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南京市 (中華民國)

坐标32°2′35″N118°46′43″E / 32.04306°N 118.77861°E /32.04306; 118.77861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介紹的是中華民國設立的院轄市。关于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南京市,请见「南京市」。关于南京的其他意思,请见「南京 (消歧義)」。

32°2′35″N118°46′43″E / 32.04306°N 118.77861°E /32.04306; 118.77861

南京市
Nanking
簡稱:京、京市
中華民國院轄市
1927年—1949年
從上至下、由左至右行憲之前的國民政府廳舍大門、1938年的中山陵航攝、1948年總統府廳舍大門、1930年代航攝南京城牆的一角、1946年的國民大會堂
市徽 of 南京
市徽

  1945年南京市於中華民國的位置
坐标:32°02′35″N118°46′43″E / 32.04316°N 118.77864°E /32.04316; 118.77864
國家中華民國
首府第三區(今秦淮區江南貢院
面积 
• 1936
465.85平方公里(179.87平方英里)
人口 
• 1936
945,544
• 1948
1,030,572
政府
南京市市長 
• 1927-1928
首任:劉紀文
• 1948-1949
末任:滕傑
歷史 
• 國民政府成立後定南京為首都
1927年4月18日
• 南京戰役後入軍佔領南京
1937年12月13日
• 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6年5月5日
• 中華民國憲法於南京國民大會堂三讀通過
1946年12月25日
1949年6月2日
前身
继承
江宁县
南京市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蘇省南京市

南京市,通稱南京郵政式拼音Nanking威妥瑪拼音Nan-ching),簡稱「」。其曾是國民政府駐地;行憲後,亦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之前的駐地,因而是中華民國國都。此後,南京同時也是中華民國中國大陸所設立的12個院轄市之一。[1]

1911年,辛亥革命肇起,清朝告終。12月29日,孫中山於南京奉推為臨時大總統。翌年1月1日,臨時政府建置於南京,以其為首都。同年2月,清帝溥儀遜位袁世凱乃遷都北京(位於順天府,後改制京兆地方),南京遂降格為江寧縣。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還都之制復行,並置南京特別市。1930年,更名南京市。

抗戰期間,1937年日軍攻佔南京,之後發生南京大屠殺。1945年抗战勝利,翌年,中央政府由陪都重慶還駐南京。1947年,制憲國民大會於南京國民大會堂制定並通過中華民國憲法。1949年4月,京滬杭戰役中国人民解放軍攻陷南京,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播遷之後,國府不放棄中國大陸之主權,長期視南京為法理上之首都。至2002年,教科書始不復標記南京為首都。[2]:5

歷史沿革

[编辑]

民國肇建

[编辑]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辦公室

宣統三年(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動搖滿清的統治。同年12月2日,江浙聯軍攻破清廷東南重鎮江寧府,使東南數省連成一片,形成與北方清廷分庭抗禮的局面。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江寧府選舉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國號為中華民國。[3]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註 1]遂改江寧府南京府,定為中華民國首都。[4][5]

民國元年(1912年)2月,溥儀在北京宣佈退位;孫中山在南京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由袁世凱繼任。為防止袁世凱擴權,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為規範。不久袁世凱將民國首都遷往北京,南京府改制為江寧縣[6]

軍閥混戰

[编辑]
参见:國民革命軍北伐

北洋軍閥混戰期間,江寧縣(南京)曾為軍閥孫傳芳的大本營,成為號令華東諸省的中心。[7][8]民國15年(1926年)冬,國民革命軍北伐擊敗孫傳芳部隊。民國16年(1927年)3月24日,北伐軍節節勝利,但進入南京後,發生影響深遠的南京排外事件,成為國共分裂的重要前奏之一。[9]

定都南京

[编辑]

民國16年(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定南京市為首都,成立南京市政廳[10]5月25日,國民政府任命劉紀文為南京特別市市長[11]:5。6月6日,國民政府公佈《南京特別市暫行條例》,共6章、34條。因為國民政府所在地之特別行政區域,故定名為南京特別市[12]

民國18年(1929年)6月1日安葬孫中山於中山陵。民國19年(1930年)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

民國18年(1929年)至二十六年(1937年)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民國18年(1929年),國民政府為了迎接由北京至南京奉安的孫中山靈柩,趁勢在南京進行建設,包括在長江口修建新碼頭(中山碼頭),並將移靈經過的道路進行拓寬與鋪設柏油,形成今天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並大量種植法國梧桐樹綠化市容。此後數年間,南京陸續建成中正路(今中山南路)、太平路、白下路、漢中路、中華路、雨花路、山西路、國府路、熱河路、珠江路、莫愁路昇州路、上海路、廣州路及頤和路一帶住宅區道路,形成南京的近代幹道系統。到了中國抗日戰爭前夕,南京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是當時中國的六大城市之一。[註 2]

日據時期

[编辑]
参见:汪精衛國民政府行政區劃 § 南京特別市
更多信息:南京大屠殺
1937年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強硬將中國平民押進坑中準備集體活埋。

