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单于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中文姓氏,請見「單于姓」。
哈萨克斯坦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波杜什金复原的匈奴单于服饰,时间推测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1][2][3]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
考古发现的“单于天降”瓦当[4]内蒙古博物馆

chán上古漢語擬音:*darɦʷa),新朝曾作善于[5],是匈奴對他們遊牧帝國君主的專稱,《汉书》記載其為「廣大之貌」。单于始創於匈奴著名的冒頓单于的父親頭曼单于,之後這個稱號一直繼承下去,直到匈奴滅亡為止。而東漢三國之際,有烏丸鮮卑部落联盟首領使用「單于」這個稱號。至兩晉十六國,因稱號被濫用,各族皆改稱大單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至中世紀時,這個稱號被廢除,遊牧民族的君主稱號被可汗取代。而單于一词之后被转译为「達干、達官、答刺罕、答兒罕、達兒罕、打兒漢」等[6]

詞源

[编辑]

“單于”,据《史记·匈奴列传》,其称号全稱為撐犁孤塗單于(上古漢語:*treng-rikwa-ladar-ɢwā),之後被簡化為「單于」。“撐犁”与蒙古语騰格里(Tengri)”同源,意思是「天」。[7]“孤塗”意为“子”,“单于”則是“廣大”,本義有天子、「大天子」的意思。[8][9]根据亚历山大·沃文叶尼塞语的解释,*tɨl(北方)和*qʌ̄j~*χʌ̄j(王),“单于”可释义为“北方之主”。如果对应《汉书》记载的含义,“单于”的词根就是突厥语的动词tar-,本意为“扩散、扩张”。且突厥语又恰好有一个可以生成名词的词缀-ƣa/-qa/-ge/-ke(具体是a还是e结尾要看元音和谐)。那么单于就是tarƣa,字面意思为扩张者、扩大者。到了突厥汗国时期这一称号已经变成了tarqan,多了个-n结尾,而且复数是tarqat,因为这个词经过了蒙古语系的鲜卑语,鲜卑人先给这个词加了名词化词缀-n,然后复数自然是蒙古语系的-d,再转译回突厥语就成了tarqan(即隋唐时代的“达干”和后来的“达尔汗”)。

廣韻》中記載,單分别有“都寒切”(中古汉语拟音:/tɑn/,现代汉语:dān)、“市连切”(中古汉语拟音:/d͡ʑiɛn/,现代汉语:chán)、“常演切”(中古汉语拟音:/d͡ʑiɛnX/,现代汉语:shàn)和“时战切”(中古汉语拟音:/d͡ʑiɛnH/,现代汉语:shàn)。

至漢文帝時,匈奴單于又稱大單于[10]

單于繼位制度

[编辑]

匈奴单于的继承制度,大体可分为二种情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远亲袭位。单于的传位可分三段时期,公元前209年至前127年,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持续了三代的父死子继;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31年,开始以父子相继和兄终弟及二种形式的交替出现,其中呴犁湖握衍朐提二单于为远亲袭位;公元前20年至公元46年,由于呼韩邪单于“约令传国与弟”,规定了兄终弟及的方式,命其子死后传位给弟,搜谐若鞮车牙若鞮乌珠留若鞮乌累若鞮呼都而尸道皋若鞮五单于持续了五代的兄终弟及,一直延续到匈奴分裂前的第二年。[11]

各族单于列表

[编辑]

匈奴单于

[编辑]
主条目:匈奴单于列表

烏丸单于

[编辑]

鮮卑单于

[编辑]

大单于

[编辑]

十六国时代的大单于一般是君主没有当天王或皇帝时担任的,他们当皇帝後,就将大单于的位置交给太子担任

单于

[编辑]
  • 白亞栗斯,公元415年,率上党胡人饥民起义,自号单于,建元建平

后世

[编辑]

单于演变为后世的達魯噶、達魯花和達干,但作为统治者的正式头衔被可汗取代后不再有应用。

参阅

[编辑]

註釋

[编辑]
  1. ^Museum notice
  2. ^Kradin, Nikolay N.Some Aspects of Xiongnu History i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Competing Narratives between Nomadic People and their Sedentary Neighbours53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Eurasian Steppe. 23 January 2020: 149–165.ISBN 978-963-306-708-6.doi:10.14232/sua.2019.53.149-165.Nonetheless, among archaeologists, there are many supporters of the Xiongnu migration to the West. In recent years, S. Botalov (2009) constructed a broad picture of the migration of the Xiongnu to the Urals, and then Europe. In Kazakhstan, A.N. Podushkin discovered the Arysskaya culture with a distinct stage of Xiongnu influence (2009). Russian archaeologists are actively studying the Hun sites in the Caucasus (Gmyrya 1993; 1995) 
  3. ^Podushkin, A.A. 2009. Xiongnu v Yuznom Kazakhstane. In: Nomady kazakhstanskikh stepey: etnosociokulturnye protsessy i kontakty v Evrazii skifo sakskoy epokhi: Edited by Z. Samashev, Astana: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of the Kazakhstan Republic: 147‒154
  4. ^不可寫作「單於」,無論漢字簡化與否均為「于」。
  5. ^漢書·匈奴傳下》:「天鳳二年…… 咸等至,多遺單于金珍,因諭說改其號,號匈奴曰『恭奴』,單于曰『善于』,賜印綬。」
  6. ^〔加拿大〕蒲立本. 《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 中华书局. 1999年12月.ISBN 9787101022254. 
  7. ^小谷仲男 著, 王忠涛 译. 《大月氏》. 商务印书馆. 2017年: 第九页.ISBN 9787100126779. 
  8. ^《漢書》卷94〈匈奴傳〉:「單于,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
  9. ^《史記》〈匈奴列傳〉索隱引《玄晏春秋》:「士安讀《漢書》,不詳此言,有胡奴在側,言之曰:『此胡所謂天子』,與古書所說附會也。」
  10. ^《史記》〈匈奴列傳〉:「漢遺單于書,牘以尺一寸,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所遺物及言語云云。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廣大長,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所以遺物言語亦云云。」
  11. ^李晓敏. 单于继承与匈奴政局.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1期). 
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单于」。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单于&oldid=8903550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