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57″N121°36′45″E / 25.032458°N 121.6124062°E /25.032458; 121.6124062
| 南港區 Nangang District 舊稱:南港仔庄 | |
|---|---|
| 市轄區 | |
| 坐标:25°03′12″N121°36′27″E / 25.0533°N 121.6074°E /25.0533; 121.6074 |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 上級區劃 | 臺北市 |
| 下級區劃 | 20里452鄰 |
| 政府 | |
| • 區長 | 許純綺(南港區區長列表) |
| 面积 | |
| • 总计 | 21.8424 平方公里(8.4334 平方英里) |
| 海拔 | 102 公尺(335 英尺) |
| 人口(2025年10月)(49,298戶) | |
| • 總計 | 111,062人 |
| • 排名 | 台北市的第12位 |
| • 密度 | 5,085人/平方公里(13,169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 郵遞區號 | 115 |
| 戶政資料代碼 | 63000090 |
| 毗鄰 | 文山區、信義區、松山區、內湖區;新北市汐止區、深坑區、石碇區 |
| 網站 | http://ngdo.gov.taipei/ |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 漢字 | 南港區 |
| 注音 | ㄋㄢˊㄍㄤˇㄑㄩ |
| 汉语拼音 | Nángǎng Qū |
| 台語羅馬字 | Lâm-káng-khu |
| 日語假名 | なんこう-く |
| 日語羅馬字 | Nankō-ku |
南港區,舊稱「南港仔」,前身「南港鎮」,位於台灣臺北市東南部,臺北盆地的東緣,人口約11.3萬人,為臺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區名係與基隆河對岸的汐止「北港」相對。清治時期稱此地為南港仔庄及南港仔街[1],當時境內主要人口集中在今天南港、三重、中南等里之間,舊名南港三重埔,今日稱為三重埔次分區。
2010年臺北市舉辦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南港區為桂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南港與「水轉腳」、「水返腳」(今汐止),於基隆河的兩岸形成交界處,自然造成的「港仔嘴」。最早的南港聚落,位於今臺北捷運南港展覽館站側,即南港路一段10巷(已拆除)至30巷間之間。昔日舟楫往來,河港的功能健全,
早在明鄭時代已築有基礎公路。清朝光緒年間劉銘傳開通臺北-基隆間鐵路,位於原公路南側開縱貫鐵路,成為東西交通幹線。惟清治時期仍慣以水運,且南港人口有限、難有發達。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錦和魏靜時來臺,赴臺北府淡水廳大內樟腦寮(今臺北市南港區大坑一帶),發現本地氣溫、雨量、土質等相當適合茶樹的生長,於是引進茶樹在該處種植,使南港成為臺灣包種茶的發源地。
台灣日治時期南港劃歸為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1931年臺北到基隆間的公路通車,南港仔嘴被納入北基公路一環,完成水路、鐵路和陸路的交通主幹。
日治末期,南港茶業日漸沒落,煤礦與磚瓦業正蓬勃興起,煤礦區大致分布在大坑及四分子(今舊莊、九如里),磚瓦業分布在東新庄子(今玉成、西新里)。1941年日資企業合資設立台灣ゴム株式會社,在南港新設工廠生產橡膠製品,供應戰爭的橡膠軍需品,全盛時期聘雇近千名工人,戰後續為全台規模最大的橡膠工廠。[2]
1946年7月6日與內湖鄉分治,設立南港鎮公所。
1950年行政區重編,七星區被一起撤銷,直屬於臺北縣。1956年,南港鎮民代表會決議未來加入臺北市行政區。
1968年7月1日隨臨近之景美鎮、內湖鄉、木柵鄉、暨歸屬於陽明山管理局之士林鎮、北投鎮等鄉鎮劃入升格後之院轄臺北市,南港鎮亦於1968年7月1日因劃入臺北市而改制為「南港區」。
1950年代,南港煤礦與磚瓦業逐漸沒落,改以生產與翻修輪胎的橡膠工業為產業中心;1955年,臺灣省政府為振興南港經濟,指定南港為工業區,吸引許多廠商到南港投資設廠,有南港輪胎、臺灣肥料公司南港廠、富士霸王號自行車、南隆鐵工廠、僑泰興企業南港麵粉廠、聯華實業麵粉廠、國產實業建設、利百代國際實業、啟業化工廠。工廠遷入帶給南港繁榮,但也因工廠排放濃密黑煙,使南港成為人們口中的「黑鄉」名遐北市。負責中華民國國軍後勤軍備生產的聯勤總部及其所屬的202兵工廠亦遷至南港至今。