民國26年(1937年)8月中旬,南京下游300公里的上海爆發淞滬會戰,南京開始遭到日軍空襲轟炸,市容與城市建設受到嚴重破壞。11月,上海淪陷,國民政府和在京的學校、工廠等陸續西遷。中國軍隊在上海進行了三個多月的激烈抵抗,之後日軍第10軍在杭州灣登陸,中國軍隊全線撤退。南京作為中華民國首都,國民政府在軍事和外交壓力下,決定短期固守,由唐生智負責組織防禦。

日軍在南京會戰中採取快速推進策略,各部隊在途中實施搶劫、屠殺和平民暴行[13]。這種暴行在南京陷落後達到頂峰,造成南京大屠殺。儘管中國軍隊部署約10萬兵力守城,仍無法抵擋日軍猛烈進攻。12月12日,日軍突破中華門,中國守軍開始大規模撤退,唐生智與司令部乘船逃離,許多士兵則被困城中。

12月13日,南京完全陷落,日軍在城中大肆屠殺和劫掠,平民和士兵均未能倖免。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西方人士盡力保護難民,但仍無法阻止日軍的暴行。南京大屠殺期間十幾萬中國人被屠殺,成為抗戰期間最慘烈的一幕。

之後,日軍將南京做為扶植傀儡政權的根據地。民國29年(1940年),汪兆銘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戰後

[编辑]
参见:行憲制憲國民大會
民國37年(1948年)的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於南京市國民大會堂。

民國34年(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9月9日,中國政府代表何應欽作為中國戰區代表在南京接受侵華日軍的無條件投降。民國35年(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由於不久之後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國府已無充足的財政在這一時期的南京大規模的建設活動,南京不復抗戰前的盛況榮景。

同年11月,制憲國民大會國民大會堂召開,原本憲法草案定國都為南京,但審查會及第一讀會決定改為北平。經大會主席團代表蔣中正出面說明,主張國都地點,不必定於憲法,始將第一讀會通過的「國都定於北平」一條予以刪除。[14]:461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三讀通過,民國36年(1947年)1月1日公佈,同年12月25日正式實行。自此,南京失去中華民國法定國都的地位,但在當時其仍是中華民國實際上的行政中心。

民國36年(1947年)11月21日至23日依憲法規定舉行第一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民國37年(1948年)1月21日至23日則舉行第一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同年3月29日於南京報到召開行憲後的國民大會,4月在南京選舉出蔣中正為第一屆總統李宗仁為第一屆副總統,5月20日在南京總統府舉行就職典禮。1月間選出的立法委員則於5月8日自行集會於南京國民大會堂,並於5月18日正式開議。

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後,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首都則續設於南京。民國37年(1948年)底,第二次國共內戰情況對國民黨趨於不利的態勢,國軍、解放軍在徐州附近一帶進行的徐蚌會戰,國軍損失將近60萬大軍,解放軍攻佔長江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國軍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的主要兵力喪失殆盡,首都南京及金融中心上海處於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民國38年(1949年)1月,國府行政院及各單位開始遷往廣州,僅總統府仍留守南京。4月20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1日,解放军渡過長江,最终在4月23日占领南京市。中華民國政府南遷廣州,後又遷重慶、成都,最後遷抵臺北国府遷臺後,仍長期在官方出版的地圖及教科書上將南京市記為首都。[15]自2002年起,則不再將南京市標記為首都迄今。[2]:5對中華民國首都的認定,詳見中華民國首都

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南京成為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的中央直轄市。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以苏南行政区苏北行政区复设江苏省,南京市作為江蘇省省會,南京市因此由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政治

[编辑]

行政區劃

[编辑]
1950年代美國陸軍工兵部隊製作的地圖南京市區地圖
民國29年(西元1940年)10月南京市地政局繪製的南京市市區圖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廢除上元縣江寧縣,置南京府。翌年,撤南京府,以舊上元、江寧二縣復置江寧縣。

民國16年(1927年)4月南京建市之初,暫定以明南京城外郭內及浦口地區為市區範圍,面積約157平方公里。[16]:45-526月國民政府公佈《南京特別市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本市區域暫以南京城廂內外及浦口之原有區域為南京特別市行政範圍。其區域之分別,由市政府呈請中央政府核定之。」[17]:9江蘇省政府反對市區擴大,爭持不讓。[10]8月22日,國民政府修訂《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本市區域暫以江寧縣原有區域行政範圍,以原有之江寧縣屬之。」[18]:138月25日,市政府接收江寧縣。國民黨江寧縣黨部及各民眾團體聯合反對,隨後又作改變。10月17日,國民政府再次修訂《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本市區域暫以南京城廂內外原有區域及八卦洲為南京特別市行政範圍。」[19]:7此次變更後的市區,範圍局促,江寧縣政府也未能遷出城區,「於建設上及行政權限上滯礙殊多」。

