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北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石器
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古國時代
前39世紀

前19世紀
新石器時代[註]
原史
時代
銅石並用時代
前21世紀—前17世纪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前11世紀—前771
共和 前841—前828(明確紀年之始)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5世紀
戰國前5世紀—前221

前221—前207

前202

220
西楚 前206—前202
西漢前202—9
9—23
更始政權 23—25
东漢25—220
三國曹魏
220—266
蜀漢
221—263
孫吳
222—280

266

420
西晉266—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304—439



420

589
劉宋
420—479
北魏
386—535
南齊
479—502
南梁
502—55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南陳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907

960
後梁
907—923
十國
907—979

杨吳-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南平馬楚
南漢北汉

契丹
916—1125

西遼
1124—1218
後唐
923—937
後晉
936—947
後漢
947—951
後周
951—960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西夏
1038—12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蒙古帝國 1206—1368
1260或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或1644—1912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中國歷史年表

北遼,即耶律淳政權[註 1],是1122年遼朝滅亡前夕耶律淳在遼南京道析津府耶律大石等人擁立並建立的政權,後來金朝攻佔燕京,北遼滅亡,國祚不足一年。亦有将之後的耶律雅里政權也归入耶律淳北辽政权的说法,二者合并记二年时间(1122年-1123年)。[4]

名稱

[编辑]

遼史》及《遼史紀事本末》均稱耶律淳政權為「北遼」。[1][2]近代學者如李錫厚《遼金西夏史》、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等沿用史書稱呼。[5][6][7]

不過,個別當代學者對「北遼」之名提出質疑。葛華廷和高雅輝在《耶律淳政權「世號為北遼」之說質疑》論証,「北遼」為宋人對遼朝的稱呼,非專指耶律淳政權,與遼人稱呼宋朝為「南宋」相應。以「北遼」稱遼南京的耶律淳政權是元代修史人的錯誤理解、名不符實,以方位詞稱呼應以「南遼」為是,而稱的上「北遼」者,應以耶律雅里政權為妥。[3]苗潤博在《<遼史>探源》中提出,該政權立於遼朝南京,且位於遼朝天祚帝、耶律雅里、耶律大石等政權之南方,絕無稱「北遼」之理,《遼史》的說法明顯有誤。認為元人在修史時大量徵引史願《北遼遺事》,元人對於書名「北遼」之實際所指早已不甚了了,且因該書大量內容記載耶律淳政權之事,於是產生了「世號為北遼」的誤解。[8]儘管苗潤博質疑「北遼」之名,但亦未使用或肯定「南遼」之名。邱永嘉《遼末耶律淳政權建立原因探析》從葛說不用「北遼」稱呼耶律淳政權。[9]

歷史

[编辑]

耶律淳稱帝

[编辑]

辽朝保大二年(1122年)正月,中京被金兵攻陷,天祚帝流亡夹山(今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西南大青山),燕京地區與天祚帝失掉了聯絡,人心震動。李處溫、李處能兄弟外借怨軍,內結都統蕭幹,密謀擁立南京留守耶律淳為皇帝。召集左企弓、曹勇義等番漢百官及諸軍、父老等數萬人耶律淳的府第要求此事。耶律淳再三辭讓也不行,只好答應。三月,百官上尊號為天錫皇帝,改保大二年為建福元年,降封遼天祚帝為湘陰王。遼朝於是一分為二。雙方都使用「大遼」國號,自稱是遼的法統所在,史家為了區分這兩個遼政權,仍稱天祚帝政權為遼,稱天錫帝政權為北遼。[10]

德妃稱制

[编辑]

建福元年(1122年)六月二十四日,耶律淳病死,德妃蕭普賢女以皇太后身份攝政,改元德興。期间击退宋朝进攻(宣和伐辽)。

金克燕京

[编辑]

德興元年(1122年)十二月五日,金朝兵抵居庸關,蕭德妃和耶律大石在夜間離開燕京,後投奔天祚帝,[11]金朝攻佔燕京,北遼滅亡,國祚不足一年。後來,萧德妃在1123年二月二日因為謀反而被殺,但耶律大石卻得到赦免。

疆域

[编辑]

