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高原屬於風蝕地形,具有礫漠並地勢平坦;東起大興安嶺,西至甘肅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國,包括內蒙古全境和甘肅、寧夏、河北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米左右,起伏和緩,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高原上廣布草原、沙漠和戈壁。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1]。內蒙古高原主要分為三部分:
内蒙古高原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海拔多在1000至1500米之间。地形以高原面为主,地表起伏较缓,间有丘陵、盆地及沙地分布。高原西部为阿拉善高原,地势较高,广布戈壁和沙漠;中部为鄂尔多斯高原,以黄土台地和侵蚀丘陵为主;东部地势逐渐降低,过渡为大兴安岭山地与松嫩平原。整体地貌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具有典型的高原地形特征。
内蒙古高原位于华北地台与兴蒙造山带的交汇地带,其地质结构复杂,构造形态多样。西部的阿拉善地区以古老的结晶基底为主,构成高原的基岩核心;中部鄂尔多斯高原为稳定的黄土覆盖台地,属华北地台的一部分;东部则与大兴安岭褶皱带相接,地壳较为活跃,分布有火山岩与断陷盆地。总体上,内蒙古高原则反映了古生代至新生代多期地壳运动的影响,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
内蒙古高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距海洋较远,周缘多为山地环绕,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主要特征为降水量总体较少且分布不均,气温年较差大,风力较强。北部大兴安岭以北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部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一线以西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候变化显著:春季升温迅速并多风;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降温明显,初霜出现较早;冬季漫长且寒冷,常受寒潮影响。
内蒙古高原的土地类型随地理位置变化而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东部边缘地区为森林草原带,主要分布黑钙土;东部广大区域为典型草原区,广布栗钙土;西部地区则以荒漠草原为主,土壤类型为棕钙土;在最西端地区,土地类型进一步向荒漠化方向过渡,形成漠钙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