民國16年(1927年),析江寧縣城區置南京特別市

民國17年(1928年)3月15日、16日,南京國民政府各相關部局、江蘇省政府、南京特別市政府在南京共同商討相關問題,在有關行政區劃分方面,達成共識,以城廂內外原有區域及八卦洲為其區域,西南大勝關、江心洲,東北烏龍山一帶劃入南京特別市;[20]:32省、市疆界應由省、市政府代表及內政部代表組成劃界委員會,依據所議標準勘定。3月31日,國民政府令飭有關機關遵照辦理。但江蘇省政府一再拖延,並在大勝關、江心洲及烏龍山等地的歸屬問題上激烈爭執,劃界不得不暫時停頓。9月,南京特別市政府曾以市區範圍過小,不利首都建設,向國民政府要求將浦口商埠劃歸市政府管轄,遭到國民政府否決。[21]:22此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第164次會議決定廢除江寧縣,將江寧縣全境及浦口商埠全部劃入南京特別市。[22]:2這一決定遭到江蘇省方面反對。南京國民政府、江蘇省政府、南京特別市政府三方再次協商,決定擴大南京特別市市區,將中山陵及其他有關首都建設的區劃劃入市區,重行由內政部督同省市2政府勘定區域。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第168次會議協商結果決定由內政部會同省市2政府勘定市區區域;江寧縣暫緩撤廢,待以後擴充市區時再決定撤廢日期。[23]:6

民國19年(1930年)國民政府制定新的《市組織法》,上所規定的設區條件,南京市設市有一定困難。民國20年(1931年)3月,實行京市自治,全市劃分為21個自治區,分區籌辦,但進展遲緩。民國22年(1933年)1月,經南京國民政府同意,援照杭州市設區的變通辦法,依原有轄區界整併為8區,分別以序數區名。[24]:3

民國23年(1934)9月,南京市區域擴大,將原屬江蘇省江寧縣轄地的孝陵衛地區劃歸南京市。市域之四界劃定為:東北起自長江南岸烏龍山,向南到堯化門,再沿明代外郭舊走土城根經仙鶴門、麒麟門,折西南經滄波門、高橋門抵達上坊門,為東界。再沿秦淮河向西,經鐵心橋、西善橋、格子橋,改沿運糧河到江邊,為南界,且於東、南兩邊陸界立界標82座,劃分南京市與江寧縣轄地。從大勝關外入江包括江心洲,以江心與江浦縣分界,折西北以江北浦口商埠原界,亦與江浦縣接壤,為市區西界。再入江包括八卦洲,以江心與六合縣分界,至烏龍山,為市區北界。民國24年(1935年)9月30日,省、市、縣三方代表複勘浦口邊界,南部九袱洲新圩及永生洲福字號、祿字號屬市,北部以二祥溝及復生洲一部分屬市。至此,南京市區得以確定,面積465.95平方公里。在此範圍內,以鍾山全部劃為中山陵園區,東、北兩面以環陵路為界,西面以中山門至太平門城垣為界,南面以京湯公路為界,面積30.58平方公里,直屬國民政府管轄。

1936年南京市行政區劃圖[25]:7-8
區域別面積(方公里)常住人口(1936)
第一區8.16134,456--
第二區5.8088,679--
第三區1.9884,430--
第四區1.9738,263--
第五區5.88140,269--
第六區13.7179,163--
第七區6.0476,407--
第八區36.7530,916--
燕子磯區114.6650,518--
孝陵區116.6263,472--
上新河區151.1851,805--
陵園區3.107,166--
總計465.85945,544--

民國34年(1945年)12月,根據行政院訓令,江蘇省江寧縣屬湯水鎮、麒麟鄉、東流鄉、古泉鄉劃屬南京市管轄,南京市轄區向東擴大。民國35年(1946年)3月14日,辦理交接。湯水鎮以南界線,於民國36年(1947年)2月28日,議定以青林鄉北部之炮兵學校射擊場公路為市、縣分界。

以後陸續增加市轄區。民國38年(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廣州前,全市劃分為15市轄區:[26]

各區沿革
市轄區駐地(2012年10月底)沿革
第一區南京市玄武區廊後街又稱城北東區,中華民國政府所在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區。以中山路以東,中山門以西,九華山以南,中山東路以北為區域範圍。
第二區南京市江寧區八府又稱城東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區。以中山南路以東,沿城以西,中山東路以南,光華門、通濟門以北以北為區域範圍。
第三區南京市秦淮區白鷺洲公園又稱門東區,南京市政府所在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區。以光華路、鍾阜路以東,東冶路以西,青溪以南,長樂路以北為區域範圍。
第四區南京市秦淮區大百花巷又稱門西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區。以南鍾阜路以西,長樂路、秦淮河、水西門以南,雨花台以北沿城向西為區域範圍。
第五區南京市秦淮区倉巷14號又稱城西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區。以中正路、中山路以西,草場門、漢西門、莫愁湖以東,秦淮河、昇州路以北,漢口路以南為區域範圍。
第六區南京市鼓樓區保泰街又稱城北西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區。以定淮門沿城以東,雞鳴寺、玄武門沿城以西,和平門、鍾阜門、挹江門以南,漢口路以北為區域範圍。
第七區南京市鼓楼区靜海寺又稱下關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區。以下關揚子江心以東,護城河、回龍庵、水關橋以西,和記碼頭以南,三汊河以北為區域範圍。
第八區南京市浦口區泰山街道又稱浦口區。原為江蘇省江浦縣浦口商埠區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劃入設區。以揚子江心以西,九袱洲、鐵路河以東,海關分卡以南,永生洲以北為區域範圍。
第九區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街道又稱燕子磯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9月劃入江蘇省江寧縣燕子磯鎮設第九區。區域範圍含今孝陵衛街道和玄武湖街道的仙鶴門社區。
第十區南京市玄武區孝陵衛街道又稱孝陵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9月劃入江蘇省江寧縣孝陵衛鎮設第十區。因轄境遼闊,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析西部置第十一區
第十一區南京市雨花台區安德門又稱安德門區。第十、原第十一兩區轄境遼闊,東西相距甚遠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析兩區各一部分設新的第十一區
第十二區南京市建鄴區上新河又稱上新河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9月劃入江蘇省江寧縣上新河鎮設第十一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改稱第十二區
第十三區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又稱湯山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劃入江蘇省江寧縣湯水鎮、麒麟鄉、東流鄉、古泉鄉設第十三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成立區公所。
第十四區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街道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22日,根據市政會議決定,以江中八卦洲設第十四區。係因中共解放軍大軍陳兵江北匆忙建立。解放軍入京後,於6月撤銷該區。
第十五區南京市建鄴區江心洲街道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22日,根據市政會議決定,以江中江心洲設第十五區。係因中共解放軍大軍陳兵江北匆忙建立。解放軍入京後,於6月撤銷該區。

