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南島語系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南亞語系
南岛语系
使用族群臺灣原住民族夏威夷族占族馬來族爪哇族波利尼西亞人馬爾加什人
地理分佈臺灣夏威夷群島越南南部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島群波利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島
谱系学分类世界主要语系之一
分支
臺灣南島語(由多个语族组成)
语言代码
ISO 639-2 /5map

南島語系的地理分布

南島語系(英語:Austronesian languages)是主要由南岛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包括約1300種的語言。其分布主要位于南太平洋群岛,以及臺灣夏威夷群島越南南部菲律宾马来群岛,東達南太平洋东部的復活節島,西到東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目前認為臺灣是南島語系分化及擴散的源頭,也是目前南島語系最北部的地區[1],居住在新北市烏來區泰雅族聚落,目前是全世界南島語系居住地中人口分布上地理最北端的聚落;東西的延伸距離,超過地球圓周的一半,總人口數大約兩億五千萬之多,絕大多數居住在東南亞的菲律賓[2][3]、印尼、馬來西亞,至於新幾內亞以東的太平洋島嶼有一百多萬人。

名稱

[编辑]

所謂的「南島」(Austronesia),是1899年由學者Wilhelm Schmidt自拉丁文字的字根「auster」與希臘文「nêsos」所合組而成[4],前者為南風之意,後者意指島,所以日本人創造和製漢語「南島」以對應「Austronesia」,而中文在近代沿用了此譯名。

起源

[编辑]
當代南島語系分布範圍和可能接觸區域

南島語系的起源,與南島民族的起源有緊密相關。「出台灣說」認為台灣原住民的先祖來自亞洲大陸南部與中南半島,隨後由台灣島向東南亞島嶼擴散,形成南島語系族群。

人類學家凌純聲認為百越族台灣原住民族的先祖,也是南島民族的祖先。但是從語言學分析,這個假說仍有爭議,主要是因為漢語和古代百越人的語言與南島語之間沒有直接關聯性。語言學家李壬癸則認為,從語言的關係看,古代漢民族、泰傣民族、南島民族的地理:分布應該是漢民族在北,泰傣民族居中,南島民族在南。換言之,漢語與傣語有密切的接觸,傣語與南島語也有密切的接觸,但漢語與南島語卻沒有直接接觸的語言證據。

根據2016年最新研究,一例馬來半島距今四千多年前古人屍骨,其基因與現代南島人群差異甚大,基因上與東南亞矮黑人有更密切的聯繫。[5]

基因研究

[编辑]
南島語系東南亞人的常染色體分析圖,藍色是南島語相關基因成分,綠色是南亞語系相關基因成分,紅色是菲律賓矮黑人相關基因成分,橘色是大洋洲基因成分。(目前菲律賓的主要民族是Tagalog與Visaya。Ayta是菲律賓矮黑人,人口非常少。Javanese是印尼人口最多的民族。)[6]

一個2014年,歐美頂尖大學發在nature期刊上的論文,發表了對東南亞南島語系人群的基因研究,發現南島語系人群在基因上,有共同的起源,但也有與其他的人群混血。

菲律賓人的基因,為原始南島基因為主,混合少量矮黑人血統。而馬來人與西部印尼人,為原始南島基因與南亞語系相關血統的混合。東部印尼人,則是南島基因與大洋洲基因(以美拉尼西亞人為代表)的混合。玻里尼西亞人,也是南島基因與大洋洲基因的混合。[7]

南島人群進入東南亞的具體時間,目前學術界仍有爭議,傳統上,透過考古遺址文物與語言學,認為南島人群在距今四千年前,從台灣進入菲律賓(菲律賓從距今四千年前開始,考古遺址出現與台灣玉石的貿易遺跡。),之後再從菲律賓擴散到東南亞。但部分學者透過基因研究,研究母系粒線體的共祖時間,認為南島人群進入東南亞的年代更早,但此類研究往往忽視父系基因甚至常染色體,更缺乏測過基因的考古遺址屍骨作為實證。