1954年,經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多方奔走,同年開始進行中央研究院在臺復院計畫,首先「植物研究所」在臺復所,次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籌備處。1986年,中國電視公司總部遷入南港,成為第一家在南港設置總部的電視台,帶動南港產業轉型。
2015年台北市政府公布東區門戶計畫,啟動多項交通與重大建設[3],因為政府不斷推動大型公共建設下,捷運板南線、南港軟體園區、南港展覽館、高鐵南港站、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等大型計畫陸續改變南港風貌,未來還有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勢將繼續改善南港的輪廓。
隨著政府重大建設投入,多項都市更新計畫亦陸續啟動,包括南港輪胎於2019年9月宣布啟動世界明珠案[4],國泰人壽、國泰建設、國產實業、富邦人壽等大型企業陸續宣布大型開發案[5][6][7]、都市更新[8][9][10][11]與南港車站東站BOT案[12]等,將大幅改變南港的市容與環境,未來十年南港將成為台北市最大商辦聚落。[13][14][15][16]
2016年7月1日,高鐵南港站隨著台灣高速鐵路「南港-臺北」段正式通車而啟用[17][18]。
南港位於台北盆地的東緣,轄20里,454鄰。清治時期地理位置剛好在基隆河下游南岸,南港地處臺北市的東南方,基隆河下游南岸,南港山脈的北側。南半部為丘陵,海拔400公尺上下。北半部基隆河,其南岸為小平原,呈東西走向,漸西漸闊,人口多分布於此。
相鄰的行政區:北邊為內湖區(以基隆河中心線為界),東邊是新北市汐止區(以大坑溪為界),南邊為文山區及新北市深坑區、石碇區(以大坪山(福壽)為界),西界以舊八張犁截水道至西部縱貫鐵路與松山區為界、另以中坡南、北路接福德街至姆指山山脊與信義區為界。全區面積約21.8424平方公里。
| 年份 | 人口 | ±% |
|---|---|---|
| 1981 | 91,553 | — |
| 1986 | 110,595 | +20.8% |
| 1991 | 117,764 | +6.5% |
| 1996 | 111,733 | −5.1% |
| 2001 | 113,937 | +2.0% |
| 2006 | 113,258 | −0.6% |
| 2011 | 116,131 | +2.5% |
| 2016 | 122,516 | +5.5% |
| 2021 | 115,384 | −5.8% |
|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內政部. [201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 ||
根據臺北市南港區戶政事務所統計,2024年底南港區戶數約4.8萬戶,人口約11.3萬人,是臺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19]。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中研里與中南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9,027人與3,299人[20]。2024年底,南港區的人口年齡構成中,有11.20%是0至14歲人口,67.79%是15至64歲人口,21.01%是65歲以上人口,是臺北市青壯年人口佔比最高的行政區[21]。

南港區公所是臺北市政府在南港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23]。

| 次分區 | 里名 | |||||||
|---|---|---|---|---|---|---|---|---|
| 後山坡 | 玉成里 | 聯成里 | 合成里 | 成福里 | 仁福里 | 百福里 | 鴻福里 | 萬福里 |
| 新庄仔 | 東新里 | 西新里 | 東明里 | 新光里 | 重陽里 | |||
| 三重埔 | 南港里 | 三重里 | 中南里 | 新富里 | ||||
| 中研 | 中研里 | 九如里 | 舊莊里 | |||||
以下企業在南港區設有總部或辦公室:

|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