1949年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為中央直轄市。下設13個區。8月增設1個郊區。10月,南京市的大黃洲、小黃洲劃歸安徽省的和縣管轄。12月,蘇南區的句容、江寧縣,皖南的當塗縣,蘇北的六合縣,皖北的江浦、和縣劃歸南京市領導。1950年1月,南京市由新成立的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華東局決定將江寧、句容縣仍劃歸蘇南的鎮江專區,六合縣仍劃歸蘇北的揚州專區。當塗、江浦、和縣劃歸安徽省管轄。6月,南京市重新劃區,將13個市區和1個郊區劃為11個市區和1個陵園區。

政府

[编辑]
市政結構
参见:南京市政府 (中华民国)

民國十六年(1927年)成立南京特別市,市設市長1人,下轄財政、工務等局;6月,設立浦口商埠管理處。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根據新公佈的《特別市組織法》,改為土地、社會等局。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27日,根據《市組織法》,改名為南京市,直隸於行政院。[27]:3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攻陷南京。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恢復其行政管轄區域。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13日,行政院公佈《南京市政府組織規程》,[28]:3設市長1人、參事2人、下設民政、財政等局。市政府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下旬隨著國軍撤離而消亡。

市政首長
附:督辦浦口商場事宜
南京特別市市長(南京市政廳最高首長)
南京特別市市長(南京特別市政府最高首長)
  • 劉紀文(1927年6月-8月)
  • 何民魂(1927年8月-1928年7月,1927年8月-12月代理)
  • 劉紀文(1928年7月-1930年4月)
  • 魏道明(1930年4月-6月)
南京市市長(南京市政府最高首長)
  • 魏道明(1930年6月-1932年1月)
  • 谷正倫(1932年1月-3月,代理)
  • 石瑛(1932年3月-1935年3月)
  • 馬超俊(1935年3月-1937年12月,南京淪陷)
  • 蕭山令(1937年-1937年12月,代理,南京淪陷)
  • 馬超俊(1945年8月-1946年11月,南京光復)
  • 沈怡(1946年11月-1948年12月)
  • 滕傑(1948年12月-1949年,迁居臺灣

社會

[编辑]

教育

[编辑]

民國25(西元1936)年7月,南京市常住人口中,教育程度除未詳及六歲以下者不計外,在70萬1,802人中,有大專院校文憑者2萬3,567人,佔3,36%;國民中學文憑5萬4,680人,佔7.79%;國民小學文憑,佔13.62%;識字人數15萬3,450人,佔21.87%;不識字人,佔53.36%。[25]:90

南京市常住人口教育程度(1936)
年齡組共計大專院校國中國小識字(無文憑)不識字未詳
共計共計共計共計共計共計共計
0-5117,65160,82056,831------2,2661,3429241,018635383114,36758,84355,524---
6-12106,66055,58550,475------34,48720,65313,83411,1507,1893,95250,93623,18427,7529,4874,5504,937
13-20143,91187,76056,15169149120013,7529,1314,62126,86618,0448,82227,44022,4824,95857,55228,16529,38717,6109,4478,163
21-2592,96855,11837,8503,1952,53765811,1627,6613,50110,3097,5612,74817,87915,0722,80738,38116,64221,73912,0425,6456,397
26-3092,31956,16236,1575,2554,6715849,4576,9932,4948,3006,3271,97317,46014,9172,54340,20518,07222,13311,6125,1826,430
31-3585,39551,88233,5134,7744,4013736,9065,4611,4455,8984,5731,32516,22213,9252,29740,80919,04621,76310,7864,4766,310
36-4066,62140,19226,4293,4593,2841754,5473,7607873,6322,85677612,64710,8741,77333,71415,86017,8548,6223,5585,064
41-4560,04937,07822,9712,2822,221613,0352,6214142,5142,13637812,32410,9691,35531,95715,79316,1447,9573,3334,619
46-5045,82127,83917,9821,5531,502511,8851,6622231,4691,2582119,5868,63095625,07412,16912,9056,2542,6183,636
51-5532,56318,46214,10187385815974884907896561336,7166,00771118,4958,30310,1874,7141,7492,965
56-6024,21212,37011,842403395854649848472380924,8094,26857114,1885,6148,5743,7941,2452,549
61-6517,1378,0539,684151149231928831316254623,3292,88044910,6233,5987,0252,9998842,115
66-7010,2693,8616,4085351212711116142101411,7271,4243036,2431,7014,5471,9724731,499
71-754,4951,4093,08618162463385333266775091682,7375972,140958216742
76-801,7064561,250651201551596213143701,09221088236074286
81-8552712140522-42233-553421347572901162393
86-90169391302112111-1161061091594391227
91-95278191-1---11-22-12391129
96-100147711-11-1--532514211
未詳43,03039,3453,685848818301,8671,7699834726186611,19111,0501412,0219021,08926,75624,5152,241
總計945,544556,567388,97723,56721,4032,16454,68040,89613,78497,88666,44831,438154,468131,00223,466488,852228,810260,042126,09168,00358,083

