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音乐盛典(英語:Southern Music Festival,曾称“超越流行”专业推荐名单、华语音乐传媒大赏、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英語:Chinese Music Media Awards)及华语流行乐传媒大奖)是由《南方都市报》与钭江明、游威、蒋明等媒体人、乐评人于2000年10月创办,联合广东电台、MTV、香港商业电台、香港电台、香港作曲家作词家协会、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台湾音乐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台湾音乐环境推动者联盟、广东音乐家协会、广东流行音乐协会、广东电视台、澳亚卫视、深圳卫视、DBC数码电台、《南方周末》、《城市画报》、《南都周刊》、《风尚周报》、《音乐时空》、《当代歌坛》、《新京报》、《云南信息报》、《长江商报》、新浪、腾讯、搜狐、网易、TOM、21CN、迅雷、优酷、奇艺、QQ音乐、虾米音乐、酷我音乐、一听音乐、我友音乐、天涯音评会、3C中文音乐评论、斥测乐坛、聆听杂志等百家媒体及行业机构,广邀两岸四地知名音乐人、乐评人、媒体人和业界人士参与选出的一个专业性大奖。[1]
南方音乐盛典以“回归音乐本质”为核心,“独立、豁达、开放、人文”为宗旨,“超越流行”为主题。大奖坚持评选过程“公开、公正、透明”,评委都是独立的评论人士和音乐界专业人士,评审团涵盖大中华从北京、广州、上海、武汉到台北、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各地最具行业代表性的乐评人、DJ、音乐人、企划推广人、录音师、音乐媒体人,与被选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在参评过程中也从未向参评者收取过一分钱的报名费、参评费和任何形式的赞助。网友评价该奖“是目前内地唯一一个不以到场为发奖前提的音乐颁奖典礼”。
作为中國国内首家按照格莱美奖模式设置的音乐奖,历届传媒大奖均有设置最佳摇滚、最佳电子、最佳民谣、最佳嘻哈、最佳爵士艺人等专业细分奖项,而以音乐类型及行业特征来细分奖项的方式也是传媒奖有别于其它音乐颁奖的一大特色。
- 公开奖项
- 十大华语唱片
- 十大华语歌曲
- 黄大炜《秋天1944》(同时获评2000年度最佳华语歌曲)
- 陈奕迅《K歌之王》
- 丁薇《女孩与四重奏》
- 莫文蔚《妇女新知》
- 王菲《给自己的情书》
- 林忆莲《至少还有你》
- 黄耀明、彭羚《漩涡》
- 黄耀明《罅隙》
- 张国荣《路过蜻蜓》
- 黄耀明《下一站天国》
- 公开奖项
- 十大华语唱片
- 十大华语歌曲
- 公开奖项
- 十大华语唱片
- 十大华语歌曲
- 观众票选奖项
- 我最喜爱的华语歌手:周杰伦
- 我最喜爱的华语歌曲:陶喆《Angel》
从本届起,该典礼由“华语流行乐传媒大奖”更名为“华语音乐传媒大奖”。[2]
- 公开奖项
- 十大华语唱片
- 黄耀明《我的廿一世纪》
- 王菲《将爱》
- 周杰伦《叶惠美》
- 朴树《生如夏花》
- 陈奕迅《黑白灰》
- 林一峰《Travelogue 1 游乐》
- 雷光夏《时间的密语》
- 二手玫瑰《二手玫瑰》
- 伍思凯《爱的钢琴手》
- 木马《Yellow Star》
- 十大华语歌曲
- 专业评审团奖项
- 观众票选奖项
- 我最喜爱的男歌手:李克勤
- 我最喜爱的女歌手:容祖儿
- 我最喜爱的摇滚歌手:黄家强
- 我最喜爱的组合:Twins
- 我最喜爱的歌曲:杨千嬅《小城大事》
- 最受欢迎卡拉OK歌曲:杨臣刚、香香《老鼠爱大米》
- 特别荣誉
- 专业评审团奖项
- 观众票选奖项
- 特别荣誉
- 年度K歌大奖:容祖儿
- 年度传媒大奖:容祖儿
- 殿堂乐队:太极乐队
- 殿堂音乐家:崔健
本届典礼以“华语音乐传媒大赏”之名义举办。[3]
- 公开奖项
- 观众票选奖项
