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陳 (南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南陈
陈朝」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陈朝 (消歧义)」。
557年—589年
北周、北齊與陳、後梁對峙圖
京城建康
国君姓氏
君主5
• 557年-559年
武帝陳霸先(開國)
• 582年-589年
後主陳叔寶(亡國)
兴衰
• 557年11月16日
梁敬帝蕭方智將帝位禪讓陳霸先,陳朝建立。
• 589年2月10日
隋滅陳之戰後主為隋將韓擒虎俘虜,陳朝滅亡。
前身
继承

陳朝(557年11月16日-589年2月10日),又稱南陳南朝陳,是中國歷史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由陳霸先所建立,以建康(今南京)為首都

陳朝立國時,巴、蜀、漢中已為北周所有,長江以北大部分被北齊所據,即使在巴蜀之東,長江以南的狹小地區,因當地存在著蕭梁的殘餘勢力和各據一方的地方豪強,境內尚沒有完全統一。陳霸先平定嶺南與建康,其侄陳文帝陳蒨又打敗王琳,逐步穩定了在長江以南、巴蜀以東轄區內的統治。[123 1]

由於侯景之亂的緣故,梁朝受到的破壞極其之大,百廢待興。導致陳朝建立時,已經出現南朝轉弱,北朝轉強的局面。南朝已失去不少領土,到陳朝時,雖然北朝分裂為西魏東魏(後被北周北齊取代),長江以北為北齊所佔,西南(四川)被北周所佔,只能依靠長江天險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

陳朝在經濟文化上比較發達,除了陳後主以外的幾位君王也都算得上明主,比起南朝其他三個朝代而言政治情勢較為穩定,但在軍事上卻已難以與北方抗衡,即使北方已分裂為北周及北齊,而且北齊皇帝多為殘暴之君,北周由於宇文護專權之故,政治情勢在武帝親政之前也一直不是十分安定,但在武力上南方仍然望塵莫及。

國號

[编辑]

陳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皇帝的姓氏與國號相同的朝代。[123 2]陳朝國號來自陳霸先即帝位前被梁朝所封的陳公、陳王,而陳公、陳王這一爵位中的封號「陳」,則是來源於周朝時期的諸侯國陳國。當時周武王上古傳說中的聖王舜帝的後代于陳地(約今河南省淮陽區),國號為陳,是陳國的第一代國君,即後世所稱的胡公滿,而在中國譜牒學中,被認為是陳姓的來源,胡公滿則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就是說,陳霸先依據自己先祖的封地與封號,選擇「陳」作為其自身封號與國名。[123 3]不過,陳霸先出身貧寒,胡公滿作為其先祖是其自稱,從而抬高國家皇室的地位。[1][123 4][123 5]

歷史

[编辑]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石器
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古國時代
前39世紀

前19世紀
新石器時代[註]
原史
時代
銅石並用時代
前21世紀—前17世纪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前11世紀—前771
共和 前841—前828(明確紀年之始)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5世紀
戰國前5世紀—前221

前221—前207

前202

220
西楚 前206—前202
西漢前202—9
9—23
更始政權 23—25
东漢25—220
三國曹魏
220—266
蜀漢
221—263
孫吳
222—280

266

420
西晉266—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304—439



420

589
劉宋
420—479
北魏
386—535
南齊
479—502
南梁
502—55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南陳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907

960
後梁
907—923
十國
907—979

杨吳-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南平馬楚
南漢北汉

契丹
916—1125

西遼
1124—1218
後唐
923—937
後晉
936—947
後漢
947—951
後周
951—960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西夏
1038—12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蒙古帝國 1206—1368
1260或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或1644—1912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中國歷史年表

武帝時期

[编辑]

崛起征伐

[编辑]

建成帝業

[编辑]

太平二年十月初六日(557年11月12日)梁敬帝蕭方智禪位當時已為陳王的陳霸先[123 6],陳霸先於是在永定元年十月初十日(557年11月16日)稱帝,建立陳朝。[123 7]