同年,南京市男女學齡兒童(以下簡稱學童)共計10萬,060人,男5萬5,585人,女5萬0,475人,性比例約為52:48之比。全部學童中在國民小學者3萬4,487人,佔32.52%;在私塾者1萬1,150人,佔10.51%;失學者5萬0,936人,佔48.03%;未詳者9,487人,佔8.94%。[25]:93

南京市各區學童數量(1936)[25]:94
區別人數
第一區
12,579
第二區
9,653
第三區
9,107
第四區
16,478
第五區
16,154
第六區
7,835
第七區
8,128
第八區
3,688
孝陵區
5,324
燕子磯區
8,724
上新河區
7,533
陵園區
767

人口

[编辑]
南京市歷年人口
年份人口±%
1912269,000—    
1914277,120+3.0%
1915368,800+33.1%
1916378,200+2.5%
1917377,549−0.2%
1918376,291−0.3%
1919392,100+4.2%
1921380,200−3.0%
1922380,900+0.2%
1923401,500+5.4%
1924395,900−1.4%
1927360,500−8.9%
1928497,526+38.0%
1929540,120+8.6%
1930577,093+6.8%
1931653,948+13.3%
1932659,617+0.9%
1933726,131+10.1%
1934795,955+9.6%
19351,013,320+27.3%
1936945,544−6.7%
19481,030,572+9.0%
民國24(西元1935)年3月省市劃界,南京市增加三鄉區,故人口激增
来源:[25]

根據南京特別市地方自治推進委員會與南京市戶口統計專門委員會的調查,民國25年(西元1936)年時,南京總計戶口18萬1,476戶,戶籍人口94萬5,544人。[25]

南京市戶口調查(1936)
南京市戶口總數
區別戶數人口總數
共計男性女性
第一區24,724134,45683,07251,384
第二區17,16688,67951,82736,852
第三區15,62984,43048,70625,724
第四區27.09238,26377,77060,493
第五區27,656140,26980,34859,921
第六區14,63379,16345,90232,261
第七區15,77776,40745,44630961
第八區7,32530,91617,70413,212
燕子磯區7,55850,51833,74516,773
孝陵區13,20563,47236,27227,200
上新河區9,70751,80529,92621,879
陵園區1,0047,1664,8492,317
總計181,476945,544556,567388,977
南京市各類戶數
區別普通戶棚戶商戶船戶廟宇公共處所
官署學校醫院養濟院教堂公所其他
城區共計102,22324,05714,172384283507240171711670478
第一區18,5122,6043,354416762929-22672
第二區12,2223,0351,5861127962913663968
第三區13,0571702,1746431342216131146
第四區19,7685,0381,942-845446894-661
第五區19,8435,2132,29027870585-5884
第六區10,4482,7901,091-331224012-2590
第七區8,3785,2061,7353031455167-1557
鄉區共計14,49422,0621,730251258111171117145
第八區2,7744,23325114211111--127
燕子磯區3,8313,365270-3912182--417
孝陵區4,9427,50254610573448-11658
上新河區2,2436,72762112523284--629
陵園區70423542-216----14
總計116,72246,11915,902409408588351178721787623

據首都警察廳統計,至民國26(西元1937)年6月,南京市共有戶口20萬0,160戶,戶籍人口101萬5,450人。[29]

民國37年(1948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南京市人口為103萬0,572人。[30]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西元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南京市的人數為2萬5,329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0.93%。[31]

年齡結構

[编辑]
南京市人口金字塔(1936年)[25]
男性年齡女性
43,030 
不詳
3,685 
14 
96-100
27 
91-95
19 
169 
86-90
130 
527 
81-85
406 
1,706 
76-80
1,250 
4,495 
71-75
3,086 
10,269 
66-70
6,408 
17,737 
61-65
9,684 
24,212 
56-60
11,842 
32,563 
51-55
14,101 
45,821 
46-50
17,982 
60,049 
41-45
22,971 
66,621 
36-40
26,429 
85,395 
31-35
33,513 
92,319 
26-30
36,157 
92,968 
21-25
37,850 
94,409 
16-20
35,919 
79,026 
11-15
34,207 
76,536 
6-10
36,500 
77,474 
2-5
37,414 
40,177 
0-1
19,417 

