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克里米亞汗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里米亞汗國
قريم يورتى
Qırım Yurtu
1430年—1783年
克里米亞汗國国旗
国旗
克里米亞汗國国徽
国徽
1600年的克里米亞汗國(黃色部分)
1600年的克里米亞汗國(黃色部分)
地位1478年到1774年鄂圖曼帝國附屬國
首都巴赫奇薩賴
常用语言克里米亞韃靼語
鄂圖曼土耳其語
宗教
遜尼派伊斯蘭教
政府君主制
可汗 
历史 
• 建立
1430年
• 附屬於俄羅斯
1783年
前身
继承
金帳汗國
塔夫里切斯基省
今属于 俄羅斯(有爭議)
 乌克兰
 克里米亞共和國(有爭議)
克里米亞共和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蒙古族歷史

年表英语Timeline of Mongolian history ·历史 ·統治者 ·貴族

文化 ·語言 ·古蒙古人英语Proto-Mongols
汗國英语List of medieval Mongol tribes and clans  
IX-X
克烈部
X-1203
蔑兒乞部
XI–XII
塔塔儿部
IX – XII
乃蛮部
-1204
蒙兀国
X-1206
蒙古帝国  
1206-1260
元朝
1260-1368
克爾曼蘇丹國  
1220s-1306
察合台汗國
1225-1340s
東察合台汗國
1346-1462
欽察汗國
1240-1502
大帳汗國
1459-1502
白帳汗國
1226-1428
伊兒汗國
1256-1335
丘拜尼王朝
1335-1357
札剌亦兒王朝
1335-1432
北元
1368-1388
鞑靼
1388–1691
哈密國
1383-1513
瓦剌(四衛拉特
1399-1634
阿魯渾王朝
1479-1599
卡爾梅克汗國
1630-1731
和硕特汗国
1640s-1717
准噶尔汗国
1634-1758
博克多汗国
1911-1924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24–1992
蒙古国
1992-至今

克里米亞汗國[註 1]克里米亞韃靼語Qırım Hanlığı / Kîrîm Kanlîgî / قریم خانلغى)是存在於1430年至1783年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國家,為金帳汗國衍生出的位于欧洲的國家中國祚最長的一個[1],被称为“蒙古帝国在欧洲的最后残余”[2]。汗國不只是在克里米亞半島,而是延伸到北高加索達吉斯坦共和國坦波夫耶列兹一帶的欽察草原。金帳汗國的實際建立者拔都把汗國分成13部分,克里米亞是禿花帖木兒封地。

歷史

[编辑]

建立

[编辑]

金帳汗國建立後,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一個後裔被分封建立了克里米亞汗國的雏形。最早管理克里米亞的是禿花帖木兒,他是拔都的兄弟。1239年得克里米亚为封地,1430年,他的後人哈吉·格來正式立國,定都巴赫奇萨赖

哈吉·格來死後,次子努儿道剌特和六子明里·格來爭位,後來明里·格來得位。1468年,他在卡法訪問,同時鄂圖曼帝國派了一支军队前往奪取卡法。他在1475年被奥斯曼帝国囚禁;出于政治目的,奥斯曼帝国保留克里米亞汗國的獨立,因此兩年後獲赦,成為蘇丹的封臣。半島南部由奥斯曼帝国占领,汗可以继续统治其余的半岛和北方草原地区,並發行自己的錢幣。与他们一起生活的有诺盖人。

1502年,金帳汗國徹底崩塌,克里米亞汗國聯莫斯科大公國打敗最後一位大帳汗國可汗謝赫·阿合馬,成為金帳汗繼承人。從1524年起,克里米亞可汗被蘇丹任命,伊斯兰·格来二世英语İslâm II Giray开始以奥斯曼帝国苏丹之名做星期五礼拜。

黃金時代

[编辑]
克里米亞韃靼人騎兵和波蘭立陶宛聯邦騎兵在戰鬥。這種情景在18世紀之前經常出現。

克里米亞汗國是18世紀前東歐及近東的军事强国奧斯曼土耳其附庸國之一(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的附庸國還有瓦拉幾亞拉古薩共和國等),作為穆斯林和奧斯曼土耳其的砲灰,克里米亞韃靼人對拓展伊斯蘭世界的界線有卓越的貢獻,特別是在對抗信奉基督宗教斯拉夫人波蘭人。他们定期出兵阻止斯拉夫人南迁定居草原。他們戰鬥力强大,也曾经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结盟反俄国。他們征战的军队最遠到过白羊王朝萨非王朝、波蘭本土和匈牙利。1694年,正值大土耳其戰爭,作為土耳其的小弟克里米亞韃靼人大規模進攻波兰立陶宛联邦,兵至波蘭王國王冠領地腹地戈季夫,4萬克里米亞韃靼人卻被支援的400名波蘭翼騎兵擊破,克里米亞人只好撤兵。