文帝時期

[编辑]

陈朝刚建立时(557年)面临北朝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急。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势有所好转。陳霸先於559年病逝,其侄陳文帝陳蒨即位,先後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并大力革除前朝蕭梁的奢侈之風,使陳朝政治稍為安定。天康元年(566年),文帝死,遺詔太子陳伯宗繼位,568年被文帝弟陳宣帝陈顼以陈霸先章太后的名义所廢。宣帝繼續實行文帝時輕徭薄賦之策,使江南經濟逐漸恢復。

文帝入纂

[编辑]

天嘉小康

[编辑]

王琳等忠于南梁的势力和熊昙朗周迪留异陈宝应等在梁末崛起的半独立势力也相继被消灭。

宣帝時期

[编辑]

宣帝廢侄

[编辑]

在由宗室繼位的陳文帝於天康元年(公元566年)四月病死後,其嫡長子、太子陳伯宗繼位,即史所稱陳廢帝。然而,與武帝死後,其侄陳蒨取代了叔父嫡子、自己侄子陳昌為帝,更疑似殺害陳昌相若,文帝陳蒨死後,其嫡長子陳伯宗也被其弟弟陳頊取代。陳頊不但廢除了哥哥嫡長子、自己侄子陳伯宗的帝位,且疑似殺害了陳伯宗,自己當上皇帝,即史所稱陳宣帝

陳頊是武帝陳霸先哥哥陳道譚的次子,與文帝陳蒨同父同母,亦即武帝之侄、文帝之弟。其出生於蕭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而其侄、文帝之嫡長子陳伯宗則出生於蕭梁元帝承聖三年(公元554年),也就是說,陳頊比陳伯宗大24歲左右。

在陳霸先討平侯景、鎮守京口的時候,梁元帝要求徵召陳霸先的子侄,陳霸先於是派了侄子陳頊和第六子陳昌前往國都江陵,陳頊在江陵歷任直閤將軍、中書侍郎。不久,西魏派遣大軍攻破蕭梁國都江陵,隨後江陵百官及士民均被擄走到西魏,而陳頊與陳昌也在其中,陳頊遂在關中之地生活居住長達八年。

陳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陳霸先繼位,追封其兄長、陳頊之父陳道譚為始興郡王,陈道譚已戰死於侯景之亂,而陳道譚之長子陳蒨此時已獲封臨川郡王,因此由陳道譚的次子陳瑣繼襲了其父的始興郡王爵位,封邑二千戶,不過此時陳頊尚在取代了西魏的北周國中。

幾年後,陳文帝繼位,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十月,文帝封其次子陳伯茂為始興王,而陳頊則徙封為安成王。

當時,陳朝與北周已暫停敵對,重新友好,於是天嘉三年(公元562年)三月,陳頊被北周放行,得以回國。此時陳頊32歲,不僅正是政治上的最佳年齡段,而且由於陳朝宗室成員稀少,陳頊更是陳朝中除文帝外唯一的已成年宗室,由於此特殊身份,加之陳頊智勇雙全,能力優秀,因此一回國便被委以重任,被授予侍中、中書監、中衛將軍,不久又增任都督揚南徐東揚南豫北江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續任侍中、中書監,進中衛將軍號為驃騎將軍。

太建北伐

[编辑]

到了陳宣帝時試圖結好北周,夾擊北齊。太建四年(572年),周陳互派使者。翌年的兩年內,陳宣帝以吳明徹為征討大都督,統兵十萬北伐攻打北齊,佔領淮、陰、泗諸城。

太建九年(577年),北周滅北齊。翌年,周陳在呂梁展開激戰,陳敗周勝,吳明徹被俘,淮南之地得而復失,江北州郡盡為北周所有,恢復南北隔江對峙的被動局面。

後主時期

[编辑]

叔陵刺儲

[编辑]

隋朝滅陳

[编辑]