籍貫

[编辑]
民國25年(西元1936年)南京市戶口統計報告中的插圖

民國25年(西元1936年)南京市常住人口中江蘇籍貫為最多,共計33萬3,698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36.937%。南京籍貫則排名第二,共計25萬1,669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27.858%。

南京市常住人口籍貫(1936)[25]
人口

省市別
共計男性女性
本市251,669134,335117,334
江蘇333,698197,451176,247
浙江23,42420,84712,577
安徽137,13177,44659,685
江西9,7525,5484,163
湖北23,70913,61510,094
湖南23,06413,6789,386
四川3,4922,1891,303
西康1179324
河北14,9779,3865,591
山東29,48318,14511,338
山西1,4741,063411
河南7,7104,8952,814
陝西1,234753481
甘肅19314152
青海13712215
福建5,5233,0802,443
廣東11,2276,7324,495
廣西832480352
雲南1,207701506
貴州1,310766544
遼寧1,563857706
吉林373220153
黑龍江674423
熱河1248242
察哈爾765719
綏遠876522
寧夏99-
新疆55532
上海4,0032,4391,564
北平2,8071,6091,198
天津2,7551,5941,161
青島382315
西京(西安)734
蒙古604317
西藏25187
哈爾濱11-
未詳42,13137,9474,184
總計915,544556,567338,977

職業

[编辑]

全南京市就業狀況(1936)

  礦業(0.02295%)
  工業(6.11944%)
  無業(33.69764%)
  交通運輸業(3.01720%)
  公務(8.48348%)
  商業(17.24848%)
  人事服務(22.06677%)
  農業(4.15930%)
  自由職業(2.03639%)

民國25(西元1936)年7月,南京市之業別人口,共計91萬6,775人,(未詳者不計)男54萬5,488人,女37萬1,287人,其中有業人口佔65.24%無業人口31.76%。有業人口中,男性以商業為多,佔男性中28.86%;公務次之,為14.47%。礦業則因市內無鑛區,惟城區中有極少數服務於他處礦業。有業之女性中則以人事服務為最大多數,估女性中52.14%。此因主婦及家庭僱用之女傭皆歸入此類,所以人數甚眾。[25]:52詳細分類列於下表:[25]:48

南京市常住人口年齡業別與性別(表1)
年齡組共計農業礦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
0-15145,675127,5382,8811,2696-2,2772218,71133119326
16-2085,49035,9193,4911,13736-7,96938627,4056511,85261
21-2555,11837,8503,51574430-7,68329321,9856123,92959
26-3056,16236,1573,63067435-7,98824719,3815394,83736
31-3551,88233,5133,82267628-7,95829818,2105964,98839
36-4040,19226,4293,44555519-5,80726814,7865933,81520
41-4537,07822,9713,3265652015,28327415,3646053,59522
46-5027,83917,9822,7104592513,59919312,1404552,35012
51-5518,46214,0101,99938811-2,2091947,8744371,41818
56-6012,37011,8421,5083202-1,3901315,35733866813
61-658,0539,6841,0232542-720993,2712642577
66-703,8616,4084851261-255631,392132875
71-751,4093,08610748--102254635419-
76-804551,2502912--2911126245-
81-8512140683--532853-
86-903913011--4-931-
91-95819------6---
96-10077----1-3---
未詳39,3453,6858719--2,05720897351821
總計556,567388,97732,0687,260215255,1362,726157,4185,67428,210319
南京市常住人口年齡業別與性別(表2)
年齡組公務自由職業人事業務無業未詳
0-15137232761797355,466128,781118,3451,6771,678
16-202,8941661,1626511,52119,8289,96210,1312,1982,908
21-258,1523492,6209592,02328,1053,5664,3691,6152,360
26-3011,7933142,7985572,43328,9712,1423,1071,1251,712
31-359,7821942,5523822,20827,0551,7892,6598451,614
36-406,7841011,8181901,71921,2721,4432,1415561,289
41-454,551401,4301351,47418,3021,4801,9085551,119
46-502,869171,0621131,08214,0371,5251,732467963
51-551,545167709271010,4011,5161,738410817
56-606749610794167,9631,3912,093354891
61-652815419962815,5741,4972,591302784
66-70923226781353,3269192,120168555
71-7528-7435691,3604671,28980275
76-809129101953818154929105
81-851-35513351213744
86-901111238187828
91-95--1--3113-3
96-100--2--215--
未詳29,349347381022731,2075,1131,702659565
總計78,9421,27316,5912,66415,065193,586161,843156,78311,07917,690