奴隸貿易

[编辑]

克里米亞汗國的一個收入來源是前往俄罗斯平原捕捉斯拉夫人(特別是烏克蘭人)與羅馬尼亞人为奴隸,稱為「草原人的收成」。這種情形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直到灭亡为止,還保持著與鄂圖曼帝國及中東龐大的奴隸貿易卡法是其中最著名也最重要的奴隸市場[3],把奴隸從這裡運輸到各地販賣是汗國重要的收入來源。另一种是诺盖人捕捉的奴隶。

他们也有牧民但是不多。

侵略

[编辑]

在1558年到1596年期間,約有三次對莫斯科公国留里克王朝領土大規模進犯的紀錄。[4]每年春季莫斯科動員多達65,000名士兵在邊境驻防,對國家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最大的一次戰事是在1571年攻陷莫斯科德夫萊特·格萊汗),屠杀了15萬人,屍骸塞滿莫斯科河。1572年在摩洛迪戰役中被击退。

衰亡

[编辑]

奥斯曼帝国衰落后,汗国也转向衰落,許多重要貿易路線受哥薩克攻击,人口嚴重減少。17世紀後期,俄羅斯的前身莫斯科公国实力逐渐强大,克里米亞韃靼人停止了襲擊,但1687年和1689年俄国军队两次对克里木汗国进行的“克里木远征”(俄历史称之为亚速远征)都以失败告终。

1774年俄羅斯迫使鄂圖曼帝國承認克里米亞的獨立,從1777年起,克里米亞汗王沙希因·格來附屬俄羅斯帝国。不久,克里米亞貴族起義反對沙希因,沙希因向俄罗斯帝国請求援助。波特金率七萬俄軍到達克里米亞。

1783年,奥斯曼帝國奧地利大公國正在战争,無暇東顧,克里米亞汗國於是被歸併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領內。

最后一位汗王被送往爱琴海上的罗德岛,後被土耳其人斩首。

克里米亚汗国(1441-1783)的疆域图
  • 1550年
    1550年
  • 1596年
    1596年
  • 1600年
    1600年
  • 1644年
    1644年
  • 1707年
    1707年
  • 1736年
    1736年
  • 1736年
    1736年

政体

[编辑]

大致与金帐汗国一样,汗族宗室自称出自术赤后裔,自號「白骨头」。与喀山汗国一样,由四大贵族(哈剌赤)主持政府。诺盖人是阿斯特拉罕汗国亡国后逃难来的。汗國法律有沙里亞法成吉思汗法典。由卡迪斷案。

人民

[编辑]

汗国主体民族是克里米亞鞑靼人,也有非穆斯林哥德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切尔克斯人犹太人卡拉伊姆人热那亚人),他们以克里米亞鞑靼语第二语言,汗国中他們实行米利特自治法。像鄂圖曼帝國,非穆斯林要交吉茲亞人頭稅,但不用服兵役

汗國內部土地被貝伊瓜分,農民或牧民與他們的貝伊的關係不是封建的。他們是自由的,伊斯蘭法律保護他們不失去權利。土地按村分配,共同耕種,稅收分配給整個村莊。稅收是農產品的十分之一,畜群的二十分之一,以及數量不等的無償勞動。但韃靼人很少自己耕種土地,他們的大部分土地由波蘭人、烏克蘭人、俄羅斯人和瓦拉幾亞奴隸耕種(多數韃靼人是牧民和工匠、商人)。

历代君主

[编辑]
主条目:克里米亞可汗列表

備注

[编辑]
  1. ^又名可里米亞汗國克里木汗國

参考文献

[编辑]
  1. ^The Tatar Khanate of Crimea. [2009-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2. ^Kees Boterbloem. A History of Russia and Its Empire: From Mikhail Romanov to Vladimir Puti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8: 49.ISBN 9781538104415. 
  3. ^Historical survey > Slave societies. [200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4. ^Supply of Slaves. [200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1). 

外部連結

[编辑]

参见

[编辑]
歷史
地理
行政区划
城市
政治
经济
文化
人口
族群
語言
宗教
约1365年-1867年(
非洲
安纳托利亚
欧洲
黎凡特
阿拉伯
美索不達米亞
1867年-1922年(穆塔萨勒夫领
非洲
安纳托利亚
欧洲
中东
附属国及自治地
附属国
自治地
国际
各地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克里米亞汗國&oldid=8969802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