太建十四年正月初十日(582年2月17日),陳宣帝病逝。太建十四年正月十一日(582年2月18日),始興王陳叔陵造反失敗,被殺。太建十四年正月十三日(582年2月20日),太子陳叔寶繼位,是為後主。[123 8]陳後主不問政事,荒於酒色,陳朝政治江河日下,後主亦自恃長江天險不思進取,被動固守。至於北朝,建立隋朝隋文帝積極準備滅陳。禎明三年正月二十日(589年2月10日),陳後主被隋將韓擒虎俘虜,陳朝最後被北方的隋朝南征之戰中所滅,南北統一。

政治

[编辑]

宗王參政

[编辑]

文武解體

[编辑]

吳士為主

[编辑]

酋帥興起

[编辑]

至於覆滅

[编辑]

經濟

[编辑]

貨幣經濟

[编辑]

文化

[编辑]

首都建康為重要的文化、政治、宗教中心,吸引東南亞印度的商人及僧侶前來。南朝文化在梁朝时达到巅峰,经历了侯景之乱的文化洗劫,到陳朝时已经进入尾声。文学方面以徐陵为文宗,有文学集《玉台新咏》传世,其中最著名篇章《孔雀东南飞》。艺术方面以姚最的评论《续画品录》影响最大。[123 9]

文學

[编辑]