注释

[编辑]
  1. ^孫中山認為南京是適合建都的城市,他在《建國方略》中這樣評價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長江下游兩岸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2. ^當時中國六大城市除南京分别為:上海北平天津廣州漢口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1. ^國家符號:國都的選定.國史館. 中華民國國史館. [2011-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中文(繁體)).國都必須因應事實需要不斷搬遷:元年3月,遷都北京;16年4月,奠都南京;26年12月,遷都重慶;35年5月,還都南京;38年4月,遷都廣州;38年10月,遷都重慶;38年12月,遷都臺北。 
  2. ^2.02.1李其芃; 教科書編撰委員會; 南一書局. 國民中學社會3. 南一書局. 2008年(中文(繁體)). 
  3. ^中華民國第一期臨時政府財政部事類輯要-史料館. museum.mof.gov.tw. [2025-08-29]. 
  4. ^中華民國之肇建.中華民國行政院. [2025-08-29](中文(繁體)). 
  5. ^(一)中華民國成立與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燦爛的中國文明. chiculture.org.hk. [2025-08-29](英语). 
  6. ^Nanjing - Imperial Capital, Massacre, Yangtze River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5-08-19 [2025-08-29](英语). 
  7. ^楊同慧.孫傳芳與五省聯防. 臺灣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1985 [2025-08-29](中文(繁體)). 
  8. ^羅士傑.地方菁英如何應對兵災?以1924年江浙戰爭的溫州戰場為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2023-05, (59). 
  9. ^【名單之後】南京「雙城記」——佐藤佐〈南京〉的裡與外 -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2024-07-10 [2025-08-29](中文(臺灣)). 
  10. ^10.010.1下中彌三郎. ナンキン(南京).東洋歷史大辭典. 日本:平凡社. 1940(日语).清に至り江寧縣と呼び、江蘇省治となし、又金陵道の治所ともなしたが、軈て道制廢止と共に道治を罷め、民國十六年、附近の地を劃して南京特別市(江寧縣との境界確然たらず)を置き、翌年首都特別市と改めて江蘇省治を鎮江縣おに遷し、又翌年首都市と稱して國民政府の所在地となり、江寧縣は江蘇省政府に、首都市は國民政府行政院に屬してゐるが、普通江寧縣も首都市も南京の稱呼中含められてゐる。 
  11. ^國民政府公報. 寧字第4號. 民國16(西元1927)年6月1日.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2.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南京特別市暫行條例(PDF). . 第一條、本市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所在地之特別行政區域,定名為南京特別市。. 
  13. ^笠原十九司(1997年),第23、64-65、116-120页
  14.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 臺灣: 聯經出版公司. 1984.ISBN 978-9-57-080122-4. 
  15. ^國立編譯館. 中華民國中等學校歷史教科書. 臺灣. 1996(中文(繁體)). 
  16. ^陈国灿. 略论民国时期城市体制的演变——以江浙沪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4 (5)(中文(简体)). 
  17.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公報. 寧字第5號. 民國16(西元1927)年6月11日.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8. ^《國民政府公報》寧字第12號,民國16年9月30日
  19. ^《國民政府公報》第2期,民國16年10月
  20. ^《國民政府公報》第45期,民國17年3月
  21. ^《國民政府公報》第92期,民國17年9月
  22. ^《國民政府公報》第31號,民國17年11月30日
  23. ^《國民政府公報》第53號,民國17年12月27日
  24. ^《國民政府公報》第1040號,民國22年1月28日
  25. ^25.0025.0125.0225.0325.0425.0525.0625.0725.0825.09南京市戶口統計專門委員會辦事處編,南京市戶口統計報告(PDF), [2025-08-28] 
  26. ^南京市志. njdfz.nje.cn. [2025-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中文(中国大陆)). 
  27. ^《國民政府公報》第507號,民國19年6月28日
  28. ^《國民政府公報》第2725號,民國36年1月16日
  29. ^南京市鄉區保甲戶口統計表及有關文書.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藏.一二(6)-9071
  30. ^民國直轄市、省轄市一覽表(出自《行政區劃論壇》). xzqh.org. 
  31.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編. 中華民國7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臺北市: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1992. 

來源

[编辑]
  • 鄭寶恆. 《民國時期政區沿革》.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鄭寶恒.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ISBN 9787309056044. 
  • 國史館地理志編纂委員. 《中華民國史地理志(初稿)》. 臺北: 中華民國國史館. 民國79年(西元1990年).ISBN 9579042020(中文(繁體)).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 《中華民國分省地圖》.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 1970(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南京市

參見

[编辑]
新頭銜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南京宣告成立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
1912年1月-1912年4月
繼任:
北平市
前任:
北平市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
1928年-1949年
1937至1945年曾暫時遷至重慶市
繼任:
臺北市
8一級行政區(6直轄市、2)、16二級行政區(3、13
現行自由地區行政區劃
直轄市
[註 2]
臺灣省
福建省
原公告行政區劃
(2005年)[註 3]
直轄市
華中
華南
華北
塞北
東北
西部
特別行政區
地方
大陸時期行政區劃
1949年
直轄市(院轄市)
特別行政區
地方
1933年
(院轄)市
行政區
地方
1927年
特別區
地方
商埠
1914年
特別區
地方
區域
  1. ^自1949年(民國38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起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
  2. ^自1999年起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
  3. ^「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自2005年起停止適用


