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出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介紹的是佛教的出離心理論。关于其他哲學、宗教中的出離心理論,请见「分離 (哲學)英语Detachment (philosophy)」。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9年2月1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出離"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佛教
波羅蜜(度)
 
南傳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
佈施
持戒
出離
忍辱
真實
決意
精进
智慧
  
北傳六波羅蜜
六度/十度)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方便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厌离

出離巴利語Nekkhamma梵語नैष्काम्य羅馬化:Naiṣkāmya梵語नैष्क्रम्य羅馬化:Naiṣkramya),又稱捨離捨世等,佛教術語,意為對欲樂的棄絕,不為塵垢所染。為南傳佛教十波羅密之一,亦是八正道正念的一種方式。[1]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佛教主題
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佛教主題佛教专题

概論

[编辑]

出離波羅密為南傳菩薩道六波羅密之一,在北傳中不列入六度(六波羅密)。

在南傳佛教菩薩道教法中,在瞭解了世間生命的不圓滿以及學習四聖諦八正道以後,會產生對世間欲樂的棄絕之心(出離心),進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1]。佛教認為,欲樂短暫而不實,執著不放則是的緣起,因此若要滅苦得樂,需要出離欲樂。[2]

出離為歸屬於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種修行方式,對治執著五欲,去除邪見,清淨意業

分類

[编辑]

出離針對以下四種[3]

  1. 欲樂取(kamu-padana)
  2. 見解取(ditthu-padana)
  3.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4. 我見取(attavadu-padana)

《清净道论》中也举出三种[4]

  1. 身离
  2. 心离
  3. 镇伏离

小乘和大乘的出離心的分別

[编辑]

小乘修出離心主要是想離開三界六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而求自我解脫。

大乘修出離心是要離開三界六道的束縛,大乘有菩提心的學處,所以不會是依自我解脫生出離心;是依菩提心,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而我必須成佛來利益一切眾生,這樣的大乘出離心。[5][6][7]

註釋

[编辑]
  1. ^1.01.1《南傳菩薩道》.明昆三藏持者長老
  2. ^宗喀巴大师 《三主要道论》:於诸轮回诸盛事,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3. ^首页, 覺悟之路网,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4. ^上座部佛教百科-離.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5. ^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佛学-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
  6. ^“大乘菩萨的原则,是既要超越轮回,又不能脱离轮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佛学-《三主要道论》讲记
  7. ^福慧特刊第19期-第8页佛學解惑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出離&oldid=8999564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