目前測過基因的考古遺址,僅能證明南島人群至少在距今三千年內已進入東南亞。(一例大洋洲某島嶼距今約三千年前的遺址屍骨,已出現南島基因。[8]印尼距今約兩千年前的古人屍骨,已出現南島基因。[9]但馬來半島一例距今四千到五千年前的古人屍骨,仍沒有南島基因。[9]東印尼一例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古人屍骨,仍沒有南島基因。[10])

東南亞目前測過基因的考古遺址仍十分匱乏,測過基因的寥寥無幾,在未來相關研究或許能有更深入的進展。

分佈

[编辑]
南島語系的各語支

使用南島語系的區域包括臺灣海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馬達加斯加新畿內亞紐西蘭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等各地島嶼的語言,外加馬來半島上的馬來語中南半島越南高棉占語泰國莫肯語Moken)及莫克倫語Moklen[11]。北起臺灣,南抵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至智利復活節島。

南島語系分佈的區域很廣,語言的數目也頗多,根據《民族語》的資料,其總數有1262種之多。由於移民及近代帝國主義殖民,在劃分為南島語系的區域內,部分的島上也有使用非南島語族的語言。以臺灣為例,除了有隸屬於南島語族的原住民族族語以外,由於17與18世紀來自中國的移民而同時存在著不同的漢語,包括了閩南語臺灣話)和客家話臺灣客家語)。台灣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的日治時期日語為官方語言;戰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治理台灣而使用現代標準漢語國語)。[11]

其他如菲律賓相繼受到西班牙與美國殖民、夏威夷受到美國殖民、紐西蘭受英國殖民、印尼受到荷蘭殖民、馬來西亞受到英國殖民、越南與柬埔寨受到法國殖民等,其殖民母國的語言在其現今語言系統內仍造成不同影響。

內部分群

[编辑]

南島語系的內部關係十分複雜,一些鄰近的語言之間常形成方言連續體,使得語言分界模糊,難以劃分。最早提出相關研究的是奧托·丹普沃夫英语Otto Dempwolff對於大洋洲語族的分群研究[12]臺灣南島語在南島語系中的特殊地位,首次由奧德里庫爾於1965年發現,他將臺灣南島語與東部南島語、西部南島語三分而立,並稱為北部南島語[13]

伊西多爾·戴恩英语Isidore Dyen在1965則透過詞彙統計分類,提出40個第一分支,大洋洲語族則被拆分為其中的30多個分支,他認為語言複雜度最高的地區在美拉尼西亞[14] 。雖然他的分類極具爭議,但部分的分群方式仍被接受而保留下來[15]

隨後,奧托·克里斯丁·戴爾英语Otto Christian Dahl於1973年認為臺灣南島語是南島語系中存古程度較高的一群[16],後續亦有其他學者將臺灣南島語劃分出多個第一分支。白樂思在1977年進一步把南島語族分為四個分支:泰雅語群鄒語群排灣語群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群,這個分群方式也廣為學界接受。而後期研究中,白樂思於1999年依據音韻特徵,將原本歸入排灣群的一些分支獨立出來,將南島語族分為十個分支:泰雅語群西北語群西部平原語群鄒語群魯凱語群排灣語群卑南語群布農語群東台灣南島語群以及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群[17]

南島語系在台灣的第一分支

[编辑]
主条目:台灣南島語

台灣南島語約可分為13個確定的語群,而這些語群之間的關聯則是南島語言學者探究的議題。白樂思於1999年將邵語、道卡斯-巴布薩語、巴布拉-洪雅語等併入「西部平原語群」,賽夏語巴宰語併入「西北語群」,而阿美-撒奇萊雅語群巴賽-噶瑪蘭語群西拉雅語群則併入「東臺灣南島語群」。李壬癸又於2008年進一步將西部平原語群及西北語群和泰雅語群一同併為「北臺灣南島語群」。馬爾科姆·羅斯英语Malcolm Ross (linguist)則在2012年則取消鄒語群,並認為魯凱語鄒語卑南語比其他南島語更早分化,其餘南島語則歸為「核心南島語群」。