南京市行政區劃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
國別:中華民國  市治:第三區
1933年
1940年南京行政區劃地圖
1934年
第九區 • 第十區 • 第十二區(原稱第十一區)
1945年
1949年
南京行政区划史
先秦
秦汉
六朝
隋唐
州郡
宋元
州府
明清、太平天国
省、道
府郡
中华民国时期
省、道
市辖区
1937年时,共有十一个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区、第十一区)。
1945年后,增设第十二区、第十三区、第十四区(八卦洲)、第十五区(江心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区、县
注:以今南京市境为准。下划线标识的行政区划无实土。
古都
并称
两都
四大
长安 ·洛阳 · ·(明代,陈建)
关中 ·
洛阳 ·建康 ·开封(明末,顾炎武)
长安 ·
洛阳 ·金陵 ·燕都(民国,朱偰)
五大
七大
十大
先秦
五帝
黃帝都有熊(疑為西坡遗址) ·堯都平陽(疑為陶寺遺址
(僅列出重要的)禹都陽城(有争议) ·斟鄩(疑為二里头遗址

秦朝
汉朝
三国
曹魏五都
长安遗址 ·谯都 ·许都遗址 ·邺都遗址 ·洛阳遗址
蜀汉
孫吳
西晋
洛阳[遗址] ·长安[遗址]
东晋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上京龙泉府[遗址] ·东京龙原府 ·中京显德府[遗址] ·南京南海府 ·西京鸭绿府
上京会宁府[遗址] ·中都大兴府 ·南京→东京辽阳府 ·西京大同府 ·北京上京临潢府大定府 ·南京开封府
五代
十国
五代
十国
西夏
大蒙古国
北元
上都[遗址]→ 应昌城[遗址]哈拉和林
南明
民国
人民共和国
参见:中国历史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1 ·江西 ·山东 ·台湾1
  中南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1 ·广西 ·海南1 ·香港 ·澳門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2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註:分区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但未实际管辖的行政区域。

1 基于台海现状台湾地区(含臺灣島澎湖群島金门马祖东沙群島太平岛中灘中洲礁等地)实际仍由中華民國政府管辖,详见臺灣問題;关于涉及台湾离岛的相关争议,详见福建省 (中華民國)、高雄旗津區中興里。涉及南沙群岛主权争议的内容,详见南海争端。涉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之争议,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问题

2藏南地區現由印度實際管轄,中印两国另有其他领土争议,詳見中印边界问题
中華民國的分區
  華中
江蘇 ·浙江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四川 ·南京市 ·上海市 ·重慶市 ·漢口市
  華南
福建 ·臺灣1 ·廣東3 ·廣西 ·雲南 ·貴州 ·海南特別行政區 ·廣州市
  華北
河北 ·山東 ·河南 ·山西 ·陝西 ·甘肅 ·北平市 ·青島市 ·天津市 ·西安市
  塞北
寧夏 ·綏遠 ·察哈爾 ·熱河 ·蒙古地方2
  東北
遼寧 ·安東 ·遼北 ·吉林 ·松江 ·合江 ·黑龍江 ·嫩江 ·興安 ·大連市 ·哈爾濱市 ·瀋陽市
  西部
西康 ·青海 ·新疆 ·西藏地方
註:此為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中国大陆時所使用的分區,現已不再適用;關於當今實際統治之臺灣地區,詳見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台灣行政區劃

1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时台湾仍为日本屬土,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中華民國接收並統治至今,詳見臺灣光復臺灣問題

2 即原外蒙古地區;1946年起蒙古已成為受國際普遍承認之獨立主權國家,2012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發布之新聞稿重申蒙古并非憲法「固有之疆域」;1921年蒙古恢復獨立的同時,唐努乌梁海地區大部獨立為唐努-圖瓦,1944年被蘇聯吞并,蘇聯解體圖瓦成為俄羅斯聯邦主體

3 廣東省的香港澳門彼時分别為英國葡萄牙殖民地,詳見英屬香港葡屬澳門
其他的分區方式
中原河南 ·山東 ·河北 ·山西 ·北京 ·天津 ·陝西
華西四川 ·重慶 ·陝西 ·雲南 ·貴州
江南江蘇 ·安徽 ·浙江 ·上海 ·江西 ·福建
華中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岭南廣東 ·廣西 ·海南 ·香港 ·澳門
東南福建 ·金馬) ·台灣 ·廣東 ·廣西 ·海南 ·香港 ·澳門 ·台北 ·新北 ·桃園 ·台中 ·台南 ·高雄
港澳地區香港 ·澳門) ·台灣地區台灣省 ·福建省(金馬) ·台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台中市 ·台南市 ·高雄市
大陸河北 ·山東 ·河南 ·山西 ·陝西 ·甘肅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江蘇 ·浙江 ·安徽 ·湖北 ·湖南 ·江西 ·四川 ·福建 ·廣東 ·海南 ·雲南 ·貴州 ·广西壮族自治区 ·青海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庆市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內蒙古東部
河北 ·北京 ·天津 ·山東 ·江蘇 ·上海 ·浙江 ·福建 ·廣東 ·海南
中西
  中部
山西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部
內蒙古西部 ·廣西 ·重慶 ·四川 ·貴州 ·雲南 ·西藏 ·陝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蒙新內蒙古 ·寧夏 ·甘肅 ·新疆
青藏青海 ·西藏
南方江蘇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廣東 ·海南 ·廣西 ·四川 ·雲南 ·貴州 ·上海 ·重慶 ·澳門 ·香港 ·台灣
北方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山東 ·河南 ·陝西 ·山西 ·河北 ·北京 ·天津
另见:中国地理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南京市_(中華民國)&oldid=8968826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