疆域及行政區劃

[编辑]
楊州
東楊州
會稽郡 |東陽郡 |新安郡(內史460-465) |臨海郡(內史461-466) |永嘉郡(內史461-466)
南徐州
南兗州
廣陵郡(內史443-449) |海陵郡(內史455-461) |盱眙郡 |钟离郡 |山陽郡(內史455-468) |臨江郡
徐州
彭城郡(內史420-445) |沛郡 |下邳郡 |東海郡(內史445-468) |東莞郡 |琅邪郡 |兰陵郡 |東安郡 |宿預郡 |淮陽郡(內史448-452) |濟陰郡 |北濟陰郡
兗州
豫州
南豫州
歷陽郡(內史460-461) |南譙郡(內史432-453) |廬江郡(內史468-469) |馬頭郡 |晉熙郡(內史467-479) |弋陽郡 |宣城郡 |義陽郡(內史445-467) |南汝陰郡 |淮南郡(內史463-466)
青州
荊州
南郡(內史453-454) |南平郡(內史439-479) |武寧郡 |宜都郡(內史420-424) |巴东郡(相460-479) |建平郡(內史444-476) |汶陽郡 |河東郡
郢州
江夏郡(內史424-479) |安陸郡(內史458-465,相478) |竟陵郡(內史424-432、453-459,相477-479) |隋陽郡隋郡420-478)(內史449-453、478-479) |武陵郡(內史435-453、470-479) |天門郡 |巴陵郡(內史456-479) |武昌郡(內史452-455) |西阳郡(內史456-461)
湘州
长沙郡(內史420-479) |衡阳郡(內史424-479) |湘东郡(內史452-465) |廣興郡始興郡420-472)(內史436-453,相453-471、473-479) |邵陵郡(內史462-466、474-479) |零陵郡(內史420-479) |桂阳郡(內史457-474) |臨賀郡臨慶郡470-471)(內史463-465、470-471) |始建郡始安郡420-466)(內史461-466、476-479) |营阳郡
雍州
襄阳郡(內史460,相478-479) |南陽郡(內史476-478) |順陽郡(內史456-457) |新野郡 |京兆郡 |始平郡(內史465-479) |扶風郡 |河南郡 |廣平郡 |馮翊郡 |華山郡
江州
寻阳郡(內史460-466) |豫章郡(內史461-465) |鄱阳郡(內史455-471) |庐陵郡(內史420-424、426-477) |臨川郡(內史420-479) |南康郡(相420-479) |建安郡(內史452-471) |晉平郡晋安郡420-468)(相454-460,內史460-466、468-471) |安成郡(相420-460?,內史466、471-477) |南新蔡郡
梁州
益州
寧州
廣州
交州
楊州
丹楊郡 |會稽郡 |吴郡 |吳興郡 |東陽郡 |新安郡(內史493-494) |臨海郡(內史493-495) |永嘉郡(內史493-495) |義興郡
南徐州
豫州
南汝陰郡(內史479-502) |晉熙郡(內史486-494、?-502) |弋陽郡 |安豐郡 |光城左郡 |邊城郡 |建宁郡 |齊昌郡
南豫州
淮南郡 |宣城郡(內史489-490、494,相494) |歷陽郡 |庐江郡 |臨江郡
南兗州
北徐州
冀州
青州
江州
寻阳郡(相479-498) |豫章郡(內史479-502) |臨川郡(內史479-502) |庐陵郡(內史482-502) |鄱阳郡(內史479-494、501-502,相494-500) |安成郡(內史479-502) |南康郡(相479-490,內史490-500) |南新蔡郡 |建安郡(內史482-501,相501-502) |晋安郡(內史482-502)
廣州
交州
越州
荊州
南郡(內史479-493、497-498) |南平郡(內史483-495) |天門郡 |宜都郡(內史483-494) |汶陽郡 |武寧郡 |巴东郡(內史488-490,相490-502) |建平郡 |河東郡(內史486-498)
郢州
江夏郡(內史481-500) |安陸郡(內史482-499) |竟陵郡(內史482-499) |武陵郡(內史479-502) |巴陵郡(內史484-502) |武昌郡(內史483-485) |西阳郡(內史485-498) |齊興郡 |方城左郡 |北新陽郡 |義安左郡 |南新陽左郡 |北遂安左郡 |新平左郡 |宜人左郡 |建安左郡
司州
雍州
平蠻府
湘州
长沙郡(內史479-502) |衡阳郡(內史479-494、495-502,相494-495) |桂阳郡(內史479-502) |零陵郡(內史479-502) |永陽郡营阳郡)(內史?-498) |湘东郡(內史490-502) |邵陵郡(內史486-502) |始興郡廣興郡)(內史479-502) |臨賀郡(內史489-498) |始安郡(內史479-502)
梁州
益州
寧州
江表地區
楊州
東楊州
南徐州
江州
寻阳郡 |太原郡 |豫章郡(內史504-525、531-551) |庐陵郡(內史509-557) |南康郡(內史508-557) |晋安郡(內史506-531、552-555) |梁安郡 |鄱阳郡(內史502-557) |臨川郡(內史502-557) |安成郡 |巴山郡
淮南地區
南兗州
涇州
北兗州
南豫州
豫州
南谯州
豫州
晉熙郡(內史552-554) |樅陽郡
湘州
霍州
安豐州
義州
北徐州
安州
建州