白樂思的分類

[编辑]
白樂思的南島語分群
  鄒語群
白樂思在2013年取消此一分群。
  西部平原語群
  西北臺灣南島語群
  泰雅語群
  東臺灣南島語群
僅依據 *n, *j 合併此一音變。
  布農語
  魯凱語
  • 其中下三社魯凱語,:即茂林語、多納語及萬山語,與其他魯凱之間差異較大
  卑南語
  排灣語

(台灣以外地區)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
(包含達悟語

李壬癸的分類

[编辑]
李壬癸的南島語分群,以綠色系標示的布農語卑南語排灣語可能組成南臺灣南島語群,但仍有待確認。

在白樂思的基礎上,李壬癸於2008年進一步提出「北臺灣南島語群」。李壬癸以「原始臺灣南島語」(F0)來標示原始南島語(PAN),其參考的是史丹利·帥德樂(Stanley Starosta)的標示方式[19]。李壬癸將魯凱語和鄒語群視為與其他南島語分歧程度最大的兩支,僅管魯凱語的分支位置仍有待討論[20]

白樂思於2013年否定「北臺灣南島語族」此一分群,他指出李壬癸的詞彙證據無法明確定義此分群。

對外關係

[编辑]

近來許多研究提出將南島語系與一些東亞及東南亞的不同語系有語言親屬關係。某些語言學者相信泰語可能也可以算是擴大定義之「南島語系」的一部份,雖然多數學者似乎仍舊將其歸類為「壯侗語族」。學者白保羅認為「南島語系」和「南亞語系」以及「壯侗語族」可能有血緣關係,正研究南方大語系,由此成為語言學家的另一項研究專題。以下羅列一些可能的假說,但以下的假說都不是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

特征

[编辑]

南岛语系各语言大都是黏著语,語音上辅音有清辅音浊辅音;語法上有,但沒有的区别;广泛利用词缀和詞幹元音音变来表达语法意义;动词时态语态语体的变化,主语和动词在变化中互相呼应。南岛语系各语言的词都有重音,另外除了長期受到周圍漢語、黎語等有聲調語言影響的回輝話以外,其他南島諸語沒有聲調系統。

主要語言

[编辑]
主条目:南島語言列表

以下羅列母語者使用人數達300萬以上的南島語:

維基百科語言列表

[编辑]

維基百科語言列表中的南島語系語言,統計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共44種:

參見

[编辑]

腳註

[编辑]
  1. ^[http:v.hack.com紐西蘭研究 玻里尼西亞人來自臺灣]
  2. ^巴丹人 也源自臺灣原住民. [200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4). 
  3. ^臺灣原民、南島語族 同條文化臍帶. [200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7). 
  4.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南島文化. [200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1). 
  5. ^The prehistoric peopling of Southeast Asia. [202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9). 
  6. ^Reconstructing Austronesian population history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7. ^Reconstructing Austronesian population history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202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8). 
  8.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peopling of the Southwest Pacific. Nature. 2016 [202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9. ^9.09.1The prehistoric peopling of Southeast Asia. SCIENCE. 2018 [202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9). 
  10. ^Genome of a middle Holocene hunter-gatherer from Wallacea. Nature. 2021 [202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11. ^11.011.1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nd, a
  12. ^Dempwolff, Otto (1934-37). Vergleichende Lautlehre des austronesischen Wortschatzes [Comparative phonology of the Austronesian vocabularies] (3 vols).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ür Eingeborenen-Sprachen (Supplements to the Journal of Native Languages) 15;17;19. Berlin: Dietrich Reimer(德语). 
  13. ^Haudricourt (1965),第315頁.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Haudricourt1965 (幫助)
  14. ^Dyen (1965).
  15. ^Grace (1966).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Grace1966 (幫助)
  16. ^Dahl (1973).
  17. ^Robert Blust. 1999.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Elizabeth Zeitoun and Paul Jen-kuei Li (ed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1-54. Taipei, Taiwan: Academia Sinica.
  18. ^土田滋於1995年從詞彙、音韻等證據指出龜崙語與賽夏語關係較近,白樂思引用了土田該篇論文,卻忽視了此一明顯證據。
  19. ^Starosta, S. A grammatical subgrouping of Formosan languages. P. Li; Cheng-hwa Tsang; Ying-kuei Huang; Dah-an Ho & Chiu-yu Tseng (编).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995: 683–726. 
  20. ^Li (2008), p. 216: "The position of Rukai is the most controversial: Tsuchida... treats it a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souic languages, based on lexicostatistic evidence, while Ho... believes it to be one of the Paiwanic languages, i.e. part of my Southern group, as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fourteen grammatical features. In fact, Japanese anthropologists did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Rukai, Paiwan and Puyuma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ir studies"
  21. ^沙加尔.华澳语系发源于何时何地?. 现代人类学通讯. 2011,5: 134–137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參考文獻

