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劉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刘封
关于西汉鲁顷王,請見「刘封 (西汉)」。

劉封,原名寇封(190年代—220年),东汉長沙郡羅縣[1](今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人,出身名門世家,蜀汉开国之君刘备养子,官至副军将军。

生平

[编辑]

家世显赫

[编辑]

劉封出身荊州世家,是羅侯寇氏之子(即枝江是其家族封地,国名羅侯),長沙劉氏外孙。左将军刘备寄寓荆州时,因为没有子嗣,收其为养子。

平定益州

[编辑]
参见:益州之战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左將軍荆州牧刘备受益州刘璋之邀入蜀,帮其消灭割据汉中镇民中郎将领漢寧太守张鲁。刘备北驻葭萌,次年与刘璋反目,召诸葛亮张飞等夹攻益州。刘封时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跟随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征虏将军张飞入蜀,“所在战克”,以功拜副军中郎将

攻取三郡

[编辑]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左将军领荆州牧、益州牧刘备命宜都太守孟达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遇害,孟达继续进攻上庸,刘备对孟达不太放心,于是命副军中郎将刘封从汉水西下,节制孟达所部,上庸太守申耽、西城太守申仪投降,刘封以功拜副军将军。

拒援關羽

[编辑]
参见:樊城之戰

不久刘备自称汉中王,前将军假节钺大都督荆州关羽發動北伐,围困襄阳、樊城,多次命令刘封、孟达发兵相助,被刘封、孟达以上庸三郡投降不久局势不稳为由拒绝。结果呂蒙偷袭荊州,关羽撤军,所部溃散,在临沮被孙权擒获,献首曹操。刘备因此对二人不满。

刘封本与孟达不和,又因劉封搶走孟達的军队,孟达既害怕刘备将来算账,亦不满刘封的欺凌,率所部四千人投降魏国。魏文帝曹丕拜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命其与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进攻上庸三郡,并预将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以孟达领新城太守。

此時孟达写信给刘封劝降,信中提到劉封與漢中王劉備的關係,實際上不過是路人而已,論親情並不是親生骨肉卻身居權勢之位,名義上不是君臣卻擔任很高的職位,出征則有獨自領兵征伐一方,居則有副軍之號,又说刘备已经立劉禪太子,刘封地位堪忧,孟達引用古人的例子,認為申生如果聽從子輿的勸告,必定會像太伯一樣成就一番事業。衛伋如果能夠聽從他同父異母弟弟公子壽的勸告,就不會讓他父親衛宣公的罪過暴露,而被天下人譏諷嘲笑。像是齊國小白逃出國外避難,後來回國得到王位成就霸業。晉國的重耳翻牆逃走出國流亡,最終回國繼承了王位。信中還提魏文帝受禪讓登基,虛心待下,以仁德懷柔遠方,如果劉封能歸順,不但能和孟達平起平坐,還能受到三百戶的封賜,还能续封为罗侯。

劉封拒絕了孟達的勸誘。西城太守申仪背叛刘封,刘封战败退回成都,上庸太守申耽則隨即投降魏军。

被賜自盡

[编辑]

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斥责他欺凌孟达,又不發兵援救关羽,但並未打算治劉封死罪;然而劉備身旁的诸葛亮認為,將來劉禪繼位後难以驾驭為人刚毅勇猛著称的刘封,因此建議刘备将其除掉,于是刘备将刘封赐死,命其自杀。刘封临死之前叹息“恨不用孟子敬之言!”劉封自殺身亡後,劉備为之流涕。

古迹

[编辑]

明《荆州方舆书》、清《东湖县志》、《宜昌府志》等史籍均有刘封在宜都筑有御敌城垒“刘封城”的记载,地在县西北二十里南津关北岸山三游洞顶,更指出刘封曾与孟达同守宜都。三游洞风景区内有刘封城遗址,其范围内也有汉砖等。唯《三国志》无载刘封曾任宜都太守,或为阙载。

家庭

[编辑]