光州
朔州
-
郢州
淮北地區
武州
西徐州
東徐州
仁州
-
睢州
潼州
-
陳州
二州
南北二青州
-
汴州
河南地區
西豫州
淮州
江漢地區
楚州
華州
荊州
南郡 |南平郡(內史518-557) |天門郡 |汶陽郡 |武寧郡 |南安湘郡 |義陽郡(內史537) |河東郡(內史531-550)
宜州
郢州
江夏郡 |沔陽郡 |营阳郡 |州城郡 |武昌郡(內史537-546) |西阳郡 |建安郡(內史502-518,相555-557) |上雋郡 |武陵郡(內史514-552) |巴陵郡(內史502-557) |南陽郡 |夜郎郡
新州
北新州
土州
富州
-
洄州
-
泉州
-
豪州
-
北司州
南司州
應州
北郢州
定州
北江州
湘州
雍州
嶺南地區
廣州
瀛州
新州
高州
成州
合州
建州
雙州
崖州
石州
東寧州
龍州
靜州
南定州
桂州
始安郡(相525,內史552-554) |桂林郡 |安成郡(內史502-557) |领方郡 |晉興郡 |韶阳郡 |象郡
交州
興州
愛州
黃州
利州
-
明州
-
德州
安州
越州
羅州
石龍郡 |高興郡 |永寧郡(相552-555)
衡州
清远郡 |臨賀郡(內史532-548) |陽山郡 |始興郡(內史502-557) |安遠郡 |梁乐郡 |齊樂郡 |桂阳郡(內史502-557)
沅湘地區
湘州
长沙郡(內史502-557) |湘东郡(內史514-552) |衡阳郡(內史502-557) |零陵郡 |永陽郡(內史502-557) |樂梁郡 |邵陵郡(內史514-557) |岳阳郡(內史531-550) |藥山郡
巴漢地區
北梁州
東梁州
南梁州
-
北巴州
黎州
南洛州
洵州
岐州
绥州
-
北益州
華州
-
巴州
東巴州
渠州
鄰州
-
萬州
并州
蜀中南中地區
益州
東益州
-
戎州
信州
巴东郡(相502-553) |信陵郡 |建平郡
瀘州
绳州
巂州
寧州
南寧州
荊州
鄀州
基州
平州
江表地區
楊州
吳州
吴郡(內史588-589) |钱唐郡(內史588-589) |吳興郡(內史588-589)
東楊州
會稽郡(內史586-589) |臨海郡(內史568-589) |新安郡(內史565-582) |東陽郡(內史588-589) |永嘉郡(內史583-589)
豐州
晋安郡(內史565-589) |建安郡(內史572-589) |南安郡(內史583-589)
南徐州
東海郡 |晋陵郡 |義興郡 |江阴郡(內史557-589) |信义郡(內史583-589)
南豫州
淮南郡(內史576-589) |宣城郡
北江州
江州
寻阳郡(內史582-589) |鄱阳郡(內史560-589) |太原郡(內史588-589) |豫章郡(內史569-589) |庐陵郡(內史565-589) |南康郡(內史557-589) |巴山郡(內史582-589) |豫宁郡 |臨川郡(內史557-559) |安成郡(內史559-569) |廣豐郡 |安樂郡
沅湘地區
郢州
江夏郡(內史565-589) |上雋郡 |武昌郡(相576-582,內史582-589) |西阳郡(內史583-589)
巴州
巴陵郡(內史557-589)
湘州
長沙郡(內史569-589) |湘东郡(相560-?,內史583-589) |衡阳郡(內史560-589) |邵陵郡(相566-585,內史587-589) |岳陽郡(內史582-589) |零陵郡(相557-589) |永陽郡(內史568-589) |绥越郡(相584-589) |樂梁郡
武州
武陵郡(內史565-589) |南陽郡 |沅陵郡(內史583-589) |藥山郡 |夜郎郡
荊州
南郡(內史583-589) |河東郡(內史573-589) |南平郡(相573-578,內史583-589) |天門郡 |義陽郡(相573-?,內史582-589)
祐州
宜都郡(內史573-589)
信州
-
嶺南地區
廣州
南海郡(內史583-589) |東官郡 |高要郡 |晉康郡 |宋隆郡 |梁泰郡 |清远郡(相560) |樂昌郡 |梁化郡 |义安郡 |綏建郡(相582-589)
新州
新寧郡(內史586-589) |新会郡(內史586-589)
高州
南合州
羅州
越州
興州
新昌郡(內史588-589)
桂州
始安郡(相573-583,內史583-588) |桂林郡 |象郡 |韶阳郡 |安成郡 |领方郡 |晉興郡
東衡州
始興郡(內史557-589) |安遠郡 |盧陽郡
西衡州
陽山郡(相559-569,內史583-589) |梁乐郡 |桂阳郡(相560-563,內史568-589) |齊樂郡 |臨賀郡(內史583-589)
東寧州
成州
梁信郡(相582-589) |苍梧郡
靜州
建州
雙州
石州
南定州
安州
龍州
崖州
宜州
-
黃州
利州
-
明州
-
交州
愛州
德州
位置不詳
新蔡郡(內史575-589) |晉熙郡(內史575-589) |巴东郡(內史586-589) |臨江郡(內史586-589) |新興郡(內史583-589) |岳山郡(內史583-589) |梁城郡(相582-589)
注釋
注1:列出宋大明八年(464年)、齊建武四年(497年)、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广运元年(586年)、陳禎明二年(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人口