[编辑]
  • Bellwood, Peter. 1991. 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the Origins of Languages.Scientific American July: 88-93.
  • Bellwood, Peter (1997). Prehistory of the Indo-Malaysian archipelago.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 Dahl, Otto Christian. Proto-Austronesian. Lund: Sk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1973. 
  • Dyen, Isidore. A Lexico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1965, (Memoir 19). 
  •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2004. Language Family Trees: Austronesian [online]. Dallas, Tex.: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ited 28 October 2004].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李壬癸,1996,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頁43-68。臺北:玉山社。
  • Li, Paul Jen-kuei.Origins of the East Formosans:Basay, Kavalan, Amis, and Siraya(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04,5 (2): 363–376 [2022-05-12].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9-04-18). 
  • Li, Paul Jen-kuei.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Formosan Languages.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ICAL). Puerto Princesa City, Palawan, Philippines. 2006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Li, Paul Jen-kuei. Time perspective of Formosan Aborigines. Sanchez-Mazas, Alicia; Blench, Roger; Ross, Malcolm D.; Peiros, Ilia; Lin, Marie (编).Past human migrations in East Asia: matching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London: Routledge. 2008:211–218. 
  • Microsoft. 2004.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nline]. np: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 [cited 28 October 2004].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2].
  • Shutler, Richard Jr., and Jeff Marck. 1975. On the Dispersal of the Austronesian Horticulturalists.Archaeology and Physical Anthropology in Oceania 10: 81-113.
  • Wikipedia. 2004.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3 October [cited 28 October 2004].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1996,南島語系民族 [online]。臺北:中央研究院。[引用於2004年10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a,使用南島語言的區域 [online]。臺北: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引用於 2004年10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平埔族隸屬的大家庭:南島語族 [online]。臺北: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引用於2004年10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c,南島民族起源地的學說 [online]。臺北: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引用於 2004年10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
祖語
台灣南島語
※地理劃分
泰雅語群
西北語群
西部平原語群
鄒語群
魯凱語群
排灣語群
卑南語群
布農語群
東臺灣南島語族
馬玻語族
菲律賓語群?
北婆羅洲語群
馬來-松巴哇語群?
其他西部馬玻語
中-東部語族
大洋洲語群
密克羅尼西亞語
中部大洋洲語
玻里尼西亞語
  • 粗體表示該語言使用人口超過一百萬人
  • ? 表示有爭議的分類
  • † 表示該語言已消亡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
晋语
粤语
客家话
湘語
贛語
吴语
闽语
徽语
平话和土话
混合语
古汉语
參見
白語支
藏缅语族
藏-喜语群
藏语支
白马语支
  • 白马语
    • 平武白马语
    • 文县白马语
    • 九寨沟白马语
    • 松潘白马语
    • 书面白马语
东部藏语群
仓洛语支
达芒语支
西喜马拉雅语支
基兰特语支
羌语群
嘉绒语支
羌语支
羌语组
贵琼语组
尔苏语支
纳语支
昌都语群
緬彝語群
彝語支
彝语北部方言
彝语东部方言
彝语南部方言
彝语东南部方言
普佤语群
普拉语群
东南部方言未分类
卡卓语组
拉邬语组
拉祜语组
努苏语组
傈僳语组
彝语中部方言
彝语西部方言
他鲁语群
哈尼语支
其他彝语支
曼子语支
緬語支
其他语群
萨尔语群
侬语支
达尼语支
鲁苏语支
义都—达让语支
桑朗语支
舍朱奔语支
格曼语支
未归类
壯侗語系
黎语支
仡央语群
拉珈语支
侗水语支
臨高語
壯傣語支
壮语
傣语
古越语
混合语
苗瑶语系
苗语族
巴哼语支
东部语支
畲语支
中部语支
西部语支
瑶语族
混合語
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
克木语支
莽语支
越語支
南島語系
台灣南島語言
马来-波利
尼西亚语族
巴丹語群
亞齊-占語群
混合語
突厥语系
西伯利亞語支
萨彦語支
葛逻禄语支
钦察语支
烏古斯語支
烏古爾語族
古突厥语
蒙古语系
通用蒙古语语支
西喇古儿语支
达斡尔语支
古蒙古语
旁蒙古语族
混合语
满-通古斯语系
北通古斯语群
南通古斯语群
西南通古斯语群
古通古斯语
扶余語系
日琉语系
朝鲜语系
亚非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斯拉夫语族
吐火罗语族
日耳曼語族
拉丁語族
混合语
語系不明
辅助语言
手語
手語
手语字母
外語教學
註:絕跡語言中国境内绝迹语言) ·极危语言中国境内极危语言) ·可能存在于中国境内的语言
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 ·中國漢語方言保護
关于港澳地区的语言,参见:香港語文澳门语言
关于台澎金马的语言,参见:台湾语言
南島語系
(原住民族諸語)
台灣南島語
泰雅語群
西北語群
西部平原語群
鄒語群
魯凱語群
排灣語群
卑南語群
布農語群
東臺灣南島語族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
巴丹語群
大中菲律宾语群英语Greater Central Philippine languages
马来语群
汉藏语系
汉语族
台灣漢語
閩語
客家語
官話
其他漢語
藏緬語族
印欧语系
满-通古斯语系
蒙古语系
東北亞語言
南亚语系
仡台語系
混合語言
閱聽輔助語
汉语盲文
日本手語系
註1:曾作為官方語言
註2:常見外語
註3:本國籍少數族群的語言