子:刘林,官至牙门将,蜀汉灭亡后被迁徙到河东

评价

[编辑]
  • 孟达:“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失之乎!”
  • 陈寿:“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 毛宗岗:“刘封之拒孟达,与糜芳之从傅士仁则有异矣。然既然拒之于终,何不拒之于始;既能斩孟达之使而不降曹操,何以听孟达之谮而不救关公乎?南郡之救樊城也难,糜芳不听士仁则必死;上庸之援麦城也易,封不听孟达则未必至于死。惜其见之不早耳。”
  • 李贽:“刘封虽不出救,其罪正与糜芳同科,俱是情有可原者也。若傅士仁,孟达,则反国之贼也,罪不容诛矣。凡读史者,定须原情定罪,方不冤枉了人也。”

影视形象

[编辑]

動漫遊戲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國志/卷40》,出自陳壽三國志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陈寿著《三國志》立傳人物
卷1 武帝紀
卷2 文帝紀
卷3 明帝紀
卷4 三少帝紀
卷5 后妃传
卷6 董二袁劉传
卷7 呂布臧洪传
卷8 二公孫陶四張传
卷9 諸夏侯曹传
卷10 荀彧荀攸賈詡传
卷11 袁張涼国田王邴管传
卷12 崔毛徐何邢司馬传
卷13 鍾繇華歆王朗传
卷14 程郭董劉蒋劉传
卷15 劉司馬梁張温賈传
卷16 任蘇杜鄭倉传
卷17 張樂于張徐传
卷18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传
卷19 任城陳蕭王传
卷20 武文世王公传
卷21 王衛二劉傅传
卷22 桓二陳徐衛盧传
卷23 和常楊杜趙裴传
卷24 韓崔高孫王传
卷25 辛毗楊阜高堂隆传
卷26 滿田牽郭传
卷27 徐胡二王传
卷28 王毌丘諸葛鄧鍾传
卷29 方技传
卷30 烏丸鮮卑東夷传
卷31 劉二牧传
卷32 先主传
卷33 後主传
卷34 二主妃子传
卷35 諸葛亮传
卷36 关張馬黄趙传
卷37 龐統法正传
卷38 許糜孫簡伊秦传
卷39 董劉馬陳董呂传
卷40 劉彭廖李劉魏楊传
卷41 霍王向張楊費传
卷42 杜周杜許孟来尹李譙郤传
卷43 黄李呂馬王張传
卷44 蒋琬費禕姜維传
卷45 鄧張宗楊传
卷46 孫破虜討逆传
卷47 吴主传
卷48 三嗣主传
卷49 劉繇太史慈士燮传
卷50 妃嬪传
卷51 宗室传
卷52 張顧諸葛步传
卷53 張严程闞薛传
張紘張尚)・严畯裴玄)・程秉徵崇)・阚泽唐固)・薛綜薛珝薛瑩
卷54 周瑜魯肃呂蒙传
卷55 程黄韓蒋周陳董甘淩徐潘丁传
卷56 朱治朱然呂範朱桓传
卷57 虞陸張駱陸吾朱传
卷58 陸遜传
卷59 吴主五子传
卷60 賀全呂周鍾離传
卷61 潘濬陸凱传
卷62 是儀胡綜传
卷63 吴範劉惇趙達传
卷64 諸葛滕二孫濮陽传
卷65 王楼賀韋華传
  1. ^《三國志集解·劉封傳》:《郡国志》:南郡枝江,侯国,本罗国。长沙郡罗。◎《水经·江 水注》:枝江,故罗国,盖罗徙也。罗故居宜城西山,楚文王又徙之于长沙,今罗县是矣。 《一统志》:罗县故城,在今湖南长沙府湘阴县东北。◎弼按:宜城为罗故国,一迁于枝江,再迁于长沙也。◎赵一清曰:罗侯,地名。传言继统罗国,岂寇恂之后有封于罗者乎?◎沈家本曰:寇恂封雍奴侯,其后有徙封者,无可考。 《郡国志》长沙郡属县罗。不言是侯国,则罗国之封在永和五年后也。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劉封&oldid=8839057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