[编辑]

唐朝人杜祐《通典》所載[123 10][123 11]

  • 陳宣帝太建七年(575年),含暫時收復的江淮地區,戶六十萬。
  • 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則戶五十萬,人口約二百萬。

君主

[编辑]

君主列表

[编辑]
  生前合法在位的陳朝皇帝(共5位)
南北朝·南朝·君主年號 编辑
肖像廟號謚號尊號名諱在世時間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時間陵寢
太祖[2]景皇帝[2]陳文贊?-?瑞陵
高祖[3]武皇帝[3]陳霸先503年-559年6月26日557年11月12日-559年6月26日永定557年559年萬安陵
世祖[4]文皇帝[4]陳蒨522年-566年12月26日559年6月26日-566年12月26日天嘉560年566年永寧陵
天康566年
陳伯宗552年6月20日-570年4月22日566年12月30日-568年11月24日光大567年568年
高宗[5]孝宣皇帝[5]陳頊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569年2月5日 - 582年2月17日太建569年582年顯寧陵
陳叔寶553年12月10日-604年12月16日582年2月20日-589年2月10日至德583年587年
禎明587年589年

君主世系图

[编辑]
过继
陈景帝
陈文赞
始兴昭烈王
陈道谭
陈武帝
陈霸先
503-557-559
陈文帝
陈蒨
522-559-566
陈孝宣帝
陈顼
530-568-582
陈废帝
陈伯宗
554-566-568-570
陈后主
陈叔宝
553-582-589-604

藩王

[编辑]
参见南朝藩王列表以获取更详尽的列表。

參考

[编辑]

引用資料

[编辑]

引用古籍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 呂春盛. 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 史學叢書系列(45). 臺北: 稻香出版社. 2001-03.ISBN 9579628785. 
  • 強正婷. 陳朝宗室政治研究三題 (碩士论文). 揚州大學. 2019-06. 
  • 李磊. 天康、光大政局與陳朝運行機制——基於統治集團重構視角的政治分析.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 (第1期). 
  • 陳俊宇. 陳朝中期政局演變再探——以矯詔事件為中心.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21, (第4期). 
  • 朱時雨; 王嘉川. 從陳宣帝的廢侄自立看陳朝的政治特徵.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6, (第2期). 
  • 嚴耀中. 關於陳文帝祭「胡公」. 歷史研究. 2003, (第1期). 
  1. ^嚴耀中(2003年)
  2. ^2.02.1姚思廉. 《陳書‧卷二‧本紀第二‧高祖下》(中文).辛巳,追尊皇考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皇妣董太夫人曰安皇后。追謚前夫人錢氏號為昭皇后,世子克為孝懷太子。立夫人章氏為皇后。 
  3. ^3.03.1姚思廉. 《陳書‧卷二‧本紀第二‧高祖下》(中文).秋八月甲午,群臣上謚曰武皇帝,廟號高祖。 
  4. ^4.04.1姚思廉.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世祖》(中文).六月甲子,群臣上謚曰文皇帝,廟號世祖。 
  5. ^5.05.1姚思廉.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宣帝》(中文).二月辛卯,上謚孝宣皇帝,廟號高宗。 