- 我最喜爱的男歌手:古巨基
- 我最喜爱的女歌手:杨千嬅
- 我最喜爱的新人:卫诗
- 特别荣誉
- 公开奖项
- 评审团特别推荐奖项
- 专业精神奖:关淑怡、李香琴《三千年前》——合辑《十二金钗众生花》
- 公开奖项
- 特别荣誉
- 公开奖
- 粤语奖
- 技术奖
- 评审团奖项
- 百家传媒年度奖项
- 特别荣誉
- 世紀十年卓越男歌手:陳奕迅
- 世紀十年卓越女歌手:陳珊妮
- 世紀十年卓越歌曲(粵語):陳奕迅《K歌之王》
- 世紀十年卓越歌曲(國語):張敬軒《My Way》
- 世紀十年卓越專輯(粵語):黃耀明《我的二十一世紀》
- 世紀十年卓越專輯(國語):羅大佑《美麗島》
- 公开奖
- 粤语奖
- 技术奖
- 最佳作词人:黄伟文(陈奕迅《陀飞轮》)
- 最佳作曲人:徐佳莹(徐佳莹《惧高症》)
- 最佳编曲人:耳光(耳光《夜深沉》)
- 最佳制作人:荒井壮一郎(林广财《唤回·排湾》)
- 最佳录音:林聪智、吴育彰、丁漫江、赵浩成、姚海毅、陈庆、李洁慧(林广财《唤回·排湾》)
- 最佳HIFI艺人:叶云川、孟庆华、关栋天、于魁智等中西跨界艺术家《伶歌2》
- 评审团奖项
- 百家传媒年度奖
-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音乐人:汪峰
-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艺人:陈奕迅
-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组合:Twins
-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歌曲:何韵诗《诗与胡说》
-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专辑:陈奕迅《Time Flies》
- 公开奖
- 粤语奖
- 技术奖
- 评审团奖
- 百家传媒奖
- 公开奖
- 年度国语专辑:林憶蓮《蓋亞》
- 年度国语歌曲:曲婉婷《我的歌聲裡》
- 最佳国语男歌手:空缺(沒有候選人得票數過半)
- 最佳国语女歌手:林憶蓮《蓋亞》
- 最佳国语男新人:曹秦《繁星未泯》
- 最佳国语女新人:曲婉婷《我的歌聲裡》
- 最佳新乐队/组合:戲班《就是這個調調》
- 最佳乐队:Matzka《089》、五條人《一些風景》
- 最佳组合:棉花糖《不被瞭解的怪人》
- 最佳摇滚艺人:恭碩良《Playback Is A Bitch》
- 最佳电子艺人:尚雯婕《最後的贊歌》《The Doom Remix》
- 最佳民谣艺人:五條人《一些風景》
- 最佳爵士/蓝调艺人:絲竹空爵士樂團《旋轉》
- 最佳嘻哈/说唱艺人:MC HotDog《貧民百萬歌星》
- 最佳民族音乐艺人:戲班《就是這個調調》
- 最佳R&B/Soul艺人:方大同《回到未來》
- 最佳舞曲艺人:MIC男團《色.Color》
- 最佳器乐专辑:窦唯&不一样《笛音夏扇》
- 最佳影视原声专辑:陈建年《山有多高-电影概念音乐篇》
- 最佳专辑设计:拷秋勤《发生了什么事?》(设计:萧青阳工作室、耀霆、乌正、李宗翰)
- 最佳企划创意:達明一派兜兜轉轉演演唱唱會
- 最佳合辑:群星《摩登天空7》
- 年度艺人:林憶蓮
- 粤语奖
- 技术奖
- 最佳作词人:黃偉文(劉浩龍《髒話阿七》)
- 最佳作曲人:曲婉婷(曲婉婷《我的歌聲裡》)
- 最佳编曲人:常石磊(林憶蓮《無言歌》)
- 最佳制作人:林憶蓮、常石磊(林憶蓮《蓋亞》)
- 最佳录音:Tomas Lo、于逸堯、Simon Li、Sheta Chow(林二汶《林二汶 Eman Lam》)
- 最佳HIFI艺人:林二汶《林二汶 Eman Lam》
- 百家传媒奖
- 最受歡迎獎
- 评审团奖
- 其他
本届典礼与第十五届典礼联办。[4]
- 公开奖
- 粤语奖
- 年度粤语专辑:藍奕邦《優與美》
- 年度粤语歌曲:C AllStar《音樂殖民地》
- 最佳粤语男歌手:藍奕邦《優與美》
- 最佳粤语女歌手:盧凱彤《Riding On Faith》
- 最佳粤语男新人:空缺
- 最佳粤语女新人:AGA《AGA》