耶律淳的北遼政權建立後,繼承了遼朝南部的領土,疆域侷限在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北部一帶。《遼史》記載「以燕、雲、平、上京、中京、遼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兩都招討府、諸蕃部族等,仍隸天祚。」[12]實際上其中很多地方已經落入金朝之中,並非實際情況。

歷代君主列表

[编辑]
主条目:辽朝皇帝世系图
北遼君主年号 编辑
廟號諡號漢名契丹名在世時間年號在位時間
宣宗孝章皇帝涅果1062年-1122年建福1122年
(以皇太后身份称制)普賢女(德妃)?-1123年德兴1122年


註釋

[编辑]
  1. ^《遼史》及《遼史紀事本末》皆稱呼耶律淳政權為「北遼」。[1][2]葛華廷和高雅輝在《耶律淳政權「世號為北遼」之說質疑》認為以方位詞稱呼應以「南遼」為是,而稱的上「北遼」者為耶律雅里政權。[3]

參考文献

[编辑]
  1. ^1.01.1脫脫. 链接至维基文库 遼史本紀第三十耶律淳. 维基文库. 「耶律淳者,世號為北遼。」
  2. ^2.02.1李有棠. 链接至维基文库 遼史紀事本末北遼魏王之變. 维基文库. 「據有燕、營、平及上京、遼西六路,是為北遼。」
  3. ^3.03.1葛華廷、高雅輝《耶律淳政權「世號為北遼」之說質疑》,《遼金歷史與考古》第四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第117-118頁。
  4. ^Г. Г. Пиков.«Западные кидани». Новосибирск: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овосиби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89 [2023-11-18].ISBN 5-7615-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8)(俄语). 
  5. ^脫脫. 链接至维基文库 遼史本紀第三十耶律淳. 维基文库. 「耶律淳者,世號為北遼。」
  6. ^李錫厚、白濱《遼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126頁。
  7.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4年12月,第177頁。
  8. ^苗潤博,《<遼史>探源》第三章〈天祚皇帝紀〉,中華書局,2020年6月,第76-78頁,ISBN 9787101144215
  9. ^邱永嘉《遼末耶律淳政權建立原因探析》,《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四期,遼寧教育出版社,第21-25頁。
  10. ^劉鳳翥、李錫厚、白濱,《遼史金史西夏史》,中華書局(香港),第78頁。
  11. ^徐夢莘. 链接至维基文库 三朝北盟會編卷十二. 维基文库. 「〔宣和四年十二月〕五日庚寅,金人到居庸關,蕭后與蕭幹、大石林牙夜出燕城。《亡遼錄》曰:蕭后纔聞居庸失險,夜率契丹并老幼車帳駐城下,聲言紮野寨迎敵,其實避竄,宰相左企弓以下拜辭於門外,蕭后諭曰:『國難至此,我親統大軍盡死一戰,為社稷計,勝則再與卿等見,萬一失利,則我誓死於陣前,卿等多方保全合境漢民,無使濫被殘害。』遂泣下數行,行至松亭關議所往。耶律大石林牙者,契丹也,欲歸天祚四軍,大王蕭幹欲就奚王府立國,於是契丹、奚軍列陣相拒而分矣。奚,渤海諸軍從蕭幹留奚王府。大石挾蕭后歸陰山見天祚,取蕭后殺之。」
  12. ^脫脫. 链接至维基文库 遼史本紀第三十耶律淳. 维基文库. 「保大二年,……淳……遂即位。百官上號天錫皇帝,改保大二年為建福元年,大赦。放進士李寶信等一十九人,遙降天祚為湘陰王。以燕、雲、平、上京、中京、遼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兩都招討府、諸蕃部族等,仍隸天祚。自此遼國分矣。」

外部連結

[编辑]

参见

[编辑]
契丹/大辽
追尊
统治
擁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辽义宗耶律倍所绘《骑射图》
北遼
西北遼
西辽
追尊
统治
東遼
自立
辽金夏歷史事件
辽朝
金朝
西夏
晚唐五代时期存在的君主制国家与藩镇等
五代
十国
王朝
华北
东北
西北
东南
西南
青藏高原
蒙古高原
注:仅收录政权被篡夺、推翻或丢失主要领土后,由宗室(或前政权领袖)为延续国祚重建的同国号政权。
不含附会已灭亡政权而建立的同国号新政权,或一政权尚维持主要领土时分裂出的同国号政权。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北遼&oldid=8462423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