的概念,一般都用来概括80年代初继"伤痕文学"之后的一种文学思潮。那个时期,随着伤痕文学创作的逐步深入,人们已不满足于对"四人帮"极"左"路线的一般性地揭露和控诉,而是要求文学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考的问题更加深远。于是,作家们以勇敢的探索精神把笔锋向历史的纵深掘进。他们用自己的创作和人民群众一起探求这场空前浩劫的成因和根源,对我国当代曲折的历史进程、对一些颠倒了的历史是非进行再认识、再评价。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在“新启蒙”集体框架下对“文革”、“反右”进行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