- 技术奖
- 最佳作词人:李宗盛(李宗盛《山丘》)
- 最佳作曲人:李宗盛(李宗盛《山丘》)
- 最佳制作人:吉杰/Caralinda Booth(吉杰《自深深處》)
- 最佳编曲人:何山/蔡德才@人山人海/盧凱彤@人山人海(盧凱彤《囂張》)、Tim Hutton(吉杰《花兒》)
- 最佳录音:Che Ming Lin/Bi Chong Ning/Pete Hutchings(莫文蔚《Somewhere I Belong》)
- 百家传媒奖
- 年度最受瞩目男歌手:張敬軒
- 年度最受瞩目女歌手:朱哲琴
- 年度超越大奖:蔣明
- 评审团奖
本届典礼与第十四届典礼联办。[4]
- 公开奖
- 粤语奖
- 技术奖
- 百家传媒奖
- 年度最受瞩目男歌手:華晨宇
- 年度最受瞩目女歌手:朱婧
- 年度最受瞩目音乐人:李泉
- 评审团奖
- 公开奖
- 粤语奖
- 技术奖
- 最佳作词人:黄伟文《喜剧之王》(演唱:李荣浩)
- 最佳作曲人:常石磊《不散,不见》(演唱:莫文蔚)
- 最佳编曲人:HAYA乐团《轮回》(演唱:HAYA乐团)
- 最佳制作人:许哲佩/王希文《摇摆电力公司》(演唱:许哲佩)
- 最佳录音:Eric Lattanzio《疯马》(演唱:HAYA乐团)
- 评审团奖:
- 百家传媒奖
-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专辑:吴莫愁《90》
-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歌曲:苏运莹《野子》
-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男歌手:朴树
-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女歌手:蔡健雅
-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音乐人:莫文蔚
- 百家传媒年度超越大奖:吴莫愁
- 殿堂歌手:张明敏
- 粤剧奖
- 公开奖
- 粤语奖
- 技术奖
- 最佳作词人:武雄《拆》(演唱:张三李四)
- 最佳作曲人:林俊杰《不为谁而作的歌》(演唱:林俊杰)
- 最佳编曲人:苏打绿/林暐哲《痛快的哀艳》(演唱:苏打绿)
- 最佳制作人:林暐哲《冬 未了》(演唱:苏打绿)
- 最佳录音:李游/窦如意/张博/颜仲坤/Howie B/Joe Hirst《光冻》(演唱:崔健)
- 评审团奖
- 最受瞩目单元
第18届「华语音乐传媒盛典」於2018年6月30日於增城「1978电影小镇」舉辦。[5][6]
- 專業推薦[5][6]
- 粵語推薦[5][6]
- 技術推薦[5][6]
- 年度作詞人:宋冬野《郭源潮》(演唱:宋冬野)
- 年度作曲人:艾怡良《言不由衷》(演唱:徐佳瑩)
- 年度編曲人:林朝陽《流浪者》(演唱:丁薇)
- 年度製作人:常石磊《來日方長》(演唱:黃齡)
- 年度錄音:伍佰 & China Blue《釘子花》(錄音:Bill Schnee(英语:Bill Schnee)/Morgan Stratton/樊乃綱;混音:Bill Schnee;母帶工程:Stephen Marcussen)
- 最受矚目推薦[5][6]
- 年度最受矚目男新人:丁世光
- 年度最受矚目女新人:李雨
- 年度最受矚目粵語音樂人:衛蘭
- 年度最受矚目粵語歌曲:衛蘭《天敵》
- 年度最受矚目粵語演唱組合:草蜢
- 年度最受矚目音樂行業企劃:原力計劃
从本届起,该典礼由“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更名为“‘超越流行’专业推荐名单”。[7][8]
- 专业推荐
- 粤语推荐
- 技术推荐
- 最佳作词人:艾怡良《Forever Young》(演唱:艾怡良)
- 最佳作曲人:艾怡良《Forever Young》(演唱:艾怡良)
- 最佳编曲人:陈星翰《怪美的》(演唱:蔡依林)
- 最佳制作人:常石磊/恭硕良/Kelvin Avon(英语:Kelvin Avon)《0》(演唱:林忆莲)
