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反思文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思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诞生于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之后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时期,与“伤痕文学”密切相关[1][2][3][4]。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胡耀邦等人主导了拨乱反正,一批作家也开始反思文革,并且进行批判,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警醒世人[1][2][3][4]

风格

[编辑]
参见:知青

反思文学,反思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和民族创伤,批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包括对文革的反省、回顾、评价、批判,并且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警醒世人不再犯文革一样的错误[1][2][3][4]

与伤痕文学的对比

[编辑]

与只描写苦难和痛苦的伤痕文学不同,邓小平曾给伤痕文学一个评价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5][6],而反思文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描写苦难和痛苦,也批判了中国共产党从1957年以来的政治上犯的政策、方针、路线等错误,题材主要是“反右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二者关系密切[1][2][3][4]。有学者认为,“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2]。且二者均是在“新启蒙主义”的大背景下进行创作[7][8][9]

代表人物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1.11.21.3伤痕文学:“历史的终结”版的中国叙述. 《经济导刊》.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中文). 
  2. ^2.02.12.22.32.4卢燕娟.对“现代”的另一种想象——论早期改革文学中的“现代”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学评论》. 202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中文). 
  3. ^3.03.13.23.3李复威.贯穿于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一条血脉——“反思文学”的反思. 《艺术广角》. 1998年 –通过维普."反思文学"作为特定指称的概念,一般都用来概括80年代初继"伤痕文学"之后的一种文学思潮。那个时期,随着伤痕文学创作的逐步深入,人们已不满足于对"四人帮"极"左"路线的一般性地揭露和控诉,而是要求文学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考的问题更加深远。于是,作家们以勇敢的探索精神把笔锋向历史的纵深掘进。他们用自己的创作和人民群众一起探求这场空前浩劫的成因和根源,对我国当代曲折的历史进程、对一些颠倒了的历史是非进行再认识、再评价。 
  4. ^4.04.14.24.3陈树萍.新世纪“文革”叙事研究综述.南京大学. 201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4)(中文). 
  5. ^刘继兴.邓小平超简洁语言魅力:5个问题答11个字【2】.人民网. 201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中文). 
  6. ^陶舜:反思“文革”大讨论不宜再拖.腾讯. 中国经济网. 201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7. ^陶东风.知识分子“文革”记忆不再“大一统”——我看《七十年代》. 《中国青年报》. 201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31)(中文).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在“新启蒙”集体框架下对“文革”、“反右”进行书写的。 
  8. ^章涛.“伤痕文学”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再思考——以知识分子为考察中心(PDF). 《南方文坛》. 2015年, (第5期): 21-26.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4-04-21). 
  9. ^丁帆.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启蒙与反启蒙的再思考. 爱思想.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0)(中文). 

拓展阅读

[编辑]
中国近现代文学流派和社团
文学流派
甲寅派
前期
后期
学衡派
论语派
战国策派
鸳鸯蝴蝶派
初期白话诗派
新月派
象征诗派
现代诗派
九叶派
七月派
心理分析派
流亡文学
京派
海派
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
晋察冀诗派
民歌叙事体诗潮
里下河派
白洋淀诗群
朦胧诗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派
痞子文学
荒诞文学
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语丝社
莽原社
未名社
狂飚社
浅草社
沉钟社
弥洒社
湖畔诗社
南国社
太阳社
蒋光慈 ·杨邨人 ·孟超 ·钱杏邨(阿英) · 林伯修(杜国庠 ·夏衍 ·洪灵菲 ·戴平万 ·楼适夷 ·顾仲起 ·刘一梦 ·殷夫 ·冯宪章 ·祝秀侠 ·王艺钟 ·徐迅雷 · 圣悦(李平心 ·任钧 ·童长荣
我们社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鲁迅 ·茅盾 ·郭沫若 ·周扬 ·田汉 ·蒋光慈 ·孟超 ·阿英 ·王任叔 ·郑伯奇 ·洪灵菲 ·陈荒煤 ·戴望舒 ·端木蕻良 ·馮鏗 ·关露 ·胡风 ·胡也频 ·李伟森 ·楼适夷 ·柔石 ·沙汀 ·谢冰莹 ·徐懋庸 ·阳翰笙 ·叶以群 ·殷夫 ·于伶 ·郁達夫 ·张天翼 ·周文 ·丁玲 ·夏衍 ·冯乃超 ·马加 ·马子华 ·王志之 ·王余杞 ·王西彦 ·方土人 ·方之中 ·丘东平 ·叶灵凤 ·叶紫 ·田间 ·白薇 ·任白戈 ·任钧 ·许幸之 ·孙席珍 ·杨骚 ·杨刚 ·李辉英 ·丽尼 ·邱韵铎 ·何家槐 ·林淡秋 ·欧阳山 ·周立波 ·周而复 ·草明 ·彭柏山 ·洪深 ·聂绀弩 ·夏征农 ·陶晶孙 ·萧三 ·舒群 ·蒲风 ·雷石榆 ·穆木天 ·艾芜 ·吴奚如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国诗歌会
穆木天 ·任钧 ·杨骚 ·蒲风 ·白曙 ·杜淡(窦隐夫) ·王亚平 ·温流 ·关露 ·石灵 ·田间 ·柳倩 ·辛劳 ·洪道 ·苏夫 ·林林 ·袁勃 ·雷石榆
中国文艺社
六一社
东北作家群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讲学社
文化大革命相关作品
学术著作及期刊
纪实文字/回忆录
文学创作
  •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1969)
  • 尹縣長(1974)
  • (1978)
  • 苦戀(1979)
  • (1979)
  • 假如我是真的(1979)
  •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
  • 回答(1979)
  • 第二次握手(1979)
  • 反修楼(1979)
  • 一双绣花鞋(1979)
  • 将军吟(1980)
  • 一代人(1980)
  • 人啊,人!(1980)
  • 芙蓉镇(1981)
  • 棋王(1984)
  • 平凡的世界(1986)
  • 一万步法语Les Dix Mille Marches(1991)
  • 黄金时代(1991)
  • 白鹿原(1993)
  • 活着(1993)
  • 天浴(1996)
  • 马桥词典(1996)
  • 毛的狗法语Le Chien de Mao(1998)
  • 一个人的圣经(1999)
  • 亮剑(2001)
  • 血色浪漫(2004)
  • 王贵与安娜(2004)
  • 兄弟(2005)
  • 三体(2006)
  • 生死疲劳(2006)
  • 启蒙时代(2007)
  • 我与地坛(散文集)(2008)
  • 陆犯焉识(2011)
  • 古炉(2012)
  • 本次列车终点(2015)
  • 芳華(2017)
  • 影视作品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反思文学&oldid=82390372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