參見:台灣語言保護
非洲
亚非语系
尼日尔-刚果语系
尼罗-撒哈拉语系
科伊桑语系
孤立和未分类语言
欧洲
高加索诸语言
亚洲
不含高加
索地区
中东
北亚和中亚
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
分类有争议语言
大洋洲
含马来群
岛东部
巴布亞諸語言
广义跨新几内亚语系
西巴布亚语系英语West Papuan languages
西北巴布亚语系英语Northwest Papuan languages
巴布亚湾语系英语Papuan Gulf languages
东巴布亚语言英语East Papuan languages
其他
澳洲原住民语言
大帕瑪-努干語系英语Macro-Pama–Nyungan languages
塔斯馬尼亞語言
其他
北美洲
含中美洲
大苏族语系英语Macro-Siouan languages
霍坎语系英语Hokan languages
佩纽蒂安语系英语Penutian languages
海湾语系英语Gulf languages
莫桑语系英语Mosan languages
普韦布洛语言联盟英语Pueblo linguistic area
中部美洲语言联盟英语Mesoamerican languages
南美洲
  • 黄色背景语言的区域分类,语言间没有亲属关系
  • 斜体:有争议的分类
  • 星号:有观点认为不属于上级分类
各地
学术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南島語系&oldid=8804743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