- 最佳录音:林忆莲《0》(录音:倪涵文/Y.Lam/Derrick Sepnio/常石磊/李卓;混音:Brent Clark;母带工程:Ryan Smith)
- 评审团推荐
- 年度瞩目推荐
- 年度最受瞩目音乐平台:腾讯音乐人
- 年度最受瞩目音乐机构:Indie Works
- 年度最受瞩目音乐榜单:硬地原创音乐榜
从本届起,该典礼再由“‘超越流行’专业推荐名单”更名为“南方音乐盛典”。[9]
- 专业推荐
- 技术推荐
- 最佳作词人:陈珊妮、吕士轩《成为一个厉害的普通人》(演唱:陈珊妮、吕士轩)
- 最佳作曲人:张简君伟《路过人间》(演唱:郁可唯)
- 最佳编曲人:陈珊妮《玉女穿梭》(演唱:陈珊妮)
- 最佳制作人:陈建骐《藏着并不等于遗忘》(演唱:魏如萱)
- 最佳录音:HAYA乐团《Link》(录音:Eric Lattanzio、全胜;混音:Eric Lattanzio;母带工程:Ludovic D'Aniello)
- 特别推荐
全球流行音樂頒獎典禮 |
|---|
| 亞洲 | | 全亞洲 | |
|---|
| 全華人地區 | |
|---|
| 中國大陸 | |
|---|
| 香港 | |
|---|
| 澳門 | |
|---|
| 臺灣 | |
|---|
| 新加坡 | |
|---|
| 馬來西亞 | |
|---|
| 越南 | |
|---|
| 日本 | |
|---|
| 南韓 | |
|---|
|
|---|
| 歐洲 | |
|---|
| 北美洲 | |
|---|
| 大洋洲 | |
|---|
相關條目連結 |
|---|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注:2002年此獎項名為“年度最佳专辑”
- 2003、2004年此獎項暂停頒發
- 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注1:此獎項於2002年名為“年度最佳歌曲”。 注2:2001,2003,2004年未有設此獎項。 注3: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注1: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注1: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注1:此獎項於2001-2004年名為“最佳流行女歌手/最佳女歌手”。 注2: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注:(1)此獎項於2001-2004年名為"最佳流行男歌手 / 最佳男歌手"。 (2)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註1:此獎項於2001年名為"最佳樂隊組合"。 注2: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註1:此獎項於2001年名為"最佳樂隊組合"。 注2: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注: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
|
|---|
| 注1:此獎項於2005年~2007年名為“我最喜愛的女歌手”。 注2:2008年與2011年未有設此獎項。 注3: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注4:此獎項於2018年名為“年度最受矚目女新人”。 |
|
|---|
| 注1:此獎項於2005年~2007年名為“我最喜愛的男歌手”。 注2:2008年與2011年未有設此獎項。 注3:2014年同時頒發第十四屆及十五屆獎項。 注4:此獎項於2018年名為“年度最受矚目男新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