引用

[编辑]
  1. ^張豈之;王子今;方光華.《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第三十二章 南北戰爭與全國的重新統一》.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31日: 409頁.ISBN 9789571128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3月13日)(中文).陳朝立國時,巴、蜀、漢中已為北周所有,長江以北大部分被北齊所據,即使在巴蜀之東,長江以南的狹小地區,因當地存在著蕭梁的殘餘勢力和各據一方的地方豪強,境內尚沒有完全統一。陳霸先平定廣州,其侄陳蒨(文帝)又打敗王琳,逐步穩定了在長江以南、巴蜀以東轄區內的統治。 
  2.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1日: 第151頁.ISBN 7562222770(中文).以帝王姓氏為「國號」,是陳霸先妄圖建立陳氏一統天下的反映。在中國古代史上,姓氏和國號為一,僅霸先一人,或南朝陳一朝。 
  3. ^胡三省. 《資治通鑑音注·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起強圉赤奮若(丁丑),盡屠維單閼(己卯),凡三年。〉》(中文).武帝既有功於梁,自以為姓出於陳,自吳興郡公進封陳公;及受命,國遂號曰陳。 
  4. ^姚思廉. 《陳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上》(中文).今授公相國,以[…]臨川十郡封公為陳公[…]進高祖爵為王,以[…]併前為二十郡,益封陳國。 
  5. ^林寶. 《元和姓纂·卷三》(中文).陳:媯姓,舜後,胡公滿受封於陳,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長城:諶曾孫準,晉太尉廣陵公。陳武帝稱準後。 
  6. ^姚思廉. 《陳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上》(中文).辛未,梁帝禪位於陳…… 
  7. ^姚思廉. 《陳書‧卷二‧本紀第二‧高祖下》(中文).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于南郊…… 
  8. ^姚思廉. 《陳書‧卷六‧本紀第六‧後主》(中文).十四年正月甲寅,高宗崩。乙卯,始興王叔陵作逆,伏誅。丁巳,太子即皇帝位于太極前殿。詔曰:「上天降禍,大行皇帝奄棄萬國,攀號擗踴,無所迨及。朕以哀煢,嗣膺寶歷,若涉巨川,罔知攸濟,方賴群公,用匡寡薄。思播遺德,覃被億兆,凡厥遐邇,咸與惟新。可大赦天下。在位文武及孝悌力田為父後者,並賜爵一級。孤老鰥寡不能自存者,賜穀人五斛、帛二匹。」 
  9.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陳[永久失效連結]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10. ^《通典》卷7:陳武帝,荊州之西,既非我有,淮肥之內,力不能加。宣帝勤恤人隱,時稱令主,閱其本史,戶六十萬。而末年窮兵黷武,遠事經略,吳明徹全軍隻輪不返,銳卒利器,從此殲焉。至後主滅亡之時,隋家所收戶五十萬,口二百萬。
  11. ^《隋書》卷29:逮于陳氏,土宇彌蹙,西亡蜀、漢,北喪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荊、揚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九,縣四百三十八,戶六十萬。

来源

[编辑]


前朝
南朝梁朝
中国朝代后朝
隋朝
南北朝歷史事件
南朝
北朝
漢朝時期
- 220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
220年 - 589年
隋朝
時期

581年 -
619年 -
三國時期
184年 - 220年 - 280年
晉朝時期
265年 - 280年 - 420年
南北朝時期
420年 - 589年
南朝時期
420年 - 589年
东汉
- 220年
曹魏
220年 - 265年
西晋
265年 - 316年
东晋
317年 - 420年

420年 - 479年

479年 - 502年

502年 - 557年

557年 - 589年
亡於
繼承
東漢
蜀汉
221年 - 263年
亡於
曹魏
繼承
西梁
555年 - 587年
亡於
獨立於
曹魏
孫吳
229年 - 280年
亡於
西晉
十六國時期
304年 - 439年
北朝時期
439年 - 581年
獨立於
西晉
五胡諸國
304年 - 439年
北魏
386年 - 534年
东魏
534年 - 550年
北齐
550年 - 577年
亡於
北周
西魏
535年 - 556年
北周
557年 - 581年

581年 -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陳_(南朝)&oldid=90317527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